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山西大河口出土西周漆木器制作工艺及复原研究》项目结项评审会

发布时间:2013-10-28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2013年10月24日,《中国山西大河口出土西周漆木器制作工艺及复原研究》项目结项评审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八楼多媒体会议室举行。来自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大学以及项目参加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荆州文物保护中心、西安生漆涂料研究所的相关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评审会。

评审会场

       评审会由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杜金鹏先生主持。

一、杜金鹏先生介绍该项目的研究背景,即在大河口西周墓葬M1(十一个壁龛)实验室考古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国家文物局“指南针”申请项目的预期成果及考核指标,实施了该项目系统的前期资料研究工作,并复原复制了该墓葬出土的四件漆木器,基本完成了课题所要求的项目任务。
杜金鹏先生主持
 
  此后,与会人员前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实验室考古部,参观大河口西周墓葬实验室考古出土的部分漆木器具以及该项目复原复制的四件漆木器(豆、禁、俎、单把杯)。各位专家学者就漆木器木胎树种、大漆、蚌饰的分析检测及材料选择和使用,进行了深入的现场讨论。

参观漆木器复原标本
 
二、由承担该课题四家单位的项目负责人汇报该项目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
1、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李存信先生介绍漆木器的出土情况和目前保存状况、漆木器的规格、颜色、纹饰及漆皮组成等信息的获取过程。并通过“ppt”形式按照“指南针”项目要求,重点介绍了所涉及四件漆木器的制作工艺及复原复制研究过程。

李存信先生介绍项目实施情况
 
2、西安生漆研究所张飞龙先生介绍该项目所涉及漆皮的分析检测过程以及漆的选取。使用现代漆膜模拟出土漆膜老化过程,再用红外光谱等研究手段,将出土漆膜与模拟老化的现代漆膜做对比研究,进而推测出土漆膜的组成成分。

3、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吴顺清先生介绍该项目漆木器木胎和蚌饰的选取及制作过程。以考古遗存信息为依据,确定漆木器为木胎。因为木胎腐蚀严重,树种无法鉴定,考虑各种因素,选取樟木作为该项目漆木器的木胎材料。蚌饰经过磨制等原因,亦无法确定具体蚌饰材料来源,考虑各种因素,选取三角蚌作为该项目漆木器的蚌饰材料。
 
三、专家组成员进行评审。
1、故宫博物院李化元先生认为,就相关汇报和研究成果来看,相当不错。因为材质分析等前期研究相当复杂,这个项目不是简单的复原,漆木器的材质和工艺都不清楚,需要做大量的前期研究工作,该项目做得很到位。可以通过。

2、北京大学周双林先生就蚌饰的类别鉴定、漆皮的层数和厚度,与李存信先生进行了讨论。提出加强显微分析的建议。周双林先生认为该课题很有意义,可以多做一些,将复原出来的漆木器和原物放在一起进行展览,可以更形象一些。

文化遗产研究院马清林先生
 
3、文化遗产研究院马清林先生认为,漆木器已经变形,所以漆木器尺寸的获取过程比较难,漆木器尺寸的获取过程是一个亮点。该项目的漆木器的复原研究做得确实非常好。国内对早期漆膜的分析做的是非常少的,可以使用裂解质谱等方法对这批漆膜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

4、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雪莲女士认为,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系统地获取相关考古信息,有利于后期研究工作的进一步进行。并就漆膜的分析检测手段与张飞龙先生进行了讨论。

故宫博物院陆寿麟先生
 
5、故宫博物院陆寿麟先生认为,这是一个实验室考古项目,不是搞复制品,总的来说,做的不错!技术路线是合理的。先采集基本信息,在这个基础上,再用模拟实验的办法来还原制作工艺,最后做出来的复制品,实际上是成果的体现。可把研究过程再交代清楚一些。就课题本身来讲,做的很好,完成了课题需要的目标。

6、国家博物馆铁付德先生同意之前诸位的看法,这个项目做得不错。并就漆木器材料信息采集、选取,材料分析过程、项目报告等方面提出建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   供稿)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学术动态

《中国山西大河口出土西周漆木器制作工艺及复原研究》项目结项评审会

发布时间:2013-10-28

  2013年10月24日,《中国山西大河口出土西周漆木器制作工艺及复原研究》项目结项评审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八楼多媒体会议室举行。来自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大学以及项目参加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荆州文物保护中心、西安生漆涂料研究所的相关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评审会。

评审会场

       评审会由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杜金鹏先生主持。

一、杜金鹏先生介绍该项目的研究背景,即在大河口西周墓葬M1(十一个壁龛)实验室考古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国家文物局“指南针”申请项目的预期成果及考核指标,实施了该项目系统的前期资料研究工作,并复原复制了该墓葬出土的四件漆木器,基本完成了课题所要求的项目任务。
杜金鹏先生主持
 
  此后,与会人员前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实验室考古部,参观大河口西周墓葬实验室考古出土的部分漆木器具以及该项目复原复制的四件漆木器(豆、禁、俎、单把杯)。各位专家学者就漆木器木胎树种、大漆、蚌饰的分析检测及材料选择和使用,进行了深入的现场讨论。

参观漆木器复原标本
 
二、由承担该课题四家单位的项目负责人汇报该项目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
1、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李存信先生介绍漆木器的出土情况和目前保存状况、漆木器的规格、颜色、纹饰及漆皮组成等信息的获取过程。并通过“ppt”形式按照“指南针”项目要求,重点介绍了所涉及四件漆木器的制作工艺及复原复制研究过程。

李存信先生介绍项目实施情况
 
2、西安生漆研究所张飞龙先生介绍该项目所涉及漆皮的分析检测过程以及漆的选取。使用现代漆膜模拟出土漆膜老化过程,再用红外光谱等研究手段,将出土漆膜与模拟老化的现代漆膜做对比研究,进而推测出土漆膜的组成成分。

3、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吴顺清先生介绍该项目漆木器木胎和蚌饰的选取及制作过程。以考古遗存信息为依据,确定漆木器为木胎。因为木胎腐蚀严重,树种无法鉴定,考虑各种因素,选取樟木作为该项目漆木器的木胎材料。蚌饰经过磨制等原因,亦无法确定具体蚌饰材料来源,考虑各种因素,选取三角蚌作为该项目漆木器的蚌饰材料。
 
三、专家组成员进行评审。
1、故宫博物院李化元先生认为,就相关汇报和研究成果来看,相当不错。因为材质分析等前期研究相当复杂,这个项目不是简单的复原,漆木器的材质和工艺都不清楚,需要做大量的前期研究工作,该项目做得很到位。可以通过。

2、北京大学周双林先生就蚌饰的类别鉴定、漆皮的层数和厚度,与李存信先生进行了讨论。提出加强显微分析的建议。周双林先生认为该课题很有意义,可以多做一些,将复原出来的漆木器和原物放在一起进行展览,可以更形象一些。

文化遗产研究院马清林先生
 
3、文化遗产研究院马清林先生认为,漆木器已经变形,所以漆木器尺寸的获取过程比较难,漆木器尺寸的获取过程是一个亮点。该项目的漆木器的复原研究做得确实非常好。国内对早期漆膜的分析做的是非常少的,可以使用裂解质谱等方法对这批漆膜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

4、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雪莲女士认为,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系统地获取相关考古信息,有利于后期研究工作的进一步进行。并就漆膜的分析检测手段与张飞龙先生进行了讨论。

故宫博物院陆寿麟先生
 
5、故宫博物院陆寿麟先生认为,这是一个实验室考古项目,不是搞复制品,总的来说,做的不错!技术路线是合理的。先采集基本信息,在这个基础上,再用模拟实验的办法来还原制作工艺,最后做出来的复制品,实际上是成果的体现。可把研究过程再交代清楚一些。就课题本身来讲,做的很好,完成了课题需要的目标。

6、国家博物馆铁付德先生同意之前诸位的看法,这个项目做得不错。并就漆木器材料信息采集、选取,材料分析过程、项目报告等方面提出建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   供稿)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