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7年考古文博与古文字编辑室年终盘点

发布时间:2018-02-02文章出处:“上海古籍出版社”微信公众号作者:上古轩
  他山之石——经典译著三连弹

  《诗经·小雅》有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的经典作品,便是他山之石。由于身在“此山”的缘故,国内学者对于自己历史的研究多少都会有点难窥“真面目”,域外学者的视角和研究范式正好可以与之形成呼应。而且,这些经典作品也是国外读者了解我们国家的途径,观之,也可见我们在国外的形象。

       首先我们先来看第一种:《殷周青铜器综览(第一卷)》。

  1、《殷周青铜器综览(第一卷)》2017年5月 精装 1500元


  商周青铜器虽然是中国人的先祖制造和使用的,但对于商周青铜器的研究却从来都不局限于中国学界,而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在这一领域,日本的林巳奈夫先生可谓其中的翘楚,其代表作即为《殷周青铜器综览》。该书虽然初版于1984年,但“第一次以国际视野系统论述中国青铜器发现、搜集与研究史”(朱凤瀚先生语),又以其广博(收录青铜器4600余件)、精深(型式划分更趋合理、细化)深受学界欢迎,而尤为难得的是该书有大量精美、清晰的图版,非常便于读者的使用和学习。该书一经推出,即在中国学界引起巨大反响,不少学者进行了推介和引用,但限于该书的篇幅和翻译难度,一直未能引进出版。我社经多年筹备,准备陆续推出,今年出版了第一卷。为了保持原书风貌,又不失其专业性和经典性,本书的翻译由两位长期在华工作学习且又专攻青铜器研究的日籍学者广濑薰雄、近藤晴香担任,之后由复旦大学中文系郭永秉教授润色译文;为了保证图版的还原度,所有器物图片、拓本均与原著同大,在印刷时多次调色确认、注重细节,从而使本书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看上去也让人赏心悦目。

  如果说《殷周青铜器综览》是国内学界期盼已久的经典著作,那么已经有过英、日、韩三种版本,获得2009年美国考古学会最佳图书奖的《宗子维城》,更是十多年“磨一剑”才引进的另一学术经典。

  2、《宗子维城》2017年6月 精装 128元
  “证经补史”是不少历史学者对考古学功能的认定,虽然考古学界并不认同这一判定,但在从事具体研究时又会陷入“证经补史”的怪圈当中。而西方汉学家罗泰先生从其域外的视角,跳脱这一窠臼,形成这部典范之作《宗子维城》。是书从考古材料出发,试图建构超出文献记载之外的周代社会图景。在内容上,本书有两大特色,其一,深刻认知文献记载和考古材料自身的局限性,孔子眼中的那个文献足征的“周代”其实掺杂了太多后人的想象和附会,而对考古材料的解释也不能信马由缰,而是要信而有征,逐步推进;其二,作者从周代氏族社会的角度切入,选点准确,抓住了周代社会变迁的核心,为理解周族到周王朝再到周文化,乃至中华文化提供了一把钥匙。无怪乎,这本书出版之后,第一财经将其列为“社会科学类十佳图书”。再剧透一点,那就是编辑室主任吴大编领衔了本书的翻译工作,这种为了出好书而亲自上阵的劲头确实值得小编努力学习!哈哈。

  3、《族属的考古》2017年4月 平装 68元
  小编第一次知道考古是看了《夺宝奇兵》,主人公是一个叫印第安纳·琼斯的考古学家,他敢于挑战又不乏搞笑精神。推出的第三本译著,也与一个叫琼斯的考古学家有关。她挑战的则是有着学术禁区之称的“族属的考古”。

  黄帝是个人,还是一个神?大禹是中国第一个家天下王朝的创立者,还是一条“虫”?那些耳熟能详的考古学文化,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有何关系?这些问题很容易让人浮想联翩,但真要研究却又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加之,种族主义或民族主义的情绪往往会掺杂到族属的研究中,从而使族属的研究不仅长期困扰学界,更甚而成为严肃学者的“禁区”。英国学者希安·琼斯从考古材料出发,以族群身份的认同构建一整套的方法论和解释模式,从而为构建古今的身份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族属的考古》为有关考古学文化与族群对应关系的问题,提供了比较全面的剖析。虽然作者使用的材料基本都是西方的,但其研究思路很值得借鉴,也为中国学者使用中国材料,剖析中国考古学文化与族群对应关系留下了空间。小编相信:遍地开花的考古发现,灿如星斗的考古学文化,与缥缈绚丽的传说,终会结出灿烂的学术之花。

  看过三部译著,是不是觉得还不过瘾,但不要着急,后边还有很多道大菜,让我们继续品尝。

  2017年是很多事件的周年纪念,其中一项可能不常被提起,但一经提及大家又都耳熟能详,这便是“丝绸之路”概念提出140周年。1877年德国人李希霍芬在其出版的《中国》第一卷中首次提出“丝绸之路”,在这个时间节点,同时也为了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我们推出了一系列相关的优秀著作,这便是“丝路上的考古四书”。

  4、《丝绸之路考古论集》2017年12月 精装 98元

  首先是“徐苹芳文集”的第四种《丝绸之路考古论集》,徐先生是国内较早进行丝绸之路考古研究的学者。丝绸之路虽然是一个很火的研究课题,但要研究好不仅需要具备宏大的国际视野,同时还要对境外出土的中国遗物和中国出土的境外遗物都要有所了解。在文集中,有徐先生对“丝绸之路”考古研究的理论探索,亦有基于考古发现的具体论述,尤其是徐先生以沙漠路线、草原路线、西南丝路、海上路线为经线,以时间为纬线,对丝绸之路上的遗址、出土文物以及相关的生活习俗进行的研究,于细节之处见真精神。

  5、《从长安到拉萨》2017年4月 精装 198元    
   《异宝西来》2017年12月 平装 168元

  其次是两本行走路径正好相反的书,《从长安到拉萨》从东往西,《异宝西来》则自西徂东。以往对于丝绸之路的研究,关注的多是从中原出发,经陕甘趋新疆,再到境外的中亚、西亚和欧洲等地,而对于从长安出发,经青海到拉萨,再到尼泊尔和印度的唐蕃古道有所忽略,其实,这条线路不仅开发较早,地位也极其重要,是中、印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2014年“丝绸之路:起始段与天山廊道的路网”申遗成功,在这一背景之下,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西藏五省区的考古所组成联合考察队,重走唐蕃古道,观景、探史、问俗、求佛,确认了古道的走向,而此次考察路上也艰险异常,可谓现代版的考古“西游记”。

  中华文明在古代之所以能够繁盛一时,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外来文化的包容与吸收,回首汉唐雄风,域外的文化因素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异宝西来》挑选了 49件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具有代表性的“舶来品”作为研究对象,也是为了看清域外因素在哪些地方、哪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华文化。是书在编辑过程中三易书名,从最初的《从西方到东方:丝绸之路上的考古艺术品研究》,到《自西徂东:丝绸之路考古艺术品研究》,最后确定为《异宝西来:考古发现的丝绸之路舶来品研究》,仅从书名的确定,不难得知研究者想透露给读者的信息。而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葛嶷(《丝绸之路研究的新视角》)和中国北京大学齐东方(《交流的价值——外来器物与中国文化》)分别撰写的两篇导言,对是书有提纲挈领之功用,而且对于当前的丝绸之路考古研究深具启发意义。

  6、《龟兹寻幽》2017年12月 平装 188元
  古龟兹国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因其灿烂的佛教文化在丝绸之路研究中独具特色,因而甚至有人称其为“佛国天堂”。这里不仅诞生了中国古代四大译经家之首的鸠摩罗什,而且近千年的繁盛也留下了众多的佛教寺院和洞窟壁画。《龟兹寻幽:考古重建与视觉再现》一书,超越以往单个洞窟壁画、单个寺院的传统研究,从考古、宗教和图像的视角发掘信息,对龟兹石窟和壁画提出了一种全新解读。两位作者多次亲赴新疆调查龟兹地区的石窟寺院遗址,就同一课题进行多角度思考,对公元之初至650年左右的龟兹地区佛教僧团生活和修行礼拜方式产生了新的认识。是书认为,禅定窟是石窟寺院遗址的必要构成,除了集会、礼拜之外,禅修是龟兹僧团每日修习的重要方面,亦是中心柱窟和大像窟装饰的主要动因,同时禅修也是串联龟兹中心柱窟装饰中特殊图像的关键线索。这一全新的视角,将龟兹置于犍陀罗与内地佛教之间,得窥其中的传播、坚守和嬗变。

  古代的文明

  这里要推介的是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学术丛书的三种新书:《仪式圣地的兴衰》《光宅中原》和《正业居学》。

  7、《仪式圣地的兴衰》2017年11月 平装 68元
  造型奇特的玉猪龙,形制各异的积石冢,气势恢宏的女神庙祭祀遗址,无不昭示着五千多年前的辽西地区曾有一个灿烂而辉煌的史前文明。彼时,在中华大地上东南有良渚文化,山东有龙山文化,江汉有石家河文化,北方有陶寺,西北有石岇……可谓“满天星斗”。而在其中,辽西地区的红山文化独具特色,其兴起、繁盛、衰亡的历史就像是书作者总结的——仪式圣地的兴衰。《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其实,祭祀在史前时期也是支撑文明兴衰的核心。为了建构这段“无字”记载的历史,作者梳理了辽西地区大量墓葬、遗迹,尤其是宗教祭祀遗迹以及聚落遗存等考古材料,在文明起源的视角之下,还原了那段以“仪式圣地的兴衰”为表征的辽西史前文明化的变迁岁月。

  8、《光宅中原》2017年3月 平装 88元
       如果说《族属的考古》是国外学者对“族属研究”进行的理论探索,那么《光宅中原》则是国内学者对“族属研究”进行的具体实践。北魏拓跋氏是第一个统一中国北方地区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者,它上承汉晋,下启隋唐。虽有《魏书》和《北史》等文献记载,但对于拓跋氏的起源、早期演变,以及拓跋氏建立北魏后逐步“汉化”的社会风貌记载不足。“文献不足征,考古有新料。”是书的作者从墓葬文化出发,揭示了力微联盟对檀石槐鲜卑文化的继承、北魏早期对边疆文化的整合、北魏中晚期文化向“晋制”的复归、北魏文化余脉开启“唐制”新模式等文化现象和历史过程,还探讨了北魏与南朝争夺文化正统的过程,并试图总结拓跋至北魏墓葬文化演变道路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北魏拓跋氏之所以能够第一个“光宅中原”,自有其文化脉络。

  9、《正业居学》2017年12月 平装 108元
  《礼记》有云:“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本书的作者李水城教授有感于此,命名了他的文集。回顾他的人生经历和治学生涯,对此颇有契合。他早年求学北大,毕业后到博物馆工作,后又“回炉”北大读了硕博并留校任教,还曾到哈佛、剑桥、牛津等国外高校做访问学者。因而他涉猎广泛,举凡考古学研究史、西北和西南史前考古、科技考古等等都有所研究,尤其是他关于早期大麦、小麦及环境考古、科技考古的研究,对于透视古代文明要素的传播和交流、古代科技的发展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文明的古代

  造型端庄大方而纹饰精美的国之重器——青铜器,原始简单但又方向明确的指南针——司南,消逝于历史长河的古港、古镇,无一不丰富着我们对古人和古代文明的认知,又挑战着当今人们想象力的局限。放眼世界,对比视角下不同文明间的异同,展示了文明的多元与人性的齐一。古代虽远,但留下的璀璨文化却让后人望之弥高。

  10、《大邦之梦》2017年12月 精装 198元
  发迹于江汉之滨的楚国,崛起于东南的吴越,虽然最后都没有能够统一天下,但他们在崛起之时北上争衡、问鼎中原的气魄,对大邦之梦的心心念念,才有了“三千越甲可吞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等豪迈誓言,而后在秦亡汉兴的天下格局之下,吴、越、楚的文化汇入中原,成为大汉雄风的一部分。《大邦之梦——吴越楚青铜器》,选取吴、越、楚三国具有代表性的近百件青铜器,通过精美的照片、高清的拓片和对铭文的阐释,去还原吴越楚三国的青铜文化,再透过青铜文化去窥视他们不灭的“大邦之梦”。

  11、《考工司南》2017年3月 精装 88元  《考工司南》2017年11月 精装 78元

  李约瑟的煌煌《中国科学技术史》,是中国科技史领域的经典之作,也深深刺激了中国学人。虽然此后综合性的科技史论著很少见到,但各个细分领域的佳作则层出不穷,闻人军教授的《考古司南——中国古代科技名物论集》便是新近科技史研究的探索之作。其《考工编》对《考工记》的成书年代、版本源流、齐尺考辨、流体力学知识、声学知识等相关内容进行了诠释和考辨;《司南编》则对有着“四大发明”之称的司南——指南针进行了考辨和复原;《杂学编》涉及度量衡、里亩制、脱盐技术、沈括发明、反射镜等科技史方面的研究。闻人军教授出身上海交大无线电专业,后又转学物理学,因而他对科技史研究的见解有其独到之处。本书在2017年3月推出后,受到学界热烈欢迎,我们在11月份即推出平装本,以飨读者。

  12、《考古·古港》2017年4月 平装 59元
       我们经常说上海是一座近代发展起来的大都市,殊不知自6000年前的史前马家浜文化,到2300多年前的春申君时代,再到唐宋之时的青龙镇,最后到千艘沙船扬帆起航的清代上海港,正是有了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和历史发展,才有了近代以后上海城市的迅速崛起。而其中青龙镇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作为上海区域最早的贸易港口,地位尤其特殊。2010年到2016年上海博物馆对青龙镇遗址进行了长期并卓有成效的考古工作,使这座淹没于地下千年的港口重镇逐步揭开其神秘的面纱。本书将从青龙镇的历史地位、青龙镇历年考古发掘、隆平寺塔地宫重要发现、青龙镇出土陶瓷与海上丝绸之路等方面,讲述这个上海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发源地。

  13、《文明对比手册》2017年6月 平装 79元
       前面三种书主要以我们熟悉的中华文明为视角,放宽眼界,将中华文明置于世界文明之中,这便有了《文明对比手册》。中国二里头文化的龙形器和阿兹特克的双头蛇,跨越太平洋的不同文明却又都昭示了瑞兽主宰下的兴衰;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画尽了北宋的都市繁华,博斯笔下的《尘世乐园》则将人世的光怪陆离置于看似“乐园”的图景之后,二者在“烈火烹油”式的繁华背后,都隐喻了人心和社会的失序,相隔万里,纵跨百年,却又主旨齐一。文明的对比,让我们看到了华夏文明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彼此间的相似性建基于共同的人性,也源于看似流动不大但却从未停止的交流;文明的对比,也让我们看到了文明的多样性,和而不同,瑰丽绚烂。

  从专业到普及之考古报告

  考古报告是考古学科最具基础性的资料,是考古调查、发掘等工作的翔实记录。大厦入云,建基于垒土之台,今日考古学科如火如荼的发展,大量报告的公布出版功不可没。因而考古报告自然也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之一。考古报告自是有些专业,但其呈现的却是漫漫历史长卷的一部分,君可见即将推出的两部考古报告。

  14、《屯留后河》2017年6月 精装 338元
  千年以降,岁月蹉跎,历史在时间的长河中慢慢被人淡忘,直到后世考古学家的再次发现。长治,古称上党,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韩赵魏三家分晋之时,这里成为列国对峙的最前线。为了争夺韩之上党,秦赵爆发了战国时期最惨烈、血腥的战役——长平之战。之后,秦王扫六合,高祖统华夏,宏大历史背景下的个体生命又是如何呢?或许屯留后河(古属上党)发现的136座战国至西汉墓葬能够解答一二。墓葬形制、陶器组合、埋葬习俗,其中有顽固的传承,也有暗流涌动的裂变,从而让枯燥的历史变得更加鲜活。

  15、《云南西部边境地区考古调查报告》2017年12月 精装 358元
  现在,我们将视线从搏杀的古战场转移到有着“彩云之南”称呼的云南西部边境地区。这里美丽的大山,富裕的河川,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先民们。他们在这里生存、劳作、繁衍,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留下了丰富的遗迹、遗物。自2010年起,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州市文博单位的配合下,启动了考古调查工作,发现了自旧石器时代到东汉时期的大量文化遗存,为构建云南西部边境地区的文化谱系、为深入研究这一区域的考古学文化面貌打下了良好基础,也为我们审视这里多民族聚居而又异彩纷呈的多民族文化时,提供了新的视角。

  从专业到普及之古文字学

  说完了考古报告,那让我们在专业的道路上更进一步,来看看古文字学方面的著述。我们常说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源流有自,传承不断,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汉字”数千年来的变迁和传承。

  16、《商周文字论集》2017年8月 精装 98元
  商周时期的甲骨文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成系统文字,安阳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让《史记》中关于殷商王朝的记载成为信史,“利簋”上的铭文,让武王伐纣的历史清晰可辨。今天我们推荐的第一本古文字学著作便是以甲骨文和金文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商周文字论集》。作者谢明文先生是古文字研究领域的“后起之秀”, 行文扎实严谨,以考释字词见长,博士期间读书“如痴如醉”,近年来可谓厚积薄发,新见迭出。本书收录了作者2017年之前所发表的有关商周文字整理与研究的绝大部分论文,共计34篇,内容涉及古文字的考证、金文中相关词语的训释、青铜器的命名等,集中地反映了作者近年来的研究成果。

  17、《战国文字通论(订补)》2017年7月 平装 128元
  接下来要推介的也许称不上是“新书”,因为其第一版早在上世纪80年代即以推出,此次是第三次出版,这便是何琳仪先生的《战国文字通论(订补)》,作为第一部战国文字通论性著作和战国文字学分支的奠基之作,其重要性自不必多说,需要多说的是我们的这一版“新在”哪里。相较于手抄排版的1989年版和简体排版的2003年版,我们这一版采用繁体排版、全新造字,使得这部可作为教材和工具书的经典之作更便于使用和阅读;相较于过去两版,本次新版对引文、注释与参考文献作了重新核对,保证格式的统一和引文的准确;为了阅读的畅快性,我们在版式、字体格式、用纸等方面也做了改进,使这部“厚重”著作更易于阅读。当然,本书的核心价值依然在于何琳仪先生对于战国古文字的精深研究,他对战国古文字研究历程的回顾,对战国古文字研究理论和方法的探索,对文字释读的具体实践,都让本书历十多年仍显其“新”。如果你想了解古文字学,它依然是一本非常好的入门书。

  18、古汉字字形表系列 2017年10月 精装 商代-248元;西周-228元;春秋-238元;战国-698元;秦-248元;五卷七册合计1660元

  从2012年出版《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开始,我们经常推出带有集成性质的古文字学的重磅之作,今年的便是《古汉字字形表系列》,分商代、西周、春秋、战国和秦五种,共七册,全面占有各时段的出土文字材料。在编排方面有三大特点,一是所有字形原拓录入,不作任何翻转处理,以存其真;二是正文排序以《说文》为经,多种形体皆列,以便使用;三是单字的释字采纳共识,注明歧见,以利集成。这套古汉字字形表,全面呈现古汉字各个时期字形的典型样本,系统展现古汉字各个时期形体结构的特点和实际面貌,展示和验证了不同时期汉字体系的发展。本套书收字全面,排序清楚,易于检索,可谓“一书在手,查找古文字不再愁”。

  从专业到普及之我们的普及书

  或许有人会说,之前提到的专业书看着虽好,不过非专业人士恐怕看起来一个头两个大,不怕,我们还有主要针对非专业人士、专业人士也爱看的普及书。

  19、《问学之路》2017年11月 平装 68元
  我们第一本普及书从《问学之路》开始。我们不一定每个人都想或都会成为学问家,但了解一下学问家,看看那些学术大家的“问学之路”,不仅会对一门学问有更深的了解,也会对人生有更深的体悟。作为考古文博编辑室,考古学科的“学问之路”,呈现的便是一位位考古大家的成长史。这里有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首席科学家李伯谦先生、明辨慎思博学笃志的林沄先生、以探索早期国家文明为己任的刘莉先生、美国汉学大家和《宗子维城》的作者罗泰先生……他们的问学之路各不相同,甚至选定考古学都有些机缘巧合,但他们一旦选定,就以坚韧和执着走了下去,终成一代学术大家。书名《问学之路》,又何尝不是一部人生指南。

  20、《考古入坑指南》2017年8月 平装 45元
  《问学之路》,终归还带个学字,还是有些学术,那么现在来让我们看本漫画书吧!纳尼?这么专业的出版社,这么专业的考古文博与古文字编辑室竟然出了漫画书,对,我们不仅出了,而且好玩好看,这便是李子一(笔名阿三)的《考古入坑指南》。阿三是一个喜欢画漫画的90后考古专业学生,有感于考古与公众的疏离,以及盗墓、鉴宝为噱头的电视节目对公众的误导,便用自己的画笔讲述了考古知识和考古工地的真实生活,还将一次完整的考古实习经历穿插其中,让考古变得如此“好玩”,在风趣幽默中带读者来一趟考古之旅。

  21、《兰亭集》2017年9月 精装 398元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作为高中必背的课文不知困扰了多少代学生,但也让这一书法史上最经典的作品深入人心。汉字,不仅具有文献学价值、文字学价值,还有就是由书法挥发出来的美学价值。我社与多届“中国最美的图书”获奖者文爱艺先生合力打造的这部《兰亭集》,以书(《兰亭集序》摹本)、画(曲水流觞图)、诗文(兰亭诗)、图片(碑刻)、释文等多位一体的方式,还原当初的“曲水流觞”,还原“天下第一行书”流传于世的辗转岁月。《兰亭集序》何以为“天下第一行书”,美在何处,奇在何方,相信翻阅过后会有自己的答案。在装帧方面,更是突破传统图书的形式,以前后经折页奉上《曲水流觞图》和《兰亭集序》(冯承素摹本),内文版式灵动活泼,辑封页则有墨水动态图,呈现书法的艺术之美。在这里,小编说句悄悄话,本书只印了1111套,要下手的抓紧,这可是过期不候哦!

  22、《梦影红楼》2017年5月 精装 498元
  如果有读者问小编,你们今年卖得最火的是哪本书,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是《梦影红楼》。如果读者好奇,再来句你们不是考古文博与古文字编辑室吗,做的不都是专业的书吗?其实,《梦影红楼》还真的“很专业”,而且跟“文博”太相关。是书取材于清代孙温所绘大幅绢本工笔彩绘《红楼梦》画册,是旅顺博物馆藏国家一级文物。全书共230开,刻画了3000多个人物形象及各类场景。于绘画之时,孙温更是将自己的理解融入笔触当中,在借鉴前人画法的基础上,注重人物活动情节和环境的全景式表现,可谓构思精妙,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似翩然自画中走来。画册内文采用大8开的幅面,将画作细节一一呈现。加之绵柔又不失韧性的进口纸张,高度还原的色彩,繁体竖排的文字,散发陈香的线装筒子页,古朴素雅的象牙插扣,无不诉说着浓浓古意。

责编:韩翰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学术动态

2017年考古文博与古文字编辑室年终盘点

发布时间:2018-02-02

  他山之石——经典译著三连弹

  《诗经·小雅》有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的经典作品,便是他山之石。由于身在“此山”的缘故,国内学者对于自己历史的研究多少都会有点难窥“真面目”,域外学者的视角和研究范式正好可以与之形成呼应。而且,这些经典作品也是国外读者了解我们国家的途径,观之,也可见我们在国外的形象。

       首先我们先来看第一种:《殷周青铜器综览(第一卷)》。

  1、《殷周青铜器综览(第一卷)》2017年5月 精装 1500元


  商周青铜器虽然是中国人的先祖制造和使用的,但对于商周青铜器的研究却从来都不局限于中国学界,而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在这一领域,日本的林巳奈夫先生可谓其中的翘楚,其代表作即为《殷周青铜器综览》。该书虽然初版于1984年,但“第一次以国际视野系统论述中国青铜器发现、搜集与研究史”(朱凤瀚先生语),又以其广博(收录青铜器4600余件)、精深(型式划分更趋合理、细化)深受学界欢迎,而尤为难得的是该书有大量精美、清晰的图版,非常便于读者的使用和学习。该书一经推出,即在中国学界引起巨大反响,不少学者进行了推介和引用,但限于该书的篇幅和翻译难度,一直未能引进出版。我社经多年筹备,准备陆续推出,今年出版了第一卷。为了保持原书风貌,又不失其专业性和经典性,本书的翻译由两位长期在华工作学习且又专攻青铜器研究的日籍学者广濑薰雄、近藤晴香担任,之后由复旦大学中文系郭永秉教授润色译文;为了保证图版的还原度,所有器物图片、拓本均与原著同大,在印刷时多次调色确认、注重细节,从而使本书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看上去也让人赏心悦目。

  如果说《殷周青铜器综览》是国内学界期盼已久的经典著作,那么已经有过英、日、韩三种版本,获得2009年美国考古学会最佳图书奖的《宗子维城》,更是十多年“磨一剑”才引进的另一学术经典。

  2、《宗子维城》2017年6月 精装 128元
  “证经补史”是不少历史学者对考古学功能的认定,虽然考古学界并不认同这一判定,但在从事具体研究时又会陷入“证经补史”的怪圈当中。而西方汉学家罗泰先生从其域外的视角,跳脱这一窠臼,形成这部典范之作《宗子维城》。是书从考古材料出发,试图建构超出文献记载之外的周代社会图景。在内容上,本书有两大特色,其一,深刻认知文献记载和考古材料自身的局限性,孔子眼中的那个文献足征的“周代”其实掺杂了太多后人的想象和附会,而对考古材料的解释也不能信马由缰,而是要信而有征,逐步推进;其二,作者从周代氏族社会的角度切入,选点准确,抓住了周代社会变迁的核心,为理解周族到周王朝再到周文化,乃至中华文化提供了一把钥匙。无怪乎,这本书出版之后,第一财经将其列为“社会科学类十佳图书”。再剧透一点,那就是编辑室主任吴大编领衔了本书的翻译工作,这种为了出好书而亲自上阵的劲头确实值得小编努力学习!哈哈。

  3、《族属的考古》2017年4月 平装 68元
  小编第一次知道考古是看了《夺宝奇兵》,主人公是一个叫印第安纳·琼斯的考古学家,他敢于挑战又不乏搞笑精神。推出的第三本译著,也与一个叫琼斯的考古学家有关。她挑战的则是有着学术禁区之称的“族属的考古”。

  黄帝是个人,还是一个神?大禹是中国第一个家天下王朝的创立者,还是一条“虫”?那些耳熟能详的考古学文化,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有何关系?这些问题很容易让人浮想联翩,但真要研究却又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加之,种族主义或民族主义的情绪往往会掺杂到族属的研究中,从而使族属的研究不仅长期困扰学界,更甚而成为严肃学者的“禁区”。英国学者希安·琼斯从考古材料出发,以族群身份的认同构建一整套的方法论和解释模式,从而为构建古今的身份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族属的考古》为有关考古学文化与族群对应关系的问题,提供了比较全面的剖析。虽然作者使用的材料基本都是西方的,但其研究思路很值得借鉴,也为中国学者使用中国材料,剖析中国考古学文化与族群对应关系留下了空间。小编相信:遍地开花的考古发现,灿如星斗的考古学文化,与缥缈绚丽的传说,终会结出灿烂的学术之花。

  看过三部译著,是不是觉得还不过瘾,但不要着急,后边还有很多道大菜,让我们继续品尝。

  2017年是很多事件的周年纪念,其中一项可能不常被提起,但一经提及大家又都耳熟能详,这便是“丝绸之路”概念提出140周年。1877年德国人李希霍芬在其出版的《中国》第一卷中首次提出“丝绸之路”,在这个时间节点,同时也为了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我们推出了一系列相关的优秀著作,这便是“丝路上的考古四书”。

  4、《丝绸之路考古论集》2017年12月 精装 98元

  首先是“徐苹芳文集”的第四种《丝绸之路考古论集》,徐先生是国内较早进行丝绸之路考古研究的学者。丝绸之路虽然是一个很火的研究课题,但要研究好不仅需要具备宏大的国际视野,同时还要对境外出土的中国遗物和中国出土的境外遗物都要有所了解。在文集中,有徐先生对“丝绸之路”考古研究的理论探索,亦有基于考古发现的具体论述,尤其是徐先生以沙漠路线、草原路线、西南丝路、海上路线为经线,以时间为纬线,对丝绸之路上的遗址、出土文物以及相关的生活习俗进行的研究,于细节之处见真精神。

  5、《从长安到拉萨》2017年4月 精装 198元    
   《异宝西来》2017年12月 平装 168元

  其次是两本行走路径正好相反的书,《从长安到拉萨》从东往西,《异宝西来》则自西徂东。以往对于丝绸之路的研究,关注的多是从中原出发,经陕甘趋新疆,再到境外的中亚、西亚和欧洲等地,而对于从长安出发,经青海到拉萨,再到尼泊尔和印度的唐蕃古道有所忽略,其实,这条线路不仅开发较早,地位也极其重要,是中、印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2014年“丝绸之路:起始段与天山廊道的路网”申遗成功,在这一背景之下,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西藏五省区的考古所组成联合考察队,重走唐蕃古道,观景、探史、问俗、求佛,确认了古道的走向,而此次考察路上也艰险异常,可谓现代版的考古“西游记”。

  中华文明在古代之所以能够繁盛一时,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外来文化的包容与吸收,回首汉唐雄风,域外的文化因素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异宝西来》挑选了 49件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具有代表性的“舶来品”作为研究对象,也是为了看清域外因素在哪些地方、哪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华文化。是书在编辑过程中三易书名,从最初的《从西方到东方:丝绸之路上的考古艺术品研究》,到《自西徂东:丝绸之路考古艺术品研究》,最后确定为《异宝西来:考古发现的丝绸之路舶来品研究》,仅从书名的确定,不难得知研究者想透露给读者的信息。而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葛嶷(《丝绸之路研究的新视角》)和中国北京大学齐东方(《交流的价值——外来器物与中国文化》)分别撰写的两篇导言,对是书有提纲挈领之功用,而且对于当前的丝绸之路考古研究深具启发意义。

  6、《龟兹寻幽》2017年12月 平装 188元
  古龟兹国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因其灿烂的佛教文化在丝绸之路研究中独具特色,因而甚至有人称其为“佛国天堂”。这里不仅诞生了中国古代四大译经家之首的鸠摩罗什,而且近千年的繁盛也留下了众多的佛教寺院和洞窟壁画。《龟兹寻幽:考古重建与视觉再现》一书,超越以往单个洞窟壁画、单个寺院的传统研究,从考古、宗教和图像的视角发掘信息,对龟兹石窟和壁画提出了一种全新解读。两位作者多次亲赴新疆调查龟兹地区的石窟寺院遗址,就同一课题进行多角度思考,对公元之初至650年左右的龟兹地区佛教僧团生活和修行礼拜方式产生了新的认识。是书认为,禅定窟是石窟寺院遗址的必要构成,除了集会、礼拜之外,禅修是龟兹僧团每日修习的重要方面,亦是中心柱窟和大像窟装饰的主要动因,同时禅修也是串联龟兹中心柱窟装饰中特殊图像的关键线索。这一全新的视角,将龟兹置于犍陀罗与内地佛教之间,得窥其中的传播、坚守和嬗变。

  古代的文明

  这里要推介的是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学术丛书的三种新书:《仪式圣地的兴衰》《光宅中原》和《正业居学》。

  7、《仪式圣地的兴衰》2017年11月 平装 68元
  造型奇特的玉猪龙,形制各异的积石冢,气势恢宏的女神庙祭祀遗址,无不昭示着五千多年前的辽西地区曾有一个灿烂而辉煌的史前文明。彼时,在中华大地上东南有良渚文化,山东有龙山文化,江汉有石家河文化,北方有陶寺,西北有石岇……可谓“满天星斗”。而在其中,辽西地区的红山文化独具特色,其兴起、繁盛、衰亡的历史就像是书作者总结的——仪式圣地的兴衰。《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其实,祭祀在史前时期也是支撑文明兴衰的核心。为了建构这段“无字”记载的历史,作者梳理了辽西地区大量墓葬、遗迹,尤其是宗教祭祀遗迹以及聚落遗存等考古材料,在文明起源的视角之下,还原了那段以“仪式圣地的兴衰”为表征的辽西史前文明化的变迁岁月。

  8、《光宅中原》2017年3月 平装 88元
       如果说《族属的考古》是国外学者对“族属研究”进行的理论探索,那么《光宅中原》则是国内学者对“族属研究”进行的具体实践。北魏拓跋氏是第一个统一中国北方地区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者,它上承汉晋,下启隋唐。虽有《魏书》和《北史》等文献记载,但对于拓跋氏的起源、早期演变,以及拓跋氏建立北魏后逐步“汉化”的社会风貌记载不足。“文献不足征,考古有新料。”是书的作者从墓葬文化出发,揭示了力微联盟对檀石槐鲜卑文化的继承、北魏早期对边疆文化的整合、北魏中晚期文化向“晋制”的复归、北魏文化余脉开启“唐制”新模式等文化现象和历史过程,还探讨了北魏与南朝争夺文化正统的过程,并试图总结拓跋至北魏墓葬文化演变道路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北魏拓跋氏之所以能够第一个“光宅中原”,自有其文化脉络。

  9、《正业居学》2017年12月 平装 108元
  《礼记》有云:“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本书的作者李水城教授有感于此,命名了他的文集。回顾他的人生经历和治学生涯,对此颇有契合。他早年求学北大,毕业后到博物馆工作,后又“回炉”北大读了硕博并留校任教,还曾到哈佛、剑桥、牛津等国外高校做访问学者。因而他涉猎广泛,举凡考古学研究史、西北和西南史前考古、科技考古等等都有所研究,尤其是他关于早期大麦、小麦及环境考古、科技考古的研究,对于透视古代文明要素的传播和交流、古代科技的发展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文明的古代

  造型端庄大方而纹饰精美的国之重器——青铜器,原始简单但又方向明确的指南针——司南,消逝于历史长河的古港、古镇,无一不丰富着我们对古人和古代文明的认知,又挑战着当今人们想象力的局限。放眼世界,对比视角下不同文明间的异同,展示了文明的多元与人性的齐一。古代虽远,但留下的璀璨文化却让后人望之弥高。

  10、《大邦之梦》2017年12月 精装 198元
  发迹于江汉之滨的楚国,崛起于东南的吴越,虽然最后都没有能够统一天下,但他们在崛起之时北上争衡、问鼎中原的气魄,对大邦之梦的心心念念,才有了“三千越甲可吞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等豪迈誓言,而后在秦亡汉兴的天下格局之下,吴、越、楚的文化汇入中原,成为大汉雄风的一部分。《大邦之梦——吴越楚青铜器》,选取吴、越、楚三国具有代表性的近百件青铜器,通过精美的照片、高清的拓片和对铭文的阐释,去还原吴越楚三国的青铜文化,再透过青铜文化去窥视他们不灭的“大邦之梦”。

  11、《考工司南》2017年3月 精装 88元  《考工司南》2017年11月 精装 78元

  李约瑟的煌煌《中国科学技术史》,是中国科技史领域的经典之作,也深深刺激了中国学人。虽然此后综合性的科技史论著很少见到,但各个细分领域的佳作则层出不穷,闻人军教授的《考古司南——中国古代科技名物论集》便是新近科技史研究的探索之作。其《考工编》对《考工记》的成书年代、版本源流、齐尺考辨、流体力学知识、声学知识等相关内容进行了诠释和考辨;《司南编》则对有着“四大发明”之称的司南——指南针进行了考辨和复原;《杂学编》涉及度量衡、里亩制、脱盐技术、沈括发明、反射镜等科技史方面的研究。闻人军教授出身上海交大无线电专业,后又转学物理学,因而他对科技史研究的见解有其独到之处。本书在2017年3月推出后,受到学界热烈欢迎,我们在11月份即推出平装本,以飨读者。

  12、《考古·古港》2017年4月 平装 59元
       我们经常说上海是一座近代发展起来的大都市,殊不知自6000年前的史前马家浜文化,到2300多年前的春申君时代,再到唐宋之时的青龙镇,最后到千艘沙船扬帆起航的清代上海港,正是有了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和历史发展,才有了近代以后上海城市的迅速崛起。而其中青龙镇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作为上海区域最早的贸易港口,地位尤其特殊。2010年到2016年上海博物馆对青龙镇遗址进行了长期并卓有成效的考古工作,使这座淹没于地下千年的港口重镇逐步揭开其神秘的面纱。本书将从青龙镇的历史地位、青龙镇历年考古发掘、隆平寺塔地宫重要发现、青龙镇出土陶瓷与海上丝绸之路等方面,讲述这个上海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发源地。

  13、《文明对比手册》2017年6月 平装 79元
       前面三种书主要以我们熟悉的中华文明为视角,放宽眼界,将中华文明置于世界文明之中,这便有了《文明对比手册》。中国二里头文化的龙形器和阿兹特克的双头蛇,跨越太平洋的不同文明却又都昭示了瑞兽主宰下的兴衰;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画尽了北宋的都市繁华,博斯笔下的《尘世乐园》则将人世的光怪陆离置于看似“乐园”的图景之后,二者在“烈火烹油”式的繁华背后,都隐喻了人心和社会的失序,相隔万里,纵跨百年,却又主旨齐一。文明的对比,让我们看到了华夏文明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彼此间的相似性建基于共同的人性,也源于看似流动不大但却从未停止的交流;文明的对比,也让我们看到了文明的多样性,和而不同,瑰丽绚烂。

  从专业到普及之考古报告

  考古报告是考古学科最具基础性的资料,是考古调查、发掘等工作的翔实记录。大厦入云,建基于垒土之台,今日考古学科如火如荼的发展,大量报告的公布出版功不可没。因而考古报告自然也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之一。考古报告自是有些专业,但其呈现的却是漫漫历史长卷的一部分,君可见即将推出的两部考古报告。

  14、《屯留后河》2017年6月 精装 338元
  千年以降,岁月蹉跎,历史在时间的长河中慢慢被人淡忘,直到后世考古学家的再次发现。长治,古称上党,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韩赵魏三家分晋之时,这里成为列国对峙的最前线。为了争夺韩之上党,秦赵爆发了战国时期最惨烈、血腥的战役——长平之战。之后,秦王扫六合,高祖统华夏,宏大历史背景下的个体生命又是如何呢?或许屯留后河(古属上党)发现的136座战国至西汉墓葬能够解答一二。墓葬形制、陶器组合、埋葬习俗,其中有顽固的传承,也有暗流涌动的裂变,从而让枯燥的历史变得更加鲜活。

  15、《云南西部边境地区考古调查报告》2017年12月 精装 358元
  现在,我们将视线从搏杀的古战场转移到有着“彩云之南”称呼的云南西部边境地区。这里美丽的大山,富裕的河川,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先民们。他们在这里生存、劳作、繁衍,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留下了丰富的遗迹、遗物。自2010年起,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州市文博单位的配合下,启动了考古调查工作,发现了自旧石器时代到东汉时期的大量文化遗存,为构建云南西部边境地区的文化谱系、为深入研究这一区域的考古学文化面貌打下了良好基础,也为我们审视这里多民族聚居而又异彩纷呈的多民族文化时,提供了新的视角。

  从专业到普及之古文字学

  说完了考古报告,那让我们在专业的道路上更进一步,来看看古文字学方面的著述。我们常说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源流有自,传承不断,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汉字”数千年来的变迁和传承。

  16、《商周文字论集》2017年8月 精装 98元
  商周时期的甲骨文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成系统文字,安阳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让《史记》中关于殷商王朝的记载成为信史,“利簋”上的铭文,让武王伐纣的历史清晰可辨。今天我们推荐的第一本古文字学著作便是以甲骨文和金文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商周文字论集》。作者谢明文先生是古文字研究领域的“后起之秀”, 行文扎实严谨,以考释字词见长,博士期间读书“如痴如醉”,近年来可谓厚积薄发,新见迭出。本书收录了作者2017年之前所发表的有关商周文字整理与研究的绝大部分论文,共计34篇,内容涉及古文字的考证、金文中相关词语的训释、青铜器的命名等,集中地反映了作者近年来的研究成果。

  17、《战国文字通论(订补)》2017年7月 平装 128元
  接下来要推介的也许称不上是“新书”,因为其第一版早在上世纪80年代即以推出,此次是第三次出版,这便是何琳仪先生的《战国文字通论(订补)》,作为第一部战国文字通论性著作和战国文字学分支的奠基之作,其重要性自不必多说,需要多说的是我们的这一版“新在”哪里。相较于手抄排版的1989年版和简体排版的2003年版,我们这一版采用繁体排版、全新造字,使得这部可作为教材和工具书的经典之作更便于使用和阅读;相较于过去两版,本次新版对引文、注释与参考文献作了重新核对,保证格式的统一和引文的准确;为了阅读的畅快性,我们在版式、字体格式、用纸等方面也做了改进,使这部“厚重”著作更易于阅读。当然,本书的核心价值依然在于何琳仪先生对于战国古文字的精深研究,他对战国古文字研究历程的回顾,对战国古文字研究理论和方法的探索,对文字释读的具体实践,都让本书历十多年仍显其“新”。如果你想了解古文字学,它依然是一本非常好的入门书。

  18、古汉字字形表系列 2017年10月 精装 商代-248元;西周-228元;春秋-238元;战国-698元;秦-248元;五卷七册合计1660元

  从2012年出版《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开始,我们经常推出带有集成性质的古文字学的重磅之作,今年的便是《古汉字字形表系列》,分商代、西周、春秋、战国和秦五种,共七册,全面占有各时段的出土文字材料。在编排方面有三大特点,一是所有字形原拓录入,不作任何翻转处理,以存其真;二是正文排序以《说文》为经,多种形体皆列,以便使用;三是单字的释字采纳共识,注明歧见,以利集成。这套古汉字字形表,全面呈现古汉字各个时期字形的典型样本,系统展现古汉字各个时期形体结构的特点和实际面貌,展示和验证了不同时期汉字体系的发展。本套书收字全面,排序清楚,易于检索,可谓“一书在手,查找古文字不再愁”。

  从专业到普及之我们的普及书

  或许有人会说,之前提到的专业书看着虽好,不过非专业人士恐怕看起来一个头两个大,不怕,我们还有主要针对非专业人士、专业人士也爱看的普及书。

  19、《问学之路》2017年11月 平装 68元
  我们第一本普及书从《问学之路》开始。我们不一定每个人都想或都会成为学问家,但了解一下学问家,看看那些学术大家的“问学之路”,不仅会对一门学问有更深的了解,也会对人生有更深的体悟。作为考古文博编辑室,考古学科的“学问之路”,呈现的便是一位位考古大家的成长史。这里有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首席科学家李伯谦先生、明辨慎思博学笃志的林沄先生、以探索早期国家文明为己任的刘莉先生、美国汉学大家和《宗子维城》的作者罗泰先生……他们的问学之路各不相同,甚至选定考古学都有些机缘巧合,但他们一旦选定,就以坚韧和执着走了下去,终成一代学术大家。书名《问学之路》,又何尝不是一部人生指南。

  20、《考古入坑指南》2017年8月 平装 45元
  《问学之路》,终归还带个学字,还是有些学术,那么现在来让我们看本漫画书吧!纳尼?这么专业的出版社,这么专业的考古文博与古文字编辑室竟然出了漫画书,对,我们不仅出了,而且好玩好看,这便是李子一(笔名阿三)的《考古入坑指南》。阿三是一个喜欢画漫画的90后考古专业学生,有感于考古与公众的疏离,以及盗墓、鉴宝为噱头的电视节目对公众的误导,便用自己的画笔讲述了考古知识和考古工地的真实生活,还将一次完整的考古实习经历穿插其中,让考古变得如此“好玩”,在风趣幽默中带读者来一趟考古之旅。

  21、《兰亭集》2017年9月 精装 398元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作为高中必背的课文不知困扰了多少代学生,但也让这一书法史上最经典的作品深入人心。汉字,不仅具有文献学价值、文字学价值,还有就是由书法挥发出来的美学价值。我社与多届“中国最美的图书”获奖者文爱艺先生合力打造的这部《兰亭集》,以书(《兰亭集序》摹本)、画(曲水流觞图)、诗文(兰亭诗)、图片(碑刻)、释文等多位一体的方式,还原当初的“曲水流觞”,还原“天下第一行书”流传于世的辗转岁月。《兰亭集序》何以为“天下第一行书”,美在何处,奇在何方,相信翻阅过后会有自己的答案。在装帧方面,更是突破传统图书的形式,以前后经折页奉上《曲水流觞图》和《兰亭集序》(冯承素摹本),内文版式灵动活泼,辑封页则有墨水动态图,呈现书法的艺术之美。在这里,小编说句悄悄话,本书只印了1111套,要下手的抓紧,这可是过期不候哦!

  22、《梦影红楼》2017年5月 精装 498元
  如果有读者问小编,你们今年卖得最火的是哪本书,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是《梦影红楼》。如果读者好奇,再来句你们不是考古文博与古文字编辑室吗,做的不都是专业的书吗?其实,《梦影红楼》还真的“很专业”,而且跟“文博”太相关。是书取材于清代孙温所绘大幅绢本工笔彩绘《红楼梦》画册,是旅顺博物馆藏国家一级文物。全书共230开,刻画了3000多个人物形象及各类场景。于绘画之时,孙温更是将自己的理解融入笔触当中,在借鉴前人画法的基础上,注重人物活动情节和环境的全景式表现,可谓构思精妙,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似翩然自画中走来。画册内文采用大8开的幅面,将画作细节一一呈现。加之绵柔又不失韧性的进口纸张,高度还原的色彩,繁体竖排的文字,散发陈香的线装筒子页,古朴素雅的象牙插扣,无不诉说着浓浓古意。

责编:韩翰

作者:上古轩

文章出处:“上海古籍出版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