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手工业考古的理论与实践——以临淄齐故城汉代铜镜铸造业考古为例》讲座纪要

发布时间:2018-10-16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付兵兵

  2018年10月12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18年度考古学研究系列学术讲座”第10讲在考古研究所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白云翔研究员做学术报告,报告的题目是《手工业考古的理论与实践——以临淄齐故城汉代铜镜铸造业考古为例》。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室主任洪石主持,来自多家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师生等参加。讲座内容主要分为六个部分。

主讲人 白云翔研究员

  第一部分:手工业考古的提出及其要义

  考古学是根据实物资料研究古代社会历史的科学,而考古学研究的文化遗物大都是手工业的产品。因此考古学的性质、任务和目的决定了手工业考古是其基本任务之一。手工业和农业生产是古代社会两大生产领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则是古代三大社会经济部门。因此,手工业考古是考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古代社会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都离不开手工业及其产品;手工业及其产品不仅是物质文明最重要的直接体现,而且与精神文明密切相关。

  同时,当今提出并倡导手工业考古,对于发展和繁荣我国的文化遗产事业,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手工业考古(Archaeology of Traditional Industry)是考古学的一个分支,指近代工业革命前各种加工制造业和矿业等传统工业的考古学研究。研究的年代上限为人类文化的产生,下限一般以公元18世纪欧洲近代工业革命发生为界,但各国略有不同。根据中国考古学的实际情况,下限暂定在19世纪末。

  史前时代至近代工业革命之前的手工业,根据其生产内容,结合产品用途大致可分为25个大的门类,其中有些门类中又可分为若干小门类。包括石器工业、木器加工业、骨角蚌器加工业、陶瓷烧造业、青铜冶铸业、铁器工业、钱币铸造业、金银器加工业、漆器制造业、玻璃制造业、纺织业、皮革加工业、服装加工业、制盐业、酿造业、制糖业、制茶业、油料加工业、车船制造业、造纸业、印刷业、文具制造业、火药制造业、编织业、采矿业。上述门类有的互相密切联系,如青铜冶铸业、铁器工业等与采矿业,纺织业、皮革加工业与服装加工业等。各种手工业与其他产业也有密切联系,如酿造业、制糖业、制茶业、编织业等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车船制造业与交通运输、钱币铸造业与商业有着密切联系。古代的加工制造活动还有许多,如粮食加工、食品加工等,并且有的在一定历史时期、一定的地域还具有一定的规模,如印染、豆腐加工等,但它们或者作为其他产业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存在,或者没有形成一种独立的手工业,因此暂不将其列为手工业的一个门类。手工业的分类往往因研究视角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如根据产品用途不同而划分出“兵器制造业”、“农具制造业”、“副食品加工业”等。

  手工业考古的研究内容可归纳为十个方面,包括原材料研究、生产工具和生产设施研究、工艺技术和生产流程研究、产品研究、产品流通和应用研究、生产者研究、生产经营方式研究、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研究、社会经济研究、社会文化研究等。

  关于手工业考古的研究方法,首先强调考古学基本研究,即通过田野考古获取手工业遗迹、遗物和其他有关信息,运用考古地层学、类型学、文化因素分析法、考古遗物产地推定法等基本方法,对各种实物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和解释。调查和发掘手工业作坊遗址,不仅可以发现和获取与手工业生产直接相关的原材料、工具和设施、产品、半成品和废弃物,以及若干生产过程中的现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准确了解各种遗迹、遗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据此比较准确地复原当时的工艺技术和生产流程,是认识手工业生产本身的关键。

  就手工业生产遗迹来说,主要是研究生产设施和生产活动遗迹,包括形态、结构、大小、建造材料、建造技术、功能、使用过程以及废弃过程的研究等。就手工业产品来说,主要是通过以遗物为研究对象,不仅关注产品本身,而更应该解读手工业生产全过程。

  有关手工业的文字、图像资料,包括甲骨文、金文、陶文、简牍、碑刻、文书中有关生产者、生产机构、工艺技术、产品特性、产品流通和应用等手工业生产的内容,是研究手工业产品流通和应用、生产者、生产经营方式等问题的基本资料;画像石、画像砖、壁画等有关手工业生产图景的描绘也是重要资料,但要注意图像材料对现实的简化、夸张、缩小等。

  手工业考古特别强调多学科合作,包括与文献史学、现代科技分析、科技史、人类学等学科领域的结合等。手工业考古进行模拟实验研究,可模拟考古技术探讨实物遗存的形态、结构、用途以及制作技术等,复原当时的生产和产品应用的场景,还能检验和修正研究结论。

主持人 洪石副研究员 

 

 

  第二部分:汉代铜镜铸造业考古的意义与背景

  铜镜在东亚地区有近4000年的历史,与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铜镜是古代文明的重要物质载体,其铸造技术是中国乃至东亚古代青铜冶铸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秦汉及其以后在青铜工业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在中国,秦汉及其以后,铜镜铸造业逐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的手工业门类。

  汉代是中国古代铜镜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考古发现的汉代铜镜地域广阔、种类繁多、数量巨大,不乏精品。铜镜是汉代居民广为使用的器具,是汉朝居民使用铜器中最多、最为常见的物品,历史文化内涵丰富,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两汉时期,铜镜已经成为重要的商品,其生产和流通成为当时经济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汉代铜镜铸造技术是当时青铜冶铸技术的代表,已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门类。但是,铜镜铸造和生产相关的遗迹和遗物长期没有发现。尽管以科技手段检测铸镜的研究多有开展,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汉代铜镜铸造工艺技术在总体上长期若明若暗,铜镜生产的研究也长期处于空白。同时,铜镜的生产技术等内容在历史文件中仅有聊聊数语、语焉不详。因此,汉代铜镜的制造过程、工艺技术、产地、经营、流通和传播等问题,要科学地、实证性地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铸镜遗迹和遗物的考古发现和科学研究,尤其是铸镜作坊址的考古发掘和研究。

讲座现场

  第三部分: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手工业考古往往是从研究产品入手,但铜镜铸造业从产品入手的研究之路几乎已走到尽头。最佳途径是从铸造铜镜的模具——镜范的收集和研究入手,将镜范与铜镜进行对比研究,同时开展铸镜作坊址的调查、发掘和研究。

  临淄齐故城汉代铸镜业考古研究的技术路线是,以镜范的收集整理和铸镜作坊址的考古发掘为基础,对汉代镜范以及其他铸镜遗物和铜镜进行多学科技术手段的分析,同时进行汉代陶范铸镜的模拟实验等。最后整合考古发现、科技分析和模拟实验获得的信息,进行汉代铸镜业的综合研究。

  第四部分:临淄齐故城汉代铜镜铸造业考古的历程

  临淄齐故城位于山东淄博临淄区齐都镇,是西周至战国时期齐国都城,公元前4世纪后半叶成为繁华大都市。秦时临淄城成为临淄郡的郡治。两汉时期,临淄城是齐郡郡治和汉代诸侯国齐国都城,城内设立有铁官、四市等,是当时“人众殷富,钜于长安”的东方中心城市。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探明了临淄齐国故城的形制、布局、结构和文化堆积状况,发现了大量东周至汉代的手工业遗存,为汉代临淄铸镜业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临淄齐故城汉代镜范的发现可以上溯到1941年,但长期未能引起学术界的注意。1997年以后,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临淄齐国故城内多次发现汉代镜范。2001年,当地博物馆收集到镜范残片8件,据称出自齐故城内的刘家寨村一带。2003年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合作,在临淄齐故城开展了汉代铸镜作坊址专题考古调查,在石佛堂村东南一带采集到镜范残片8件,在苏家庙村西一带采集到镜范残片6件。2005年夏,阚家寨村南发现镜范残片等16件。2004~2006年,中日学者合作对齐国故城内发现的95件镜范进行系统的综合研究,于2007年初出版《山东省临淄齐国故城汉代镜范的考古学研究》。2009年,日文版《镜范》出版。但上述镜范均为采集品或收集品,并不是铸镜作坊址的科学发掘出土品。

  在这个社会科学哲学创新工程的支持下,2011年秋对临淄齐故城阚家寨遗址进行了区域系统调查和多种方法的勘探;,2012年秋,在阚家寨B区第II地点进行了试掘,发现铸镜作坊遗迹和遗物; 2013~2014年春,进行正式发掘。阚家寨铸镜作坊遗址清理出铸坑、水井、工棚遗迹、瓮棺葬等,以及其他铸造遗迹、遗物。阚家寨铸镜作坊址共出土镜范残块160余件。临淄齐故城内收集、发掘出土的镜范残件则共计240余件,包括镜背范97件、镜面范123件、残碎镜范27件

讲座现场

  第五部分:汉代临淄铜镜铸造业的初步认识

  汉代临淄的铜镜铸造工艺流程主要包括制范、浇铸、铸件加工等三个环节。铸镜采用陶质双合范技术,镜范的制作和使用是铸铜镜工艺的关键。镜范外形呈弧边梯形。镜背范由浇道(浇口)、排气道(冒口)、型腔、分型面等构成。制作镜范使用的原材料是当地一种含有较多粘土的细颗粒黄土并羼入稻壳灰,镜范质感很轻,比重一般在1以下。制作镜范以“模制法”和“刻制法”并用。镜范成型后还需经过还原窑进行烘烤和焙烧,烧成温度为800~850度或以下,这一温度在方解石分解温度之上而又未达到烧结温度。合范浇铸时型腔表面还要涂刷一层涂料层(密实、脱范)。镜范可多次反复使用。镜范的大小、厚薄因铸件大小而异;镜背范一般厚于镜面范。镜背范厚2.5~8.4厘米;镜面范厚2~5厘米。

  汉代临淄产铜镜主要有素面镜、蟠螭纹镜、四乳弦纹镜、四乳龙纹镜、四乳草叶纹镜、博局草叶纹镜、星云纹镜等镜类,其中草叶纹镜颇具特色。产品以西汉前期的为主,上限可到秦代或战国末年。产品具有独特的产地风格,可称之为“临淄风格”。最为常见、最有代表性的是四乳草叶纹镜,可分为单层草叶纹镜、叠层草叶纹镜、三叠层草叶纹镜、博局草叶纹镜等;常见铭文有“见日之光天下大明(阳)”、“见日之光长毋相忘”、“日有熹宜酒食长贵富乐毋事”等;总体特征表现为镜体大小厚薄适中,直径以汉尺的五寸~七寸为主,铸造精良,纹样结构简洁、紧凑,布局疏郎,草叶纹饰纹清秀、规整、线条流畅;铭文篆书、字体方正等。

  通过比较各地出土的考古材料,可知汉代临淄产铜镜的分布范围以临淄为中心,同时南至广西,西到关中,北达辽东半岛,可能还传播到了朝鲜半岛和日本。铜镜的使用者广泛分布于各个社会阶层,上至王侯,下至平民。

  西汉临淄城内的铸镜作坊,已确认的有石佛堂、阚家寨、苏家庙等,集中分布在大城中北部的东西向古道路的南、北两侧。铸镜作坊址附近往往有同时期的铁器冶铸、钱币铸造和骨器加工等手工业遗存,说明当时的铜镜作坊主要分布在临淄城的“手工业园区”。临淄是汉代铜镜制造中心之一,作坊集中,并且规模巨大。

  铜镜制造业是汉代临淄的重要产业,作坊的性质应为于民营,因为,历史文献中不见官营铸镜的记载。当然,考古发现的汉代铜镜中,有的镜铭有“尚方”字样,而尚方是两汉少府属官,是专门为皇室制作御用物品的官署,其生产的物品中包括铜镜,但属于专供生产,为数甚少。至于有的铜镜铭文中虽有“尚方”,但铜镜本身制作工艺较粗劣,或为尚方工官镜的“仿冒品”。

  第六部分:手工业考古的审视与思考

  手工业考古的研究内容主要有十个方面。具体到汉代临淄铸镜业手工业考古,既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有待解决的问题也甚多。主要表现在:原材料研究方面,镜范原材料初步解明,但铜镜原材料研究还要深入,型腔涂料层材料尚在研究之中;生产工具和生产设施方面,镜范研究比较深入,但熔炉、坩埚以及其他铸镜工具设备尚无实证材料据以研究;工艺技术和生产流程研究方面,工艺技术初步解明,工艺流程尚处于推论复原阶段,需要进一步的模拟实验;产品研究已经比较全面、深入;产品流通和应用研究进展较大;而对生产者和生产经营方式的研究尚处于推论阶段,有待实证;对产业布局的研究有所进展;相关的社会经济研究已经起步,但难度大,对社会文化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

  对汉代铸镜业乃至整个手工业考古研究来说,基于产品和基于生产遗迹和遗物考古工作和研究要并重,不同材料的研究结论需要有机整合。手工业作坊遗址的考古发掘需要更加重视,工作理念和方法有待细化和深化。

  就手工业考古来说,虽然门类众多,内容复杂,但要点主要有4个方面,即资源、技术、产业、社会。具体地说:资源是手工业的物质基础,技术是手工业生产的关键,产业是人利用技术将资源转化为产品的平台,这三者及其相互关系尤其是在人类文明或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总目标。

洪石副研究员为白云翔研究员颁发讲座聘书

  讲座之后,演讲者和听众还就手工业考古理论、方法、铜镜的铸造和加工工艺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和互动。(执笔:付兵兵)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学术动态

《手工业考古的理论与实践——以临淄齐故城汉代铜镜铸造业考古为例》讲座纪要

发布时间:2018-10-16

  2018年10月12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18年度考古学研究系列学术讲座”第10讲在考古研究所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白云翔研究员做学术报告,报告的题目是《手工业考古的理论与实践——以临淄齐故城汉代铜镜铸造业考古为例》。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室主任洪石主持,来自多家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师生等参加。讲座内容主要分为六个部分。

主讲人 白云翔研究员

  第一部分:手工业考古的提出及其要义

  考古学是根据实物资料研究古代社会历史的科学,而考古学研究的文化遗物大都是手工业的产品。因此考古学的性质、任务和目的决定了手工业考古是其基本任务之一。手工业和农业生产是古代社会两大生产领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则是古代三大社会经济部门。因此,手工业考古是考古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古代社会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都离不开手工业及其产品;手工业及其产品不仅是物质文明最重要的直接体现,而且与精神文明密切相关。

  同时,当今提出并倡导手工业考古,对于发展和繁荣我国的文化遗产事业,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手工业考古(Archaeology of Traditional Industry)是考古学的一个分支,指近代工业革命前各种加工制造业和矿业等传统工业的考古学研究。研究的年代上限为人类文化的产生,下限一般以公元18世纪欧洲近代工业革命发生为界,但各国略有不同。根据中国考古学的实际情况,下限暂定在19世纪末。

  史前时代至近代工业革命之前的手工业,根据其生产内容,结合产品用途大致可分为25个大的门类,其中有些门类中又可分为若干小门类。包括石器工业、木器加工业、骨角蚌器加工业、陶瓷烧造业、青铜冶铸业、铁器工业、钱币铸造业、金银器加工业、漆器制造业、玻璃制造业、纺织业、皮革加工业、服装加工业、制盐业、酿造业、制糖业、制茶业、油料加工业、车船制造业、造纸业、印刷业、文具制造业、火药制造业、编织业、采矿业。上述门类有的互相密切联系,如青铜冶铸业、铁器工业等与采矿业,纺织业、皮革加工业与服装加工业等。各种手工业与其他产业也有密切联系,如酿造业、制糖业、制茶业、编织业等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车船制造业与交通运输、钱币铸造业与商业有着密切联系。古代的加工制造活动还有许多,如粮食加工、食品加工等,并且有的在一定历史时期、一定的地域还具有一定的规模,如印染、豆腐加工等,但它们或者作为其他产业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存在,或者没有形成一种独立的手工业,因此暂不将其列为手工业的一个门类。手工业的分类往往因研究视角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如根据产品用途不同而划分出“兵器制造业”、“农具制造业”、“副食品加工业”等。

  手工业考古的研究内容可归纳为十个方面,包括原材料研究、生产工具和生产设施研究、工艺技术和生产流程研究、产品研究、产品流通和应用研究、生产者研究、生产经营方式研究、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研究、社会经济研究、社会文化研究等。

  关于手工业考古的研究方法,首先强调考古学基本研究,即通过田野考古获取手工业遗迹、遗物和其他有关信息,运用考古地层学、类型学、文化因素分析法、考古遗物产地推定法等基本方法,对各种实物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和解释。调查和发掘手工业作坊遗址,不仅可以发现和获取与手工业生产直接相关的原材料、工具和设施、产品、半成品和废弃物,以及若干生产过程中的现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准确了解各种遗迹、遗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据此比较准确地复原当时的工艺技术和生产流程,是认识手工业生产本身的关键。

  就手工业生产遗迹来说,主要是研究生产设施和生产活动遗迹,包括形态、结构、大小、建造材料、建造技术、功能、使用过程以及废弃过程的研究等。就手工业产品来说,主要是通过以遗物为研究对象,不仅关注产品本身,而更应该解读手工业生产全过程。

  有关手工业的文字、图像资料,包括甲骨文、金文、陶文、简牍、碑刻、文书中有关生产者、生产机构、工艺技术、产品特性、产品流通和应用等手工业生产的内容,是研究手工业产品流通和应用、生产者、生产经营方式等问题的基本资料;画像石、画像砖、壁画等有关手工业生产图景的描绘也是重要资料,但要注意图像材料对现实的简化、夸张、缩小等。

  手工业考古特别强调多学科合作,包括与文献史学、现代科技分析、科技史、人类学等学科领域的结合等。手工业考古进行模拟实验研究,可模拟考古技术探讨实物遗存的形态、结构、用途以及制作技术等,复原当时的生产和产品应用的场景,还能检验和修正研究结论。

主持人 洪石副研究员 

 

 

  第二部分:汉代铜镜铸造业考古的意义与背景

  铜镜在东亚地区有近4000年的历史,与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铜镜是古代文明的重要物质载体,其铸造技术是中国乃至东亚古代青铜冶铸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秦汉及其以后在青铜工业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在中国,秦汉及其以后,铜镜铸造业逐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的手工业门类。

  汉代是中国古代铜镜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考古发现的汉代铜镜地域广阔、种类繁多、数量巨大,不乏精品。铜镜是汉代居民广为使用的器具,是汉朝居民使用铜器中最多、最为常见的物品,历史文化内涵丰富,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两汉时期,铜镜已经成为重要的商品,其生产和流通成为当时经济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汉代铜镜铸造技术是当时青铜冶铸技术的代表,已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门类。但是,铜镜铸造和生产相关的遗迹和遗物长期没有发现。尽管以科技手段检测铸镜的研究多有开展,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汉代铜镜铸造工艺技术在总体上长期若明若暗,铜镜生产的研究也长期处于空白。同时,铜镜的生产技术等内容在历史文件中仅有聊聊数语、语焉不详。因此,汉代铜镜的制造过程、工艺技术、产地、经营、流通和传播等问题,要科学地、实证性地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铸镜遗迹和遗物的考古发现和科学研究,尤其是铸镜作坊址的考古发掘和研究。

讲座现场

  第三部分: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手工业考古往往是从研究产品入手,但铜镜铸造业从产品入手的研究之路几乎已走到尽头。最佳途径是从铸造铜镜的模具——镜范的收集和研究入手,将镜范与铜镜进行对比研究,同时开展铸镜作坊址的调查、发掘和研究。

  临淄齐故城汉代铸镜业考古研究的技术路线是,以镜范的收集整理和铸镜作坊址的考古发掘为基础,对汉代镜范以及其他铸镜遗物和铜镜进行多学科技术手段的分析,同时进行汉代陶范铸镜的模拟实验等。最后整合考古发现、科技分析和模拟实验获得的信息,进行汉代铸镜业的综合研究。

  第四部分:临淄齐故城汉代铜镜铸造业考古的历程

  临淄齐故城位于山东淄博临淄区齐都镇,是西周至战国时期齐国都城,公元前4世纪后半叶成为繁华大都市。秦时临淄城成为临淄郡的郡治。两汉时期,临淄城是齐郡郡治和汉代诸侯国齐国都城,城内设立有铁官、四市等,是当时“人众殷富,钜于长安”的东方中心城市。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探明了临淄齐国故城的形制、布局、结构和文化堆积状况,发现了大量东周至汉代的手工业遗存,为汉代临淄铸镜业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临淄齐故城汉代镜范的发现可以上溯到1941年,但长期未能引起学术界的注意。1997年以后,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临淄齐国故城内多次发现汉代镜范。2001年,当地博物馆收集到镜范残片8件,据称出自齐故城内的刘家寨村一带。2003年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合作,在临淄齐故城开展了汉代铸镜作坊址专题考古调查,在石佛堂村东南一带采集到镜范残片8件,在苏家庙村西一带采集到镜范残片6件。2005年夏,阚家寨村南发现镜范残片等16件。2004~2006年,中日学者合作对齐国故城内发现的95件镜范进行系统的综合研究,于2007年初出版《山东省临淄齐国故城汉代镜范的考古学研究》。2009年,日文版《镜范》出版。但上述镜范均为采集品或收集品,并不是铸镜作坊址的科学发掘出土品。

  在这个社会科学哲学创新工程的支持下,2011年秋对临淄齐故城阚家寨遗址进行了区域系统调查和多种方法的勘探;,2012年秋,在阚家寨B区第II地点进行了试掘,发现铸镜作坊遗迹和遗物; 2013~2014年春,进行正式发掘。阚家寨铸镜作坊遗址清理出铸坑、水井、工棚遗迹、瓮棺葬等,以及其他铸造遗迹、遗物。阚家寨铸镜作坊址共出土镜范残块160余件。临淄齐故城内收集、发掘出土的镜范残件则共计240余件,包括镜背范97件、镜面范123件、残碎镜范27件

讲座现场

  第五部分:汉代临淄铜镜铸造业的初步认识

  汉代临淄的铜镜铸造工艺流程主要包括制范、浇铸、铸件加工等三个环节。铸镜采用陶质双合范技术,镜范的制作和使用是铸铜镜工艺的关键。镜范外形呈弧边梯形。镜背范由浇道(浇口)、排气道(冒口)、型腔、分型面等构成。制作镜范使用的原材料是当地一种含有较多粘土的细颗粒黄土并羼入稻壳灰,镜范质感很轻,比重一般在1以下。制作镜范以“模制法”和“刻制法”并用。镜范成型后还需经过还原窑进行烘烤和焙烧,烧成温度为800~850度或以下,这一温度在方解石分解温度之上而又未达到烧结温度。合范浇铸时型腔表面还要涂刷一层涂料层(密实、脱范)。镜范可多次反复使用。镜范的大小、厚薄因铸件大小而异;镜背范一般厚于镜面范。镜背范厚2.5~8.4厘米;镜面范厚2~5厘米。

  汉代临淄产铜镜主要有素面镜、蟠螭纹镜、四乳弦纹镜、四乳龙纹镜、四乳草叶纹镜、博局草叶纹镜、星云纹镜等镜类,其中草叶纹镜颇具特色。产品以西汉前期的为主,上限可到秦代或战国末年。产品具有独特的产地风格,可称之为“临淄风格”。最为常见、最有代表性的是四乳草叶纹镜,可分为单层草叶纹镜、叠层草叶纹镜、三叠层草叶纹镜、博局草叶纹镜等;常见铭文有“见日之光天下大明(阳)”、“见日之光长毋相忘”、“日有熹宜酒食长贵富乐毋事”等;总体特征表现为镜体大小厚薄适中,直径以汉尺的五寸~七寸为主,铸造精良,纹样结构简洁、紧凑,布局疏郎,草叶纹饰纹清秀、规整、线条流畅;铭文篆书、字体方正等。

  通过比较各地出土的考古材料,可知汉代临淄产铜镜的分布范围以临淄为中心,同时南至广西,西到关中,北达辽东半岛,可能还传播到了朝鲜半岛和日本。铜镜的使用者广泛分布于各个社会阶层,上至王侯,下至平民。

  西汉临淄城内的铸镜作坊,已确认的有石佛堂、阚家寨、苏家庙等,集中分布在大城中北部的东西向古道路的南、北两侧。铸镜作坊址附近往往有同时期的铁器冶铸、钱币铸造和骨器加工等手工业遗存,说明当时的铜镜作坊主要分布在临淄城的“手工业园区”。临淄是汉代铜镜制造中心之一,作坊集中,并且规模巨大。

  铜镜制造业是汉代临淄的重要产业,作坊的性质应为于民营,因为,历史文献中不见官营铸镜的记载。当然,考古发现的汉代铜镜中,有的镜铭有“尚方”字样,而尚方是两汉少府属官,是专门为皇室制作御用物品的官署,其生产的物品中包括铜镜,但属于专供生产,为数甚少。至于有的铜镜铭文中虽有“尚方”,但铜镜本身制作工艺较粗劣,或为尚方工官镜的“仿冒品”。

  第六部分:手工业考古的审视与思考

  手工业考古的研究内容主要有十个方面。具体到汉代临淄铸镜业手工业考古,既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有待解决的问题也甚多。主要表现在:原材料研究方面,镜范原材料初步解明,但铜镜原材料研究还要深入,型腔涂料层材料尚在研究之中;生产工具和生产设施方面,镜范研究比较深入,但熔炉、坩埚以及其他铸镜工具设备尚无实证材料据以研究;工艺技术和生产流程研究方面,工艺技术初步解明,工艺流程尚处于推论复原阶段,需要进一步的模拟实验;产品研究已经比较全面、深入;产品流通和应用研究进展较大;而对生产者和生产经营方式的研究尚处于推论阶段,有待实证;对产业布局的研究有所进展;相关的社会经济研究已经起步,但难度大,对社会文化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

  对汉代铸镜业乃至整个手工业考古研究来说,基于产品和基于生产遗迹和遗物考古工作和研究要并重,不同材料的研究结论需要有机整合。手工业作坊遗址的考古发掘需要更加重视,工作理念和方法有待细化和深化。

  就手工业考古来说,虽然门类众多,内容复杂,但要点主要有4个方面,即资源、技术、产业、社会。具体地说:资源是手工业的物质基础,技术是手工业生产的关键,产业是人利用技术将资源转化为产品的平台,这三者及其相互关系尤其是在人类文明或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总目标。

洪石副研究员为白云翔研究员颁发讲座聘书

  讲座之后,演讲者和听众还就手工业考古理论、方法、铜镜的铸造和加工工艺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和互动。(执笔:付兵兵)

 

作者:付兵兵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