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旧大陆青铜时代比较考古演讲之一

发布时间:2018-04-24文章出处:“考古河山”微信公众号作者:高范翔
  悉尼大学Barbara Helwing教授的演讲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金属生产的研究方法
 
  (二)伊朗地区的生产案例
 
  (三)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消费案例
 
  (四)与印度河地区的案例作对比 
 
  (五)阐释区域间的互补模式
 
  一、金属生产的研究方法
 
  Helwing教授指出学者在该地区的相关研究中都会把美索不达米亚当作一个核心地区。但就金属生产方面,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矿藏资源贫乏,而伊朗正处于地中海欧亚金属矿藏带,故伊朗代替前者成为核心地区。与美索不达米亚的乌鲁克同时期的伊朗地区正处于铜石并用时代晚期,这两个地区此时都已掌握了冶金术。过去针对中亚地区的互动性问题,大家常常关注美索不达米亚与美路哈地区。实际上,中亚地区各地域的互动性要比此前的认识强得多。
 

 
  关于冶金过程,Helwing教授认为:从方法论上讲,首先要介绍的是法国学者马尔塞·莫斯和勒鲁瓦-古尔汉提出的操作链模式。该模式从原材料选取、加工,到制成人工制品,不仅仅关注原材料和技术上应考虑的因素,如可得性、材料属性、工具等,还应考虑社会因素,如手工业者所处的时代以及技艺、人工制品被希望赋予的功能等。
 
  在金属生产与使用的环节,与众不同的是,金属制品可以回收再利用。英国学者芭芭拉·奥特维对此已有讨论。同样地,Helwing教授也认为金属生产不仅是完全外向地输出,而亦应具有一个内向地回收利用的过程。就考古发现而言,这个生产与使用过程的很多环节,难以留下确切的物质遗存。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就需要通过其他途径来获得证据。例如采矿环节中可以通过对采矿工具的研究来扩展资料。此外,还可以通过自然科学分析和文献资料来获得信息。
 
  二、伊朗地区的生产案例
 
  Helwing教授进行案例研究的对象是Arisman遗址,该遗址位于伊朗高地上,是一个与冶金生产相关的面积较大的遗址,遗址使用年代约从铜石并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在不同阶段,该遗址的功能与相关发现都有变化。例如,该遗址在一期仅见居址,到二期出现大量和冶金相关的遗物,如坩埚、矿渣等。在早期青铜时代废弃的房址中,发现了有关冶金活动的证据,在城市化区域之外也发现有冶炼炉一类的遗迹。通过这一系列的发现,Helwing教授完善了此前设想的那些难以保留下来的,却在考古发掘中发现的金属生产环节,如把铜矿石提炼成铜锭,再把铜锭加工成器物。同时,铅同位素的分析表明:Arisman遗址的矿渣中有多种矿石来源,在铜石并用时代有四种,而到了青铜时代可达到八种,其中最远的矿石来源于200公里以外。
 

 
  三、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消费案例
 
  Helwing教授主要提到生产与消费的差别。在Arisman遗址中发现有很多管銎斧的模子,但是基本上没有管銎斧的产品。反而在Susa遗址中,发现了不少应来自于Arisman的管銎斧产品。在早期青铜时代Arisman的产品变成了扁形铜斧,该产品甚至远销到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地区。
 

 
  四、印度河地区的案例
 
  Helwing教授提到:随着乌鲁克政权的扩大以及早期国家的产生,该遗址的城市化过程空前加速,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乌鲁克与该遗址的关系是什么。苏美尔的石板上记载了冶金专业人员与木匠、银匠等专职人员有紧密的联系。这种情况表明,生产社会上层用品需要有大量的人参与,不仅仅需要工匠,还需要其他人和运输工具等。到公元前3千纪后段,统治者对工匠的依赖性增强。
 

 
  五、区域间的互补模式
 
  Helwing教授将伊朗高地划分为生产区域,将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划分为低地消费区域,两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金属供应的互补系统。在公元前2300年左右,随着阿卡德领土的扩张,金属的资源被更加集中地控制起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阿卡德国家对波斯湾海洋贸易通道的强调,陆上金属贸易通道走向崩溃,位于波斯湾沿岸的Mogan地区成为主要的金属供应地。
 
  Helwing教授最后总结了美索不达米亚铜器供应的三个阶段。乌鲁克和原始埃兰时代,铜器来源于扎格罗斯(伊朗西南部)和伊朗高地;ED王朝Ⅰ至Ⅲ阶段铜器来源转变为波斯湾沿岸、阿拉伯半岛阿曼地区;阿卡德建立地域国家后使供应集中化,铜器很可能来自波斯湾,尤其是阿曼地区。(整理:高范翔 校对:廖静雯 审定:侯卫东)
 
(图文转自:“考古河山”微信公众号)
 
责编:荼荼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学术动态

旧大陆青铜时代比较考古演讲之一

发布时间:2018-04-24

  悉尼大学Barbara Helwing教授的演讲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金属生产的研究方法
 
  (二)伊朗地区的生产案例
 
  (三)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消费案例
 
  (四)与印度河地区的案例作对比 
 
  (五)阐释区域间的互补模式
 
  一、金属生产的研究方法
 
  Helwing教授指出学者在该地区的相关研究中都会把美索不达米亚当作一个核心地区。但就金属生产方面,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矿藏资源贫乏,而伊朗正处于地中海欧亚金属矿藏带,故伊朗代替前者成为核心地区。与美索不达米亚的乌鲁克同时期的伊朗地区正处于铜石并用时代晚期,这两个地区此时都已掌握了冶金术。过去针对中亚地区的互动性问题,大家常常关注美索不达米亚与美路哈地区。实际上,中亚地区各地域的互动性要比此前的认识强得多。
 

 
  关于冶金过程,Helwing教授认为:从方法论上讲,首先要介绍的是法国学者马尔塞·莫斯和勒鲁瓦-古尔汉提出的操作链模式。该模式从原材料选取、加工,到制成人工制品,不仅仅关注原材料和技术上应考虑的因素,如可得性、材料属性、工具等,还应考虑社会因素,如手工业者所处的时代以及技艺、人工制品被希望赋予的功能等。
 
  在金属生产与使用的环节,与众不同的是,金属制品可以回收再利用。英国学者芭芭拉·奥特维对此已有讨论。同样地,Helwing教授也认为金属生产不仅是完全外向地输出,而亦应具有一个内向地回收利用的过程。就考古发现而言,这个生产与使用过程的很多环节,难以留下确切的物质遗存。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就需要通过其他途径来获得证据。例如采矿环节中可以通过对采矿工具的研究来扩展资料。此外,还可以通过自然科学分析和文献资料来获得信息。
 
  二、伊朗地区的生产案例
 
  Helwing教授进行案例研究的对象是Arisman遗址,该遗址位于伊朗高地上,是一个与冶金生产相关的面积较大的遗址,遗址使用年代约从铜石并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在不同阶段,该遗址的功能与相关发现都有变化。例如,该遗址在一期仅见居址,到二期出现大量和冶金相关的遗物,如坩埚、矿渣等。在早期青铜时代废弃的房址中,发现了有关冶金活动的证据,在城市化区域之外也发现有冶炼炉一类的遗迹。通过这一系列的发现,Helwing教授完善了此前设想的那些难以保留下来的,却在考古发掘中发现的金属生产环节,如把铜矿石提炼成铜锭,再把铜锭加工成器物。同时,铅同位素的分析表明:Arisman遗址的矿渣中有多种矿石来源,在铜石并用时代有四种,而到了青铜时代可达到八种,其中最远的矿石来源于200公里以外。
 

 
  三、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消费案例
 
  Helwing教授主要提到生产与消费的差别。在Arisman遗址中发现有很多管銎斧的模子,但是基本上没有管銎斧的产品。反而在Susa遗址中,发现了不少应来自于Arisman的管銎斧产品。在早期青铜时代Arisman的产品变成了扁形铜斧,该产品甚至远销到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地区。
 

 
  四、印度河地区的案例
 
  Helwing教授提到:随着乌鲁克政权的扩大以及早期国家的产生,该遗址的城市化过程空前加速,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乌鲁克与该遗址的关系是什么。苏美尔的石板上记载了冶金专业人员与木匠、银匠等专职人员有紧密的联系。这种情况表明,生产社会上层用品需要有大量的人参与,不仅仅需要工匠,还需要其他人和运输工具等。到公元前3千纪后段,统治者对工匠的依赖性增强。
 

 
  五、区域间的互补模式
 
  Helwing教授将伊朗高地划分为生产区域,将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划分为低地消费区域,两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金属供应的互补系统。在公元前2300年左右,随着阿卡德领土的扩张,金属的资源被更加集中地控制起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阿卡德国家对波斯湾海洋贸易通道的强调,陆上金属贸易通道走向崩溃,位于波斯湾沿岸的Mogan地区成为主要的金属供应地。
 
  Helwing教授最后总结了美索不达米亚铜器供应的三个阶段。乌鲁克和原始埃兰时代,铜器来源于扎格罗斯(伊朗西南部)和伊朗高地;ED王朝Ⅰ至Ⅲ阶段铜器来源转变为波斯湾沿岸、阿拉伯半岛阿曼地区;阿卡德建立地域国家后使供应集中化,铜器很可能来自波斯湾,尤其是阿曼地区。(整理:高范翔 校对:廖静雯 审定:侯卫东)
 
(图文转自:“考古河山”微信公众号)
 
责编:荼荼

作者:高范翔

文章出处:“考古河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