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吕学明老师:神庙 墓葬 圣山——解读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

发布时间:2019-03-19文章出处:“首师大考古”微信号作者:张梦彤

  2019年3月14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吕学明教授受邀到首都师范大学进行题为《神庙、墓葬、圣山——解读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学术讲座,讲述他在牛河梁的工作经历与研究收获。 

  在讲座开始时,吕老师用一张照片表明了牛河梁地区在红山文化中的重要性——这是一幅直升机拍摄的牛河梁地区的鸟瞰图景,在照片中,牛河梁遗址所在的山梁高高耸起,它的地理位置在众多红山文化遗址中是那样独特,意味着它注定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史前遗址。 

△远眺“猪首山” 

  紧接着,吕老师介绍了红山文化的分布范围,以大凌河、老哈河、西拉木伦河流域为主要分布区,其中大凌河上中游流域为红山文化的核心区。在核心区内发现了大量的礼仪建筑,包括牛河梁、东山嘴、胡头沟、半拉山、草帽山等重要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精美玉器、祭祀用彩陶器等。同时,在核心区之外赤峰地区的工作,发现了大量的红山文化居住遗址。吕老师强调,尽管目前公众对于红山文化的印象集中在核心区的文化特征上,但作为学者应该结合红山文化的居址等遗存来全面认识红山文化的内涵。 

△红山文化分布范围 

  在简要介绍牛河梁遗址主要地点分布后,吕老师向我们系统介绍了红山文化的文化特征,并提出三个学术问题: 

  1)为什么会在牛河梁遗址形成如此体系完备、规模巨大、内涵丰富的礼仪建筑群? 

  2)是否存在一个与之对应的拥有大规模人口、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更多阶层的超大型社区? 

  3)营建大型的礼仪建筑、众多的人群参与礼仪活动,这样复杂的组织问题是如何得到解决的?围绕这些问题,吕老师带我们进入了红山文化的世界。  

  首先,吕老师讲述了第1地点女神庙 的发掘经过,包括最有名的女神头像的发现,部分泥塑里裹人骨的迹象以及大小不一的人像肢体残块,都说明了这些尺寸不一的人像确实具有重要的礼仪意义。同时,在牛河梁第2、3、5、16地点、东山嘴、半拉山及草帽山遗址都发现了不同质地、不同尺寸的人像,这在中国其他地区同时期的考古学文化中十分罕见。红山文化人像表现出多种含义,如祭祀祖先、生殖(丰产)崇拜、原始宗教等,极大丰富了红山文化意识形态的内涵。 

△女神头像发现场景 

  牛河梁第2地点是一处积石冢群,包括5个积石冢和1个祭坛。居中的3号建筑是一个冢间祭坛,由三层石块围成的圆形平台组成,平台逐层升高;4号积石冢比较复杂,包括早至晚多个时期的墓葬;1号积石冢保留了东侧和北侧部分遗迹,中部则被东北-西南走向的冲沟破坏,两座主墓分布在积石冢北侧,南侧则含有多个阶段层层垒叠的墓葬。吕老师对1号积石冢的M26、M24、M4及M7做了介绍;对第16地点积石冢的介绍,包括M4中心大墓和M15 的详细说明。通过对多个积石冢进行发掘和研究之后,可以得知,红山文化的积石冢具有等级之分,每个积石冢包括一个主墓和多个附属墓葬。 

  这之后,吕老师对红山文化的玉器进行了分析。红山文化玉器的确认是红山文化研究的一个重大突破。造型生动、构思精巧的红山玉器以非凡的艺术魅力服人,而筒形器、勾云形器、龙形器、玉璧则为红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其中又尤以动物形玉器最具特色,同时也含有大量的镯、环、坠饰等。红山文化的玉器加工有独特的工艺,充分显示了玉石的温润、细腻、光洁、色彩和韧性,赋予了玉石人格化、社会化功能,已达到对玉本质的最大发挥。尽管红山文化唯玉为葬,却并没有标准的、规范化的玉器组合,没有明确标识等级的器物并缺乏功能指示性强的器物,说明虽然此时的红山社会礼制初现,却并没有完备。吕老师对牛河梁遗址出土的几种典型玉器做了介绍,包括勾云形玉器、龙凤佩和玉人。通过对玉人形态的研究显示,红山文化的玉人造型对凌家滩文化有很大影响。 

△M21随葬玉器 

  牛河梁遗址的祭祀用彩陶器也非常有特色。其中筒型器是红山文化的代表性陶器,其早、晚期的形态多样,一般成排放置于积石冢的墙体外,牛河梁第2地点的筒形器便是如此。但由于遗址初期的文保计划不完善,发掘出土的筒形器大多损坏严重,吕老师回忆在第二地点的工作经历时,对于制定完备的文物保护规划深有感慨,并对同学们强调做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红山文化的塔型器也十分特别,最初,考古人员以为这是一种陶盆,但在牛河梁工作站的老技工的修复过程中才认识到,这个"盆"应该是倒过来用,通过镂空的颈部连接一个球状体,看起来呈塔形,于是便命名为“塔形器“,根据对于器型和纹饰的研究,结合出土位置,可以确认这是一种仪式性的器物。 

  接下来,吕老师介绍了近年来中美合作在牛河梁开展的红山文化社区研究,包括目前的工作成果及接下来的工作计划,向同学们解释了考古区域系统调查的研究结果,包括人口密度、人类行为模式、区域功能等。 

 

△区域调查收获 

  区域调查分析的结果显示,在牛河梁遗址内,礼仪建筑高度集中分布,形式多样,规模又十分巨大;礼仪建筑之间存在少量、小规模的生活类遗存,其作用很可能只是为了满足建设、修缮礼仪设施,管理祭祀器物和组织礼仪活动之需;没有看到存在一个超级的红山文化社区;牛河梁遗址拥有特殊性质的礼仪建筑,在广大的范围内独一无二,存在举行丰富礼仪活动的证据,而且不具有政治功能,完全符合朝拜中心的条件。据此认为,牛河梁遗址更可能是整个红山文化的祭祀中心,是红山文化所代表的人类群体朝觐的圣地。   

  公元前3000年前后,各地区的考古学文化繁荣兴盛,是中国古代文化快速发展和分化的一个高峰。玉器在广大的范围内传播、流行,经济蓬勃发展、生产专业化出现,社会阶层分化,出现大型城址,社会复杂化进程不断加快,各种文明的要素不断出现和固化,向文明时代的门槛快速迈进。在社会复杂化发展的过程中,红山文化是典型代表。已有的考古发现表明,红山文化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极为独特,其核心是宗教和礼仪。红山文化的用玉制度,对中国境内其他考古学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礼仪制度的代表,是中国文明最显著的独有要素之一。红山文化以坛、庙、冢为代表的发达的礼仪建筑,表达出礼制体系的成熟、祭祀内容的丰富,体现了红山文化依靠宗教和礼仪而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讲述了红山文化的精彩故事后,吕老师回忆起自己在牛河梁工作和生活的情景,感慨万千,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吕老师等考古工作者对事业的热爱与情怀。

  讲座结尾,同学们还就关于牛河梁遗址公园的展示、当地对红山文化遗址的管理与重视、玉猪龙的玉料、祭祀的起源,女神与中国古代女娲神话的联系等问题与吕学明教授展开讨论,吕老师一一作答,同学们纷纷表示收获满满受益匪浅。 

责编:韩翰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学术动态

吕学明老师:神庙 墓葬 圣山——解读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

发布时间:2019-03-19

  2019年3月14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吕学明教授受邀到首都师范大学进行题为《神庙、墓葬、圣山——解读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学术讲座,讲述他在牛河梁的工作经历与研究收获。 

  在讲座开始时,吕老师用一张照片表明了牛河梁地区在红山文化中的重要性——这是一幅直升机拍摄的牛河梁地区的鸟瞰图景,在照片中,牛河梁遗址所在的山梁高高耸起,它的地理位置在众多红山文化遗址中是那样独特,意味着它注定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史前遗址。 

△远眺“猪首山” 

  紧接着,吕老师介绍了红山文化的分布范围,以大凌河、老哈河、西拉木伦河流域为主要分布区,其中大凌河上中游流域为红山文化的核心区。在核心区内发现了大量的礼仪建筑,包括牛河梁、东山嘴、胡头沟、半拉山、草帽山等重要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精美玉器、祭祀用彩陶器等。同时,在核心区之外赤峰地区的工作,发现了大量的红山文化居住遗址。吕老师强调,尽管目前公众对于红山文化的印象集中在核心区的文化特征上,但作为学者应该结合红山文化的居址等遗存来全面认识红山文化的内涵。 

△红山文化分布范围 

  在简要介绍牛河梁遗址主要地点分布后,吕老师向我们系统介绍了红山文化的文化特征,并提出三个学术问题: 

  1)为什么会在牛河梁遗址形成如此体系完备、规模巨大、内涵丰富的礼仪建筑群? 

  2)是否存在一个与之对应的拥有大规模人口、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更多阶层的超大型社区? 

  3)营建大型的礼仪建筑、众多的人群参与礼仪活动,这样复杂的组织问题是如何得到解决的?围绕这些问题,吕老师带我们进入了红山文化的世界。  

  首先,吕老师讲述了第1地点女神庙 的发掘经过,包括最有名的女神头像的发现,部分泥塑里裹人骨的迹象以及大小不一的人像肢体残块,都说明了这些尺寸不一的人像确实具有重要的礼仪意义。同时,在牛河梁第2、3、5、16地点、东山嘴、半拉山及草帽山遗址都发现了不同质地、不同尺寸的人像,这在中国其他地区同时期的考古学文化中十分罕见。红山文化人像表现出多种含义,如祭祀祖先、生殖(丰产)崇拜、原始宗教等,极大丰富了红山文化意识形态的内涵。 

△女神头像发现场景 

  牛河梁第2地点是一处积石冢群,包括5个积石冢和1个祭坛。居中的3号建筑是一个冢间祭坛,由三层石块围成的圆形平台组成,平台逐层升高;4号积石冢比较复杂,包括早至晚多个时期的墓葬;1号积石冢保留了东侧和北侧部分遗迹,中部则被东北-西南走向的冲沟破坏,两座主墓分布在积石冢北侧,南侧则含有多个阶段层层垒叠的墓葬。吕老师对1号积石冢的M26、M24、M4及M7做了介绍;对第16地点积石冢的介绍,包括M4中心大墓和M15 的详细说明。通过对多个积石冢进行发掘和研究之后,可以得知,红山文化的积石冢具有等级之分,每个积石冢包括一个主墓和多个附属墓葬。 

  这之后,吕老师对红山文化的玉器进行了分析。红山文化玉器的确认是红山文化研究的一个重大突破。造型生动、构思精巧的红山玉器以非凡的艺术魅力服人,而筒形器、勾云形器、龙形器、玉璧则为红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其中又尤以动物形玉器最具特色,同时也含有大量的镯、环、坠饰等。红山文化的玉器加工有独特的工艺,充分显示了玉石的温润、细腻、光洁、色彩和韧性,赋予了玉石人格化、社会化功能,已达到对玉本质的最大发挥。尽管红山文化唯玉为葬,却并没有标准的、规范化的玉器组合,没有明确标识等级的器物并缺乏功能指示性强的器物,说明虽然此时的红山社会礼制初现,却并没有完备。吕老师对牛河梁遗址出土的几种典型玉器做了介绍,包括勾云形玉器、龙凤佩和玉人。通过对玉人形态的研究显示,红山文化的玉人造型对凌家滩文化有很大影响。 

△M21随葬玉器 

  牛河梁遗址的祭祀用彩陶器也非常有特色。其中筒型器是红山文化的代表性陶器,其早、晚期的形态多样,一般成排放置于积石冢的墙体外,牛河梁第2地点的筒形器便是如此。但由于遗址初期的文保计划不完善,发掘出土的筒形器大多损坏严重,吕老师回忆在第二地点的工作经历时,对于制定完备的文物保护规划深有感慨,并对同学们强调做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红山文化的塔型器也十分特别,最初,考古人员以为这是一种陶盆,但在牛河梁工作站的老技工的修复过程中才认识到,这个"盆"应该是倒过来用,通过镂空的颈部连接一个球状体,看起来呈塔形,于是便命名为“塔形器“,根据对于器型和纹饰的研究,结合出土位置,可以确认这是一种仪式性的器物。 

  接下来,吕老师介绍了近年来中美合作在牛河梁开展的红山文化社区研究,包括目前的工作成果及接下来的工作计划,向同学们解释了考古区域系统调查的研究结果,包括人口密度、人类行为模式、区域功能等。 

 

△区域调查收获 

  区域调查分析的结果显示,在牛河梁遗址内,礼仪建筑高度集中分布,形式多样,规模又十分巨大;礼仪建筑之间存在少量、小规模的生活类遗存,其作用很可能只是为了满足建设、修缮礼仪设施,管理祭祀器物和组织礼仪活动之需;没有看到存在一个超级的红山文化社区;牛河梁遗址拥有特殊性质的礼仪建筑,在广大的范围内独一无二,存在举行丰富礼仪活动的证据,而且不具有政治功能,完全符合朝拜中心的条件。据此认为,牛河梁遗址更可能是整个红山文化的祭祀中心,是红山文化所代表的人类群体朝觐的圣地。   

  公元前3000年前后,各地区的考古学文化繁荣兴盛,是中国古代文化快速发展和分化的一个高峰。玉器在广大的范围内传播、流行,经济蓬勃发展、生产专业化出现,社会阶层分化,出现大型城址,社会复杂化进程不断加快,各种文明的要素不断出现和固化,向文明时代的门槛快速迈进。在社会复杂化发展的过程中,红山文化是典型代表。已有的考古发现表明,红山文化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极为独特,其核心是宗教和礼仪。红山文化的用玉制度,对中国境内其他考古学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礼仪制度的代表,是中国文明最显著的独有要素之一。红山文化以坛、庙、冢为代表的发达的礼仪建筑,表达出礼制体系的成熟、祭祀内容的丰富,体现了红山文化依靠宗教和礼仪而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讲述了红山文化的精彩故事后,吕老师回忆起自己在牛河梁工作和生活的情景,感慨万千,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吕老师等考古工作者对事业的热爱与情怀。

  讲座结尾,同学们还就关于牛河梁遗址公园的展示、当地对红山文化遗址的管理与重视、玉猪龙的玉料、祭祀的起源,女神与中国古代女娲神话的联系等问题与吕学明教授展开讨论,吕老师一一作答,同学们纷纷表示收获满满受益匪浅。 

责编:韩翰

作者:张梦彤

文章出处:“首师大考古”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