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家科技部社发司、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领导一行到考古研究所调研

发布时间:2016-04-05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考古所科研处
  为推动中国科技考古事业的深入开展,确保“十三五”期间中国科技考古项目的顺利实施,2016年3月22日,国家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孙成永副司长、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罗静副司长一行5人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调研与指导。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研究员,考古研究所刘政书记、考古研究所科研处刘国祥处长、科技考古中心袁靖研究员、资料信息中心巩文主任等人陪同。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研究员主持汇报会


考古研究所王巍所长(左一)、国家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孙成永副司长(左二)参观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碳十四测年实验室。
 
  调研组首先参观了科技考古中心的环境考古实验室、扫描电镜实验室、化学分析实验室和碳十四测年实验室,并详细询问了各项仪器设备的运行、使用情况。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成立于1995年,曾先后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列为院重点扶持学科和重点学科,2002年开始被列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六个重点研究室之一,2010年动物考古和植物考古两个实验室被评定为国家文物局动植物考古重点科研基地。调研组还参观了考古研究所的实验室考古基地,实验室考古是将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两者互为结合的操作行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根据发掘对象的出土情况,采取针对性方法进行发掘清理、信息采集、样品检测、预加固、组合粘接、补配复原、封护处理等相关技术程序,使之能够得到较长时期的保存、保护及有效的陈列展示,为考古学科综合研究与利用提供更为详实的系统信息和实物资料。随后,调研组还参观了纺织考古实验室,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抢救绝学”为契机,考古研究所重新建立起以王亚蓉先生为首的“纺织品”保护修复的科研团队,多年来为多家考古所和博物馆抢救保护修复了大批纺织品文物。调研组还参观了考古研究所文物陈列室,并对考古研究所60年多年来在全国200多省、市、自治区开展田野考古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大力的赞赏和充分的肯定。
 


考古研究所王巍所长(左三)、国家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孙成永副司长(前排右三)、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罗静副司长(右二)参观考古研究所的实验室考古基地。


国家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孙成永副司长(左一)、考古研究所王巍所长(左二)、考古研究所刘政书记(右一)参观考古研究所文保中心纺织品保护修复室。
 
  参观过后,孙成永副司长和罗静副司长一行还听取了由科技考古中心袁靖研究员进行的有关科技考古以及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科技考古学应用的汇报。汇报会由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研究员主持,袁靖研究员首先汇报了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研究人员在年代学、考古信息工程、环境考古学、人骨考古学、动物考古学、植物考古学、木材分析、古食谱分析、古DNA、化学成分分析、冶金考古学、陶器分析、玉石器研究等13个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最新科研成果。随后,袁靖研究员还系统的介绍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技术与生业研究子课题的最新进展。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和协同研究表明:“生业的持续发展、新的生产力要素的引入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早期国家之所以在中原地区出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本地生业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无论是农业生产水平还是青铜冶铸、玉器加工、陶器制作等手工业技术都领先于周边地区”。


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袁靖研究员进行有关科技考古以及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科技考古学应用的汇报。
 
  汇报结束后,调研组对科技考古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给予充分肯定。孙成永副司长一行分别对冶金起源、文明起源的标准、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公众考古、数字博物馆建设以及科技考古的学术理念、内涵、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等多个方面与与会人员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与交流。在谈到文明起源的认定标准时,王巍所长指出:并非所有的文明都遵循统一的认定标准,关键问题在于是否出现了集权化的权力与稳定控制的区域。若基于此,我国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便可视为早期文明社会的代表,而事实上这一结论也得了到国际考古学界的认可。最后,孙成永副司长特别强调了中国公众考古事业的发展。他在肯定了近年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的一系列成就的同时,也指出了需要进一步做好考古研究成果转化的问题,考古人要讲好“中国故事”,通过多种形式向公众宣传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的理念。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研究中心的相关研究人员参加了此次座谈会。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学术动态

国家科技部社发司、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领导一行到考古研究所调研

发布时间:2016-04-05

  为推动中国科技考古事业的深入开展,确保“十三五”期间中国科技考古项目的顺利实施,2016年3月22日,国家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孙成永副司长、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罗静副司长一行5人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调研与指导。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研究员,考古研究所刘政书记、考古研究所科研处刘国祥处长、科技考古中心袁靖研究员、资料信息中心巩文主任等人陪同。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研究员主持汇报会


考古研究所王巍所长(左一)、国家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孙成永副司长(左二)参观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碳十四测年实验室。
 
  调研组首先参观了科技考古中心的环境考古实验室、扫描电镜实验室、化学分析实验室和碳十四测年实验室,并详细询问了各项仪器设备的运行、使用情况。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成立于1995年,曾先后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列为院重点扶持学科和重点学科,2002年开始被列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六个重点研究室之一,2010年动物考古和植物考古两个实验室被评定为国家文物局动植物考古重点科研基地。调研组还参观了考古研究所的实验室考古基地,实验室考古是将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两者互为结合的操作行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根据发掘对象的出土情况,采取针对性方法进行发掘清理、信息采集、样品检测、预加固、组合粘接、补配复原、封护处理等相关技术程序,使之能够得到较长时期的保存、保护及有效的陈列展示,为考古学科综合研究与利用提供更为详实的系统信息和实物资料。随后,调研组还参观了纺织考古实验室,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抢救绝学”为契机,考古研究所重新建立起以王亚蓉先生为首的“纺织品”保护修复的科研团队,多年来为多家考古所和博物馆抢救保护修复了大批纺织品文物。调研组还参观了考古研究所文物陈列室,并对考古研究所60年多年来在全国200多省、市、自治区开展田野考古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大力的赞赏和充分的肯定。
 


考古研究所王巍所长(左三)、国家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孙成永副司长(前排右三)、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司)罗静副司长(右二)参观考古研究所的实验室考古基地。


国家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孙成永副司长(左一)、考古研究所王巍所长(左二)、考古研究所刘政书记(右一)参观考古研究所文保中心纺织品保护修复室。
 
  参观过后,孙成永副司长和罗静副司长一行还听取了由科技考古中心袁靖研究员进行的有关科技考古以及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科技考古学应用的汇报。汇报会由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研究员主持,袁靖研究员首先汇报了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研究人员在年代学、考古信息工程、环境考古学、人骨考古学、动物考古学、植物考古学、木材分析、古食谱分析、古DNA、化学成分分析、冶金考古学、陶器分析、玉石器研究等13个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最新科研成果。随后,袁靖研究员还系统的介绍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技术与生业研究子课题的最新进展。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和协同研究表明:“生业的持续发展、新的生产力要素的引入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早期国家之所以在中原地区出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本地生业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无论是农业生产水平还是青铜冶铸、玉器加工、陶器制作等手工业技术都领先于周边地区”。


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袁靖研究员进行有关科技考古以及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科技考古学应用的汇报。
 
  汇报结束后,调研组对科技考古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给予充分肯定。孙成永副司长一行分别对冶金起源、文明起源的标准、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公众考古、数字博物馆建设以及科技考古的学术理念、内涵、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等多个方面与与会人员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与交流。在谈到文明起源的认定标准时,王巍所长指出:并非所有的文明都遵循统一的认定标准,关键问题在于是否出现了集权化的权力与稳定控制的区域。若基于此,我国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便可视为早期文明社会的代表,而事实上这一结论也得了到国际考古学界的认可。最后,孙成永副司长特别强调了中国公众考古事业的发展。他在肯定了近年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的一系列成就的同时,也指出了需要进一步做好考古研究成果转化的问题,考古人要讲好“中国故事”,通过多种形式向公众宣传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的理念。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研究中心的相关研究人员参加了此次座谈会。

 

作者:考古所科研处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