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山下青山 听考古学者纵论江南土墩墓 ——江南土墩墓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

发布时间:2018-05-03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作者:李政

会议代表考察土墩墓界墙遗迹
 
  4月21日至22日,由南京博物院、常州博物馆和镇江博物馆联合主办的江南土墩墓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山下青山——2016~2018金坛土墩墓考古发现展”在常州博物馆举办。来自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全国部分省市考古研究院所、博物馆、国内部分高校以及韩国国立全南大学、韩国国立罗州博物馆的专家学者百余人参会。会议围绕近年来江苏金坛地区土墩墓的考古新发现、发掘新方法,研究探讨土墩墓起源发展、营建堆筑、葬礼葬俗、社会结构、人群归属等相关问题。
 
  新发现新材料引发新思考
 
  土墩墓是江南地区青铜时代分布最广、保存最好、最为典型、最具特色的特有墓葬形式。上世纪50年代即开展了相关的考古和研究工作。近十年来,金坛地区土墩墓经过密集性发掘,获得了一批新材料,大大补充了对土墩墓的认识。而本次会议中金坛区旅游大道土墩墓、宜兴下湾遗址古新材料新现象的介绍,更是引起与会学者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
 
  金坛区旅游大道建设项目涉及20处土墩墓,目前的抢救性发掘揭露出诸多新现象,对土墩墓形制、营造方法、墓葬结构、建筑遗迹等有了新的发现和认识。尤其是井头村6号墩的墩体四周堆筑狭窄的界墙、墙体外侧沿自然地势覆土堆成的护坡,围绕土墩外缘人为开凿的疏导水流的导水沟等尤为特殊。发掘者推测界墙的作用,一方面标识土墩的范围、界域;同时对土墩墩体土层亦能起到一定的稳固作用。陕西考古研究院焦南峰认为,土墩墓外围的围墙遗迹,不仅丰富了土墩墓的遗迹构成,更为重要的是对我国古代陵墓制度中陵园的确立有一定的学术意义。
 
  以往学界有观点认为,土墩墓与良渚文化、崧泽文化遗址中的高台墓地存在联系。江苏宜兴下湾遗址的发掘,为土墩墓的起源增添了新的线索。在遗址B区发掘的13座土墩中,清理了崧泽文化墓葬160余座,其规模形制及随葬器物种类数量等方面未显示出明显的等级分化现象,仅发现个别墓葬随葬有玉器,种类有玉钺、玉璜等。这批崧泽文化墓葬垒筑的馒首形土墩,平地堆土、聚土成封、层层堆土的营建过程和埋葬理念,一墩中埋葬为数众多的不同层位的崧泽文化墓葬的特点,与两周时期的土墩墓存在很多共同点。这是在新石器时期首次发现的崧泽文化土墩墓葬,为探讨两周时期土墩墓的来源提供了材料支撑,由此推断,江南地区以人工堆筑土墩作为墓地的理念更有可能源自崧泽文化时期。北京大学赵辉进一步指出,在江浙水网地带,择高而居,择高而葬的现象,的确可以追溯到崧泽文化;而良渚文化中堆高的技术也源于这个阶段,这一现象值得继续探索。山东大学栾丰实认为,“下湾遗址非常重要,将土墩墓的年代提前了两千多年,是土墩墓来源研究新的关注点”。
 
  此外,常德南坪秦汉土墩墓和青岛安子沟汉墓的考古成果,韩国学者介绍的韩国坟丘墓的起源和墓葬设施、筑造手法、出土遗物等相关内容,为探讨土墩墓的“源”与“流”,土墩墓的传播路线带来很多启发。韩国学者林永珍由此提出,韩国马韩地区的坟丘墓,是从中国山东半岛开始,沿黄海海岸和内陆河川扩散,进入朝鲜半岛。而移民规模的大小会影响文化因素传播的大小。
 
  土墩墓的学术价值与未来的土墩墓研究
 
  南京博物院林留根在大会主旨发言中,对土墩墓在考古学和中华文明进程中的价值进行了阐释,提出土墩墓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历史进程的见证,土墩墓特殊的墓葬形式具有鲜明的吴越地域文明特色,具有重要的遗产价值;土墩墓文化的内涵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东亚土墩遗存具有深远的影响。国家博物馆信立祥也认为,土墩墓作为长江下游江南一带特有的一种丧葬形式,代表了长江下游江南地区的文明发展进程,吴越文明的产生、发展、繁荣,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融入到整个中国古代文明,对中原核心文明产生的重大影响,从春秋一直延续到现在,对韩国、日本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如赵辉在大会总结中的高度概括:就一种文化现象来说土墩墓是跨文化、跨时段的文化现象,这种极富特色的“土墩墓文化”现象,对整个东亚地区、环黄海地区影响重大,向东对东亚地区历史时期文明产生持久的影响,向西影响到中国的中原地区及西北地区,乃至影响到中国传统的墓葬制度,为土墩墓研究打开了国际学术视野。
 
遗迹现象
 
  围绕未来土墩墓研究的方向、方法和研究重点,与会专家也提出不少建议。
 
  邹厚本先生对新时代土墩墓研究的命名、定位和工作进行了思考,提出土墩墓在中国封土墓中有特殊地位,应该考虑合理科学的命名问题;中国丧葬制度研究离不开土墩墓,因此土墩墓研究应与遗址、城址、遗迹现象的研究相结合,与整个社会形态研究联系起来。应更多地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土墩墓,如多手段的年代测定、土壤检测、堆土工作量研究、定量分析等,将土墩墓研究引向深入。李伯谦先生建议土墩墓研究应考虑与聚落遗存研究结合,应从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入手,结合文化因素分析确定族属。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土墩墓的研究应采用聚落考古的理念方法,建议设立一个国家级的国际性学术课题,有计划有目的长期工作,可吸纳古环境研究专家参与。同时利用机载滤波技术,开展大规模的调查,进一步了解整个江南地区土墩墓的分布范围和规律,研究土墩墓流变和传播路线。
 
  江南土墩墓在中国陵墓发展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因素,对构建、形成以华夏文化为主体的中国大文化系统有重要贡献。鉴于土墩墓遗址的重要性,与会专家呼吁应动员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加大加深对土墩墓的发掘和研究,并呼吁社会各界共同重视土墩墓这一重要文化遗产的保护。
 
  会议期间,专家学者们还参观了“山下青山——2016~2018金坛土墩墓考古发现展”,并对金坛区旅游大道土墩墓考古现场进行了学术考察。
 
(图文转自:中国文物信息网)
 
责编:荼荼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学术动态

山下青山 听考古学者纵论江南土墩墓 ——江南土墩墓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

发布时间:2018-05-03


会议代表考察土墩墓界墙遗迹
 
  4月21日至22日,由南京博物院、常州博物馆和镇江博物馆联合主办的江南土墩墓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山下青山——2016~2018金坛土墩墓考古发现展”在常州博物馆举办。来自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全国部分省市考古研究院所、博物馆、国内部分高校以及韩国国立全南大学、韩国国立罗州博物馆的专家学者百余人参会。会议围绕近年来江苏金坛地区土墩墓的考古新发现、发掘新方法,研究探讨土墩墓起源发展、营建堆筑、葬礼葬俗、社会结构、人群归属等相关问题。
 
  新发现新材料引发新思考
 
  土墩墓是江南地区青铜时代分布最广、保存最好、最为典型、最具特色的特有墓葬形式。上世纪50年代即开展了相关的考古和研究工作。近十年来,金坛地区土墩墓经过密集性发掘,获得了一批新材料,大大补充了对土墩墓的认识。而本次会议中金坛区旅游大道土墩墓、宜兴下湾遗址古新材料新现象的介绍,更是引起与会学者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
 
  金坛区旅游大道建设项目涉及20处土墩墓,目前的抢救性发掘揭露出诸多新现象,对土墩墓形制、营造方法、墓葬结构、建筑遗迹等有了新的发现和认识。尤其是井头村6号墩的墩体四周堆筑狭窄的界墙、墙体外侧沿自然地势覆土堆成的护坡,围绕土墩外缘人为开凿的疏导水流的导水沟等尤为特殊。发掘者推测界墙的作用,一方面标识土墩的范围、界域;同时对土墩墩体土层亦能起到一定的稳固作用。陕西考古研究院焦南峰认为,土墩墓外围的围墙遗迹,不仅丰富了土墩墓的遗迹构成,更为重要的是对我国古代陵墓制度中陵园的确立有一定的学术意义。
 
  以往学界有观点认为,土墩墓与良渚文化、崧泽文化遗址中的高台墓地存在联系。江苏宜兴下湾遗址的发掘,为土墩墓的起源增添了新的线索。在遗址B区发掘的13座土墩中,清理了崧泽文化墓葬160余座,其规模形制及随葬器物种类数量等方面未显示出明显的等级分化现象,仅发现个别墓葬随葬有玉器,种类有玉钺、玉璜等。这批崧泽文化墓葬垒筑的馒首形土墩,平地堆土、聚土成封、层层堆土的营建过程和埋葬理念,一墩中埋葬为数众多的不同层位的崧泽文化墓葬的特点,与两周时期的土墩墓存在很多共同点。这是在新石器时期首次发现的崧泽文化土墩墓葬,为探讨两周时期土墩墓的来源提供了材料支撑,由此推断,江南地区以人工堆筑土墩作为墓地的理念更有可能源自崧泽文化时期。北京大学赵辉进一步指出,在江浙水网地带,择高而居,择高而葬的现象,的确可以追溯到崧泽文化;而良渚文化中堆高的技术也源于这个阶段,这一现象值得继续探索。山东大学栾丰实认为,“下湾遗址非常重要,将土墩墓的年代提前了两千多年,是土墩墓来源研究新的关注点”。
 
  此外,常德南坪秦汉土墩墓和青岛安子沟汉墓的考古成果,韩国学者介绍的韩国坟丘墓的起源和墓葬设施、筑造手法、出土遗物等相关内容,为探讨土墩墓的“源”与“流”,土墩墓的传播路线带来很多启发。韩国学者林永珍由此提出,韩国马韩地区的坟丘墓,是从中国山东半岛开始,沿黄海海岸和内陆河川扩散,进入朝鲜半岛。而移民规模的大小会影响文化因素传播的大小。
 
  土墩墓的学术价值与未来的土墩墓研究
 
  南京博物院林留根在大会主旨发言中,对土墩墓在考古学和中华文明进程中的价值进行了阐释,提出土墩墓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历史进程的见证,土墩墓特殊的墓葬形式具有鲜明的吴越地域文明特色,具有重要的遗产价值;土墩墓文化的内涵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东亚土墩遗存具有深远的影响。国家博物馆信立祥也认为,土墩墓作为长江下游江南一带特有的一种丧葬形式,代表了长江下游江南地区的文明发展进程,吴越文明的产生、发展、繁荣,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融入到整个中国古代文明,对中原核心文明产生的重大影响,从春秋一直延续到现在,对韩国、日本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如赵辉在大会总结中的高度概括:就一种文化现象来说土墩墓是跨文化、跨时段的文化现象,这种极富特色的“土墩墓文化”现象,对整个东亚地区、环黄海地区影响重大,向东对东亚地区历史时期文明产生持久的影响,向西影响到中国的中原地区及西北地区,乃至影响到中国传统的墓葬制度,为土墩墓研究打开了国际学术视野。
 
遗迹现象
 
  围绕未来土墩墓研究的方向、方法和研究重点,与会专家也提出不少建议。
 
  邹厚本先生对新时代土墩墓研究的命名、定位和工作进行了思考,提出土墩墓在中国封土墓中有特殊地位,应该考虑合理科学的命名问题;中国丧葬制度研究离不开土墩墓,因此土墩墓研究应与遗址、城址、遗迹现象的研究相结合,与整个社会形态研究联系起来。应更多地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土墩墓,如多手段的年代测定、土壤检测、堆土工作量研究、定量分析等,将土墩墓研究引向深入。李伯谦先生建议土墩墓研究应考虑与聚落遗存研究结合,应从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入手,结合文化因素分析确定族属。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土墩墓的研究应采用聚落考古的理念方法,建议设立一个国家级的国际性学术课题,有计划有目的长期工作,可吸纳古环境研究专家参与。同时利用机载滤波技术,开展大规模的调查,进一步了解整个江南地区土墩墓的分布范围和规律,研究土墩墓流变和传播路线。
 
  江南土墩墓在中国陵墓发展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因素,对构建、形成以华夏文化为主体的中国大文化系统有重要贡献。鉴于土墩墓遗址的重要性,与会专家呼吁应动员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加大加深对土墩墓的发掘和研究,并呼吁社会各界共同重视土墩墓这一重要文化遗产的保护。
 
  会议期间,专家学者们还参观了“山下青山——2016~2018金坛土墩墓考古发现展”,并对金坛区旅游大道土墩墓考古现场进行了学术考察。
 
(图文转自:中国文物信息网)
 
责编:荼荼

作者:李政

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