孜孜以求 博学于文——第五届发现中国李济考古学奖学金颁奖仪式暨青年考古沙龙在社科院考古所举办
发布时间:2016-04-17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本站记者
4月17日,第五届发现中国李济考古学奖学金颁奖仪式暨青年考古沙龙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举行。此次活动由发现中国文化基金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承办。数十位专家学者与学子齐聚一堂,参与并见证了本年度的奖学金颁奖仪式。在李济先生之子李光谟教授的大力推动下,“李济考古学奖学金”自2011年创设以来至今已成功举办五届。该奖学金旨在纪念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先生的开创之功,同时鼓励更多学生积极进取、超越自我,成为无愧于时代的考古人。现“李济考古奖学金”已成为海内外考古专业在校生加强考古认知、激发考古热情和崭露头角的新舞台。

与会学者

与会学者

与会学者
受考古研究所王巍所长委托,刘国祥研究员在致辞中首先对所有获奖者、入围者表示衷心的祝贺,对各位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对发现中国文化基金五年来的坚持不懈表示感谢。李济先生早年留学美国,回国后主持了殷墟发掘,为中国考古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一级学科的考古学,基于大量的田野发掘工作拥有丰富的考古材料,也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刘国祥研究员回顾了20年前在兴隆洼遗址发掘时遇到的重重困难,他认为经过近20年的努力发展,中国考古学在理论方法、技术手段等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沿,近年来也更加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如二里头国家文化工程和国家级考古公园的建立。除此之外,公共考古事业蓬勃发展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刘国祥研究员表示目前中国处于从考古大国向考古强国发展的转型期,让中国考古走出去,在世界考古范围内看到更多中国人的身影就需要人才的培养,“李济考古学奖学金”致力于鼓励年轻考古学生为中国考古学贡献青春和力量。最后他希望各位获奖者、入围者能以此为起点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学术组获奖者作报告

学术组获奖者作报告

公众考古组获奖者作报告
本届奖学金于去年8月开放申请,经初审、复审、终评三轮后,最终评选出获奖者10名(学术组8名,公众考古组2名)。学术报告会上,10名获奖者分别汇报了相关获奖成果。本届奖学金获奖研究内容涵盖广泛,除了传统的考古学研究,还包括植物考古、古人类学、冶金考古、公众考古等多个领域。其中既有对已有材料和观点的分析与新认识,也有通过跨学科手段推进相关问题的研究。从旧石器古人类股骨研究到新石器咸头岭文化的生计方式研究,从对史前鹿角靴型器的分析到青铜器斗形爵的分析,从汉墓中出土陶案礼仪功能研究到利用科学技术对矿化铁器进行金相学研究,从小众的“殷墟广播剧”到刚成立不久、广受好评的微信公众账号“挖啥呢”。相关专家对各项研究成果都给予充分肯定,同时指出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获奖者与专家学者合影

入围者与专家学者合影
下午的讲座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研究室主任许宏研究员为大家带来题为《从小屯到二里头,从李济到未来》的讲座。许宏老师从早期宫殿建筑考古的视角出发,梳理了从小屯夯土的发现、城子崖遗址城墙夯土发现,到二里头1号宫殿、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及其宫室建筑的发掘历程,许宏老师表示正是在这种从抽象到具象、螺旋式上升并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中,中国考古学的发掘方法、理念和具体操作流程才得以不断完善。随后许老师又谈到了李济先生的当代意义,作为中国第一位攻读人类学的留美博士,李济先生的研究风格中带有人类学化的色彩,作为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先生接受了西方考古学的技术和观念,力求在世界背景下观察和思考中国。斯人已去、思想不朽,其融合贯通、开拓的全球视野值得后辈学习。
精彩的讲座过后,是主办方特别设置的青年考古沙龙活动。学者与学子就“从李济到未来”、“文物的保护与合理利用”这两个主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在习近平主席对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后,不少考古工作者都表示深受鼓舞。刘国祥研究员向同学们分享了前后20年所经历的地方政府、群众对考古工作、文物保护态度的转变。朱岩石研究员表示虽然文物保护的呼声此起彼伏,但目前中国的文物保护工作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借此契机,徐天进教授也呼吁在座的各位学者学子,在研究学习、提高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希望考古人能够出于一种特殊的情怀,对社会负责,为文物保护尽微薄之力。
附:
【获奖名单】
[学术组]
陈伟驹 吉林大学 文学院
《咸头岭文化的生计方式研究》
蒋赴美 南开大学 历史学院
《京津冀地区汉代陶模型明器研究》
任瑞波 吉林大学 文学院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浅析“唐汪式陶器”——兼论唐汪类型与苏贝希文化的关系》
孙沛阳 复旦大学 中文系
《爵与羽觞》
魏偏偏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周口店田园洞古人类股骨形态功能分析》
魏镇 中国人民大学 历史学院
《洛阳汉墓中的陶案及其礼仪功能》
许晶晶 山东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试论中国史前的鹿角靴形器》
张昕瑞 西北大学 文化遗产学院
《完全矿化铁器的微损金相学研究——汉阳陵陵邑出土铁器的科技检测》
[田野组]
(空缺)
[公众考古组]
北山小分队 河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北山小分队考古广播剧》
奚牧凉 北京大学 考古文博学院
《“挖啥呢”公众考古新媒体》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