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魏晋南北朝时期复合的骑马文化与佛像变化的考古学研究”讲座纪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19年度考古学研究系列学术讲座(第1讲)

发布时间:2019-03-22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沈涛

  2019年3月15日下午14:3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学研究系列学术讲座2019年度第1讲在考古研究所八层多媒体会议室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日本福冈大学人文学部(考古学)桃崎祐輔主讲,讲座题目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复合的骑马文化与佛像变化的考古学研究”,朱岩石副所长主持,东京大学研究生院亚洲史专业田熊敬之博士担任翻译。

主讲人 桃崎祐輔教授

  桃崎祐輔教授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装骑兵装备日趋完备,背景就是统一中国的西晋积极经营边境地区,并动员启用了北方骑马民族骑兵。以硬质马鞍、马镫和骑兵全身甲胄、长柄武器为装备特征的“甲骑具装”装备,4 世纪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到朝鲜半岛北部扩大到中国全域,同时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的模仿品也开始发展。或可认为,指挥骑术高超的乌丸·鲜卑·匈奴骑兵的汉民族官士创制的甲骑具装装备,也被半农半牧、骑术低下的十六国部分部族积极地采用了。北魏统一北方前后出现全金属马镫,北朝时期金属马镫在中亚扩散开来。一方面现在能确认欧洲最古全金属马镫的实例是avaru 人的遗物,而至7~8 世纪以后,大部分仿隋唐样式的苹果形短柄方孔马镫和少量突厥样式8字形马镫才成为主流。

讲座现场

讲座现场

  甲骑具装装备成本高昂,这需要军事工艺技术,还需要集约化农业生产支撑,这受益于推进改良汉代牛耕后的屯田制度。军事技术的飞跃引起社会道德危机和佛教的兴起,通过西晋的统一,蜀地、吴地接纳的佛教也被整合,西晋经营的西域地区与印度文化圈接触的增加,导致社会具备了接纳佛教的基础。十六国时代时西域僧佛图澄开始传教,与当初翻译经典相比更加重视严守戒律、禁止杀生,因而残存犍陀罗样式影响的十六国初期佛像,应该是从佛到直接受戒的“自誓受戒”本尊。可是以冉闵的胡族大清洗(352)等事件为标志犍陀罗样式退失,随着释道安的活动等,佛像迅速地变化为神仙般的形象,在佛像制作中应用了马具和装饰品的制作技术和纹样设计。在鸠摩罗什翻译法华经(406)之后,依据《法华经》经义出现了“二佛并坐”“分身来集”“通一佛土”等形象。北魏太武帝灭佛(446~452)后佛教复兴时,印度的笈多样式经凉州进入平城,特别是来自印度的蔓草图案花纹也被引用到云冈石窟装饰、庄严样式北魏金銅佛像台座装饰和金属容器和马具中。

讲座现场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服装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日本奈良国立文化财研究所、筑波大学等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人员聆听了本次讲座。

朱岩石副所长为桃崎祐輔教授颁发讲座嘉宾聘书

  朱岩石研究员总结此次讲座,认为这一议题所涉及的时间跨度很长,地域范围很广,以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复合的骑马文化与佛像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文化交流与相互联系,是个很有趣的话题。与会嘉宾们也就桃崎祐輔教授的讲演提出问题,并进行了热烈讨论。

撰稿人:沈涛

照片:王飞峰
审核:朱岩石

责编:荼荼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学术动态

“魏晋南北朝时期复合的骑马文化与佛像变化的考古学研究”讲座纪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19年度考古学研究系列学术讲座(第1讲)

发布时间:2019-03-22

  2019年3月15日下午14:3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学研究系列学术讲座2019年度第1讲在考古研究所八层多媒体会议室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日本福冈大学人文学部(考古学)桃崎祐輔主讲,讲座题目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复合的骑马文化与佛像变化的考古学研究”,朱岩石副所长主持,东京大学研究生院亚洲史专业田熊敬之博士担任翻译。

主讲人 桃崎祐輔教授

  桃崎祐輔教授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装骑兵装备日趋完备,背景就是统一中国的西晋积极经营边境地区,并动员启用了北方骑马民族骑兵。以硬质马鞍、马镫和骑兵全身甲胄、长柄武器为装备特征的“甲骑具装”装备,4 世纪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到朝鲜半岛北部扩大到中国全域,同时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的模仿品也开始发展。或可认为,指挥骑术高超的乌丸·鲜卑·匈奴骑兵的汉民族官士创制的甲骑具装装备,也被半农半牧、骑术低下的十六国部分部族积极地采用了。北魏统一北方前后出现全金属马镫,北朝时期金属马镫在中亚扩散开来。一方面现在能确认欧洲最古全金属马镫的实例是avaru 人的遗物,而至7~8 世纪以后,大部分仿隋唐样式的苹果形短柄方孔马镫和少量突厥样式8字形马镫才成为主流。

讲座现场

讲座现场

  甲骑具装装备成本高昂,这需要军事工艺技术,还需要集约化农业生产支撑,这受益于推进改良汉代牛耕后的屯田制度。军事技术的飞跃引起社会道德危机和佛教的兴起,通过西晋的统一,蜀地、吴地接纳的佛教也被整合,西晋经营的西域地区与印度文化圈接触的增加,导致社会具备了接纳佛教的基础。十六国时代时西域僧佛图澄开始传教,与当初翻译经典相比更加重视严守戒律、禁止杀生,因而残存犍陀罗样式影响的十六国初期佛像,应该是从佛到直接受戒的“自誓受戒”本尊。可是以冉闵的胡族大清洗(352)等事件为标志犍陀罗样式退失,随着释道安的活动等,佛像迅速地变化为神仙般的形象,在佛像制作中应用了马具和装饰品的制作技术和纹样设计。在鸠摩罗什翻译法华经(406)之后,依据《法华经》经义出现了“二佛并坐”“分身来集”“通一佛土”等形象。北魏太武帝灭佛(446~452)后佛教复兴时,印度的笈多样式经凉州进入平城,特别是来自印度的蔓草图案花纹也被引用到云冈石窟装饰、庄严样式北魏金銅佛像台座装饰和金属容器和马具中。

讲座现场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服装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日本奈良国立文化财研究所、筑波大学等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人员聆听了本次讲座。

朱岩石副所长为桃崎祐輔教授颁发讲座嘉宾聘书

  朱岩石研究员总结此次讲座,认为这一议题所涉及的时间跨度很长,地域范围很广,以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复合的骑马文化与佛像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文化交流与相互联系,是个很有趣的话题。与会嘉宾们也就桃崎祐輔教授的讲演提出问题,并进行了热烈讨论。

撰稿人:沈涛

照片:王飞峰
审核:朱岩石

责编:荼荼

作者:沈涛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