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早期文明的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发布时间:2015-04-13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常怀颖
  2015年4月5-8日,由文化遗产与中国考古学研究国际中心(ICCHA)、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伦敦大学学院考古学院联合主办的“早期文明的对话:世界主要文明起源中心的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来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考古学院、伦敦大学学院卡塔尔分校、伦敦大学学院人类学系、大英博物馆早期埃及研究部;美国密歇根大学凯尔西考古博物馆、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人类学系、加州大学密歇根分校人类学系、圣地亚哥分校人类学系、犹他大学人类学系;印度巴罗达MS大学考古与古代史系、印度考古调查局;巴基斯坦哈扎拉大学考古学系、危地马拉文化与自然遗产总局、日本东京大学等机构的代表及中国各高校、各省市考古机构的近300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赵辉教授在开幕式致辞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杭侃教授在开幕式致辞
 
  本次会议以两河流域、古埃及、印度河流域、中国、玛雅5个早期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为主题,围绕“中国考古学界对于早期文明的探索与认识(1985-2015)”、“早期国家的起源与形态”、“文字起源及其作用”、“景观、农业、手工业生产与贸易”、“全球视野下的早期文明比较研究”等五个专题,展开讨论。同时,以“权力与信仰”为主题的“良渚遗址群考古特展”也在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开展。
伦敦大学考古学院院长Sue Hamilton教授致辞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北京大学副校长刘伟、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吴志强、伦敦大学考古学院院长Sue Hamilton、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考古学会会长王巍研究员、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科技总监Terry Garcia、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杭侃在会议开幕式上分别致辞。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辉介绍了本次会议召开的背景与筹备情况。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致辞
 
  本次会议的讨论几乎涵盖了古代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古代南亚次大陆、古代玛雅与奥尔梅克、古代中国文明等世界主要原生文明区域的多方面学术问题,体现了世界范围内对文明的研究成果以及中国考古学研究视野拓展、走向专门化、科技含量增高的学科现状。所涉及的学术讨论大体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1、诸原生文明的考古新发现
 
  本次会议中,各国考古学家向我们展示了几个主要原生文明区近十年来的考古新发现。
 
  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所刘斌研究员介绍了良渚遗址及良渚文化的发现与研究历程,并介绍了良渚遗址内外城圈、城外水利系统、城内莫角山遗址的最新考古发现。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孙周勇研究员介绍了神木石峁遗址的考古工作及去年在韩家圪旦地点的最新收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许宏与唐际根研究员则分别介绍了偃师二里头、安阳殷墟遗址对于城址布局、功能区划分的最新研究成果,唐际根研究员还对晚商时期的社会结构与性质做了分析,认为晚商社会不是奴隶制社会。
大会会场
 
  印度巴罗达大学考古与古代历史系教授P. Ajithprasad介绍了印度古吉拉特区域Kachchh地区的Dholavira与Saurashtra地区的Lothal等中心性遗址的最新发现。密歇根大学考古博物馆副教授Geoff Emberling介绍了埃及努比亚地区库师王国的考古发现。大英博物馆早期埃及部研究馆员希拉孔波利斯考古队负责人Renée Friedman 介绍了埃及前王朝时期尼罗河中游Nekhen地区的希拉孔波利斯(Hierakonpolis)遗址的发掘情况。巴基斯坦哈扎拉大学考古学系讲师Muhammad Zahir 介绍了巴基斯坦北部和西北部后印度文明时期的新发现。危地马拉文化与自然遗产总局Kaminaljuyu考古区主任Barbara Arroyo介绍了危地马拉中央河谷地带玛雅高地Kamimdljuya遗址的景观与水利系统的新发现。伦敦大学考古学院教授Elizabeth Graham则介绍了玛雅文明东部低地以伯利兹为中心的考古新发现,强调了玛雅对海洋的高度关注,以及海洋贸易对玛雅的重要作用。
 
  这些新发现体现了不同文明区内不同的文明样态。这些考古发现有的是偶然,但更多的是长期研究和探索的结果。本次会议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世界各地的研究者交流这些新的发现和新的研究成果,同时向世界各国学者展示中国古代文明的考古新成就,这也是本次会议举办的初衷之一。
 
  2、生业、资源与技术在文明研究中作用
 
  生业资源的差异是造成文明差异的重要原因,而技术的差异与传播也是文明演进的推动力之一。对生业、资源以及技术的差异与传播在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是世界范围内早期文明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次大会中,这一议题也被多位学者从不同角度予以阐发。
大会会场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赵志军研究员介绍了中国北方旱作农业形成的过程。粟的驯化到仰韶晚期得以完成,以粟、黍为代表的旱作农业也因之在仰韶晚期定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袁靖研究员则从形态、病理、种属、年龄结构、数量分析、考古学现象,DNA谱系,食性分析、历史文献等角度,重新检讨了中国黄牛和家鸡的驯养时间问题。他认为中国黄牛起源于西亚,在距今4500年前后从黄河上游才传入中原地区。家鸡应是在红原鸡原栖息地被驯化之后北上的,目前最可靠的家鸡仅能上溯至距今3300年的殷墟时期。
大会会场
 
  印度考古调查局局长Rakesh Tewari则对公元前7世纪以前的印度恒河平原食物种植与生产进行了梳理。
 
  伦敦大学考古学院傅稻镰教授全方位地对旧大陆文明世界中的中国黄河流域、南亚次大陆、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的农业基础进行了比较研究,他对硬壳谷物、高价值水果、非食物的经济作物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探讨都市化起源和农业的关系,视角的新颖和宏观程度都令与会者惊叹。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陈建立教授以《西方因素和本土创造——古代冶金技术的交流与互动》为题讨论了中国古代冶金技术与广义西方地区冶金技术的互动关系。他梳理出夏商时期、两周之际和战国中晚期三个时间节点,讨论了西方冶金技术对中国的影响。
 
  本次论坛中,不少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明起源与文明发展的过程中资源和经济形态的作用进行了探讨,无论是讨论农作物的栽培、驯化,经济作物的发现与利用,畜力的使用,动物资源的利用,还是贵重金属的开采,冶金技术的传播,实际上都是在探讨这些物质文物的资源在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
 
  3、早期城市化对王朝权力运转与控制的探讨
 
  本次论坛中,很多学者的讨论都直接或间接讨论了早期文明的城市化问题,而与之关联的早期王朝空间内的权力的运行方式与城市功能区划、布局探讨也成为了会议的热点之一。该问题的讨论,实际上反映了不同区域间文明演进的程度与异同,将物质文化研究上升到政治的运行和公共权力的运行。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总结了中国考古学界80余载几代学人对于早期文明的探索与认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华对公元前17世纪到公元前15世纪中国早期王朝的结构进行了探讨,他认为以郑州商城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巨大且统一的考古学文化——二里冈文化,这是秦以前最一统的文化。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刘绪对西周国家形态进行了考古学观察。伦敦大学考古学院教授David Wengrow对埃及早期国家的形成进行了分析。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李伯谦教授演讲

  伦敦大学考古学院教授David Wengrow发表演讲
 
  4、对文明产生、演进的原因、动力和机制的探讨
 
  在这次论坛上,对于不同文明区的文明产生的动力、原因和机制的探讨十分充分。无论是基于财富的掠夺与占有,还是通过贸易交换,还是因为神权、或是因为对贵重资源的控制,都有所涉及。不同的文明区内,文明产生的原动力会有差别,发生的原因有相通之处,当然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别会更大。而对于书写与文字背后的权力控制、信仰与崇拜、资源利用、城市的兴衰与人口的流动、景观考古在文明研究中的作用、葬仪与埋藏方式等问题,相对中国的研究者而言,是较前沿甚至开展不多的领域。本次会议中,世界诸原生文明产生动力和机制研究的集中展现,为中国文明的起源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大会会场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人类学系Guillermo Algaze教授介绍了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社会基础经济,主要是讨论美索不达米亚的早期社会发展,尤其是城市发展的机制。伦敦大学学院卡塔尔分校高级讲师Robert Carter对铜石并用时代与青铜时代的美索不达米亚和海湾地区的水路运输与贸易进行了分析。伦敦大学学院考古学院院长Sue Hamilton教授对公元1200-1600年间复活节岛(Rapa Nui)的纪念性与文明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文字和书写系统在文明中承担着什么样的作用,在中国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在海外的研究中,已经有相对成熟的阐释体系。在不同理论体系下,早期书写是用于仪式的展示还是别的功用,有很多争论。由于书写能超越血缘组织,所以书写系统的逻辑和社会组织的关系有很多有趣的讨论。
 
  伦敦大学考古学院高级讲师Richard Bussmanm对早期埃及的书写系统进行分析。他反对早期文明中书写是权力的附庸,没有书写,地方依然能有不平等和社会的正常运作,所以书写并不一定与社会的复杂化直接相关。书写的确有助于文化的整合,但不一定要在有一定规模的政体中才能发生作用。中央和地方的互动可能与书写有关,但不绝对。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人类学系及南亚中心主任Jonathan Mark Kenoyer教授的观点则相反,通过对印度文字起源、使用与消失的分析,他认为文字与权力的关系极为密切。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徐天进教授对中国史前刻画符号进行了介绍,讨论了汉字的起源问题。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张弛教授通过比较大汶口与良渚大墓葬仪空间个案,探讨了早期权力分化的差异性。
 
  5、跨地域的比较研究
 
  本次论坛中,对埃及与两河流域、两河与印度,中国与中北美洲、印度与中国,都或多或少有一些比较研究。对早期欧亚草原与中原地区、美索不达米亚与印度洋、上下埃及之间、埃及与地中海世界以及近东的交流和文化传播的研究,体现了世界范围内文明研究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在继续深入研究单一文明之外,开启了不同文明间比较研究的新格局。随着世界范围内学术交流的深入,这种研究必将越来越多。
 
  犹他大学人类学系Richard Hansen教授对比了中国、美索不达米亚和玛雅文明的文化多样性。伦敦大学学院卡塔尔分校校长任天洛(Thilo Rehren)教授则通过对比东西方的玻璃和瓷器生产和专业化轨迹,讨论不同的天然与人工材料在不同社会背景内,生产技术和社会角色有何差异。东京大学大贯静夫教授则从考古的视角看古代中国对东北亚的影响。他认为,东亚世界的文明化、国际化,与“汉化”实际上是一回事。伦敦大学学院人类学系Michael Rowlands教授以充满理论与哲学思辨的角度探讨了“文明”概念的能指与所指。他认为应该寻找全新的一种文明标准,或许莫斯所提出的“文明”理念更具有包容性和可比性,更能契合当今世界的秩序和格局。
与会代表参观展览
 
  本次会议由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提供资助,中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供学术支持。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辉则对大会的学术成果进行了总结。他认为这次会议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有关中国文明起源的重大发现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新的认识,向世界学术界展现了中国的研究者也正在对文化的多样性产生的文明多样性给予关注,体现出中国学术界的学术动向和学术趋势。而各位国外学者的研究,不约而同地将物质文化的研究延伸至社会制度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在促进中国考古学研究的转型中将起到重要作用。中国文明也好,世界文明也罢,都需要更多的比较和交流。这次会议为了解世界提供了窗口,也为展示中国的发现与研究提供了平台。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学术动态

“早期文明的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发布时间:2015-04-13

  2015年4月5-8日,由文化遗产与中国考古学研究国际中心(ICCHA)、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伦敦大学学院考古学院联合主办的“早期文明的对话:世界主要文明起源中心的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来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考古学院、伦敦大学学院卡塔尔分校、伦敦大学学院人类学系、大英博物馆早期埃及研究部;美国密歇根大学凯尔西考古博物馆、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人类学系、加州大学密歇根分校人类学系、圣地亚哥分校人类学系、犹他大学人类学系;印度巴罗达MS大学考古与古代史系、印度考古调查局;巴基斯坦哈扎拉大学考古学系、危地马拉文化与自然遗产总局、日本东京大学等机构的代表及中国各高校、各省市考古机构的近300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赵辉教授在开幕式致辞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杭侃教授在开幕式致辞
 
  本次会议以两河流域、古埃及、印度河流域、中国、玛雅5个早期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为主题,围绕“中国考古学界对于早期文明的探索与认识(1985-2015)”、“早期国家的起源与形态”、“文字起源及其作用”、“景观、农业、手工业生产与贸易”、“全球视野下的早期文明比较研究”等五个专题,展开讨论。同时,以“权力与信仰”为主题的“良渚遗址群考古特展”也在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开展。
伦敦大学考古学院院长Sue Hamilton教授致辞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北京大学副校长刘伟、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吴志强、伦敦大学考古学院院长Sue Hamilton、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考古学会会长王巍研究员、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科技总监Terry Garcia、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杭侃在会议开幕式上分别致辞。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辉介绍了本次会议召开的背景与筹备情况。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致辞
 
  本次会议的讨论几乎涵盖了古代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古代南亚次大陆、古代玛雅与奥尔梅克、古代中国文明等世界主要原生文明区域的多方面学术问题,体现了世界范围内对文明的研究成果以及中国考古学研究视野拓展、走向专门化、科技含量增高的学科现状。所涉及的学术讨论大体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1、诸原生文明的考古新发现
 
  本次会议中,各国考古学家向我们展示了几个主要原生文明区近十年来的考古新发现。
 
  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所刘斌研究员介绍了良渚遗址及良渚文化的发现与研究历程,并介绍了良渚遗址内外城圈、城外水利系统、城内莫角山遗址的最新考古发现。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孙周勇研究员介绍了神木石峁遗址的考古工作及去年在韩家圪旦地点的最新收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许宏与唐际根研究员则分别介绍了偃师二里头、安阳殷墟遗址对于城址布局、功能区划分的最新研究成果,唐际根研究员还对晚商时期的社会结构与性质做了分析,认为晚商社会不是奴隶制社会。
大会会场
 
  印度巴罗达大学考古与古代历史系教授P. Ajithprasad介绍了印度古吉拉特区域Kachchh地区的Dholavira与Saurashtra地区的Lothal等中心性遗址的最新发现。密歇根大学考古博物馆副教授Geoff Emberling介绍了埃及努比亚地区库师王国的考古发现。大英博物馆早期埃及部研究馆员希拉孔波利斯考古队负责人Renée Friedman 介绍了埃及前王朝时期尼罗河中游Nekhen地区的希拉孔波利斯(Hierakonpolis)遗址的发掘情况。巴基斯坦哈扎拉大学考古学系讲师Muhammad Zahir 介绍了巴基斯坦北部和西北部后印度文明时期的新发现。危地马拉文化与自然遗产总局Kaminaljuyu考古区主任Barbara Arroyo介绍了危地马拉中央河谷地带玛雅高地Kamimdljuya遗址的景观与水利系统的新发现。伦敦大学考古学院教授Elizabeth Graham则介绍了玛雅文明东部低地以伯利兹为中心的考古新发现,强调了玛雅对海洋的高度关注,以及海洋贸易对玛雅的重要作用。
 
  这些新发现体现了不同文明区内不同的文明样态。这些考古发现有的是偶然,但更多的是长期研究和探索的结果。本次会议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世界各地的研究者交流这些新的发现和新的研究成果,同时向世界各国学者展示中国古代文明的考古新成就,这也是本次会议举办的初衷之一。
 
  2、生业、资源与技术在文明研究中作用
 
  生业资源的差异是造成文明差异的重要原因,而技术的差异与传播也是文明演进的推动力之一。对生业、资源以及技术的差异与传播在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是世界范围内早期文明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次大会中,这一议题也被多位学者从不同角度予以阐发。
大会会场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赵志军研究员介绍了中国北方旱作农业形成的过程。粟的驯化到仰韶晚期得以完成,以粟、黍为代表的旱作农业也因之在仰韶晚期定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袁靖研究员则从形态、病理、种属、年龄结构、数量分析、考古学现象,DNA谱系,食性分析、历史文献等角度,重新检讨了中国黄牛和家鸡的驯养时间问题。他认为中国黄牛起源于西亚,在距今4500年前后从黄河上游才传入中原地区。家鸡应是在红原鸡原栖息地被驯化之后北上的,目前最可靠的家鸡仅能上溯至距今3300年的殷墟时期。
大会会场
 
  印度考古调查局局长Rakesh Tewari则对公元前7世纪以前的印度恒河平原食物种植与生产进行了梳理。
 
  伦敦大学考古学院傅稻镰教授全方位地对旧大陆文明世界中的中国黄河流域、南亚次大陆、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的农业基础进行了比较研究,他对硬壳谷物、高价值水果、非食物的经济作物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探讨都市化起源和农业的关系,视角的新颖和宏观程度都令与会者惊叹。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陈建立教授以《西方因素和本土创造——古代冶金技术的交流与互动》为题讨论了中国古代冶金技术与广义西方地区冶金技术的互动关系。他梳理出夏商时期、两周之际和战国中晚期三个时间节点,讨论了西方冶金技术对中国的影响。
 
  本次论坛中,不少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明起源与文明发展的过程中资源和经济形态的作用进行了探讨,无论是讨论农作物的栽培、驯化,经济作物的发现与利用,畜力的使用,动物资源的利用,还是贵重金属的开采,冶金技术的传播,实际上都是在探讨这些物质文物的资源在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
 
  3、早期城市化对王朝权力运转与控制的探讨
 
  本次论坛中,很多学者的讨论都直接或间接讨论了早期文明的城市化问题,而与之关联的早期王朝空间内的权力的运行方式与城市功能区划、布局探讨也成为了会议的热点之一。该问题的讨论,实际上反映了不同区域间文明演进的程度与异同,将物质文化研究上升到政治的运行和公共权力的运行。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总结了中国考古学界80余载几代学人对于早期文明的探索与认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华对公元前17世纪到公元前15世纪中国早期王朝的结构进行了探讨,他认为以郑州商城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巨大且统一的考古学文化——二里冈文化,这是秦以前最一统的文化。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刘绪对西周国家形态进行了考古学观察。伦敦大学考古学院教授David Wengrow对埃及早期国家的形成进行了分析。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李伯谦教授演讲

  伦敦大学考古学院教授David Wengrow发表演讲
 
  4、对文明产生、演进的原因、动力和机制的探讨
 
  在这次论坛上,对于不同文明区的文明产生的动力、原因和机制的探讨十分充分。无论是基于财富的掠夺与占有,还是通过贸易交换,还是因为神权、或是因为对贵重资源的控制,都有所涉及。不同的文明区内,文明产生的原动力会有差别,发生的原因有相通之处,当然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别会更大。而对于书写与文字背后的权力控制、信仰与崇拜、资源利用、城市的兴衰与人口的流动、景观考古在文明研究中的作用、葬仪与埋藏方式等问题,相对中国的研究者而言,是较前沿甚至开展不多的领域。本次会议中,世界诸原生文明产生动力和机制研究的集中展现,为中国文明的起源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大会会场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人类学系Guillermo Algaze教授介绍了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社会基础经济,主要是讨论美索不达米亚的早期社会发展,尤其是城市发展的机制。伦敦大学学院卡塔尔分校高级讲师Robert Carter对铜石并用时代与青铜时代的美索不达米亚和海湾地区的水路运输与贸易进行了分析。伦敦大学学院考古学院院长Sue Hamilton教授对公元1200-1600年间复活节岛(Rapa Nui)的纪念性与文明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文字和书写系统在文明中承担着什么样的作用,在中国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在海外的研究中,已经有相对成熟的阐释体系。在不同理论体系下,早期书写是用于仪式的展示还是别的功用,有很多争论。由于书写能超越血缘组织,所以书写系统的逻辑和社会组织的关系有很多有趣的讨论。
 
  伦敦大学考古学院高级讲师Richard Bussmanm对早期埃及的书写系统进行分析。他反对早期文明中书写是权力的附庸,没有书写,地方依然能有不平等和社会的正常运作,所以书写并不一定与社会的复杂化直接相关。书写的确有助于文化的整合,但不一定要在有一定规模的政体中才能发生作用。中央和地方的互动可能与书写有关,但不绝对。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人类学系及南亚中心主任Jonathan Mark Kenoyer教授的观点则相反,通过对印度文字起源、使用与消失的分析,他认为文字与权力的关系极为密切。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徐天进教授对中国史前刻画符号进行了介绍,讨论了汉字的起源问题。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张弛教授通过比较大汶口与良渚大墓葬仪空间个案,探讨了早期权力分化的差异性。
 
  5、跨地域的比较研究
 
  本次论坛中,对埃及与两河流域、两河与印度,中国与中北美洲、印度与中国,都或多或少有一些比较研究。对早期欧亚草原与中原地区、美索不达米亚与印度洋、上下埃及之间、埃及与地中海世界以及近东的交流和文化传播的研究,体现了世界范围内文明研究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在继续深入研究单一文明之外,开启了不同文明间比较研究的新格局。随着世界范围内学术交流的深入,这种研究必将越来越多。
 
  犹他大学人类学系Richard Hansen教授对比了中国、美索不达米亚和玛雅文明的文化多样性。伦敦大学学院卡塔尔分校校长任天洛(Thilo Rehren)教授则通过对比东西方的玻璃和瓷器生产和专业化轨迹,讨论不同的天然与人工材料在不同社会背景内,生产技术和社会角色有何差异。东京大学大贯静夫教授则从考古的视角看古代中国对东北亚的影响。他认为,东亚世界的文明化、国际化,与“汉化”实际上是一回事。伦敦大学学院人类学系Michael Rowlands教授以充满理论与哲学思辨的角度探讨了“文明”概念的能指与所指。他认为应该寻找全新的一种文明标准,或许莫斯所提出的“文明”理念更具有包容性和可比性,更能契合当今世界的秩序和格局。
与会代表参观展览
 
  本次会议由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提供资助,中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供学术支持。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辉则对大会的学术成果进行了总结。他认为这次会议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有关中国文明起源的重大发现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新的认识,向世界学术界展现了中国的研究者也正在对文化的多样性产生的文明多样性给予关注,体现出中国学术界的学术动向和学术趋势。而各位国外学者的研究,不约而同地将物质文化的研究延伸至社会制度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在促进中国考古学研究的转型中将起到重要作用。中国文明也好,世界文明也罢,都需要更多的比较和交流。这次会议为了解世界提供了窗口,也为展示中国的发现与研究提供了平台。
 

作者:常怀颖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