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第六届中国公共考古论坛(贵州)筹备工作会议在社科院考古所召开

发布时间:2018-04-27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公共考古中心
  4月26日上午,第六届中国公共考古论坛(贵州)筹备工作会议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八楼多媒体会议室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常务副主任刘国祥研究员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公共考古中心主任朱岩石研究员,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周必素研究馆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副主任、中国考古网负责人乔玉副研究员,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一室主任张兴龙副研究员,科学出版社副总编闫向东编审,新华社高级记者汪永基,人民日报文艺部高级记者杨雪梅,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主编蔡一帆,光明日报高级记者李韵,新华社记者屈婷、李贺,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杨阳,中国文物报记者郭晓蓉出席了本次会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常务副主任刘国祥研究员主持会议
 
  一年一度的中国公共考古论坛自成立以来,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影响力逐渐扩大,对考古学科的社会化及公共考古事业的发展起到极大推动作用。本次筹备会议过程中,各位专家学者对即将在贵州举办的第六届中国公共考古论坛积极建言献策,围绕公共考古开展现状及经验交流、史前洞穴类遗址公共考古开展与保护利用探讨、公共考古内容和形式创新的探索、考古与城市——公共考古如何搭建考古与城市生活的桥梁等问题展开讨论,并针对论坛细节问题逐一探讨。

  贵州省公共考古工作概述

  近年来,贵州考古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遵义海龙囤遗址、遵义新蒲杨氏土司墓地、贵安新区牛坡洞遗址先后荣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海龙囤遗址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播州杨氏土司遗存考古工作成果斩获田野考古一等奖等。贵州省公共考古工作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推陈出新,自2016年以来,开展了一系列的公众考古活动,如“考古工地开放日”,“考古进校园、进机关、进村寨、进社区系列活动”,“LOGO征集活动”“考古读书会”等,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会议现场

  务实安排 周密部署

  周必素所长介绍了本次公共考古论坛的基本筹备情况。第六届中国公共考古论坛将于2018年8月下旬在贵州省贵安新区举办,主要围绕“考古与城市、文化的融合与共享”等核心内容开展各项公共考古活动。周必素所长希望通过本次会议能够着重介绍贵州史前遗址情况,另外希望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创新。乔玉副研究员对今年论坛的模式提出了基本的设想。鉴于今年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的即将召开,公共考古专委会有专门的分会研讨,此次论坛将取消公共研讨环节。乔玉介绍,此次论坛可以分为四个版块:一是公共演讲,邀请学者在大学、图书馆和博物馆面向公众讲述考古故事;二是贵州专题,突出展示贵州的公共考古活动,包括文博单位的,也包括学生考古社团的,同时进行文创产品发布;三是专题研讨,在参观完牛坡洞遗址后,组织洞穴考古研讨会,针对洞穴遗址的保护、利用、社会价值及如何面向公众进行研讨;四是圆桌会议,分两个议题进行研讨(考古与城市发展、诗和远方)。最后,乔玉还就参会人员构成、文创主题、会期安排及设立非遗体验专区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探索新内容、新形式  打造“贵州特色”公共考古论坛 

  研究人类文明起源与地质、环境、气候分不开,贵州独特的地理特点及相关一些重要遗址为考古学研究提供重要的研究材料。曾担任贵州省旅游顾问的汪永基对贵州感情颇深。他认为要抓取贵州重要的公共考古范例,重点推出有影响力的贵州考古学文化,另外,考古学文化是多元的,可依托贵州众多非遗项目作为载体进行展示交流体验。贵州考古的新发现、新的考古学研究方向和进展、岩画源流等内容都将是公共考古论坛研讨的重要内容。

  随着公共考古学的关注度提升,杨阳认为本次论坛可更多关注公共考古学前沿问题,比如公共考古更需要一些学理性的理论支撑问题,探讨公共考古学如何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而不是平面化的做一些公共考古工作的总结陈述。另外具备贵州特色的考古学文化探讨、民族考古等内容更能凸显新意。

  屈婷认为本次公共考古活动在媒体宣传方面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注重“融媒体”的呈现,宣传要抓住重点,做到内外并重,不仅要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还要宣介中国的发展变化。另外,可结合贵州的地理特点,研讨过程可考虑加入边疆考古、民族考古、中外交流等方面内容,打造一个具有贵州特色的公共考古论坛。郭晓蓉认为在会议安排中对海龙囤遗址、牛坡洞遗址、黔东南地区的考察十分有必要,可促进对贵州考古的进一步了解。闫向东对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办此次论坛表示感谢,强调媒体要注重宣传方式,更好地体现考古的价值;依托考古学科的研究优势,打开思路 ,有层次、有重点地开展公共考古活动,展示公共考古成果。

  文化传承 润物无声 讲好贵州考古故事新篇章

  近几年荣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洞穴遗址很多,说明洞穴遗址考古非常重要,杨雪梅认为若能请到国外洞穴考古研究的相关专家学者参加到本次论坛中分享交流探讨,对洞穴遗址考古研究和梳理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另外,结合海龙囤遗址的历史、人文、周边环境等背景,如何讲好海龙囤接下来的故事也是件值得思考的事情。

  洞穴考古具备天然吸引力,蔡一帆认为洞穴遗址可作为向公众展示的重要内容,适合向公众推介,但是要确定好栏目主题,充分了解受众群体的观看需求,集合历史、文化、地理特点制作相应节目对洞穴遗址进行介绍。另外,李贺从其专业角度阐述了对当地考古学文化,特别是洞穴遗址如何向公众进行视觉展现的问题。李韵则认为一定要以“公共考古”为重点,并着重考虑公共考古的受众主体,注重科普性。要找到会“讲故事”的人,选取合适的“故事素材”,另外可将“非遗”作为重要载体体现考古学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公共考古中心主任朱岩石研究员总结讲话
 
  紧随时代 着眼未来 扎扎实实推进公共考古工作

  朱岩石副所长在总结讲话中强调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和各重要媒体对开展公共考古工作发挥了重大推动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会全力支持本次公共考古论坛的举办。他指出在论坛中探讨公共考古如何可持续发展,如何与社会有机结合是十分重要的。社会是日新月异的,也是不断变化的,公共考古也要不断发展、变化,顺应发展新趋势,符合时下发展新规律;公共考古是面对社会、公众、学科的一项事业,要扎扎实实的做工作,推进这项事业的发展,尤其需要媒体来推动,但是也要注意求真务实的报道和传播,从学科出发,让每一位公众真正了解和认识考古学文化,让公共考古这份事业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执笔:韩月
审稿:刘国祥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学术动态

第六届中国公共考古论坛(贵州)筹备工作会议在社科院考古所召开

发布时间:2018-04-27

  4月26日上午,第六届中国公共考古论坛(贵州)筹备工作会议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八楼多媒体会议室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常务副主任刘国祥研究员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公共考古中心主任朱岩石研究员,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周必素研究馆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副主任、中国考古网负责人乔玉副研究员,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一室主任张兴龙副研究员,科学出版社副总编闫向东编审,新华社高级记者汪永基,人民日报文艺部高级记者杨雪梅,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主编蔡一帆,光明日报高级记者李韵,新华社记者屈婷、李贺,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杨阳,中国文物报记者郭晓蓉出席了本次会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常务副主任刘国祥研究员主持会议
 
  一年一度的中国公共考古论坛自成立以来,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影响力逐渐扩大,对考古学科的社会化及公共考古事业的发展起到极大推动作用。本次筹备会议过程中,各位专家学者对即将在贵州举办的第六届中国公共考古论坛积极建言献策,围绕公共考古开展现状及经验交流、史前洞穴类遗址公共考古开展与保护利用探讨、公共考古内容和形式创新的探索、考古与城市——公共考古如何搭建考古与城市生活的桥梁等问题展开讨论,并针对论坛细节问题逐一探讨。

  贵州省公共考古工作概述

  近年来,贵州考古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遵义海龙囤遗址、遵义新蒲杨氏土司墓地、贵安新区牛坡洞遗址先后荣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海龙囤遗址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播州杨氏土司遗存考古工作成果斩获田野考古一等奖等。贵州省公共考古工作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推陈出新,自2016年以来,开展了一系列的公众考古活动,如“考古工地开放日”,“考古进校园、进机关、进村寨、进社区系列活动”,“LOGO征集活动”“考古读书会”等,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会议现场

  务实安排 周密部署

  周必素所长介绍了本次公共考古论坛的基本筹备情况。第六届中国公共考古论坛将于2018年8月下旬在贵州省贵安新区举办,主要围绕“考古与城市、文化的融合与共享”等核心内容开展各项公共考古活动。周必素所长希望通过本次会议能够着重介绍贵州史前遗址情况,另外希望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创新。乔玉副研究员对今年论坛的模式提出了基本的设想。鉴于今年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的即将召开,公共考古专委会有专门的分会研讨,此次论坛将取消公共研讨环节。乔玉介绍,此次论坛可以分为四个版块:一是公共演讲,邀请学者在大学、图书馆和博物馆面向公众讲述考古故事;二是贵州专题,突出展示贵州的公共考古活动,包括文博单位的,也包括学生考古社团的,同时进行文创产品发布;三是专题研讨,在参观完牛坡洞遗址后,组织洞穴考古研讨会,针对洞穴遗址的保护、利用、社会价值及如何面向公众进行研讨;四是圆桌会议,分两个议题进行研讨(考古与城市发展、诗和远方)。最后,乔玉还就参会人员构成、文创主题、会期安排及设立非遗体验专区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探索新内容、新形式  打造“贵州特色”公共考古论坛 

  研究人类文明起源与地质、环境、气候分不开,贵州独特的地理特点及相关一些重要遗址为考古学研究提供重要的研究材料。曾担任贵州省旅游顾问的汪永基对贵州感情颇深。他认为要抓取贵州重要的公共考古范例,重点推出有影响力的贵州考古学文化,另外,考古学文化是多元的,可依托贵州众多非遗项目作为载体进行展示交流体验。贵州考古的新发现、新的考古学研究方向和进展、岩画源流等内容都将是公共考古论坛研讨的重要内容。

  随着公共考古学的关注度提升,杨阳认为本次论坛可更多关注公共考古学前沿问题,比如公共考古更需要一些学理性的理论支撑问题,探讨公共考古学如何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而不是平面化的做一些公共考古工作的总结陈述。另外具备贵州特色的考古学文化探讨、民族考古等内容更能凸显新意。

  屈婷认为本次公共考古活动在媒体宣传方面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注重“融媒体”的呈现,宣传要抓住重点,做到内外并重,不仅要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还要宣介中国的发展变化。另外,可结合贵州的地理特点,研讨过程可考虑加入边疆考古、民族考古、中外交流等方面内容,打造一个具有贵州特色的公共考古论坛。郭晓蓉认为在会议安排中对海龙囤遗址、牛坡洞遗址、黔东南地区的考察十分有必要,可促进对贵州考古的进一步了解。闫向东对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办此次论坛表示感谢,强调媒体要注重宣传方式,更好地体现考古的价值;依托考古学科的研究优势,打开思路 ,有层次、有重点地开展公共考古活动,展示公共考古成果。

  文化传承 润物无声 讲好贵州考古故事新篇章

  近几年荣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洞穴遗址很多,说明洞穴遗址考古非常重要,杨雪梅认为若能请到国外洞穴考古研究的相关专家学者参加到本次论坛中分享交流探讨,对洞穴遗址考古研究和梳理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另外,结合海龙囤遗址的历史、人文、周边环境等背景,如何讲好海龙囤接下来的故事也是件值得思考的事情。

  洞穴考古具备天然吸引力,蔡一帆认为洞穴遗址可作为向公众展示的重要内容,适合向公众推介,但是要确定好栏目主题,充分了解受众群体的观看需求,集合历史、文化、地理特点制作相应节目对洞穴遗址进行介绍。另外,李贺从其专业角度阐述了对当地考古学文化,特别是洞穴遗址如何向公众进行视觉展现的问题。李韵则认为一定要以“公共考古”为重点,并着重考虑公共考古的受众主体,注重科普性。要找到会“讲故事”的人,选取合适的“故事素材”,另外可将“非遗”作为重要载体体现考古学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公共考古中心主任朱岩石研究员总结讲话
 
  紧随时代 着眼未来 扎扎实实推进公共考古工作

  朱岩石副所长在总结讲话中强调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和各重要媒体对开展公共考古工作发挥了重大推动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会全力支持本次公共考古论坛的举办。他指出在论坛中探讨公共考古如何可持续发展,如何与社会有机结合是十分重要的。社会是日新月异的,也是不断变化的,公共考古也要不断发展、变化,顺应发展新趋势,符合时下发展新规律;公共考古是面对社会、公众、学科的一项事业,要扎扎实实的做工作,推进这项事业的发展,尤其需要媒体来推动,但是也要注意求真务实的报道和传播,从学科出发,让每一位公众真正了解和认识考古学文化,让公共考古这份事业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执笔:韩月
审稿:刘国祥


作者:公共考古中心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