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青铜时代中国与欧洲的对比”讲座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发布时间:2017-10-24文章出处:“人大考古”微信公众号作者:陈坤
  2017年10月18日(星期三)下午,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学术前沿系列讲座之三十一讲——“青铜时代中国与欧洲的对比”在人大公共教学楼二楼2102教室举行。本次讲座由英国埃克塞特大学考古系(Department of Archaeology, University of Exeter, UK)终身教授安东尼•哈丁主讲,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主任魏坚教授主持,陈胜前教授翻译,韩建业教授点评。考古文博系刘未副教授、曹斌副教授也参加了讲座。讲座还吸引了国际关系学院等其它院系的老师前来聆听交流,现场气氛轻松活跃。

魏坚教授主持

  01专家介绍

  安东尼•哈丁教授(Professor Anthony Harding)是欧洲青铜时代考古的领军学者,《古物》受托人主席,英国科学院考古部院士,曾任英国杜伦大学考古学系主任、评审委员会主席,英国科学院委员会赞助机构与协会主席等职务。同时担任欧洲考古学家协会主席(2003-2009)、代理主席(2014-),德国、西班牙、捷克、匈牙利、罗马尼亚、爱尔兰等多国多项奖学金评审人,《开放考古》主编。目前还兼任伦敦考古协会院士,德国慕尼黑大学考古学系讲座教授,罗马尼亚开放考古评审委员会委员。哈丁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欧洲史前考古,欧洲青铜时代考古,盐业考古,古代战争考古等。

哈丁教授

  02讲座内容

  首先,哈丁教授介绍了中、欧青铜时代起始时间和背景环境的不同。中国幅员辽阔,南北文化的差异很大,因此我们在论述中国青铜时代的时候很难兼顾所有的文化特点。同样,欧洲的面积比中国略大,其复杂的社会文化使学者很难笼统地描绘其文化全貌。同很多外国学者一样,哈丁教授对中国考古的认识主要通过已发表的材料。近年来发表的有关中国青铜时代的材料较多,哈丁教授也表示英国《古物》学术期刊对中国考古学很重视,欢迎学者投稿。


讲座现场

  其次,哈丁教授以局外者的视角,对中国青铜时代的文化特征及考古研究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中国青铜时代的考古学侧重聚落遗址,重视研究器物制作技术和类型学分析。在中国青铜时代的早期阶段,青铜冶炼技术水平已经很高,青铜器表现出明显的与宗教仪式相关的功能特点。而关于早期遗址所代表的中国历史上政治体制、具体朝代等相关问题则存在一些争议,比如探究遗址的政治发展历程、国家定义以及二里头遗址的性质内涵等。在中国青铜时代的考古研究中,更加注重历史文献与考古材料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哈丁教授介绍了欧洲青铜时代的文化特征以及希腊不同于欧洲其他部分的文化面貌。在欧洲,青铜时代的聚落发展与政治组织的发展相关。早期聚落规模小,有防卫设施;晚期聚落规模变大,但结构依然简单。墓葬方面,欧洲青铜时代早期主要流行土墩墓,晚期出现火葬、瓮棺葬。学者可以通过德国和波兰成百上千的瓮棺葬,推测当时的人口和社会组织等信息。考古学家在湖泊沼泽等湿地附近发现有大量成组的青铜器埋藏,这些青铜器保存情况较差,破损严重,究竟是出于储存起来等待回炉重铸的经济原因,还是带有“毁器”色彩的宗教仪式等方面的原因,现在还不得而知。

  哈丁教授还重点介绍了颇具特色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岩画。岩画中大量出现了船,但实际中却没有发现与船有关的遗存。这个近海文明的岩画中有牛、鹿、马(狗)等动物,却没有鱼的形象。岩画中有辐条的车轮与安阳出土的车轮很相似,这是否表明与东方有联系还有待研究。

  最后,哈丁教授介绍了欧洲青铜时代的考古研究方法,并探讨了公元前2200年左右气候变化对中、欧青铜时代文明发展的不同影响。欧洲考古学家致力于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考古发掘,重视环境复原和资源域的研究,强调将遗址放在一个大的环境中考察。学者可以通过随葬品重建当时的社会结构。在欧洲,对于年代学的研究,除了传统的方法以外,最前沿且准确度较高的是“贝叶斯分析法”。

  03讲座点评

  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韩建业教授对哈丁教授的讲座进行了点评。在中国和欧洲有关青铜时代起始的时间问题上,韩建业教授指出两者的时间应大致相同。中国也有大量的青铜埋藏,西周时期也出现了“毁器”现象。韩建业教授强调了国内外考古新材料交流的问题。关于中国何时进入文明社会的问题,韩建业教授表示这是复杂的,中国存在多个发达的早期文明,而不仅仅是二里头文化,例如距今5000多年的良渚文明也达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关键在于如何定义文明社会。


韩建业教授点评



现场问答

 
  04现场问答与讲座总结
 
  在现场提问环节中,哈丁教授与在座的老师、同学们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了讨论,一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岩画内容的现实性与仪式性;二是公元前2200年左右气候变化事件对世界各地的影响不同,老师们提醒大家不要陷入环境决定论;三是中国与欧洲在青铜器礼制方面不同。

  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主任魏坚教授对讲座进行总结,强调了对文化认识的多元性。研究青铜时代,我们重视二里头遗址与文化的同时,不能忽视陶寺、良渚、石峁等遗址的重要性。中国考古学要走出去,中国的考古人需要关心世界,以学术研究推进相互了解。


讲座合影留念
 
  讲座结束后,大家一起合影留念。(撰稿人:陈坤)

责编:韩翰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学术动态

“青铜时代中国与欧洲的对比”讲座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发布时间:2017-10-24

  2017年10月18日(星期三)下午,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学术前沿系列讲座之三十一讲——“青铜时代中国与欧洲的对比”在人大公共教学楼二楼2102教室举行。本次讲座由英国埃克塞特大学考古系(Department of Archaeology, University of Exeter, UK)终身教授安东尼•哈丁主讲,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主任魏坚教授主持,陈胜前教授翻译,韩建业教授点评。考古文博系刘未副教授、曹斌副教授也参加了讲座。讲座还吸引了国际关系学院等其它院系的老师前来聆听交流,现场气氛轻松活跃。

魏坚教授主持

  01专家介绍

  安东尼•哈丁教授(Professor Anthony Harding)是欧洲青铜时代考古的领军学者,《古物》受托人主席,英国科学院考古部院士,曾任英国杜伦大学考古学系主任、评审委员会主席,英国科学院委员会赞助机构与协会主席等职务。同时担任欧洲考古学家协会主席(2003-2009)、代理主席(2014-),德国、西班牙、捷克、匈牙利、罗马尼亚、爱尔兰等多国多项奖学金评审人,《开放考古》主编。目前还兼任伦敦考古协会院士,德国慕尼黑大学考古学系讲座教授,罗马尼亚开放考古评审委员会委员。哈丁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欧洲史前考古,欧洲青铜时代考古,盐业考古,古代战争考古等。

哈丁教授

  02讲座内容

  首先,哈丁教授介绍了中、欧青铜时代起始时间和背景环境的不同。中国幅员辽阔,南北文化的差异很大,因此我们在论述中国青铜时代的时候很难兼顾所有的文化特点。同样,欧洲的面积比中国略大,其复杂的社会文化使学者很难笼统地描绘其文化全貌。同很多外国学者一样,哈丁教授对中国考古的认识主要通过已发表的材料。近年来发表的有关中国青铜时代的材料较多,哈丁教授也表示英国《古物》学术期刊对中国考古学很重视,欢迎学者投稿。


讲座现场

  其次,哈丁教授以局外者的视角,对中国青铜时代的文化特征及考古研究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中国青铜时代的考古学侧重聚落遗址,重视研究器物制作技术和类型学分析。在中国青铜时代的早期阶段,青铜冶炼技术水平已经很高,青铜器表现出明显的与宗教仪式相关的功能特点。而关于早期遗址所代表的中国历史上政治体制、具体朝代等相关问题则存在一些争议,比如探究遗址的政治发展历程、国家定义以及二里头遗址的性质内涵等。在中国青铜时代的考古研究中,更加注重历史文献与考古材料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哈丁教授介绍了欧洲青铜时代的文化特征以及希腊不同于欧洲其他部分的文化面貌。在欧洲,青铜时代的聚落发展与政治组织的发展相关。早期聚落规模小,有防卫设施;晚期聚落规模变大,但结构依然简单。墓葬方面,欧洲青铜时代早期主要流行土墩墓,晚期出现火葬、瓮棺葬。学者可以通过德国和波兰成百上千的瓮棺葬,推测当时的人口和社会组织等信息。考古学家在湖泊沼泽等湿地附近发现有大量成组的青铜器埋藏,这些青铜器保存情况较差,破损严重,究竟是出于储存起来等待回炉重铸的经济原因,还是带有“毁器”色彩的宗教仪式等方面的原因,现在还不得而知。

  哈丁教授还重点介绍了颇具特色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岩画。岩画中大量出现了船,但实际中却没有发现与船有关的遗存。这个近海文明的岩画中有牛、鹿、马(狗)等动物,却没有鱼的形象。岩画中有辐条的车轮与安阳出土的车轮很相似,这是否表明与东方有联系还有待研究。

  最后,哈丁教授介绍了欧洲青铜时代的考古研究方法,并探讨了公元前2200年左右气候变化对中、欧青铜时代文明发展的不同影响。欧洲考古学家致力于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考古发掘,重视环境复原和资源域的研究,强调将遗址放在一个大的环境中考察。学者可以通过随葬品重建当时的社会结构。在欧洲,对于年代学的研究,除了传统的方法以外,最前沿且准确度较高的是“贝叶斯分析法”。

  03讲座点评

  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韩建业教授对哈丁教授的讲座进行了点评。在中国和欧洲有关青铜时代起始的时间问题上,韩建业教授指出两者的时间应大致相同。中国也有大量的青铜埋藏,西周时期也出现了“毁器”现象。韩建业教授强调了国内外考古新材料交流的问题。关于中国何时进入文明社会的问题,韩建业教授表示这是复杂的,中国存在多个发达的早期文明,而不仅仅是二里头文化,例如距今5000多年的良渚文明也达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关键在于如何定义文明社会。


韩建业教授点评



现场问答

 
  04现场问答与讲座总结
 
  在现场提问环节中,哈丁教授与在座的老师、同学们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了讨论,一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岩画内容的现实性与仪式性;二是公元前2200年左右气候变化事件对世界各地的影响不同,老师们提醒大家不要陷入环境决定论;三是中国与欧洲在青铜器礼制方面不同。

  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主任魏坚教授对讲座进行总结,强调了对文化认识的多元性。研究青铜时代,我们重视二里头遗址与文化的同时,不能忽视陶寺、良渚、石峁等遗址的重要性。中国考古学要走出去,中国的考古人需要关心世界,以学术研究推进相互了解。


讲座合影留念
 
  讲座结束后,大家一起合影留念。(撰稿人:陈坤)

责编:韩翰

作者:陈坤

文章出处:“人大考古”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