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二十一世纪学术考古的契机与策略——南科学园抢救考古的案例”学术讲座纪要

发布时间:2009-10-19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涂栋栋
 
    2009年10月13日下午14:00—16:00,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李匡梯研究员应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8楼会议室作题为“二十一世纪学术考古的契机与策略——南科学园抢救考古的案例”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由袁靖研究员主持。所内部分研究人员及研究生参加。
    李匡悌研究员首先讲述了他作这次讲座的背景:随着经济的发展,考古学家的大部分时间与精力会被基建考古(在台湾被称为抢救性考古)所占据,如何处理好工程建设与考古发掘的关系,是每一个考古学家都应该思考的。他希望以南科学园的抢救考古为例讲述如何在工程建设中做好考古发掘,也借此展示南科学园抢救考古的成果。
    随后,李匡悌研究员简单介绍了台湾考古的概况:1896年芝山岩遗址的发现代表着台湾考古学的滥觞;1949年李济先生于台湾大学创办人类学系代表着台湾考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79年契约考古在台湾开展,考古发掘首次参与重大工程建设,给考古学带来了一系列的新变化,南科学园的抢救考古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展的。
    台南科学园的建设是1995年开始进行的一项重大工程,之所以会选择在台南进行建设,是基于两点考虑:一,台湾西南海岸属于新生地,遗址相对较少;二,科学园所占地属于台糖公司,为公地。可就是在这片不大的土地上,发现了大量的遗址,用李匡悌研究员的话说是“满天星斗”。李匡悌研究员按年代由晚至早的顺序介绍了南科学园抢救考古的成果。
 
 
    第一,近代汉人文化遗存。常发现有安平壶、青花瓷、红褐色厚胎硬陶等遗物。在这个阶段制糖产业技术出现,人们已会制造木质车轮,水井遗存也被发现。墓葬中常有铜钱随葬。
    第二,西拉雅文化遗存。根据与文献的对照,该文化遗存应属于平埔族。这时期的陶器多为素面软陶,有大量的骨角牙质饰品,其中穿孔人牙饰品的出现表明当时盛行猎头风俗。还发现有牛骨等动物骨骼的遗留。墓葬中人骨的头部朝北。
    第三,鸟松文化遗存,距今2000年~500年,为台湾的铁器时代。陶器多为素面红陶。有特殊的丧葬习俗——先在墓葬中铺陶片再放置尸体。
    第四,大湖文化遗存,距今3300年~2000年。在这个阶段,黑陶被大量使用,用于农耕的石器是匙形舌刃的巴图式石斧。墓葬埋葬习俗也较独特,墓葬中人骨的头部朝北,在墓坑前常有一个瓮棺作为标志,可能是作为墓葬的地标存在,也可能是用于祭拜。
    第五,牛稠子文化遗存,距今4300年~3300年。亦可称为细绳纹文化或细绳纹红陶文化。墓葬中人骨的头部朝南。石器的原料多为橄榄石、玄武岩和板岩,这些证据显示了区域文化交流的存在。
    第六,大坌坑文化遗存,距今5000年~4300年。陶器多为带有突脊、口部及肩部施加划纹、体部施加绳纹的红陶。这时期的墓葬中有棺木存在,多为仰身直肢葬,人骨头部朝南。
 
 
    在讲座过程中,李匡悌研究员通过大量的图片分阶段展示了南科学园抢救性考古的成果,并且还对台湾土著的猎头习俗、台湾考古学文化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进行了讲解。
    讲座结束后,李匡悌研究员就参加讲座人员提出的关于考古发掘设计、陶器制作技术和南岛语族的起源问题进行了解答交流。
 
 
 
(责任编辑:孙丹)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学术动态

“二十一世纪学术考古的契机与策略——南科学园抢救考古的案例”学术讲座纪要

发布时间:2009-10-19

 
    2009年10月13日下午14:00—16:00,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李匡梯研究员应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8楼会议室作题为“二十一世纪学术考古的契机与策略——南科学园抢救考古的案例”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由袁靖研究员主持。所内部分研究人员及研究生参加。
    李匡悌研究员首先讲述了他作这次讲座的背景:随着经济的发展,考古学家的大部分时间与精力会被基建考古(在台湾被称为抢救性考古)所占据,如何处理好工程建设与考古发掘的关系,是每一个考古学家都应该思考的。他希望以南科学园的抢救考古为例讲述如何在工程建设中做好考古发掘,也借此展示南科学园抢救考古的成果。
    随后,李匡悌研究员简单介绍了台湾考古的概况:1896年芝山岩遗址的发现代表着台湾考古学的滥觞;1949年李济先生于台湾大学创办人类学系代表着台湾考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79年契约考古在台湾开展,考古发掘首次参与重大工程建设,给考古学带来了一系列的新变化,南科学园的抢救考古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展的。
    台南科学园的建设是1995年开始进行的一项重大工程,之所以会选择在台南进行建设,是基于两点考虑:一,台湾西南海岸属于新生地,遗址相对较少;二,科学园所占地属于台糖公司,为公地。可就是在这片不大的土地上,发现了大量的遗址,用李匡悌研究员的话说是“满天星斗”。李匡悌研究员按年代由晚至早的顺序介绍了南科学园抢救考古的成果。
 
 
    第一,近代汉人文化遗存。常发现有安平壶、青花瓷、红褐色厚胎硬陶等遗物。在这个阶段制糖产业技术出现,人们已会制造木质车轮,水井遗存也被发现。墓葬中常有铜钱随葬。
    第二,西拉雅文化遗存。根据与文献的对照,该文化遗存应属于平埔族。这时期的陶器多为素面软陶,有大量的骨角牙质饰品,其中穿孔人牙饰品的出现表明当时盛行猎头风俗。还发现有牛骨等动物骨骼的遗留。墓葬中人骨的头部朝北。
    第三,鸟松文化遗存,距今2000年~500年,为台湾的铁器时代。陶器多为素面红陶。有特殊的丧葬习俗——先在墓葬中铺陶片再放置尸体。
    第四,大湖文化遗存,距今3300年~2000年。在这个阶段,黑陶被大量使用,用于农耕的石器是匙形舌刃的巴图式石斧。墓葬埋葬习俗也较独特,墓葬中人骨的头部朝北,在墓坑前常有一个瓮棺作为标志,可能是作为墓葬的地标存在,也可能是用于祭拜。
    第五,牛稠子文化遗存,距今4300年~3300年。亦可称为细绳纹文化或细绳纹红陶文化。墓葬中人骨的头部朝南。石器的原料多为橄榄石、玄武岩和板岩,这些证据显示了区域文化交流的存在。
    第六,大坌坑文化遗存,距今5000年~4300年。陶器多为带有突脊、口部及肩部施加划纹、体部施加绳纹的红陶。这时期的墓葬中有棺木存在,多为仰身直肢葬,人骨头部朝南。
 
 
    在讲座过程中,李匡悌研究员通过大量的图片分阶段展示了南科学园抢救性考古的成果,并且还对台湾土著的猎头习俗、台湾考古学文化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进行了讲解。
    讲座结束后,李匡悌研究员就参加讲座人员提出的关于考古发掘设计、陶器制作技术和南岛语族的起源问题进行了解答交流。
 
 
 
(责任编辑:孙丹)
 
 
 

作者:涂栋栋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