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殷墟研究新进展”学术报告会在北京举行

发布时间:2009-07-24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郭薛
    2009年7月23日下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八楼会议室,考古所唐际根研究员和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荆志淳教授作了中加联合考古合作项目(第二期)的工作汇报。报告以殷墟研究的新进展为中心展开。考古所的科研人员、中加考古合作项目中外国的合作伙伴、其他文博单位的同行听取了报告。
    首先,唐际根先生代表安阳考古工作队向大家介绍了洹北商城近年来的考古新发现。其中宫城和1号、2号宫殿基址的发现尤为引人注目。针对课题设置和研究取向,新近主要发掘了商城北墙东段,以及商城西南角小城。钻探和发掘出夯土地层、房址、灰坑等遗迹以及陶片等遗物。基于这些考古工作,推断商城的始建年代不早于中商二期晚段,废弃年代尚无定论。商城不仅有位于南北中轴线上的宫城,还有外廓城。另外在商城北部分布有密集的建筑。
 
 
 
    随后,荆志淳教授代表加拿大和美国的研究人员,向大家介绍了由美国威斯康星大学James Stoltman和James Burton 教授的研究成果,即“从骨同位素研究殷墟都邑的性质”以及“殷墟陶器生产的岩相学观察”。
 
 
 
    前者以人体牙釉质为标本测定其中的锶同位素比值,来追踪人群的来源,得出安阳殷墟M54的人牲主要是本地人,而人殉则主要是外来人口的结论。此外,通过对比安阳本地人群和其它地区人群的锶同位素比值发现,安阳作为当时的都市,人口构成相对复杂。
    后者通过对陶器断面进行岩相学分析,认为殷墟陶工主要使用四种制陶原料:一是不含孱料的黄土,主要用于灰陶容器的制作;二是不含孱料的冲积土,主要用于红陶罐的制作;三是加工过的黄土,主要用于制作铜范;四是加孱料的冲积土,主要用于陶鬲的制作。
 
 
 
    学者们就标本的选取,分析的手段和方法等展开热烈的讨论。最后考古所王巍所长做总结发言,他认为这次中加考古合作项目为我们提供的最重要的不是结论,而是一种新方法、新思维。例如锶同位素比值的应用比传统体质人类学的研究又进了一步,而陶器切片分析则是自然科学手段在考古上的又一新应用。王巍所长表示,在今后的考古工作中应该密切结合其他学科的成果,深化科技考古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这些新方法的应用必将为考古学带来更开阔的思路和更宽广的前景。
 
 
 
(责任编辑:孙丹)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学术动态

“殷墟研究新进展”学术报告会在北京举行

发布时间:2009-07-24

    2009年7月23日下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八楼会议室,考古所唐际根研究员和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荆志淳教授作了中加联合考古合作项目(第二期)的工作汇报。报告以殷墟研究的新进展为中心展开。考古所的科研人员、中加考古合作项目中外国的合作伙伴、其他文博单位的同行听取了报告。
    首先,唐际根先生代表安阳考古工作队向大家介绍了洹北商城近年来的考古新发现。其中宫城和1号、2号宫殿基址的发现尤为引人注目。针对课题设置和研究取向,新近主要发掘了商城北墙东段,以及商城西南角小城。钻探和发掘出夯土地层、房址、灰坑等遗迹以及陶片等遗物。基于这些考古工作,推断商城的始建年代不早于中商二期晚段,废弃年代尚无定论。商城不仅有位于南北中轴线上的宫城,还有外廓城。另外在商城北部分布有密集的建筑。
 
 
 
    随后,荆志淳教授代表加拿大和美国的研究人员,向大家介绍了由美国威斯康星大学James Stoltman和James Burton 教授的研究成果,即“从骨同位素研究殷墟都邑的性质”以及“殷墟陶器生产的岩相学观察”。
 
 
 
    前者以人体牙釉质为标本测定其中的锶同位素比值,来追踪人群的来源,得出安阳殷墟M54的人牲主要是本地人,而人殉则主要是外来人口的结论。此外,通过对比安阳本地人群和其它地区人群的锶同位素比值发现,安阳作为当时的都市,人口构成相对复杂。
    后者通过对陶器断面进行岩相学分析,认为殷墟陶工主要使用四种制陶原料:一是不含孱料的黄土,主要用于灰陶容器的制作;二是不含孱料的冲积土,主要用于红陶罐的制作;三是加工过的黄土,主要用于制作铜范;四是加孱料的冲积土,主要用于陶鬲的制作。
 
 
 
    学者们就标本的选取,分析的手段和方法等展开热烈的讨论。最后考古所王巍所长做总结发言,他认为这次中加考古合作项目为我们提供的最重要的不是结论,而是一种新方法、新思维。例如锶同位素比值的应用比传统体质人类学的研究又进了一步,而陶器切片分析则是自然科学手段在考古上的又一新应用。王巍所长表示,在今后的考古工作中应该密切结合其他学科的成果,深化科技考古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这些新方法的应用必将为考古学带来更开阔的思路和更宽广的前景。
 
 
 
(责任编辑:孙丹)

作者:郭薛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