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悠悠洮河岸 异彩引华章——“第二届马家窑文化节国际论坛: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的巅峰”纪实

发布时间:2018-10-17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荼荼

  2018年10月16日上午,“第二届马家窑文化节国际论坛: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的巅峰”在甘肃临洮开幕。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甘肃各级政府、省市科研院所、博物馆、中小学校以及新闻媒体的四百余位专家学者、政府代表、媒体代表及学生参与会议。

中共临洮县委副书记、临洮县人民政府县长许树德主持开幕式

  论坛开幕式由中共临洮县委副书记、临洮县人民政府县长许树德主持,他指出学术论坛是本次文化节的重要内容,为各位专家学者深入研讨马家窑文化搭建了学术交流的平台。他认为本次论坛必将从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推动马家窑文化发掘、研究、保护和展示,进一步提升马家窑文化影响力。

会议现场

  中共临洮县委书记石琳,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张海,定西市委常委、定西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朱自浩等领导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石琳书记首先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和感谢。他介绍了临洮的地理位置以及悠久历史,指出临洮在黄河文明发展史上具有独树一帜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从1923年安特生与马家窑文化彩陶初次相遇到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甘肃省考古研究所联合发掘马家窑遗址,马家窑的神秘面纱逐渐被揭开,其文化脉络不断清晰。通过建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北工作站、马家窑文化研究基地、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洮河流域工作站、临洮马家窑文化研究院四个考古工作机构以及马家窑文化传承展示中心、马家窑文化遗址保护、马家窑洮砚特色小镇等保护开发项目,将全面迎来马家窑文化研究、保护、传承、复兴的新时代。“世界马家窑,命名在临洮。”他坚信通过各位专家学者们精彩纷呈的演讲,将进一步明晰马家窑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提升马家窑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凝练、发展临洮特色文化平台。他热情的欢迎各位专家学者在临洮进行考古发掘和学术研究。最后,他预祝此次论坛圆满成功并取得丰硕成果。

中共临洮县委书记石琳致辞

  张海副院长表示非常荣幸能够参加此次论坛并对临洮县委县政府表示感谢。近年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学科发展得非常迅速,但同时也正面临着在考古学科的变革。在这个过程中他意识到作为一个考古人应该花更多的精力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大众,将专业研究的内容与社会实情相结合。他希望能够通过继续与临洮县委县政府合作,把马家窑文化考古学研究做得更加扎实、更加深入。马家窑遗址和寺洼遗址在考古学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考古人心目中的圣地,当他踏上遗址的一瞬间好像追溯着安特生以及以夏鼐先生的工作足迹,亲眼见证了那段历史。同时他也发现郭志委博士的田野发掘工作非常扎实,为马家窑文化各个阶段的文化特点以及与周边文化交流的研究提供重要资料。同时他代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表示将会为马家窑文化的研究、利用和保护继续贡献他们的力量。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张海致辞

  朱自浩常委代表市委市政府对马家窑文化论坛隆重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他从三方面分析了论坛召开的原因:1.从考古学科专业性以及艺术方面的发展来看,论坛是最重要的环节。2.从马家窑文化节来看,论坛是重要的组成部分。3.这是临洮三馆开馆后的第一场重要活动。他对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以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在此举办论坛表示了感谢。同时他提出了四点建议:1.在专业化基础上创办马家窑文化研究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2. 创办马家窑文化研究学科性杂志。3.在现有的马家窑文化研究学会基础上扩大规模,期待其成为有全国性影响的学会,使马家窑文化成为像敦煌学一样的显学。4.大力支持对马家窑文化的研究,进行马家窑文化的推广,使临洮成为研究马家窑文化的中心。他希望在下一次的活动中能够邀请更多的国内外学者,使其成为一个国际化的盛会。马家窑文化是在社会发生重大转型的时期产生的,先民在不太完善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创造出璀璨的文明,而复兴马家窑文化、保护马家窑文化则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任务。他希望能增加马家窑文化时期博物馆藏品,并和相关单位一起配合探讨下一步遗址保护和遗址建设,使马家窑文化得到进一步的保护和传承。

定西市委常委、定西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朱自浩致辞

  开幕式结束后,进入主题演讲环节,该环节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李新伟研究员主持。他表示昨天我们举行了一个非常隆重、成功的马家窑文化节的开幕仪式,而今天大家则齐聚这里共享一场文化盛宴。这是一趟穿越时光的旅程,让我们能够回到史前时代,领略马家窑文化还有马家窑文化所在时代的生产、生活、艺术和思想。10位演讲者围绕马家窑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马家窑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比较、马家窑遗址的利用与阐释、马家窑发掘的新收获以及对马家窑文化研究的思考与建议等方面进行了精彩的发言,并同与会学者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探讨。

  马家窑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

  张海副院长指出马家窑文化处于一个大的时代变革的时期,却具有稳定发展的特点。他将马家窑文化归属于彩陶文化圈,在其他地区彩陶文明衰落时,马家窑文化异军突起,达到其他文明不能达到高度。他认为马家窑文化的这种发展状况与更稳定的社会经济有关。马家窑文化集中分布在以兰州、临洮为中心的地带。通过对墓葬中的彩陶的制作工艺的研究,他以洪玲玉博士的研究为个案,认为马家窑期兰州到临洮是马家窑彩陶制作的中心,十分注重技术;半山期工艺精湛的彩陶仍仅存于马家窑中心,其他地区在生产彩陶时不但借鉴中心彩陶工艺,同时也开始带有自身特征;马厂期更为注重数量,彩陶生产规模大大扩大。

张海副院长作主题演讲

  库库特尼-特里波利文化与马家窑文化

  李新伟研究员代替罗马尼亚的Magda教授介绍了库库特尼文化及相关研究。库库特尼—特里波利文化公元前4800到3000年,从时代上与仰韶文化大体相当。通过陶器的对比他指出其彩陶文化特征与庙底沟类型晚期和马家窑文化早期有很多相似之处。在公元前3300年前后,欧亚草原两大农业文明同时发生了巨变,造成了人口流动。库库特尼—特里波利文化与庙底沟类型晚期和马家窑文化早期的相似性是否因为两者之间发生了文化交流,形成了彩陶之路?这需要通过更多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来解决。

李新伟研究员代替罗马尼亚的Magda教授作主题演讲

  彩陶文明与洮河流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建国研究员从洮河流域概况、考古遗址的人地关系、彩陶纹饰的源泉以及洮河自然生态几个方面来阐释彩陶文明与洮河流域的关系。他指出临洮县河谷密集,降水量大,十分适宜人类生存,为马家窑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通过对马家窑纹饰的对比,他指出马家窑的彩陶纹饰很多取自于洮河的景观和动物,他认为这是在提醒我们在深刻认识历史的过程中,也不应忘记对环境的保护。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建国研究员作主题演讲

  世界的三星堆 腾飞的马家窑

  三星堆遗址博物馆朱家可副馆长指出三星堆遗址及其出土的文物作为展示先民生存环境物证的重要历史载体是全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之一。三星堆作为古蜀文明的象征,自其发现以来,一直都是作为广汉、德阳、四川乃至中国文化厚重和对外文化交流的一张重要名片。在这一点上三星堆与马家窑非常相似。他以三星堆遗址的保护和展示的成功经验为例,对马家窑遗址的保护和马家窑文化研究的推进等方面的工作提出了四点建议:1.设立遗址博物馆2.打造文化旅游景区3.编辑馆刊4.加强对马家窑遗址的保护与展示。

三星堆遗址博物馆朱家可副馆长作主题演讲

  关于加强马家窑文化研究的思考与建议

  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郎树德研究员从近年来马家窑文化的新局面、怎样加大考古调查与发掘的力度、相关学术问题的认识以及彩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出版几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与思考。他指出马家窑的田野考古发掘、洮河流域史前文化研究的国际合作以及彩陶与前丝绸之路的研究对于打开马家窑文化研究的新思路具有重要意义;他希望在马家窑遗址的发掘中能够找到更为详细的地层研究资料,这能够为我们解决学术问题提供基础资料;最后他认为我们应该在国内进行彩陶文化资料搜集、建立开放的体系,并将国外博物馆的资料统一搜集引录,为研究者提供一个方便研究的平台。

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郎树德研究员作主题演讲

  五位学者演讲结束后,与会学者就洮河流域早期水利设施、马家窑聚落形态规模、马家窑不同时期社会形态的差异、马家窑与三星堆的交流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杨官寨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杨利平先生从杨官寨的遗址概况、重要考古发现以及初步认识几方面进行了简要介绍。杨官寨遗址北部揭示出一处目前所知庙底沟文化时期唯一保存完整的环壕聚落。经发掘,环壕规模巨大,聚落建造有西门址、中央人工水利系统、排列整齐的外围东区公共墓地等。这是首次从宏观上揭示出一处庙底沟文化中心聚落的完整布局,为庙底沟文化聚落形态、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社会复杂化进程和中华文明起源等重大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杨利平作主题演讲

  石峁与齐家的比对分析——以“殉女葬”和牙璋为例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邵晶先生在演讲中将“墓主成年男性,多位于墓室正中,仰身直肢,多有葬具,一侧或两侧有年轻女性,侧身屈肢面向墓主”的竖穴土坑墓称为“殉女墓”。通过齐家文化与石峁文化的墓葬的对比,他指出石峁文化的“殉女葬”时代比齐家文化更早,对此我们可以更深入的考虑这种葬式是否是由石峁传入齐家的?此外,石峁遗址以玉闻名,数量众多的象征早期王权的牙璋尤为引人瞩目,他认为三件甘肃的牙璋与石峁有密切关系,通过它们之间的关联可以梳理背后的人群关系以及人口的流动。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邵晶作主题演讲

  马家窑文化与马家窑遗址阐释、展示与利用的思考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巩文编审指出时代发展对考古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基础田野工作之后对其的保护、阐释、展示、利用,包括共享都有新的诉求。她认为马家窑文化在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中的重要地位,其中彩陶是马家窑史前文明靓丽的物化载体,同时其地理位置与区域环境也十分重要。为此要加强临洮地区考古学文化因素的凝练、提取与利用,扬长避短,不仅要保证文化要留下来,而且还要传出去。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巩文编审作主题演讲

  中国相互作用圈视角下的马家窑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李新伟研究员指出公元前3300多年前后,社会发生重大变革,这是一个灿若星斗的时代,众多文化发生了灿烂的转折。庙底沟、凌家滩、红山、崧泽等文化在同步发展的同时,通过对高级知识(例如天文知识、祭祀礼仪等)的密切交流,形成了文化互动的作用圈,使得它们好像形成了一个整体。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晚期,社会发生剧烈变化,表现形式是文化面貌改变、聚落的急剧减少特别是大型聚落的减少。核心地区衰落的同时,仰韶文化晚期人群向西北的迁移,直接导致了马家窑文化的出现。马家窑文化在西北的新月地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彩陶也达到了史前艺术的顶峰,该地区则成为中西交流的重要枢纽。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李新伟研究员作主题演讲

  马家窑遗址2017年发掘新收获与新认识

  中国社会科院考古研究所郭志委博士介绍了马家窑遗址2014-2017年四次考古发掘的新收获与新认识。这四次发掘共涉及遗址范围内七处不同台地,发现了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不同时期的各类遗迹,包括房址、墓葬、灰坑、灰沟等,并获取大量环境、动植物、年代学样品。这些大致排列有序的房址、墓葬,与周边的灰坑、灰沟等遗存共同勾勒出马家窑聚落的雏形。

  在此期间,与会学者就马家窑的定位、遗址公园的建设、杨官寨翁棺葬的位置、马家窑的墓葬分布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中国社会科院考古研究所郭志委博士作主题演讲

  主题演讲环节结束后,石琳书记对论坛进行了总结。他表示在此次论坛中多位专家就马家窑文化的发掘、研究和整理发表了真知灼见,可以说为这次马家窑文化的成果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代表县领导对大家表示感谢。马家窑文化是临洮的骄傲,近几年通过对马家窑遗址的四次发掘,让马家窑文化从临洮走向世界。同时众多国外的学者到临洮进行考察,为我们马家窑文化的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怎么让这些文物和遗址活起来,跟老百姓的生活紧密结合,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工作。他特别感谢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马家窑文化研究和对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他认为先民创造了马家窑,安特生发现了马家窑,夏鼐命名了马家窑,在座的各位专家研究推进了马家窑,在此之上我们的目标应是复兴马家窑。在回顾先贤的同时,我们也不应忘记倒在工作岗位上的柴生芳同志,正是他的推动才使马家窑遗址的考古走上科学严谨的研究之路。他表示政府将为明年五月的第三届马家窑文化节做好准备,争取将马家窑推向世界。

中共临洮县委书记石琳总结讲话

  诚然,正如李新伟研究员在第二届马家窑文化节开幕式上所说,马家窑文化所在的时代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转折期。中国文明在距今6000年到5000年的时候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此前的半个阶段,中国东部以及黄河中游地区文化发展十分灿烂,各地出现大规模的祭祀中心、墓葬、以及高等级的聚落,然而在距今5300年之前的洮河流域仍是一片沉寂。在5300年时中国史前社会进入了动荡整合时期,以彩陶而闻名的庙底沟文化核心地区突然衰落,引发了人群从关中、晋西、晋南和豫西地区向北方和西部的大规模移动,马家窑的先民在此时来到肥沃的洮河流域开始了他们辉煌的文化旅程。马家窑的兴起使得洮河流域成为西北史前文化中心,在其后一千多年史前史的发展中,洮河沟通了西北地区的南北方向,也沟通了中华文明与西部草原地带辽阔文明区域的密切联系。现在,我们又处在中华文明的转折期,我们需要通过像马家窑这样灿烂的史前文明的弘扬与发展建立坚强的文化自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北工作队从2014年开始沿着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及老所长夏鼐的足迹来到马家窑进行深入的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研究,为马家窑的研究提供新的成果。他坚信公众对文化的认知以及地方政府对马家窑文化的弘扬以及保护、利用将会为临洮的发展提供持久的文化底蕴和动力。

会议现场

马家窑文化节多彩活动

  此次论坛还设有“彩陶解读”分论坛,各位学者从彩陶的发展史、文字的考释等方面对彩陶纹饰进行了解读。同时此次文化节还包括马家窑文化小镇精品展览展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北工作站等地现场观摩、中学生考古体验活动等。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进一步弘扬了马家窑文化,积极推进对马家窑遗址的理解、保护和利用。(摄影:刘玮)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学术动态

悠悠洮河岸 异彩引华章——“第二届马家窑文化节国际论坛: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的巅峰”纪实

发布时间:2018-10-17

  2018年10月16日上午,“第二届马家窑文化节国际论坛: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的巅峰”在甘肃临洮开幕。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甘肃各级政府、省市科研院所、博物馆、中小学校以及新闻媒体的四百余位专家学者、政府代表、媒体代表及学生参与会议。

中共临洮县委副书记、临洮县人民政府县长许树德主持开幕式

  论坛开幕式由中共临洮县委副书记、临洮县人民政府县长许树德主持,他指出学术论坛是本次文化节的重要内容,为各位专家学者深入研讨马家窑文化搭建了学术交流的平台。他认为本次论坛必将从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推动马家窑文化发掘、研究、保护和展示,进一步提升马家窑文化影响力。

会议现场

  中共临洮县委书记石琳,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张海,定西市委常委、定西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朱自浩等领导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石琳书记首先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和感谢。他介绍了临洮的地理位置以及悠久历史,指出临洮在黄河文明发展史上具有独树一帜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从1923年安特生与马家窑文化彩陶初次相遇到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甘肃省考古研究所联合发掘马家窑遗址,马家窑的神秘面纱逐渐被揭开,其文化脉络不断清晰。通过建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北工作站、马家窑文化研究基地、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洮河流域工作站、临洮马家窑文化研究院四个考古工作机构以及马家窑文化传承展示中心、马家窑文化遗址保护、马家窑洮砚特色小镇等保护开发项目,将全面迎来马家窑文化研究、保护、传承、复兴的新时代。“世界马家窑,命名在临洮。”他坚信通过各位专家学者们精彩纷呈的演讲,将进一步明晰马家窑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提升马家窑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凝练、发展临洮特色文化平台。他热情的欢迎各位专家学者在临洮进行考古发掘和学术研究。最后,他预祝此次论坛圆满成功并取得丰硕成果。

中共临洮县委书记石琳致辞

  张海副院长表示非常荣幸能够参加此次论坛并对临洮县委县政府表示感谢。近年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学科发展得非常迅速,但同时也正面临着在考古学科的变革。在这个过程中他意识到作为一个考古人应该花更多的精力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大众,将专业研究的内容与社会实情相结合。他希望能够通过继续与临洮县委县政府合作,把马家窑文化考古学研究做得更加扎实、更加深入。马家窑遗址和寺洼遗址在考古学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考古人心目中的圣地,当他踏上遗址的一瞬间好像追溯着安特生以及以夏鼐先生的工作足迹,亲眼见证了那段历史。同时他也发现郭志委博士的田野发掘工作非常扎实,为马家窑文化各个阶段的文化特点以及与周边文化交流的研究提供重要资料。同时他代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表示将会为马家窑文化的研究、利用和保护继续贡献他们的力量。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张海致辞

  朱自浩常委代表市委市政府对马家窑文化论坛隆重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他从三方面分析了论坛召开的原因:1.从考古学科专业性以及艺术方面的发展来看,论坛是最重要的环节。2.从马家窑文化节来看,论坛是重要的组成部分。3.这是临洮三馆开馆后的第一场重要活动。他对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以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在此举办论坛表示了感谢。同时他提出了四点建议:1.在专业化基础上创办马家窑文化研究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2. 创办马家窑文化研究学科性杂志。3.在现有的马家窑文化研究学会基础上扩大规模,期待其成为有全国性影响的学会,使马家窑文化成为像敦煌学一样的显学。4.大力支持对马家窑文化的研究,进行马家窑文化的推广,使临洮成为研究马家窑文化的中心。他希望在下一次的活动中能够邀请更多的国内外学者,使其成为一个国际化的盛会。马家窑文化是在社会发生重大转型的时期产生的,先民在不太完善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创造出璀璨的文明,而复兴马家窑文化、保护马家窑文化则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任务。他希望能增加马家窑文化时期博物馆藏品,并和相关单位一起配合探讨下一步遗址保护和遗址建设,使马家窑文化得到进一步的保护和传承。

定西市委常委、定西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朱自浩致辞

  开幕式结束后,进入主题演讲环节,该环节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李新伟研究员主持。他表示昨天我们举行了一个非常隆重、成功的马家窑文化节的开幕仪式,而今天大家则齐聚这里共享一场文化盛宴。这是一趟穿越时光的旅程,让我们能够回到史前时代,领略马家窑文化还有马家窑文化所在时代的生产、生活、艺术和思想。10位演讲者围绕马家窑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马家窑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比较、马家窑遗址的利用与阐释、马家窑发掘的新收获以及对马家窑文化研究的思考与建议等方面进行了精彩的发言,并同与会学者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探讨。

  马家窑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

  张海副院长指出马家窑文化处于一个大的时代变革的时期,却具有稳定发展的特点。他将马家窑文化归属于彩陶文化圈,在其他地区彩陶文明衰落时,马家窑文化异军突起,达到其他文明不能达到高度。他认为马家窑文化的这种发展状况与更稳定的社会经济有关。马家窑文化集中分布在以兰州、临洮为中心的地带。通过对墓葬中的彩陶的制作工艺的研究,他以洪玲玉博士的研究为个案,认为马家窑期兰州到临洮是马家窑彩陶制作的中心,十分注重技术;半山期工艺精湛的彩陶仍仅存于马家窑中心,其他地区在生产彩陶时不但借鉴中心彩陶工艺,同时也开始带有自身特征;马厂期更为注重数量,彩陶生产规模大大扩大。

张海副院长作主题演讲

  库库特尼-特里波利文化与马家窑文化

  李新伟研究员代替罗马尼亚的Magda教授介绍了库库特尼文化及相关研究。库库特尼—特里波利文化公元前4800到3000年,从时代上与仰韶文化大体相当。通过陶器的对比他指出其彩陶文化特征与庙底沟类型晚期和马家窑文化早期有很多相似之处。在公元前3300年前后,欧亚草原两大农业文明同时发生了巨变,造成了人口流动。库库特尼—特里波利文化与庙底沟类型晚期和马家窑文化早期的相似性是否因为两者之间发生了文化交流,形成了彩陶之路?这需要通过更多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来解决。

李新伟研究员代替罗马尼亚的Magda教授作主题演讲

  彩陶文明与洮河流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建国研究员从洮河流域概况、考古遗址的人地关系、彩陶纹饰的源泉以及洮河自然生态几个方面来阐释彩陶文明与洮河流域的关系。他指出临洮县河谷密集,降水量大,十分适宜人类生存,为马家窑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通过对马家窑纹饰的对比,他指出马家窑的彩陶纹饰很多取自于洮河的景观和动物,他认为这是在提醒我们在深刻认识历史的过程中,也不应忘记对环境的保护。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建国研究员作主题演讲

  世界的三星堆 腾飞的马家窑

  三星堆遗址博物馆朱家可副馆长指出三星堆遗址及其出土的文物作为展示先民生存环境物证的重要历史载体是全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之一。三星堆作为古蜀文明的象征,自其发现以来,一直都是作为广汉、德阳、四川乃至中国文化厚重和对外文化交流的一张重要名片。在这一点上三星堆与马家窑非常相似。他以三星堆遗址的保护和展示的成功经验为例,对马家窑遗址的保护和马家窑文化研究的推进等方面的工作提出了四点建议:1.设立遗址博物馆2.打造文化旅游景区3.编辑馆刊4.加强对马家窑遗址的保护与展示。

三星堆遗址博物馆朱家可副馆长作主题演讲

  关于加强马家窑文化研究的思考与建议

  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郎树德研究员从近年来马家窑文化的新局面、怎样加大考古调查与发掘的力度、相关学术问题的认识以及彩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出版几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与思考。他指出马家窑的田野考古发掘、洮河流域史前文化研究的国际合作以及彩陶与前丝绸之路的研究对于打开马家窑文化研究的新思路具有重要意义;他希望在马家窑遗址的发掘中能够找到更为详细的地层研究资料,这能够为我们解决学术问题提供基础资料;最后他认为我们应该在国内进行彩陶文化资料搜集、建立开放的体系,并将国外博物馆的资料统一搜集引录,为研究者提供一个方便研究的平台。

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郎树德研究员作主题演讲

  五位学者演讲结束后,与会学者就洮河流域早期水利设施、马家窑聚落形态规模、马家窑不同时期社会形态的差异、马家窑与三星堆的交流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杨官寨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杨利平先生从杨官寨的遗址概况、重要考古发现以及初步认识几方面进行了简要介绍。杨官寨遗址北部揭示出一处目前所知庙底沟文化时期唯一保存完整的环壕聚落。经发掘,环壕规模巨大,聚落建造有西门址、中央人工水利系统、排列整齐的外围东区公共墓地等。这是首次从宏观上揭示出一处庙底沟文化中心聚落的完整布局,为庙底沟文化聚落形态、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社会复杂化进程和中华文明起源等重大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杨利平作主题演讲

  石峁与齐家的比对分析——以“殉女葬”和牙璋为例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邵晶先生在演讲中将“墓主成年男性,多位于墓室正中,仰身直肢,多有葬具,一侧或两侧有年轻女性,侧身屈肢面向墓主”的竖穴土坑墓称为“殉女墓”。通过齐家文化与石峁文化的墓葬的对比,他指出石峁文化的“殉女葬”时代比齐家文化更早,对此我们可以更深入的考虑这种葬式是否是由石峁传入齐家的?此外,石峁遗址以玉闻名,数量众多的象征早期王权的牙璋尤为引人瞩目,他认为三件甘肃的牙璋与石峁有密切关系,通过它们之间的关联可以梳理背后的人群关系以及人口的流动。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邵晶作主题演讲

  马家窑文化与马家窑遗址阐释、展示与利用的思考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巩文编审指出时代发展对考古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基础田野工作之后对其的保护、阐释、展示、利用,包括共享都有新的诉求。她认为马家窑文化在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中的重要地位,其中彩陶是马家窑史前文明靓丽的物化载体,同时其地理位置与区域环境也十分重要。为此要加强临洮地区考古学文化因素的凝练、提取与利用,扬长避短,不仅要保证文化要留下来,而且还要传出去。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巩文编审作主题演讲

  中国相互作用圈视角下的马家窑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李新伟研究员指出公元前3300多年前后,社会发生重大变革,这是一个灿若星斗的时代,众多文化发生了灿烂的转折。庙底沟、凌家滩、红山、崧泽等文化在同步发展的同时,通过对高级知识(例如天文知识、祭祀礼仪等)的密切交流,形成了文化互动的作用圈,使得它们好像形成了一个整体。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晚期,社会发生剧烈变化,表现形式是文化面貌改变、聚落的急剧减少特别是大型聚落的减少。核心地区衰落的同时,仰韶文化晚期人群向西北的迁移,直接导致了马家窑文化的出现。马家窑文化在西北的新月地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彩陶也达到了史前艺术的顶峰,该地区则成为中西交流的重要枢纽。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李新伟研究员作主题演讲

  马家窑遗址2017年发掘新收获与新认识

  中国社会科院考古研究所郭志委博士介绍了马家窑遗址2014-2017年四次考古发掘的新收获与新认识。这四次发掘共涉及遗址范围内七处不同台地,发现了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不同时期的各类遗迹,包括房址、墓葬、灰坑、灰沟等,并获取大量环境、动植物、年代学样品。这些大致排列有序的房址、墓葬,与周边的灰坑、灰沟等遗存共同勾勒出马家窑聚落的雏形。

  在此期间,与会学者就马家窑的定位、遗址公园的建设、杨官寨翁棺葬的位置、马家窑的墓葬分布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中国社会科院考古研究所郭志委博士作主题演讲

  主题演讲环节结束后,石琳书记对论坛进行了总结。他表示在此次论坛中多位专家就马家窑文化的发掘、研究和整理发表了真知灼见,可以说为这次马家窑文化的成果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代表县领导对大家表示感谢。马家窑文化是临洮的骄傲,近几年通过对马家窑遗址的四次发掘,让马家窑文化从临洮走向世界。同时众多国外的学者到临洮进行考察,为我们马家窑文化的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怎么让这些文物和遗址活起来,跟老百姓的生活紧密结合,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工作。他特别感谢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马家窑文化研究和对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他认为先民创造了马家窑,安特生发现了马家窑,夏鼐命名了马家窑,在座的各位专家研究推进了马家窑,在此之上我们的目标应是复兴马家窑。在回顾先贤的同时,我们也不应忘记倒在工作岗位上的柴生芳同志,正是他的推动才使马家窑遗址的考古走上科学严谨的研究之路。他表示政府将为明年五月的第三届马家窑文化节做好准备,争取将马家窑推向世界。

中共临洮县委书记石琳总结讲话

  诚然,正如李新伟研究员在第二届马家窑文化节开幕式上所说,马家窑文化所在的时代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转折期。中国文明在距今6000年到5000年的时候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此前的半个阶段,中国东部以及黄河中游地区文化发展十分灿烂,各地出现大规模的祭祀中心、墓葬、以及高等级的聚落,然而在距今5300年之前的洮河流域仍是一片沉寂。在5300年时中国史前社会进入了动荡整合时期,以彩陶而闻名的庙底沟文化核心地区突然衰落,引发了人群从关中、晋西、晋南和豫西地区向北方和西部的大规模移动,马家窑的先民在此时来到肥沃的洮河流域开始了他们辉煌的文化旅程。马家窑的兴起使得洮河流域成为西北史前文化中心,在其后一千多年史前史的发展中,洮河沟通了西北地区的南北方向,也沟通了中华文明与西部草原地带辽阔文明区域的密切联系。现在,我们又处在中华文明的转折期,我们需要通过像马家窑这样灿烂的史前文明的弘扬与发展建立坚强的文化自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北工作队从2014年开始沿着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及老所长夏鼐的足迹来到马家窑进行深入的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研究,为马家窑的研究提供新的成果。他坚信公众对文化的认知以及地方政府对马家窑文化的弘扬以及保护、利用将会为临洮的发展提供持久的文化底蕴和动力。

会议现场

马家窑文化节多彩活动

  此次论坛还设有“彩陶解读”分论坛,各位学者从彩陶的发展史、文字的考释等方面对彩陶纹饰进行了解读。同时此次文化节还包括马家窑文化小镇精品展览展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北工作站等地现场观摩、中学生考古体验活动等。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进一步弘扬了马家窑文化,积极推进对马家窑遗址的理解、保护和利用。(摄影:刘玮)

  

作者:荼荼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