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兹别克斯坦考古发现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19年度考古学研究系列学术讲座(第11讲)讲座纪要
2019年7月2日下午14:0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学研究系列学术讲座2019年度第11讲在考古研究所八层多媒体会议室举行,讲座由朱岩石副所长主持,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卡米尔•拉赫莫夫博士、胡思里丁•拉赫曼诺夫博士和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历史博物馆遗址保护部的贾苏尔别克•艾赫麦多夫博士分别带来了题目为“乌兹别克斯坦南部的青铜时代墓葬中的焚烧仪式”、“明铁佩-中亚古老的政治和经济中心之一”和“费尔干纳盆地历史文化遗产的博物馆化”的学术讲座,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艾力江•艾沙担任此次讲座的翻译。
乌兹别克斯坦考古发现与研究之一:乌兹别克斯坦南部的青铜时代墓葬中的焚烧仪式
主讲人 卡米尔•拉赫莫夫博士
古代巴克特里亚包括乌兹别克斯坦西南部和塔吉克斯坦南部,青铜时代始于公元前两千年。这两个区域都保留了更早的习俗,如早期青铜时代的墓葬中都有烧骨的情况。在俄语里,烧骨的竖穴墓有专门的术语称呼,即“克莱米托利亚”。
萨帕里文化被分为四期。竖穴土坑里垫的都是虚土,虚土里面有烧骨,被称为“克莱米托利亚”。因为类似的现象在安德罗诺沃文化里也有发现,因此被认为是受安德罗诺沃文化的影响。这种假说因在波兹坦地区发现了若干座墓而被证实。这种竖穴土坑墓里有烧骨的情况出现时还没有发现拜火教的礼拜场所。1974年发现的波兹坦遗址青铜时代的墓葬。在波兹坦遗址的第三、四期发现墓葬中有烧骨的现象,三十二座墓中有十六座墓有烧骨的现象。墓葬里也有用火的痕迹。波兹坦三号遗址有三十八座墓,其中有两座墓有明确的用火遗迹。波兹坦遗址有发现多种用火现象。有骨骼完全被焚烧的,也有未完全焚烧的骨骼。有三组墓葬有发现墓葬中烧骨的情况,分别位于遗址的南部、中部和北部。分析者认为这三组墓之间存在逐渐替代的关系。卡米尔博士认为墓的选址和位置不够没有太大关系,而是烧骨仪式不能在一组墓的南部(头向相反)而向北迁移。
学者们还不明白为什么有三组石圈分布。有学者认为大的石圈是埋成年男性,小一点的石圈是埋成年女性的,最小的石圈是埋未成年人的。还有学者认为这种习俗是受到安德罗诺沃文化的影响,但是这种形制的“克莱米托利亚”没有在安德罗诺沃文化中被发现。安德罗诺沃文化有烧骨的情况,但没有这种用竖穴墓里埋烧骨的情况。这一片墓群可以看作圣地一样的地方,有喝圣水的大瓮和点圣火的灶的出土,以及圣坛也有被发现。有学者认为烧骨墓的出现是宗教思想转型的时期。从用火遗迹的厚度可以看出是反复利用的。《吠陀》文献记载三个圣火可以把人的灵魂送到天上。
讲座现场
烧骨墓的出现与安德罗诺沃文化的费德罗诺沃文化类型的出现有关。波兹坦遗址出现了一些萨帕里文化所没有的文化。因为萨帕里文化更多的因素被传承下来,出现新的文化因素并不意味着出现新的文化。这种新的文化因素的出现可以被解释为北方的游牧者来到这里定居。安德罗诺沃文化和萨帕里文化的交融从早期就开始出现,到了晚期逐渐融为一体。也可以理解为游牧者是逐渐的定居化,而不是一次、两次大规模的入侵。这种从游牧走向定居的情况在塔吉克斯坦也得到了确认。
在巴克特里亚北部的青铜时代墓葬中也能发现骨头被焚烧,并在填土和墓葬中被发现的情况。
在南部塔吉克斯坦也发现有很小的鹅卵石做成的灶。除了灶以外还发现有片石做成的房址内的灶台。由此也可以看到南部塔吉克斯坦的青铜时代火葬墓在墓地里普遍存在。
讲座ppt中内容
在北部巴克特里亚和南部塔吉克斯坦也发现烧骨墓,但是“克莱米托利亚”的形制的墓很少被发现。烧骨墓的情况在乌兹别克斯坦南部的青铜时代很普遍,在欧亚草原和安德罗诺沃文化分布范围内也是很普遍的现象。对焚烧尸骨出现的时间学术界有不同认识。有学者认为这种习俗源自颜纳亚文化。有些学者认为烧骨墓是和安德罗诺沃文化的上层如乌拉尔区域的精英贵族有关系。还有一部分人认为这是和安德罗诺沃文化的费德罗诺沃类型有直接关系。在古代印度的宗教理解里,给神的祭品不仅包括神圣的食物,也包括人的身体。焚烧尸骨是为了让人的灵魂更加纯净。
朱岩石研究员为卡米尔•拉赫莫夫博士颁发讲座证书
萨帕里文化里烧骨墓占的比例还是偏少的,所以有学者认为这是和有信仰或身份有关系。在赫梯人的习俗中,只有贵族或皇室成员才可以焚烧尸骨。在早期铁器时代也在巴克特里亚北部发现有“克莱米托利亚”的墓葬。还有更多学者认为“克莱米托利亚”只是一个类似于灶一样的东西。在巴克特里亚地区拜火教时期也发现了和拜火教习俗相悖的焚烧尸骨的现象,在某些地区延续到公元前六、七世纪,用火焚烧尸体是与拜火教理念完全相悖的,但这种行为也存在于拜火教盛行的区域。为什么拜火教和与拜火教理念完全相悖的行为同时出现,是值得未来进一步研究的题目。
乌兹别克斯坦考古发现与研究之二:明铁佩- 中亚古老的政治和经济中心之一
胡思里丁•拉赫曼诺夫博士
胡思里丁博士介绍明铁佩遗址有二十多个高台,因此被称为明铁佩。明铁佩遗址是位于粟特核心区的重要城址,其位置非常重要。从传统历史文献来看,粟特分为三个区域,核心是撒马尔罕区域,还有西部和南部区域。在中国文献里,明铁佩在玄奘的《大唐西域记》里被提到。被称为十二个城邑,其中六座城位于泽拉夫尚河的左岸,六座位于右岸。在十六世纪的文献《巴布尔传》里也提到可以做礼拜的大清真寺只有一个大城。上述几个城都是在中世纪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讲座ppt中内容
被称为明铁佩的城在中世纪早期被称为捷吴丹纳,明铁佩城位于撒马尔罕的东北。这个城的研究,形制规模、居民的社会生活对于研究粟特文化有一定的作用。最早的研究者是1983年的阿洪巴巴耶夫,他从遗址表面的陶片进行分析,认为这个城存在于五至十二世纪。2014年,对宫城进行了发掘,根据出土的钱币,阿洪巴巴耶夫认为宫城的年代在七至八世纪。
朱岩石研究员为胡思里丁•拉赫曼诺夫博士
明铁佩城分为宫城、内城和外城,有一条东西向道路。从三世纪开始就有往城内供水的线索。从附近的布伦衮尔河引水入城,人工渠有四、五公里长。2017年做了一个简单的探沟,出土遗物大概是5-7世纪,还未做到底。土坯的长、宽、厚分别为长度50到52厘米,宽度24到26厘米,厚度8到10厘米,在七至八世纪在这片区域很流行。遗址的二十多个高台,是土地领主的地盘,也在某种程度上保护城邑。
乌兹别克斯坦考古发现与研究之三:费尔干纳盆地历史文化遗产的博物馆化
主讲人贾苏尔别克•艾赫麦多夫博士
贾苏尔别克博士首先介绍了费尔干纳盆地被分为三个州(费尔干纳州、安集延州和纳曼干州),根据乌兹别克斯坦文化部文物局的统计,费尔干纳盆地内有1200多个遗址。在费尔干纳州就有114个考古遗址,66个建筑遗迹,有艺术价值的遗址有74处,圣地有74处。在纳曼干州考古遗址点有136处,古代建筑103处,圣迹有28处,碑刻有6处。在安集延州有考古遗址点114处,古代建筑遗迹66处,圣地有74处,碑刻有117处。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考古遗址占相当大的比例。其中很多遗址得到了很好的发掘,考古学文化也广为人知,下一步工作就是如何保护这些遗址。
在前苏联时期,很多考古遗址都被划为农耕田地,很多考古遗址被破坏。最早的考古发掘调查始于十九世纪末,一个世纪以后,如何保护和展示这些遗址被提上了日程。我们之所以把考古遗址列为保护对象是因为大部分古建筑遗址都已经保护起来,也不可能对所有的遗址点进行保护,只能对最重要的遗址点进行保护,尤其是要选择对世界和本地区有影响的遗址点为保护对象。有些遗址点已经在当地建了遗址博物馆,这种博物馆化的日程大约从两千年开始实施,在安集延州有明铁佩古城等四个遗址被保护。明铁佩已经被中-乌联合考古队发掘了八年。在国家历史博物馆也举办了“从宛都到长安”的联合展览。费尔干纳州希望建立两个遗址博物馆,其中一个是库瓦古城的古代佛寺,第二个是马尔基里古城。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库瓦古城召开了一个古城建立1200年的会议,召集了大部分考古学者对古城进行发掘,并对古城的一部分进行展示。
讲座ppt中内容
在纳曼干州(Namangan region)选择了四处作为遗址博物馆,包括楚斯特(Chust)等遗址。从1991年到2001年有一千多座遗址有树立这种文物保护牌。
如何保护这种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遗址,我们还没有一个完善的方法和理念,这需要考虑当地的地理状况。当然遗址的保护不仅仅停留在文博学者,还需要吸纳土壤、化学、物理等学者的参与。由于大部分建筑是由泥土和土坯建成的,保护难度很大。考古学者为了保护遗址,经常在发掘完后进行回填。有的学者认为不如使用加固粘土的化学成分来加固遗址。去年保护明铁佩遗址的国家方案已经出台,这离不开中国考古学者做出的努力。中国的考古遗址博物馆化比我们国家做得好。我们也希望中国有遗址保护做得好的把先进的理念用在费尔干纳的文物保护上。
朱岩石研究员为贾苏尔别克•艾赫麦多夫博士颁发讲座证书
有听众就费尔干纳盆地是不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以及是否有推荐的博物馆和遗址;明铁佩出土遗物为五到八世纪和九到十二世纪,是否八到九世纪存在空档,《大唐西域记》里记载的东西长南北狭的城市结构在考古上的具体体现等问题与二位学者展开交流。学者们回答道:得到保护方案的遗址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并很值得去看;五到八世纪是一个建筑遗址的年代,九到十二世纪是墓葬的年代,空档可能是阿拉伯人入侵而城址废弃的阶段,内城还没有被发掘,有可能会在内城发现八至九世纪的遗物,以及从明铁佩古城的发掘情况来看确实是东西长南北狭的形制。
撰写:宋殷
摄影:王海燕
审核:朱岩石 艾力江
责编:韩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