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考古学会第十二次年会论文提要1--韩国文岩里遗址相关问题的研究(提要)

发布时间:2009-08-26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朱延平
 
 
 
    文岩里遗址从层位上揭示了岩寺洞式陶器晚于鳌山里式陶器的年代关系,可初步区分为以8、9层为代表的遗存、以7②层为代表的遗存、以7①层为代表的遗存和以2、3层为代表的遗存,这4个阶段所表现出的特征分别是:
    第一段,无纹(表面有刮痕)或饰红色陶衣的平底罐、钵类。
    第二段,以饰篦齿纹、戳印纹(半竹管状等形式)的平底罐、钵为主;少数钵饰泥条堆纹,皆横箍器壁之细泥条。
    第三段,与前一阶段差别不大;泥条堆纹增多,泥条较粗,纹样亦较繁复;有一定的乳钉纹;篦齿纹和戳印纹始见简化形式。
    第四段,上部饰篦纹而器表主体为鱼骨状划纹的圜底罐。
 
 
    以上述标准反观鳌山里、东三洞、乌耳岛、延坪岛、三巨里、岩寺洞等遗址,可将韩国新石器时代的主要遗存大体分作5期,其中2期可分为早、晚两段。
 
期段
文岩里
鳌山里
东三洞
岩寺洞
乌耳岛
延坪岛
1
8、9层
 
 
 
 
 
 
2
2A
7②层
5⑦~5⑤层
 
 
 
 
2B
7①层
 
5②层
9层
 
 
 
3
 
8层
 
 
 
4
2、3层
最上文化层
5①层
该遗址主要遗存
B贝冢下层
 
5
 
 
 
 
B贝冢上层
该遗址主要遗存
 
 
 
    韩国5期遗存分别与中国方面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各期文化遗存有着一定的联系,由此可推定韩国新石器时代5期遗存的相对年代,除第一期以外,其余各期当分别对应于白石村一期(小珠山下层文化)、后洼上层文化、小珠山中层文化(北山一期)、以北沟西山为代表的遗存。若以黄河中游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而论,则分别与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西王村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年代约略相当。
 
结论
 
    1.初步确立了韩国新石器时代各期遗存相对于黄河流域的编年时序。
    2.为了解朝鲜半岛北邻的长白山地北段至锡霍特山南端新石器时代遗存的年代确立了标尺;也为进一步认识日本列岛绳纹文化的编年提供了关键环节(如可由韩国第2至第4期分别比定九州方面轟B式、曾畑式的年代)。
    3.朝鲜半岛新石器时代遗存分布特点之一是:西部尤其是平原地区缺乏早期的遗存,晚期西部的文化遗存空前活跃。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人员)
(责任编辑:孙丹)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学术动态

中国考古学会第十二次年会论文提要1--韩国文岩里遗址相关问题的研究(提要)

发布时间:2009-08-26

 
 
 
    文岩里遗址从层位上揭示了岩寺洞式陶器晚于鳌山里式陶器的年代关系,可初步区分为以8、9层为代表的遗存、以7②层为代表的遗存、以7①层为代表的遗存和以2、3层为代表的遗存,这4个阶段所表现出的特征分别是:
    第一段,无纹(表面有刮痕)或饰红色陶衣的平底罐、钵类。
    第二段,以饰篦齿纹、戳印纹(半竹管状等形式)的平底罐、钵为主;少数钵饰泥条堆纹,皆横箍器壁之细泥条。
    第三段,与前一阶段差别不大;泥条堆纹增多,泥条较粗,纹样亦较繁复;有一定的乳钉纹;篦齿纹和戳印纹始见简化形式。
    第四段,上部饰篦纹而器表主体为鱼骨状划纹的圜底罐。
 
 
    以上述标准反观鳌山里、东三洞、乌耳岛、延坪岛、三巨里、岩寺洞等遗址,可将韩国新石器时代的主要遗存大体分作5期,其中2期可分为早、晚两段。
 
期段
文岩里
鳌山里
东三洞
岩寺洞
乌耳岛
延坪岛
1
8、9层
 
 
 
 
 
 
2
2A
7②层
5⑦~5⑤层
 
 
 
 
2B
7①层
 
5②层
9层
 
 
 
3
 
8层
 
 
 
4
2、3层
最上文化层
5①层
该遗址主要遗存
B贝冢下层
 
5
 
 
 
 
B贝冢上层
该遗址主要遗存
 
 
 
    韩国5期遗存分别与中国方面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各期文化遗存有着一定的联系,由此可推定韩国新石器时代5期遗存的相对年代,除第一期以外,其余各期当分别对应于白石村一期(小珠山下层文化)、后洼上层文化、小珠山中层文化(北山一期)、以北沟西山为代表的遗存。若以黄河中游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而论,则分别与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西王村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年代约略相当。
 
结论
 
    1.初步确立了韩国新石器时代各期遗存相对于黄河流域的编年时序。
    2.为了解朝鲜半岛北邻的长白山地北段至锡霍特山南端新石器时代遗存的年代确立了标尺;也为进一步认识日本列岛绳纹文化的编年提供了关键环节(如可由韩国第2至第4期分别比定九州方面轟B式、曾畑式的年代)。
    3.朝鲜半岛新石器时代遗存分布特点之一是:西部尤其是平原地区缺乏早期的遗存,晚期西部的文化遗存空前活跃。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人员)
(责任编辑:孙丹)

作者:朱延平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