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扎根田野,守望初心丨刘绪先生讲座概要

发布时间:2019-03-06文章出处:“考古陕西”公众号作者:赵海晨

  2月26日~3月2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刘绪先生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青年考古人员业务培训班带来五场讲座。讲座题目分别为《若干田野考古现象分析》《漫谈田野考古图的表示法》《田野考古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与田野考古日记相关的若干问题》《发掘记录表的填写》,从田野发掘到室内整理、从现场绘图到记录填写,刘绪老师细致地讲解了考古工作最基础的部分,使学员们对“何为规范的田野工作”有了概念。下午的实践课刘老师也每日跟进,现场解决学员们产生的问题,引导学员们将理论用于实践。 

  

若干田野考古现象分析

  田野考古发掘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残存的遗迹现象,对这些现象可能代表的遗迹的合理复原对重建聚落或聚落局部至关重要。本场讲座涉及两个方面、七种现象。 

  一方面是“由残存遗迹复原当时地面”,包括袋状坑、陶窑、土窑洞房屋三个现象。室内外基本保留原样的完整地面是推断各遗迹功能的重要依据,但更多情况下,地面是遭破坏的。有时可以根据部分特殊遗迹的现存状况,结合已知的保存完整的该类遗迹的规律性特征对其本身和当时地面做出大致复原。 

  另一方面是“由现存或已知现象推测当初实况”,包括二里头遗址的路及其相关设施、二里头遗址的壕及其走向、偃师商城“大灰沟”及其性质转换、岐山周公庙陵墙与雍城秦陵兆沟的寓意四个现象。在田野考古中要对出现的现象细心观察,合理推断,推测对了,重要遗迹便会及时呈现。 

  

《漫谈田野考古图的表示法》

  绘制田野考古图是获取田野考古资料的重要方面,也是记录与刊布考古成果不可缺少的内容。但一直以来在田野考古图的绘制上没有统一的规范,表现方法分歧较多、较混乱,甚至有明显错误的情况,这就要求考古人、尤其是工地领队对如何绘制田野考古图进行更为合理的思考。本场讲座涉及探访图、遗迹图、图与记录文字的吻合三个方面。 

  第一,探方各种图的表示和对应,包括探方遗迹总平面图的表示、探方四壁剖面图的对应、探方平面图与剖面图的对应四个部分。探方平面图比例一般是1/50。在探方遗迹总平面图中,只绘各遗迹口线,被上层遗迹叠压部分用虚线,不画遗迹复原线;探方四壁剖面图的对应是指相邻两壁转角处层位线的对应和一致;探方平面图与剖面图的对应主要指遗迹单位的对应。 

  第二,遗迹图的绘制和表示,包括平面图、剖面图与剖视图、对剖面图和剖视图口线的理解、剖面的选择和表示、平剖面图的对应五个部分。遗迹图的比例一般是1/20或1/10,遇到特殊现象时需要局部绘制更大比例或原大的图。遗迹平面图仅就遗迹本身而言,不涉及其中遗物,口部用实线,所有与结构有关的现象都要绘制,被口线遮挡部分用虚线。遗迹剖面图表现的是被剖断面的现象,而剖视图表现的是轮廓剖面和未剖一侧壁面上可看到的所有现象,据此也可理解两类图口线的不同。剖面的选择应根据遗址的结构特征决定,要较全面表现该遗址的结构特征。 

  第三,田野考古图与文字记录的吻合。要求在绘图时将具体数据记下来以便日后记录,不可依图反推实际数据。记录数据的多少也需要绘图人员和记录人员进行细心沟通。

  

《田野考古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田野考古工作中有一些常见的具体问题,在认识和操作上存在很大差异。本场讲座包括发掘区的划分、探方的编号、基点和基线的作用、遗迹和地层的编号、深度与厚度的测定五个方面。 

  第一,发掘区的划分。以往的划分主要有以自然村庄为准,按方位划分;以自然地形或地上特殊标记为准划分;根据发掘地点多少从“I”开始依次编排;方格网分区法;坐标象限法等。现在主要用的是坐标象限法,较为科学,区与区之间分界明确,便于钻探记录、发掘时统一布方和绘图测量。 

  第二,探方的编号。从整个遗址长期发掘的角度考虑,探方编号应做到统一规划、规范条理,保证可能进行的多次发掘的互相衔接。建议将整个遗址纳入直角坐标系的第一象限,覆盖以5×5米的方格网,从坐标基点沿X、Y轴延伸方向每5米一个代号,用01到99表示,用横纵坐标的代号作为探方编号。 

  第三,基点和基线的作用。基点包括遗址基点、发掘区基点、探方群基点、探方或探沟基点,其作用类似坐标系的原点,使整个遗址各部位的相互空间关系可以准确可靠地被移到图上。所有基点都以该点所在位置的地表为准。基线是由基点引出的射线,都是水平的以准确把握任何一点的立体位置;除遗迹基点引出的基线方向不定外,其余都是正方向。 

  第四,遗迹和地层的编号。每个发掘区同类编号都不能重复。地层编号现有两种做法,一是整个遗址统一编排;一是各探方各自编排,打隔梁后再统一串连。第一种做法能真实体现地层堆积状况,是最理想的状态,对领队的认识水平和辨别能力要求非常高。 

  第五,深度与厚度的测定。涉及到文化层和遗迹,二者略有区别。文化层深度应指本层底面最深和最浅处距探方基点的垂直距离,厚度指上下两层面间的自然垂直距离。遗迹的深度应有两组数据,即口和底各自最高与最低点到地表基点水平面的深度。 

  

《与田野考古日记相关的若干问题》

  田野考古日记是原始资料,是发掘记录、室内整理与编写发掘报告的基础,应永久保存,也对学术史产生参考。田野考古日记包括队长负责的工地总日记、各发掘区负责人负责的发掘区总日记、探方负责人负责的探方日记。其中工地总日记要补充记录发掘缘起与目的;遗址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位置与保存状况;参加人员和执照号;遗址分区、本次发掘所在位置和布方情况;各遗迹编号说明;与本次发掘有关的活动和来访人员;经费使用情况。探方日记建议半天一记,第一天必须记本探方位置、方向、面积。 

  

《发掘记录表的填写》

  发掘记录包括工地总记录、发掘区记录、探方记录和遗迹记录四类。本场讲座主要涉及探方记录和遗迹记录。 

  第一,探方发掘记录。写之前要先核对各种资料、做好对实物的初步认识。内容包括探方名称、记录人、记录时间、绘图号、照相号、器物标本登记表编号;位置、面积与方向;发掘经过;文化层堆积与包含物;层位关系;结语。 

  第二,遗迹发掘记录。遗迹种类很多,记录时大致需要其位置、发掘经过、层位关系、形状与结构、坑内堆积与包含物和各种推断等信息。本场讲座主要提及灰坑、房屋和陶窑的记录。房屋记录中,需要另行说明建筑方法、屋外有关现象;陶窑记录中,需要另行说明建筑方法、窑外有关现象;墓葬记录中,需要另行说明与其他墓及近旁车马坑等遗迹的位置关系、方向、墓主、葬具、填充物、殉人与殉牲、随葬品、样品采集情况。 

  感谢刘绪老师的悉心指导。  (整理:赵海晨  照相:赵汗青 王念妮 )

  责编:韩翰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学术动态

扎根田野,守望初心丨刘绪先生讲座概要

发布时间:2019-03-06

  2月26日~3月2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刘绪先生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青年考古人员业务培训班带来五场讲座。讲座题目分别为《若干田野考古现象分析》《漫谈田野考古图的表示法》《田野考古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与田野考古日记相关的若干问题》《发掘记录表的填写》,从田野发掘到室内整理、从现场绘图到记录填写,刘绪老师细致地讲解了考古工作最基础的部分,使学员们对“何为规范的田野工作”有了概念。下午的实践课刘老师也每日跟进,现场解决学员们产生的问题,引导学员们将理论用于实践。 

  

若干田野考古现象分析

  田野考古发掘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残存的遗迹现象,对这些现象可能代表的遗迹的合理复原对重建聚落或聚落局部至关重要。本场讲座涉及两个方面、七种现象。 

  一方面是“由残存遗迹复原当时地面”,包括袋状坑、陶窑、土窑洞房屋三个现象。室内外基本保留原样的完整地面是推断各遗迹功能的重要依据,但更多情况下,地面是遭破坏的。有时可以根据部分特殊遗迹的现存状况,结合已知的保存完整的该类遗迹的规律性特征对其本身和当时地面做出大致复原。 

  另一方面是“由现存或已知现象推测当初实况”,包括二里头遗址的路及其相关设施、二里头遗址的壕及其走向、偃师商城“大灰沟”及其性质转换、岐山周公庙陵墙与雍城秦陵兆沟的寓意四个现象。在田野考古中要对出现的现象细心观察,合理推断,推测对了,重要遗迹便会及时呈现。 

  

《漫谈田野考古图的表示法》

  绘制田野考古图是获取田野考古资料的重要方面,也是记录与刊布考古成果不可缺少的内容。但一直以来在田野考古图的绘制上没有统一的规范,表现方法分歧较多、较混乱,甚至有明显错误的情况,这就要求考古人、尤其是工地领队对如何绘制田野考古图进行更为合理的思考。本场讲座涉及探访图、遗迹图、图与记录文字的吻合三个方面。 

  第一,探方各种图的表示和对应,包括探方遗迹总平面图的表示、探方四壁剖面图的对应、探方平面图与剖面图的对应四个部分。探方平面图比例一般是1/50。在探方遗迹总平面图中,只绘各遗迹口线,被上层遗迹叠压部分用虚线,不画遗迹复原线;探方四壁剖面图的对应是指相邻两壁转角处层位线的对应和一致;探方平面图与剖面图的对应主要指遗迹单位的对应。 

  第二,遗迹图的绘制和表示,包括平面图、剖面图与剖视图、对剖面图和剖视图口线的理解、剖面的选择和表示、平剖面图的对应五个部分。遗迹图的比例一般是1/20或1/10,遇到特殊现象时需要局部绘制更大比例或原大的图。遗迹平面图仅就遗迹本身而言,不涉及其中遗物,口部用实线,所有与结构有关的现象都要绘制,被口线遮挡部分用虚线。遗迹剖面图表现的是被剖断面的现象,而剖视图表现的是轮廓剖面和未剖一侧壁面上可看到的所有现象,据此也可理解两类图口线的不同。剖面的选择应根据遗址的结构特征决定,要较全面表现该遗址的结构特征。 

  第三,田野考古图与文字记录的吻合。要求在绘图时将具体数据记下来以便日后记录,不可依图反推实际数据。记录数据的多少也需要绘图人员和记录人员进行细心沟通。

  

《田野考古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田野考古工作中有一些常见的具体问题,在认识和操作上存在很大差异。本场讲座包括发掘区的划分、探方的编号、基点和基线的作用、遗迹和地层的编号、深度与厚度的测定五个方面。 

  第一,发掘区的划分。以往的划分主要有以自然村庄为准,按方位划分;以自然地形或地上特殊标记为准划分;根据发掘地点多少从“I”开始依次编排;方格网分区法;坐标象限法等。现在主要用的是坐标象限法,较为科学,区与区之间分界明确,便于钻探记录、发掘时统一布方和绘图测量。 

  第二,探方的编号。从整个遗址长期发掘的角度考虑,探方编号应做到统一规划、规范条理,保证可能进行的多次发掘的互相衔接。建议将整个遗址纳入直角坐标系的第一象限,覆盖以5×5米的方格网,从坐标基点沿X、Y轴延伸方向每5米一个代号,用01到99表示,用横纵坐标的代号作为探方编号。 

  第三,基点和基线的作用。基点包括遗址基点、发掘区基点、探方群基点、探方或探沟基点,其作用类似坐标系的原点,使整个遗址各部位的相互空间关系可以准确可靠地被移到图上。所有基点都以该点所在位置的地表为准。基线是由基点引出的射线,都是水平的以准确把握任何一点的立体位置;除遗迹基点引出的基线方向不定外,其余都是正方向。 

  第四,遗迹和地层的编号。每个发掘区同类编号都不能重复。地层编号现有两种做法,一是整个遗址统一编排;一是各探方各自编排,打隔梁后再统一串连。第一种做法能真实体现地层堆积状况,是最理想的状态,对领队的认识水平和辨别能力要求非常高。 

  第五,深度与厚度的测定。涉及到文化层和遗迹,二者略有区别。文化层深度应指本层底面最深和最浅处距探方基点的垂直距离,厚度指上下两层面间的自然垂直距离。遗迹的深度应有两组数据,即口和底各自最高与最低点到地表基点水平面的深度。 

  

《与田野考古日记相关的若干问题》

  田野考古日记是原始资料,是发掘记录、室内整理与编写发掘报告的基础,应永久保存,也对学术史产生参考。田野考古日记包括队长负责的工地总日记、各发掘区负责人负责的发掘区总日记、探方负责人负责的探方日记。其中工地总日记要补充记录发掘缘起与目的;遗址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位置与保存状况;参加人员和执照号;遗址分区、本次发掘所在位置和布方情况;各遗迹编号说明;与本次发掘有关的活动和来访人员;经费使用情况。探方日记建议半天一记,第一天必须记本探方位置、方向、面积。 

  

《发掘记录表的填写》

  发掘记录包括工地总记录、发掘区记录、探方记录和遗迹记录四类。本场讲座主要涉及探方记录和遗迹记录。 

  第一,探方发掘记录。写之前要先核对各种资料、做好对实物的初步认识。内容包括探方名称、记录人、记录时间、绘图号、照相号、器物标本登记表编号;位置、面积与方向;发掘经过;文化层堆积与包含物;层位关系;结语。 

  第二,遗迹发掘记录。遗迹种类很多,记录时大致需要其位置、发掘经过、层位关系、形状与结构、坑内堆积与包含物和各种推断等信息。本场讲座主要提及灰坑、房屋和陶窑的记录。房屋记录中,需要另行说明建筑方法、屋外有关现象;陶窑记录中,需要另行说明建筑方法、窑外有关现象;墓葬记录中,需要另行说明与其他墓及近旁车马坑等遗迹的位置关系、方向、墓主、葬具、填充物、殉人与殉牲、随葬品、样品采集情况。 

  感谢刘绪老师的悉心指导。  (整理:赵海晨  照相:赵汗青 王念妮 )

  责编:韩翰

作者:赵海晨

文章出处:“考古陕西”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