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甘肃宁县石家墓地·遇村遗址发现学术研讨座谈会综述

发布时间:2018-11-16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作者:周静 刘兵兵等

  石家墓地是首次在甘肃庆阳地区发现的东周时期高等级贵族墓地,2016年至2018年的考古工作取得了重要的成果。遇村遗址堆积较厚,遗存内涵丰富,2018年抢救性发掘过程中亦取得了重要考古发现。为了更好地借鉴国内两周考古工作经验,梳理、整合宁县石家墓地和遇村遗址既有发掘成果,进一步推动泾河上游地区商周考古的学术研究发展,9月28日至29日,“甘肃宁县石家墓地·遇村遗址发现学术研讨座谈会”在甘肃庆阳召开。来自北京、上海、陕西、甘肃等10余省市考古科研机构及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西北大学等10余所高校的7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与会专家考察了发掘现场并就墓地和遗址的发现进行了研讨。

与会专家观摩石家墓地出土青铜器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永安系统介绍了石家墓地与遇村遗址2016-2018年度考古发掘的重要收获。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刘延常、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王天佑、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马强分别介绍了山东滕州大韩东周墓地、成都青白江区双元村东周墓地及宁夏两周考古学文化的新发现。会议研讨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年代问题

  石家墓地与遇村遗址的年代是本次会议讨论的重点。北京大学赵化成教授认为,石家墓地发现多例7鼎墓,体现出墓地等级之高,墓地的年代上限可至春秋早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黄凤春研究员也提出相同看法,认为石家墓地的年代能到春秋早期。北京大学刘绪教授进一步指出,石家墓地的年代集中在春秋早期至中期,遇村遗址墓葬区的年代与石家墓地基本接近,而居址区的年代可至西周早期,居址区内的墓葬年代也比较早,可至西周中期。吉林大学王立新教授从遇村遗址墓葬M5出土铜戈、M1出土陶鬲器形特点推断,遗址的最早年代应该在西周早期偏晚阶段。专家对于石家墓地与遇村遗址年代的判断比较一致。整体来看,石家墓地的年代集中在春秋早期至中期,遇村遗址的年代时间跨度较大,从西周早期延续至春秋中期。

与会专家参观庆阳市博物馆历史文物展

  性质与族属

  石家墓地与遇村遗址的性质与族属是本次会议讨论最多、争议最大的问题。中国考古学会两周考古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徐良高认为,应将其置于两周之际政治格局大背景下来认识石家墓地与遇村遗址新发现的学术价值和重要意义。周人的兴衰与西部地区关系密切,在两周之际周人的西部世界面貌仍扑朔迷离,周王室的衰微导致其对西部地区掌控程度的下降乃至失控,从而该地区成为了周余民、戎狄和秦人在这一时期竞相角逐的舞台。赵化成教授指出,陇东地区两周时期文化遗存面貌的复杂性超出以往研究的范畴,石家墓地的埋葬习俗与秦文化墓葬有所不同,但出土器物组合及风格却与秦文化相似。关于墓地的族属,基本可以确定石家墓地不是姬姓周人的遗存,其所属族群存在三种可能,第一可能是周人戍边的将领;第二可能是属于周王朝的小封国;第三是可能最早被同化的一批戎人。综合而言,石家墓地的族属成分复杂,从葬俗和器物组合来看与遇村遗址的内涵应当有所不同。西北大学段清波教授从屈肢葬的角度出发,指出秦人由东向西迁徙已为学术界所认可,秦人西迁过程中在葬俗方面表现出商人风格,商人的腰坑葬是南北向仰身直肢葬,但遇村遗址墓葬区的腰坑葬却是东西向的屈肢葬,与商人风格的腰坑葬截然不同,这种变化是否因为族属变化所导致,需要进行深入研究。陕西师范大学曹玮教授认为,石家墓地的出土器物多刻意模仿中原的用器特点,春秋早期部分器物接近周文化,春秋中期部分器物又接近秦文化,同时也掺杂着戎狄文化因素。陕西师范大学张懋瑢教授认为,石家墓地从葬俗看很难确认属于周文化遗存。从族属看,墓葬南北向、屈肢葬、无腰坑等埋葬特征显示其属于非典型的周秦文化。从器物组合看,盆、鼎、簋的器物组合更偏重于秦文化,器物装饰也多为秦人风格,但青铜器铭文的字形书体风格与秦文化相差甚大。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张天恩研究员重点强调了历史时期考古学文化与族属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历史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复杂性要求我们改变以往的研究思路,不能单纯从某一种器物或现象解释文化归属问题。石家墓地所发掘墓葬中直肢葬很少,大墓和小墓多为屈肢葬,而且小墓中的屈肢葬比例更高,可能显示了族属的变化。他认为,石家墓地春秋中期墓葬归入秦文化中比较合适。王立新教授认为,石家墓地是非典型的姬姓余民遗存,可能为异性诸侯封国。遇村遗址西周时期的墓葬有腰坑,其来源可能与殷遗民有关,西周中期殷遗民大量东迁,导致这一地区出现文化空白。吉林大学林沄教授认为,石家墓地和遇村遗址既不是周文化遗存,也不是秦文化遗存,但却受到了两种文化的明显影响。他立足于石家墓地出土的金虎饰、花格剑和鍑式鼎三类北方草原文化典型器物,指出石家墓地族属探讨中不能忽视“戎狄”这个族群。戎狄文化分布范围甚广,除北方长城地带外,甘肃、陕西、山西与河北一带均有分布,过去对于戎狄文化的分布范围和文化属性的研究并不深入。因此,周秦文化研究持续开展的同时也应加强戎狄文化研究的力度。北京大学李伯谦教授在认可林沄教授的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需要通过更全面细致的考古工作来辨认周秦文化当中是否存在戎狄文化。

  专题研究

  多位专家从不同角度对石家墓地与遇村遗址出土的铜器、玉器、漆器、陶器等专题研究进行了重要阐述。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黄凤春研究员敏锐地指出,石家墓地存在几例毁墓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外族入侵还是其他原因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发掘和研究进行揭示。西北大学段清波教授围绕遇村遗址出土槽型板瓦展开讨论,他指出槽型板瓦作为重要的建筑构件,在公元前1千纪至公元前后的地中海东岸特别发达。中国出土槽型板瓦的时代更早至龙山时代,灵台县桥村遗址、延安市芦山峁遗址先后发现槽型板瓦。到春秋战国时期,宝鸡凤翔县马家庄宫殿(宗庙)遗址、西安市阎良区栎阳城都城遗址也都出土过槽型板瓦。因此,围绕槽型板瓦有必要开展大时段跨度下的资料梳理和综合研究。中国人民大学王子今教授注意到石家墓地出土了大量漆器,并认为中国北方黄河流域是生漆资源早期开发取得成就较早的地区,提出通过寻求合作的方式加强漆器的研究和保护。张懋瑢教授重点关注石家墓地出土青铜器的铭文,他认为对于青铜铭文的解读将是揭开石家墓地性质的关键环节。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张天恩研究员从石家墓地部分墓葬出土金器的角度出发,认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环关中地区普遍发现金器,而关中地区(王畿之内)却极少出土金器,这一现象值得关注。金器制作在两周时期已进入到中国古代金属器制作的序列中,环关中地区金器的出现不仅涉及中国古代金属器制作工艺问题,也涉及到金器来源的问题。

  下一步工作建议

  专家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就石家墓地与遇村遗址的考古发掘、综合研究、遗址保护及开展课题等诸多方面提出了重要建议,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考古发掘。专家一致认为,石家墓地与遇村遗址的目前发掘范围还比较小,能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比较有限,对于一些重要学术问题可以在发掘和初步研究的过程中进一步考虑,目前需要的是扩大墓地和遗址的发掘面积,积累更多的关键性信息,为下一阶段的综合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2.综合研究。多位专家从分期研究、文化渊源和聚落考古等不同方面表达了对于石家墓地与遇村遗址综合研究成果的期待。赵化成教授指出,石家墓地与遇村遗址发掘墓葬及出土遗物还在初步整理阶段,墓地及遗址的分期研究工作尚未开展,目前还不足以探讨不同年代框架下各类文化因素的构成和族属问题。因此,建议及时开展分期研究,为解决族属等问题奠定基础。刘绪教授从周文化与寺洼文化关系的角度强调,以往对于庆阳地区周文化遗存的发掘和研究工作相对较少,相比而言寺洼文化遗存的发现和研究则较多,建议将周文化和寺洼文化关系问题的解决也纳入未来的研究课题中。林沄教授认为,石家墓地发现的高等级墓葬及各类材质的随葬品,应该具有与之相匹配的城址及复杂的手工业系统,建议以石家墓地和遇村遗址为突破口,开展与墓地相对应的城址的寻找工作。多位专家也同时强调了这一观点,石家墓地应该有对应的同时期城址,建议进行大范围的调查工作寻找城址,进而通过揭示高等级聚落来解决“居”“葬”关系。

  3.遗址保护。专家们普遍对石家墓地与遇村遗址面临保护现状感到担忧,均表达了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王立新教授强调,石家墓地所在位置刚好位于村落内,大量的民房建筑对于墓地的整体揭露造成了很大不便,应该考虑与地方政府协调迁移部分民房,保证墓地揭露的完整性和综合研究的可持续性。他同时指出,遇村遗址因公路工程施工才进行抢救性发掘,施工过程对遗址的破坏比较大,如何最大程度降低基础设施建设对遇村遗址的破坏是下一步将面临的重要课题。针对石家墓地和遇村遗址的保护现状,专家们认为应进一步加强与地方各级政府的密切合作,开展墓地和遗址保护规划,争取早日建立国家遗址公园。

  4.开展课题。陕西、甘肃和宁夏都有大量的两周时期遗存,过去对于这一区域两周时期文化面貌的认识还不足,尤其是甘肃、宁夏两个省区,两周时期文化面貌尤为复杂。西北大学王建新教授建议通过大范围的系统调查与小规模的考古发掘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田野工作。他结合古豳地研究的认识,认为古豳地的研究范围应由陕西泾水流域扩展到甘肃陇东地区和宁夏固原地区,研究时段也应上延至先周文化时期,争取将甘、陕、宁地区两周时期的考古学文化面貌进行全面揭示。北京大学李伯谦教授在综合各位专家提出观点的基础上总结指出,甘肃、陕西和宁夏三省区应该依托于跨省区的大课题进行有计划、连续性的考古工作,通过开展跨省区、跨流域的区域系统调查,并在此基础上选择重要遗址进行发掘。他进一步指出,宁县庙嘴坪遗址文化内涵复杂多样,遗址包含了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仰韶晚期类型、齐家文化、铲形袋足鬲和汉代遗存,文化序列较为完整,建议优先开展调查与发掘工作,通过重要遗址的发掘优先建立陇东地区史前文化至历史时期的文化谱系。(作者:周静 刘兵兵 王永安,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图文转自:中国文物信息网)

责编:荼荼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学术动态

甘肃宁县石家墓地·遇村遗址发现学术研讨座谈会综述

发布时间:2018-11-16

  石家墓地是首次在甘肃庆阳地区发现的东周时期高等级贵族墓地,2016年至2018年的考古工作取得了重要的成果。遇村遗址堆积较厚,遗存内涵丰富,2018年抢救性发掘过程中亦取得了重要考古发现。为了更好地借鉴国内两周考古工作经验,梳理、整合宁县石家墓地和遇村遗址既有发掘成果,进一步推动泾河上游地区商周考古的学术研究发展,9月28日至29日,“甘肃宁县石家墓地·遇村遗址发现学术研讨座谈会”在甘肃庆阳召开。来自北京、上海、陕西、甘肃等10余省市考古科研机构及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西北大学等10余所高校的7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与会专家考察了发掘现场并就墓地和遗址的发现进行了研讨。

与会专家观摩石家墓地出土青铜器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永安系统介绍了石家墓地与遇村遗址2016-2018年度考古发掘的重要收获。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刘延常、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王天佑、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马强分别介绍了山东滕州大韩东周墓地、成都青白江区双元村东周墓地及宁夏两周考古学文化的新发现。会议研讨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年代问题

  石家墓地与遇村遗址的年代是本次会议讨论的重点。北京大学赵化成教授认为,石家墓地发现多例7鼎墓,体现出墓地等级之高,墓地的年代上限可至春秋早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黄凤春研究员也提出相同看法,认为石家墓地的年代能到春秋早期。北京大学刘绪教授进一步指出,石家墓地的年代集中在春秋早期至中期,遇村遗址墓葬区的年代与石家墓地基本接近,而居址区的年代可至西周早期,居址区内的墓葬年代也比较早,可至西周中期。吉林大学王立新教授从遇村遗址墓葬M5出土铜戈、M1出土陶鬲器形特点推断,遗址的最早年代应该在西周早期偏晚阶段。专家对于石家墓地与遇村遗址年代的判断比较一致。整体来看,石家墓地的年代集中在春秋早期至中期,遇村遗址的年代时间跨度较大,从西周早期延续至春秋中期。

与会专家参观庆阳市博物馆历史文物展

  性质与族属

  石家墓地与遇村遗址的性质与族属是本次会议讨论最多、争议最大的问题。中国考古学会两周考古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徐良高认为,应将其置于两周之际政治格局大背景下来认识石家墓地与遇村遗址新发现的学术价值和重要意义。周人的兴衰与西部地区关系密切,在两周之际周人的西部世界面貌仍扑朔迷离,周王室的衰微导致其对西部地区掌控程度的下降乃至失控,从而该地区成为了周余民、戎狄和秦人在这一时期竞相角逐的舞台。赵化成教授指出,陇东地区两周时期文化遗存面貌的复杂性超出以往研究的范畴,石家墓地的埋葬习俗与秦文化墓葬有所不同,但出土器物组合及风格却与秦文化相似。关于墓地的族属,基本可以确定石家墓地不是姬姓周人的遗存,其所属族群存在三种可能,第一可能是周人戍边的将领;第二可能是属于周王朝的小封国;第三是可能最早被同化的一批戎人。综合而言,石家墓地的族属成分复杂,从葬俗和器物组合来看与遇村遗址的内涵应当有所不同。西北大学段清波教授从屈肢葬的角度出发,指出秦人由东向西迁徙已为学术界所认可,秦人西迁过程中在葬俗方面表现出商人风格,商人的腰坑葬是南北向仰身直肢葬,但遇村遗址墓葬区的腰坑葬却是东西向的屈肢葬,与商人风格的腰坑葬截然不同,这种变化是否因为族属变化所导致,需要进行深入研究。陕西师范大学曹玮教授认为,石家墓地的出土器物多刻意模仿中原的用器特点,春秋早期部分器物接近周文化,春秋中期部分器物又接近秦文化,同时也掺杂着戎狄文化因素。陕西师范大学张懋瑢教授认为,石家墓地从葬俗看很难确认属于周文化遗存。从族属看,墓葬南北向、屈肢葬、无腰坑等埋葬特征显示其属于非典型的周秦文化。从器物组合看,盆、鼎、簋的器物组合更偏重于秦文化,器物装饰也多为秦人风格,但青铜器铭文的字形书体风格与秦文化相差甚大。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张天恩研究员重点强调了历史时期考古学文化与族属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历史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复杂性要求我们改变以往的研究思路,不能单纯从某一种器物或现象解释文化归属问题。石家墓地所发掘墓葬中直肢葬很少,大墓和小墓多为屈肢葬,而且小墓中的屈肢葬比例更高,可能显示了族属的变化。他认为,石家墓地春秋中期墓葬归入秦文化中比较合适。王立新教授认为,石家墓地是非典型的姬姓余民遗存,可能为异性诸侯封国。遇村遗址西周时期的墓葬有腰坑,其来源可能与殷遗民有关,西周中期殷遗民大量东迁,导致这一地区出现文化空白。吉林大学林沄教授认为,石家墓地和遇村遗址既不是周文化遗存,也不是秦文化遗存,但却受到了两种文化的明显影响。他立足于石家墓地出土的金虎饰、花格剑和鍑式鼎三类北方草原文化典型器物,指出石家墓地族属探讨中不能忽视“戎狄”这个族群。戎狄文化分布范围甚广,除北方长城地带外,甘肃、陕西、山西与河北一带均有分布,过去对于戎狄文化的分布范围和文化属性的研究并不深入。因此,周秦文化研究持续开展的同时也应加强戎狄文化研究的力度。北京大学李伯谦教授在认可林沄教授的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需要通过更全面细致的考古工作来辨认周秦文化当中是否存在戎狄文化。

  专题研究

  多位专家从不同角度对石家墓地与遇村遗址出土的铜器、玉器、漆器、陶器等专题研究进行了重要阐述。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黄凤春研究员敏锐地指出,石家墓地存在几例毁墓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外族入侵还是其他原因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发掘和研究进行揭示。西北大学段清波教授围绕遇村遗址出土槽型板瓦展开讨论,他指出槽型板瓦作为重要的建筑构件,在公元前1千纪至公元前后的地中海东岸特别发达。中国出土槽型板瓦的时代更早至龙山时代,灵台县桥村遗址、延安市芦山峁遗址先后发现槽型板瓦。到春秋战国时期,宝鸡凤翔县马家庄宫殿(宗庙)遗址、西安市阎良区栎阳城都城遗址也都出土过槽型板瓦。因此,围绕槽型板瓦有必要开展大时段跨度下的资料梳理和综合研究。中国人民大学王子今教授注意到石家墓地出土了大量漆器,并认为中国北方黄河流域是生漆资源早期开发取得成就较早的地区,提出通过寻求合作的方式加强漆器的研究和保护。张懋瑢教授重点关注石家墓地出土青铜器的铭文,他认为对于青铜铭文的解读将是揭开石家墓地性质的关键环节。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张天恩研究员从石家墓地部分墓葬出土金器的角度出发,认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环关中地区普遍发现金器,而关中地区(王畿之内)却极少出土金器,这一现象值得关注。金器制作在两周时期已进入到中国古代金属器制作的序列中,环关中地区金器的出现不仅涉及中国古代金属器制作工艺问题,也涉及到金器来源的问题。

  下一步工作建议

  专家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就石家墓地与遇村遗址的考古发掘、综合研究、遗址保护及开展课题等诸多方面提出了重要建议,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考古发掘。专家一致认为,石家墓地与遇村遗址的目前发掘范围还比较小,能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比较有限,对于一些重要学术问题可以在发掘和初步研究的过程中进一步考虑,目前需要的是扩大墓地和遗址的发掘面积,积累更多的关键性信息,为下一阶段的综合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2.综合研究。多位专家从分期研究、文化渊源和聚落考古等不同方面表达了对于石家墓地与遇村遗址综合研究成果的期待。赵化成教授指出,石家墓地与遇村遗址发掘墓葬及出土遗物还在初步整理阶段,墓地及遗址的分期研究工作尚未开展,目前还不足以探讨不同年代框架下各类文化因素的构成和族属问题。因此,建议及时开展分期研究,为解决族属等问题奠定基础。刘绪教授从周文化与寺洼文化关系的角度强调,以往对于庆阳地区周文化遗存的发掘和研究工作相对较少,相比而言寺洼文化遗存的发现和研究则较多,建议将周文化和寺洼文化关系问题的解决也纳入未来的研究课题中。林沄教授认为,石家墓地发现的高等级墓葬及各类材质的随葬品,应该具有与之相匹配的城址及复杂的手工业系统,建议以石家墓地和遇村遗址为突破口,开展与墓地相对应的城址的寻找工作。多位专家也同时强调了这一观点,石家墓地应该有对应的同时期城址,建议进行大范围的调查工作寻找城址,进而通过揭示高等级聚落来解决“居”“葬”关系。

  3.遗址保护。专家们普遍对石家墓地与遇村遗址面临保护现状感到担忧,均表达了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王立新教授强调,石家墓地所在位置刚好位于村落内,大量的民房建筑对于墓地的整体揭露造成了很大不便,应该考虑与地方政府协调迁移部分民房,保证墓地揭露的完整性和综合研究的可持续性。他同时指出,遇村遗址因公路工程施工才进行抢救性发掘,施工过程对遗址的破坏比较大,如何最大程度降低基础设施建设对遇村遗址的破坏是下一步将面临的重要课题。针对石家墓地和遇村遗址的保护现状,专家们认为应进一步加强与地方各级政府的密切合作,开展墓地和遗址保护规划,争取早日建立国家遗址公园。

  4.开展课题。陕西、甘肃和宁夏都有大量的两周时期遗存,过去对于这一区域两周时期文化面貌的认识还不足,尤其是甘肃、宁夏两个省区,两周时期文化面貌尤为复杂。西北大学王建新教授建议通过大范围的系统调查与小规模的考古发掘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田野工作。他结合古豳地研究的认识,认为古豳地的研究范围应由陕西泾水流域扩展到甘肃陇东地区和宁夏固原地区,研究时段也应上延至先周文化时期,争取将甘、陕、宁地区两周时期的考古学文化面貌进行全面揭示。北京大学李伯谦教授在综合各位专家提出观点的基础上总结指出,甘肃、陕西和宁夏三省区应该依托于跨省区的大课题进行有计划、连续性的考古工作,通过开展跨省区、跨流域的区域系统调查,并在此基础上选择重要遗址进行发掘。他进一步指出,宁县庙嘴坪遗址文化内涵复杂多样,遗址包含了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仰韶晚期类型、齐家文化、铲形袋足鬲和汉代遗存,文化序列较为完整,建议优先开展调查与发掘工作,通过重要遗址的发掘优先建立陇东地区史前文化至历史时期的文化谱系。(作者:周静 刘兵兵 王永安,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图文转自:中国文物信息网)

责编:荼荼

作者:周静 刘兵兵等

文章出处:中国文物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