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第一期“中外合作制骨实验考古工作坊” 在山东大学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18-08-16文章出处:“山大考古”微信号作者:王钦玄 王红英

  2018年8月1日至10日,由山东大学主办,美国纽约大学(NYU)、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多家学术单位共同参与的第一期“中外合作制骨实验考古工作坊”在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博物馆成功举办。

  参与本次工作坊的人员有来自美国纽约大学古代世界研究所江雨德(Roderick B. Campbell)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李志鹏副研究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侯彦峰副研究员、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王华副研究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张颍博士,以及山东大学和北京大学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等共计20余人。

  工作坊开始的第一天, 几位老师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本次工作坊开展的背景以及学术意义,并介绍了如何开展此次实验考古。本次实验考古汲取了以往李志鹏、江雨德等在安阳殷墟开展的制骨实验考古、侯彦峰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展制骨实验的经验,主要以安阳殷墟铁三路、济南大辛庄、荥阳关帝庙、沣西冯村北等几处商周遗址中出土骨器的制作工艺、技术与工具选择为研究目标,采用实验考古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从而比较各个遗址间骨器加工工艺和生产模式的差异,为阐释商周的骨器生产、原料供应与选择、产品流通模式奠定更科学的研究基础。江雨德和李志鹏两位老师还向同学们介绍了多处青铜时代遗址中骨器的出土情况,包括铁三路、大辛庄、关帝庙、二里头、二里岗、洹北商城、沣西冯村北等制骨作坊遗址等,并就相关问题与同学们进行了讨论。在聆听了老师们的介绍后,同学们对该项目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师生就一些理论问题和实验过程展开讨论,尤其是对铜锯、铜刀、蚌刀等工具使用的可能性、作为原料的骨头是否需要泡水以及时间长短等问题讨论热烈。

  本次工作坊的实验部分主要分作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利用牛的掌跖骨制作骨器,加工工具参考商代遗址出土的工具类型,包括铜锯、铜刀、蚌刀、石刀及线切割工具等多种工具,对掌跖骨、肱骨等牛的长骨进行取料和加工,重点关注不同工具的加工的效率、难度、合适的截料方式,以及留下的痕迹,尤其是对不同工具加工骨器留下的痕迹进行细致的观察、记录(包括文字、照相、摄影记录)和分析;第二阶段,利用牛的肋骨制作骨匕,同样对制作的效率、难度、截料方式和留下的痕迹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中采用照片、摄影、显微镜照片和表格记录等多种方式对数据进行记录,力求做到记录准确、科学、全面、系统。

  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老师和同学们不断发现问题、积极探索并解决问题。实验结束后,各位老师和同学结合十天以来实验操作的感受以及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并对比济南大辛庄遗址出土商代骨器、骨料实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进行了交流与讨论。通过此次实验,师生们对不同工具的工作效率与工具痕迹,以及商周不同遗址的骨器加工的工艺、工具、制骨工业专业化等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本次工作坊从模拟实验入手,从多个维度对商代的骨器生产工艺进行了复原研究,获得了一批一手数据和一些直接证据。为考古遗址中出土骨器以及骨器制作相关遗存的研究提供了对比材料。本次制骨实验考古工作坊的开展,将对研究商周骨器生产、流通,以及商周的制骨手工业的生产方式、手工业经济模式等问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以后继续举办制骨实验考古系列工作坊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方辉院长等一行人,来到青岛校区实验现场,对同学们进行了亲切慰问,并就制作骨器等相关问题与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了讨论。(摄影:骨器制作实验工作坊全体成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学术动态

第一期“中外合作制骨实验考古工作坊” 在山东大学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18-08-16

  2018年8月1日至10日,由山东大学主办,美国纽约大学(NYU)、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多家学术单位共同参与的第一期“中外合作制骨实验考古工作坊”在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博物馆成功举办。

  参与本次工作坊的人员有来自美国纽约大学古代世界研究所江雨德(Roderick B. Campbell)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李志鹏副研究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侯彦峰副研究员、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王华副研究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张颍博士,以及山东大学和北京大学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等共计20余人。

  工作坊开始的第一天, 几位老师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本次工作坊开展的背景以及学术意义,并介绍了如何开展此次实验考古。本次实验考古汲取了以往李志鹏、江雨德等在安阳殷墟开展的制骨实验考古、侯彦峰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展制骨实验的经验,主要以安阳殷墟铁三路、济南大辛庄、荥阳关帝庙、沣西冯村北等几处商周遗址中出土骨器的制作工艺、技术与工具选择为研究目标,采用实验考古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从而比较各个遗址间骨器加工工艺和生产模式的差异,为阐释商周的骨器生产、原料供应与选择、产品流通模式奠定更科学的研究基础。江雨德和李志鹏两位老师还向同学们介绍了多处青铜时代遗址中骨器的出土情况,包括铁三路、大辛庄、关帝庙、二里头、二里岗、洹北商城、沣西冯村北等制骨作坊遗址等,并就相关问题与同学们进行了讨论。在聆听了老师们的介绍后,同学们对该项目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师生就一些理论问题和实验过程展开讨论,尤其是对铜锯、铜刀、蚌刀等工具使用的可能性、作为原料的骨头是否需要泡水以及时间长短等问题讨论热烈。

  本次工作坊的实验部分主要分作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利用牛的掌跖骨制作骨器,加工工具参考商代遗址出土的工具类型,包括铜锯、铜刀、蚌刀、石刀及线切割工具等多种工具,对掌跖骨、肱骨等牛的长骨进行取料和加工,重点关注不同工具的加工的效率、难度、合适的截料方式,以及留下的痕迹,尤其是对不同工具加工骨器留下的痕迹进行细致的观察、记录(包括文字、照相、摄影记录)和分析;第二阶段,利用牛的肋骨制作骨匕,同样对制作的效率、难度、截料方式和留下的痕迹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中采用照片、摄影、显微镜照片和表格记录等多种方式对数据进行记录,力求做到记录准确、科学、全面、系统。

  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老师和同学们不断发现问题、积极探索并解决问题。实验结束后,各位老师和同学结合十天以来实验操作的感受以及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并对比济南大辛庄遗址出土商代骨器、骨料实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进行了交流与讨论。通过此次实验,师生们对不同工具的工作效率与工具痕迹,以及商周不同遗址的骨器加工的工艺、工具、制骨工业专业化等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本次工作坊从模拟实验入手,从多个维度对商代的骨器生产工艺进行了复原研究,获得了一批一手数据和一些直接证据。为考古遗址中出土骨器以及骨器制作相关遗存的研究提供了对比材料。本次制骨实验考古工作坊的开展,将对研究商周骨器生产、流通,以及商周的制骨手工业的生产方式、手工业经济模式等问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以后继续举办制骨实验考古系列工作坊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方辉院长等一行人,来到青岛校区实验现场,对同学们进行了亲切慰问,并就制作骨器等相关问题与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了讨论。(摄影:骨器制作实验工作坊全体成员

 

作者:王钦玄 王红英

文章出处:“山大考古”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