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7届考古系毕业季·师生座谈会会议纪要

发布时间:2017-07-07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考古系
  随着2017届毕业生答辩工作的圆满结束,为欢送毕业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于2017年6月23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八层多媒体会议室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师生座谈会。 
 
  会议分为两部分,上半场主题为“欢送”,由考古系雷然老师主持;下半场主题为“交流”,由在校博士生王星主持。
 
  一、上半场
 
  雷然老师: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诗酒趁年华,四海好为家。胸怀满壮志,豪情畅飞扬。又到了这个我们要互道别离,互说珍重的时候,毕业师生座谈会已经成了我们踏向远方的最后一次相聚。今天的师生座谈会在考古所领导大力支持下顺利举办,在科研处同仁协助下考古系师生座谈会隆重召开,第一项是欢送毕业生,请导师赠言,也请毕业生代表交流成长经验。
 
  下面,首先请优秀教师获得者冯时教授发言,大家欢迎!
考古系雷然老师主持
 
冯时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考古系博士生导师
 
  冯时教授:
 
  多年来,我一直承担系内的一些课程,因此和同学们在课堂上交流的机会比较多,但是今天主要是欢送毕业生,我相信毕业对大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有一些话想对大家说。
 
  对于你们来说,今后不论从事什么工作,我想学习都应该是一生的事业,是要一直坚持下去的。今天主要交流一下“君子之学”,学习是一个求真的过程,也是一个做人的过程。
 
  对于古人来讲,“君子之学”首先要落实到四点上。“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遊焉。”第一,是要藏,始终心里怀抱着学问,念终始典于学,因此要藏学于心;第二,是修;第三,是息,劳作休止,在休息的时候也不能把我们的学问丢掉,要常常想起,要学习;第四,是遊,即在闲暇无事的时候要学习。
 
  另外,还有一层意思,即要尊师,“说议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听从不尽力,命之曰背;说义不称师,命之曰叛。背叛之人,贤主弗纳之于朝,君子不与交友。”古人讲“一字之师”,“三人行必有我师”,都是这个意思,也就是说别人的研究成果我们不能埋没,老师说的话、别人的善言我们要听从,并且还要尽力。
 
  总体而言,我希望大家以此为要求,做到“君子之学”,将这句话送给同学们,希望能与同学们共勉。
 
  主持人:
 
  谢谢冯时教授,大家一定不会忘记冯老师娓娓道来的历史文献课,相信同学们对老师满怀着感激之情,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冯时老师!
 
  下面有请朱岩石教授发言,大家掌声欢迎!
 
朱岩石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考古系博士生导师
 
  朱岩石教授:
 
  今年我们考古系毕业八位同学,虽然今天没能完全到场,但我们还是为这八位同学感到骄傲,因为他们经过了三年的努力,很不容易。我与这个班比较熟悉,感觉硕博之间的联系也比较密切,能够感受到他们之间真挚的情感,相信对他们来说,在研究生院的时光是很难忘的,今天首先要祝贺他们。
 
  刚才冯时老师说的“君子之学”,我很赞同,这是对各位同学的诫勉。因为工作和学习是不一样的,在学习期间,老师、同学都会直言相告,你能够很快的学到很多东西,但是工作之后就不会有人再对你的各种小错误进行批评了,凡事都要靠自己的摸索,可能会受一些挫折,但这将是大家今后要习惯的。
 
  另外,我相信我们毕业班的同学都很聪明,但是聪明能不能代替道德的东西?我想是不能的,聪明不能取代道德,但很多时候道德是能够弥补聪明的。现在从毕业生的情况来看,基本没有同学想要脱离考古行业,因此今后大家还是会沿着做学问的道路在走,希望大家能够以道德为基础,诚恳做人,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件事情。作为我们文史哲的学科来讲,是没有捷径可走的,虽然可能会有方法,但还是需要每一个人真诚的做好每一件事情。
 
  希望同学们以后都能有一个好的前程,并做一个有道德的聪明人。
 
  主持人:
 
  感谢朱岩石老师的肺腑之言,感谢朱老师多年来为考古系的学科建设不辞辛苦,任劳任怨。请大家以热烈的掌声表示感谢!
 
  其实在座的每一位老师都是令人敬仰的大家,能抽出宝贵的时间,为莘莘学子传业授道解惑,令人感动。接下来,有请我们在座的老师为毕业生送上一句临别赠言,有请各位老师。
 
钱国祥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考古系硕士生导师
 
  钱国祥教授:
 
  同学们好!我的办公地点在洛阳,平时与同学们交流比较少,但是我非常愿意和大家交流,与时俱进。我是今年硕士毕业生张效儒的导师。我想对在座同学说的是,你们是一批非常优秀的学生,面对着非常好的时代和机遇。我常听效儒跟我提起你们都非常关照他,我在这里谢谢你们。我刚到考古所工作的时候,当时的队长是段鹏琦先生,他治学态度非常严谨,我的田野工作正是在汉魏洛阳城跟着段先生一点一点做起来的,所以我非常感谢他。段先生当时送给我一句话: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现在我把它送给你们,也送给效儒,希望你们一起互相勉励。也希望你们能够做到“业精于勤”,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
 
  主持人:
 
  我是想把钱老师作为神秘嘉宾最后推介的,但是钱老师谦虚,自己先讲了,那我就提前揭晓谜底,其实今天有两位学生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与祝贺的,他们分别荣获北京市2017届优秀博士毕业生的夏立栋同学和荣获优秀硕士毕业生称号的张效儒同学,当然培养他们的导师们功不可没,今天夏立栋博士的导师李裕群教授在外地做田野考古调查,由钱国祥老师作为优秀硕士研究生导师代表发言,他的话不多,但是句句良言,就像他带学生一样踏踏实实,勤勤恳恳,这也这正是他本人的写照,感谢钱国祥教授,请再次接受大家祝贺,谢谢。
 
安家瑶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考古系博士生导师
 
  安家瑶教授:
 
  大家好!因为我是社科院研究生院的毕业生,算是各位同学的校友了,之后带过几位研究生。前两年毕业的一个博士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是韩国留学生徐仙女同学,她为了自己的爱好,自己付费来华念书,从硕士读到博士,非常不容易,现在家乡的一个大学做讲师,按照她的岁数在中国应该已经算退休了,但是她还在努力求知,这说明我们研究生院考古系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很努力、很上进的,希望大家走出校门后都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作用。 
 
  主持人:
 
  感谢安家瑶教授,安老师是我一直非常仰慕的老师,我也有幸时常聆听她的教导,平时交流比较多,她平实质朴的话语和严谨的做事态度令人肃然起敬,感谢安老师多年来为考古系学生培养工作付出的巨大努力。请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她!
 
朱延平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考古系导师
 
  朱延平教授:
 
  我刚刚环顾四周,在座的导师都是带过学生的同仁,早些年我在田野工作比较多,参与学生培养的较少,这几年开始给学生们授课比较多,最早是从2009年给同学们上过专业基础课《考古学专题研讨》,才开始慢慢了解我们的学生们,知道大家很刻苦,很努力,我也很想把课程讲好。我最近讲的是院公共选修课:题目《中国史前考古学》和《日本考古与文化遗产》。今天在这里,我更多地是想听听同学们的想法,希望和大家多交流,大家多提自己的意见,以便我继续充实课程。
 
  主持人:
 
  感谢朱延平教授,朱老师是严格认真的导师,批改作业的严谨态度相信大家不会忘记,每位同学的文章点他都会一一点评,及时给与肯定,有问题也会指出来,要求学生修改。就像刚刚朱岩石教授讲的话,在校门之内,只有导师才会直言不讳的给你指正,要感谢这些挑你毛病的老师。感谢朱延平老师在学生科学素质培养、学风建设中做出的贡献。请大家致以最热烈的掌声感谢!
 
许宏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考古系博士生导师
 
  许宏教授:
 
  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家聊聊天。我认为作为一个老师,一个学者,最大的褒奖就是能被大家引以为朋友。我现在也有这种感觉,我经常在思考,研究生院应该有什么样的教学风格,北大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渠敬东教授说,“社科院有自己的教学风格,首先是师徒培养,而且不仅止于学问还有为人上;其次,学生不多,很容易使学生与老师聚在一起论道,视野格局比较开阔,在我看来是符合学者成长的典范的。”我是赞同这种观点的,我认为我们未必是最聪明的,但是一定是最努力的。
 
  大家应该共同详颂考古学的思辨之美,因为考古学可以给很多学科提供给养,即便以后大家不做文物考古工作,考古学的思考方法也会给大家带来益处。
 
  赠言:我们永远也不可能了解历史的真相,但我们仍怀着最大可能迫近真相的执着。
 
  主持人:
 
  考古系有这样的一位导师,在网上与大家交流的更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知心老师”,他非常喜欢和学生交流,是时下流行的网络学者,流行语称为网络大咖,他近期的三本独著影响广泛,是最近的畅销书籍,他就是我们系的许宏教授,他不仅自己刻苦努力,从理论到实践,呈现丰硕的成果;更重要的是他努力传道受业,特别表现在给青年学者们以热情的鼓励和指导。感谢您对学生培养工作的支持,请大家致以热烈的掌声感谢!
 
  今天,我们对在座的导师们致以了最衷心的敬意,但同时我们还要感谢那些未到场的导师们,正是他们孜孜不倦地培养才成就了今天同学们的成功。
 
  即将离开学校,相信我们的毕业生们也有许多的话要对我们的老师、同学们说,下面有请优秀硕士毕业生张效儒同学发言。
 
2017届北京市优秀硕士毕业生 张效儒
 
  张效儒硕士: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师姐师兄、师妹师弟们,上午好!
 
  我是2014级考古系硕士研究生张效儒。首先要感谢考古系雷老师给我这个机会,让我在这里做毕业感言,白驹过隙,和老师、同窗们一起相处的时光转眼就变成了回忆,这里给我们的既有欢笑也有汗水,值得总结和回味,我很愿意跟大家分享这三年的学习生涯和感悟。
 
  说实话,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生活是非常辛苦的。但是想到我们当初鼓起勇气义无反顾地选择这里,主要是因为这里是中国考古学的圣地,是中国考古学研究最高学术平台,每一个负笈千里的学子都是有梦想的,在即将离别的时候,我们要问问自己,当初的想法是不是已经被消磨的差不多了。
 
  考古所是名师辈出的地方,我觉得这里是各个研究时段和学者们各年龄段衔接最好的地方,学术资源丰富,以至于有时候我身在其中,反而不知道该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源了。我们入学之后上过许多课程,也与许多学者都有较多接触的情景,在此不能一一列举,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老师们指引我如何学习,为人处世应该怎样做。我想,这就是我们考古系一直延续的传统之一。
 
  我的同学们,来自各个院校,他们有着不同的学习和生活背景,怀揣理想相聚在社科院、相聚在考古系,成为一家人。三年的点滴生活最后都凝聚成一份厚重的感情,师生情、同学情,三年里我遇到了很多困难,正是这些情谊帮我一次次度过难关,这些情谊是我一生都无法报答完的。感谢考古系每一位教授我知识,给我教诲的老师,感谢我2014级的同窗,感谢我的师兄师姐、师弟和师妹们,特别要感谢我的导师钱国祥先生,是你们让我不断成长,我也希望这种团结和友情能够被师弟师妹们不断传递下去,谢谢!
 
  主持人:
 
  张效儒同学不仅是对他美好三年生活的总结,也表达出了对学弟学妹们的鼓励之情,情深意切,谢谢效儒!
 
  接下来有请优秀博士生夏立栋同学发言。
2017届北京市优秀博士毕业生、院优秀博士论文一等奖获得者夏立栋
 
  夏立栋博士:
 
  大家上午好!毕业临别之际,能作为毕业生代表向老师、同学们汇报我六年来的所学所感,我倍感荣幸。
 
  我的感言可以从两方面来展开,一是社科院考古所对我的深刻影响;二是我对之后师弟师妹们的嘱托。
 
  社科院考古所对我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来到考古所,决定了学生对自身的学术定位和学术信念。
 
  第二,我在考古所学问上的收获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思维逻辑和研究理路的训练;二是考古材料的熟悉和积累;三是对时代学术进程和趋向的把握。
 
  第三,“士之所贵,立德立言”,考古所先生们谦冲叡哲、中正为公、不随流俗,“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告诫我们为人为学为事的准则,承兹训诰,敢不勖哉?
 
  对各位师弟、师妹,我想说:“幸得识君桃花面,从此阡陌多暖春”。
 
  第一,永远不要怀疑自己的理想,要对自己的学术未来满怀热情和憧憬,要餐风露宿,要刚毅坚卓。
 
  第二,神州之外,更有九州。所以,我想我们要有辽阔的研究视野,要有发奋精进、超越前代的学术抱负,要有对于我国家继往开来的使命担当。
 
  第三,要将考古所学生用功读书、发奋精进的传统届届相传,要河汾续命,指月传灯。在社科院研究生院,考古系的学生未必是最聪明的,但一定是最勤奋、最优秀的。谢谢大家!
 
  主持人:
 
  感谢夏立栋同学的深情发言,同时我也要向大家宣布一个好消息,夏立栋同学的毕业论文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优秀博士毕业论文”并荣获一等奖。这是一份厚重的荣誉,让我们对他和辛勤培养他的老师们致以最热烈的掌声。
 
下面一个环节是请导师为毕业生佩戴考古系纪念章并合影留念,有请毕业生上台。
第一排(左):许宏、钱国祥、朱延平、安家瑶、朱岩石、冯时
第二排(左):刘佳佳、夏立栋、董好、韩茗、庞文平、张效儒、雷然
 
  二、下半场
 
  主持人:博士生王星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我是2016级博士生王星,非常感谢考古系能给我这样一个机会,也很感谢系里能组织这样一次欢送会,给我们一个师生交流的机会。
 
  下面我们的座谈会将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是同学们自我介绍;第二环节是互动座谈,师生交流。
 
王星 2016级博士生,下半场主持人
 
  第一环节 自我介绍
 
  在场的20位同学分别就自己的专业、导师和学习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
 
  主持人:王星博士生
 
  从刚才的自我介绍来看,我们的同学大多都是来自于各个学校的考古学专业,学术背景虽有不同,但相信都能够有所发挥。
 
  下面我们进行第二个环节,互动交流环节,希望同学们抓紧时间,把握机会,多多提问。
 
  第二环节 互动交流
 
  (一)学生提问环节
 
  1、韩雨提问:
2015级硕士生 韩雨
 
  我的专业是动物考古学,在很多文章或讲话中,我都有听到老师们说,动物考古学的目标是为了解决考古学问题。我对此一直很困惑,所以我想问老师们,到底什么是考古学问题?什么又不是考古学问题?
 
  朱延平:目的性不一定要很强,因为有的时候即使是发现一枚牙齿也是可以解决很多问题的,但是如果你限定了一个目的,则会给他一个桎梏。
 
  朱岩石:这是一个基础积累的问题,而如果你能够亲自去做的话,得出的结论将会很可靠。首先要广泛的积累数据,然后在此基础上得到一些认识、研究一些问题。比如在做论文的时候,如果日本学者做过这样的研究,那就会对我们有很多的便利,因为他们有做很详细的资料收集,而我们现在的硕博论文则会忽视这些。如果能够先占有资料再得出结论,结论相对也会比较可靠。
 
  冯时:首先要肯定他的问题,他一定是有感而发的。其实我们任何一个学科都要围绕这样一个最终的目的,即你最终要做什么。什么是考古学,考古学要做什么?其实考古学仍然是历史学的一部分,是要解决人类社会历史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当然是要做很多基础的东西,但最终的目的,比如动物考古就是要解决人和动物的关系的问题,这里面牵扯到很多复杂的人类社会的问题,如打猎、祭祀等。我们要利用一些出土的文物、文献来解决历史的问题。
 
  许宏:现在大家都意识到中国考古学已经倾向于发现,比如重大发现,几大发现之类的,还有一个观点就是技术至上。但事实上这是非常浅的东西,我们要注重大史学的概念,要在大的框架内去研究历史,还要知道你要解决什么样的历史问题。即现在大家尽管都在做具体的个案研究,但是还是应该放在大的背景之下。
 
  2、刘佳佳提问:
2012级博士生刘佳佳
 
  我自己在写作和完成论文过程中,遇到一个问题,使用法制这样一个概念怎样去界定他?我们现在所做的研究很多都是在西方背景之下,或受很多影响,对于这样一种概念的使用,各位老师是如何理解的?第二个是做笔记的传统,具体到各位老师在自己的研究上,是如何运用笔记来积累、处理这种问题的?
 
  冯时教授回复:研究古代的历史,最忌讳的是用今天的概念去揣度古人,这样我们就会用今天的概念去错读古人。方法大概有两个,第一是传统语境、词汇的证明,这就要通过古代的文献去达到这个证明,持续性不间断的阅读,从而对他们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如方国这个概念,在古人来讲,方和国是两个概念,而我们现在通常将其视为一个概念,这样就把古史混淆了,从而对古代制度的理解有一个偏差,我们考古学很重要的就是要对概念加以界定。第二是对所谓中西文对比的证明,这种中西文的翻译是对不上的,很容易导致对西方概念和中方概念的双重误解。
 
  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一些新名词充斥社会的时代,有时候我们抛出一个传统的概念,大家可能更不懂。比如经济,这个词与我们古代讲的是不一样的,以前经济是经国济世,但是现在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之前刘佳佳论文就是在开头对概念进行了一个很严格的界定。
 
  做札记我是比较鼓励的,平时可以多记,多进行积累。
 
  许宏教授回复:百年以来,西风东渐,我们很多思维都是西方来的。刘佳佳论文中提到的法制就是西方的概念,可能不太适应于中国,但是不是从中国固有的语言概念中提炼出一个概念会更合适?概念的使用,在之前还没能分开的时候,比如苏秉奇先生的古国、方国概念等,是比我们走的近一些的,可能与传统哲学有一定联系,这些是传统的概念的使用。但是现在在世界的范围内,讨论一些世界性的问题就不合适。
 
  朱岩石教授回复:除了顾及我们的时代,在中国还是要讲中国话。
 
  3、雷然提问:
 
  安老师您好!首先,您是我非常仰慕的学者,我想了解作为一名成功的女考古学家,您可以和我们谈谈在工作中遇到了那些困难,是如何战胜的,怎么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对于现在的女同学们有什么好的建议。
 
  安家瑶教授回复:时代不同,在我们那个时代,男女是一样的。我认为女性来做考古工作也有优势,第一是细致;第二是比较善于沟通,能够更好考虑对方的想法。虽然女性考古工作者付出了很多,也牺牲了很多,但是我认为不论在家庭还是事业上,不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应该自尊、自立、自强。
 
  主持人:王星博士生
 
  好的,老师们都回答的很诚恳,也可以看到大家还是有很多问题想要与老师们交流的,刚刚朱岩石老师也说过,任何时候,同学们有问题都可以直接请教老师,不拘泥于现在。许宏老师也表达了,只要同学们敲开他办公室的门,都可以请教问题。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也想请老师们向同学们提出问题,有请各位老师。
 
  (二)导师提问环节
 
  朱岩石教授:
 
  对于现在我们研究生院和考古系来说,同学们有什么建议?
 
  夏立栋:考古系学生一向比较少,研究方向分散,原先同学交流也比较少,近些年随着系里学科建设规范,文娱活动增多,我们同学组建了一个读书班,大家一起学习讨论,这样做对我们来说是有益的,但是同一专业的人比较少,很多时候很难就一个问题进行深入交流,不知道该如何延续下去。
 
  许宏教授、钱国祥教授:在学习、交流过程中,不管你是什么方向,他都有一个时代背景的考察,只有从背景上加以考察才能得出比较合适的结论。因此,在交流上也是可以进行的。
 
  张效儒:在课程安排上,每个老师一个学期可能只会到研究生院去上一次课,我们常常感觉意犹未尽,以后能不能有更多的老师开更多的课,或者比较系统的课程?
 
  钱国祥教授:这个可能与考古所的工作性质关于,老师主要从事田野考古工作,老师们很难有大段的时间一直在研究生院上课。但是不同的老师讲授不同的课程也能够使你们有很多积累,因为他们都是实践的传授。
 
  主持人:王星博士生
 
  由于时间所限,今天的互动交流环节就到这里了,有很多同学可能还有问题,我们可以在稍后的工作餐环节自行交流。
 
  再次感谢各位老师、同学的大力支持,本次师生座谈会圆满结束!
 

 
  三、考古系毕业季•后续典礼花絮照片: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研处•考古系
2017-07-06
审核:雷然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学术动态

2017届考古系毕业季·师生座谈会会议纪要

发布时间:2017-07-07

  随着2017届毕业生答辩工作的圆满结束,为欢送毕业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于2017年6月23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八层多媒体会议室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师生座谈会。 
 
  会议分为两部分,上半场主题为“欢送”,由考古系雷然老师主持;下半场主题为“交流”,由在校博士生王星主持。
 
  一、上半场
 
  雷然老师: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诗酒趁年华,四海好为家。胸怀满壮志,豪情畅飞扬。又到了这个我们要互道别离,互说珍重的时候,毕业师生座谈会已经成了我们踏向远方的最后一次相聚。今天的师生座谈会在考古所领导大力支持下顺利举办,在科研处同仁协助下考古系师生座谈会隆重召开,第一项是欢送毕业生,请导师赠言,也请毕业生代表交流成长经验。
 
  下面,首先请优秀教师获得者冯时教授发言,大家欢迎!
考古系雷然老师主持
 
冯时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考古系博士生导师
 
  冯时教授:
 
  多年来,我一直承担系内的一些课程,因此和同学们在课堂上交流的机会比较多,但是今天主要是欢送毕业生,我相信毕业对大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有一些话想对大家说。
 
  对于你们来说,今后不论从事什么工作,我想学习都应该是一生的事业,是要一直坚持下去的。今天主要交流一下“君子之学”,学习是一个求真的过程,也是一个做人的过程。
 
  对于古人来讲,“君子之学”首先要落实到四点上。“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遊焉。”第一,是要藏,始终心里怀抱着学问,念终始典于学,因此要藏学于心;第二,是修;第三,是息,劳作休止,在休息的时候也不能把我们的学问丢掉,要常常想起,要学习;第四,是遊,即在闲暇无事的时候要学习。
 
  另外,还有一层意思,即要尊师,“说议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听从不尽力,命之曰背;说义不称师,命之曰叛。背叛之人,贤主弗纳之于朝,君子不与交友。”古人讲“一字之师”,“三人行必有我师”,都是这个意思,也就是说别人的研究成果我们不能埋没,老师说的话、别人的善言我们要听从,并且还要尽力。
 
  总体而言,我希望大家以此为要求,做到“君子之学”,将这句话送给同学们,希望能与同学们共勉。
 
  主持人:
 
  谢谢冯时教授,大家一定不会忘记冯老师娓娓道来的历史文献课,相信同学们对老师满怀着感激之情,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冯时老师!
 
  下面有请朱岩石教授发言,大家掌声欢迎!
 
朱岩石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考古系博士生导师
 
  朱岩石教授:
 
  今年我们考古系毕业八位同学,虽然今天没能完全到场,但我们还是为这八位同学感到骄傲,因为他们经过了三年的努力,很不容易。我与这个班比较熟悉,感觉硕博之间的联系也比较密切,能够感受到他们之间真挚的情感,相信对他们来说,在研究生院的时光是很难忘的,今天首先要祝贺他们。
 
  刚才冯时老师说的“君子之学”,我很赞同,这是对各位同学的诫勉。因为工作和学习是不一样的,在学习期间,老师、同学都会直言相告,你能够很快的学到很多东西,但是工作之后就不会有人再对你的各种小错误进行批评了,凡事都要靠自己的摸索,可能会受一些挫折,但这将是大家今后要习惯的。
 
  另外,我相信我们毕业班的同学都很聪明,但是聪明能不能代替道德的东西?我想是不能的,聪明不能取代道德,但很多时候道德是能够弥补聪明的。现在从毕业生的情况来看,基本没有同学想要脱离考古行业,因此今后大家还是会沿着做学问的道路在走,希望大家能够以道德为基础,诚恳做人,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件事情。作为我们文史哲的学科来讲,是没有捷径可走的,虽然可能会有方法,但还是需要每一个人真诚的做好每一件事情。
 
  希望同学们以后都能有一个好的前程,并做一个有道德的聪明人。
 
  主持人:
 
  感谢朱岩石老师的肺腑之言,感谢朱老师多年来为考古系的学科建设不辞辛苦,任劳任怨。请大家以热烈的掌声表示感谢!
 
  其实在座的每一位老师都是令人敬仰的大家,能抽出宝贵的时间,为莘莘学子传业授道解惑,令人感动。接下来,有请我们在座的老师为毕业生送上一句临别赠言,有请各位老师。
 
钱国祥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考古系硕士生导师
 
  钱国祥教授:
 
  同学们好!我的办公地点在洛阳,平时与同学们交流比较少,但是我非常愿意和大家交流,与时俱进。我是今年硕士毕业生张效儒的导师。我想对在座同学说的是,你们是一批非常优秀的学生,面对着非常好的时代和机遇。我常听效儒跟我提起你们都非常关照他,我在这里谢谢你们。我刚到考古所工作的时候,当时的队长是段鹏琦先生,他治学态度非常严谨,我的田野工作正是在汉魏洛阳城跟着段先生一点一点做起来的,所以我非常感谢他。段先生当时送给我一句话: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现在我把它送给你们,也送给效儒,希望你们一起互相勉励。也希望你们能够做到“业精于勤”,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
 
  主持人:
 
  我是想把钱老师作为神秘嘉宾最后推介的,但是钱老师谦虚,自己先讲了,那我就提前揭晓谜底,其实今天有两位学生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与祝贺的,他们分别荣获北京市2017届优秀博士毕业生的夏立栋同学和荣获优秀硕士毕业生称号的张效儒同学,当然培养他们的导师们功不可没,今天夏立栋博士的导师李裕群教授在外地做田野考古调查,由钱国祥老师作为优秀硕士研究生导师代表发言,他的话不多,但是句句良言,就像他带学生一样踏踏实实,勤勤恳恳,这也这正是他本人的写照,感谢钱国祥教授,请再次接受大家祝贺,谢谢。
 
安家瑶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考古系博士生导师
 
  安家瑶教授:
 
  大家好!因为我是社科院研究生院的毕业生,算是各位同学的校友了,之后带过几位研究生。前两年毕业的一个博士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是韩国留学生徐仙女同学,她为了自己的爱好,自己付费来华念书,从硕士读到博士,非常不容易,现在家乡的一个大学做讲师,按照她的岁数在中国应该已经算退休了,但是她还在努力求知,这说明我们研究生院考古系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很努力、很上进的,希望大家走出校门后都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作用。 
 
  主持人:
 
  感谢安家瑶教授,安老师是我一直非常仰慕的老师,我也有幸时常聆听她的教导,平时交流比较多,她平实质朴的话语和严谨的做事态度令人肃然起敬,感谢安老师多年来为考古系学生培养工作付出的巨大努力。请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她!
 
朱延平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考古系导师
 
  朱延平教授:
 
  我刚刚环顾四周,在座的导师都是带过学生的同仁,早些年我在田野工作比较多,参与学生培养的较少,这几年开始给学生们授课比较多,最早是从2009年给同学们上过专业基础课《考古学专题研讨》,才开始慢慢了解我们的学生们,知道大家很刻苦,很努力,我也很想把课程讲好。我最近讲的是院公共选修课:题目《中国史前考古学》和《日本考古与文化遗产》。今天在这里,我更多地是想听听同学们的想法,希望和大家多交流,大家多提自己的意见,以便我继续充实课程。
 
  主持人:
 
  感谢朱延平教授,朱老师是严格认真的导师,批改作业的严谨态度相信大家不会忘记,每位同学的文章点他都会一一点评,及时给与肯定,有问题也会指出来,要求学生修改。就像刚刚朱岩石教授讲的话,在校门之内,只有导师才会直言不讳的给你指正,要感谢这些挑你毛病的老师。感谢朱延平老师在学生科学素质培养、学风建设中做出的贡献。请大家致以最热烈的掌声感谢!
 
许宏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考古系博士生导师
 
  许宏教授:
 
  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家聊聊天。我认为作为一个老师,一个学者,最大的褒奖就是能被大家引以为朋友。我现在也有这种感觉,我经常在思考,研究生院应该有什么样的教学风格,北大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渠敬东教授说,“社科院有自己的教学风格,首先是师徒培养,而且不仅止于学问还有为人上;其次,学生不多,很容易使学生与老师聚在一起论道,视野格局比较开阔,在我看来是符合学者成长的典范的。”我是赞同这种观点的,我认为我们未必是最聪明的,但是一定是最努力的。
 
  大家应该共同详颂考古学的思辨之美,因为考古学可以给很多学科提供给养,即便以后大家不做文物考古工作,考古学的思考方法也会给大家带来益处。
 
  赠言:我们永远也不可能了解历史的真相,但我们仍怀着最大可能迫近真相的执着。
 
  主持人:
 
  考古系有这样的一位导师,在网上与大家交流的更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知心老师”,他非常喜欢和学生交流,是时下流行的网络学者,流行语称为网络大咖,他近期的三本独著影响广泛,是最近的畅销书籍,他就是我们系的许宏教授,他不仅自己刻苦努力,从理论到实践,呈现丰硕的成果;更重要的是他努力传道受业,特别表现在给青年学者们以热情的鼓励和指导。感谢您对学生培养工作的支持,请大家致以热烈的掌声感谢!
 
  今天,我们对在座的导师们致以了最衷心的敬意,但同时我们还要感谢那些未到场的导师们,正是他们孜孜不倦地培养才成就了今天同学们的成功。
 
  即将离开学校,相信我们的毕业生们也有许多的话要对我们的老师、同学们说,下面有请优秀硕士毕业生张效儒同学发言。
 
2017届北京市优秀硕士毕业生 张效儒
 
  张效儒硕士: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师姐师兄、师妹师弟们,上午好!
 
  我是2014级考古系硕士研究生张效儒。首先要感谢考古系雷老师给我这个机会,让我在这里做毕业感言,白驹过隙,和老师、同窗们一起相处的时光转眼就变成了回忆,这里给我们的既有欢笑也有汗水,值得总结和回味,我很愿意跟大家分享这三年的学习生涯和感悟。
 
  说实话,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生活是非常辛苦的。但是想到我们当初鼓起勇气义无反顾地选择这里,主要是因为这里是中国考古学的圣地,是中国考古学研究最高学术平台,每一个负笈千里的学子都是有梦想的,在即将离别的时候,我们要问问自己,当初的想法是不是已经被消磨的差不多了。
 
  考古所是名师辈出的地方,我觉得这里是各个研究时段和学者们各年龄段衔接最好的地方,学术资源丰富,以至于有时候我身在其中,反而不知道该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源了。我们入学之后上过许多课程,也与许多学者都有较多接触的情景,在此不能一一列举,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老师们指引我如何学习,为人处世应该怎样做。我想,这就是我们考古系一直延续的传统之一。
 
  我的同学们,来自各个院校,他们有着不同的学习和生活背景,怀揣理想相聚在社科院、相聚在考古系,成为一家人。三年的点滴生活最后都凝聚成一份厚重的感情,师生情、同学情,三年里我遇到了很多困难,正是这些情谊帮我一次次度过难关,这些情谊是我一生都无法报答完的。感谢考古系每一位教授我知识,给我教诲的老师,感谢我2014级的同窗,感谢我的师兄师姐、师弟和师妹们,特别要感谢我的导师钱国祥先生,是你们让我不断成长,我也希望这种团结和友情能够被师弟师妹们不断传递下去,谢谢!
 
  主持人:
 
  张效儒同学不仅是对他美好三年生活的总结,也表达出了对学弟学妹们的鼓励之情,情深意切,谢谢效儒!
 
  接下来有请优秀博士生夏立栋同学发言。
2017届北京市优秀博士毕业生、院优秀博士论文一等奖获得者夏立栋
 
  夏立栋博士:
 
  大家上午好!毕业临别之际,能作为毕业生代表向老师、同学们汇报我六年来的所学所感,我倍感荣幸。
 
  我的感言可以从两方面来展开,一是社科院考古所对我的深刻影响;二是我对之后师弟师妹们的嘱托。
 
  社科院考古所对我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来到考古所,决定了学生对自身的学术定位和学术信念。
 
  第二,我在考古所学问上的收获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思维逻辑和研究理路的训练;二是考古材料的熟悉和积累;三是对时代学术进程和趋向的把握。
 
  第三,“士之所贵,立德立言”,考古所先生们谦冲叡哲、中正为公、不随流俗,“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告诫我们为人为学为事的准则,承兹训诰,敢不勖哉?
 
  对各位师弟、师妹,我想说:“幸得识君桃花面,从此阡陌多暖春”。
 
  第一,永远不要怀疑自己的理想,要对自己的学术未来满怀热情和憧憬,要餐风露宿,要刚毅坚卓。
 
  第二,神州之外,更有九州。所以,我想我们要有辽阔的研究视野,要有发奋精进、超越前代的学术抱负,要有对于我国家继往开来的使命担当。
 
  第三,要将考古所学生用功读书、发奋精进的传统届届相传,要河汾续命,指月传灯。在社科院研究生院,考古系的学生未必是最聪明的,但一定是最勤奋、最优秀的。谢谢大家!
 
  主持人:
 
  感谢夏立栋同学的深情发言,同时我也要向大家宣布一个好消息,夏立栋同学的毕业论文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优秀博士毕业论文”并荣获一等奖。这是一份厚重的荣誉,让我们对他和辛勤培养他的老师们致以最热烈的掌声。
 
下面一个环节是请导师为毕业生佩戴考古系纪念章并合影留念,有请毕业生上台。
第一排(左):许宏、钱国祥、朱延平、安家瑶、朱岩石、冯时
第二排(左):刘佳佳、夏立栋、董好、韩茗、庞文平、张效儒、雷然
 
  二、下半场
 
  主持人:博士生王星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我是2016级博士生王星,非常感谢考古系能给我这样一个机会,也很感谢系里能组织这样一次欢送会,给我们一个师生交流的机会。
 
  下面我们的座谈会将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是同学们自我介绍;第二环节是互动座谈,师生交流。
 
王星 2016级博士生,下半场主持人
 
  第一环节 自我介绍
 
  在场的20位同学分别就自己的专业、导师和学习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
 
  主持人:王星博士生
 
  从刚才的自我介绍来看,我们的同学大多都是来自于各个学校的考古学专业,学术背景虽有不同,但相信都能够有所发挥。
 
  下面我们进行第二个环节,互动交流环节,希望同学们抓紧时间,把握机会,多多提问。
 
  第二环节 互动交流
 
  (一)学生提问环节
 
  1、韩雨提问:
2015级硕士生 韩雨
 
  我的专业是动物考古学,在很多文章或讲话中,我都有听到老师们说,动物考古学的目标是为了解决考古学问题。我对此一直很困惑,所以我想问老师们,到底什么是考古学问题?什么又不是考古学问题?
 
  朱延平:目的性不一定要很强,因为有的时候即使是发现一枚牙齿也是可以解决很多问题的,但是如果你限定了一个目的,则会给他一个桎梏。
 
  朱岩石:这是一个基础积累的问题,而如果你能够亲自去做的话,得出的结论将会很可靠。首先要广泛的积累数据,然后在此基础上得到一些认识、研究一些问题。比如在做论文的时候,如果日本学者做过这样的研究,那就会对我们有很多的便利,因为他们有做很详细的资料收集,而我们现在的硕博论文则会忽视这些。如果能够先占有资料再得出结论,结论相对也会比较可靠。
 
  冯时:首先要肯定他的问题,他一定是有感而发的。其实我们任何一个学科都要围绕这样一个最终的目的,即你最终要做什么。什么是考古学,考古学要做什么?其实考古学仍然是历史学的一部分,是要解决人类社会历史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当然是要做很多基础的东西,但最终的目的,比如动物考古就是要解决人和动物的关系的问题,这里面牵扯到很多复杂的人类社会的问题,如打猎、祭祀等。我们要利用一些出土的文物、文献来解决历史的问题。
 
  许宏:现在大家都意识到中国考古学已经倾向于发现,比如重大发现,几大发现之类的,还有一个观点就是技术至上。但事实上这是非常浅的东西,我们要注重大史学的概念,要在大的框架内去研究历史,还要知道你要解决什么样的历史问题。即现在大家尽管都在做具体的个案研究,但是还是应该放在大的背景之下。
 
  2、刘佳佳提问:
2012级博士生刘佳佳
 
  我自己在写作和完成论文过程中,遇到一个问题,使用法制这样一个概念怎样去界定他?我们现在所做的研究很多都是在西方背景之下,或受很多影响,对于这样一种概念的使用,各位老师是如何理解的?第二个是做笔记的传统,具体到各位老师在自己的研究上,是如何运用笔记来积累、处理这种问题的?
 
  冯时教授回复:研究古代的历史,最忌讳的是用今天的概念去揣度古人,这样我们就会用今天的概念去错读古人。方法大概有两个,第一是传统语境、词汇的证明,这就要通过古代的文献去达到这个证明,持续性不间断的阅读,从而对他们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如方国这个概念,在古人来讲,方和国是两个概念,而我们现在通常将其视为一个概念,这样就把古史混淆了,从而对古代制度的理解有一个偏差,我们考古学很重要的就是要对概念加以界定。第二是对所谓中西文对比的证明,这种中西文的翻译是对不上的,很容易导致对西方概念和中方概念的双重误解。
 
  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一些新名词充斥社会的时代,有时候我们抛出一个传统的概念,大家可能更不懂。比如经济,这个词与我们古代讲的是不一样的,以前经济是经国济世,但是现在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之前刘佳佳论文就是在开头对概念进行了一个很严格的界定。
 
  做札记我是比较鼓励的,平时可以多记,多进行积累。
 
  许宏教授回复:百年以来,西风东渐,我们很多思维都是西方来的。刘佳佳论文中提到的法制就是西方的概念,可能不太适应于中国,但是不是从中国固有的语言概念中提炼出一个概念会更合适?概念的使用,在之前还没能分开的时候,比如苏秉奇先生的古国、方国概念等,是比我们走的近一些的,可能与传统哲学有一定联系,这些是传统的概念的使用。但是现在在世界的范围内,讨论一些世界性的问题就不合适。
 
  朱岩石教授回复:除了顾及我们的时代,在中国还是要讲中国话。
 
  3、雷然提问:
 
  安老师您好!首先,您是我非常仰慕的学者,我想了解作为一名成功的女考古学家,您可以和我们谈谈在工作中遇到了那些困难,是如何战胜的,怎么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对于现在的女同学们有什么好的建议。
 
  安家瑶教授回复:时代不同,在我们那个时代,男女是一样的。我认为女性来做考古工作也有优势,第一是细致;第二是比较善于沟通,能够更好考虑对方的想法。虽然女性考古工作者付出了很多,也牺牲了很多,但是我认为不论在家庭还是事业上,不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应该自尊、自立、自强。
 
  主持人:王星博士生
 
  好的,老师们都回答的很诚恳,也可以看到大家还是有很多问题想要与老师们交流的,刚刚朱岩石老师也说过,任何时候,同学们有问题都可以直接请教老师,不拘泥于现在。许宏老师也表达了,只要同学们敲开他办公室的门,都可以请教问题。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也想请老师们向同学们提出问题,有请各位老师。
 
  (二)导师提问环节
 
  朱岩石教授:
 
  对于现在我们研究生院和考古系来说,同学们有什么建议?
 
  夏立栋:考古系学生一向比较少,研究方向分散,原先同学交流也比较少,近些年随着系里学科建设规范,文娱活动增多,我们同学组建了一个读书班,大家一起学习讨论,这样做对我们来说是有益的,但是同一专业的人比较少,很多时候很难就一个问题进行深入交流,不知道该如何延续下去。
 
  许宏教授、钱国祥教授:在学习、交流过程中,不管你是什么方向,他都有一个时代背景的考察,只有从背景上加以考察才能得出比较合适的结论。因此,在交流上也是可以进行的。
 
  张效儒:在课程安排上,每个老师一个学期可能只会到研究生院去上一次课,我们常常感觉意犹未尽,以后能不能有更多的老师开更多的课,或者比较系统的课程?
 
  钱国祥教授:这个可能与考古所的工作性质关于,老师主要从事田野考古工作,老师们很难有大段的时间一直在研究生院上课。但是不同的老师讲授不同的课程也能够使你们有很多积累,因为他们都是实践的传授。
 
  主持人:王星博士生
 
  由于时间所限,今天的互动交流环节就到这里了,有很多同学可能还有问题,我们可以在稍后的工作餐环节自行交流。
 
  再次感谢各位老师、同学的大力支持,本次师生座谈会圆满结束!
 

 
  三、考古系毕业季•后续典礼花絮照片: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研处•考古系
2017-07-06
审核:雷然
 
 

作者:考古系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