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9年度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业务汇报【二】

发布时间:2020-02-06文章出处:“浙江考古”公众号作者:张馨月 朱叶菲

  1月10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19年度业务汇报会继续进行,共11个项目进行了汇报,主要为商周至宋元明时期考古及对外交流项目。 

  01绍兴平水小岙墓地考古发掘

  罗汝鹏介绍了绍兴平水小岙墓地和余杭小古城遗址考古新发现。 

  小岙墓地位于绍兴市柯桥区平水镇杨滩村小岙自然村,坐落于平水盆地腹心、一条低矮岗地中段,岗地沿若耶溪东岸,自东南向西北延伸,长度超过2.5公里,古墓群密集。共清理战国至明清时期墓葬(含陪葬器物坑)104座、战国时期坑状遗迹2个,出土文物达530件/组。墓地直观地揭示了平水盆地越国高等级墓葬的分布规律与墓葬制度,为论证平水盆地为“战国越国王陵区”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同时,墓地发现多组不同形式共存的汉代墓葬,反映了两汉之际宁绍地区墓葬习俗的复杂性。墓地发现了布局规整、排列有序、形制统一的两晋南朝时期墓葬群,应以“潘”姓为主的家族墓地,是我省东晋南朝时期家族墓地的典范。唐、宋、明、清墓葬形式多样、特征鲜明,全面展示了绍兴地区墓葬制度的发展演变 

小岙墓地遗址位置图 

小岙墓地遗迹分布图 

小岙墓地出土文物 

  02湖州毘山遗址发掘及外围区域调查收获 

  闫凯凯介绍了毘山遗址及外围区域调查和朱家潭遗址考古发掘工作。毘山遗址位于湖州市吴兴区八里店镇毘山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是浙北地区新石器至商周时期的重要遗址,或为商周时期的区域性中心聚落。 

  2019年的发掘集中于毘山南部的“麻雀田”。自2017年以来,“麻雀田”陆续发现有马桥至后马桥文化的建筑遗存,包括基槽式房址、柱洞柱坑、单体沟槽、沟槽组和土台等。为进一步完整揭露沟槽组遗迹,今年对2017-2018年发掘区进行了部分扩方发掘,对黄土台进行解剖,确认土台长约70.5、宽约40米,面积为2000平方米,顶点海拔最高点为4.8米,为商周时期聚落的制高点,确认大型建筑基址和土筑高台为遗址的核心区。 

  自2014年起对毘山遗址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完成毘山遗址周边近40万平方米范围的考古勘探工作,以及毘山至西山一带20平方公里的地面调查。2019年对頔塘以南至钱山漾遗址一带、西山漾至织里镇一带进行调查,计划调查面积约42平方公里。 

毘山遗址外围区域系统调查范围 

沟槽组1、2、3航拍照 

  03余杭小古城遗址2019年考古收获  

  小古城遗址位于余杭区径山镇小古城村东南部,以商代城址为主体,外围区域紧邻多处同时期遗址点,构成完整的遗址格局。城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西高东低 

  2019年对城内西部的庙山区域进行发掘,揭去表土后露出人工台体,台体呈圆角覆斗形台状。台体顶面暴露约400平方米,从平面布局看,台体顶端原应存在形制特殊的建筑遗迹;从建筑工艺看,推测为先夯筑台体,再挖沟修建相应建筑,不排除台体经过多次修筑、增高后形成。 

  小古城遗址西部区域,从发掘信息看,应当为马桥文化、“后马桥文化”时期以庙山为中心的高等级建筑密集区。另对小古城城址内部一处池塘的西岸进行发掘,从第①—③层看,与南城墙发掘区状况一致,马桥文化、“后马桥文化”时期遗物丰富,对建立该时段考古学文化序列,甚有价值。 

庙山发掘区人工台体暴露遗迹 

池塘西岸发掘区第①—③层内出土商代遗物 

  04安吉龙山107号古墓葬2019年发掘  

  田正标汇报了安吉龙山107号古墓葬的工作。龙山107号古墓葬(俗称八亩墩)位于安吉县递铺街道古城村,是龙山越国贵族墓群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布局规整的墓园,西北距安吉古城城址约850米。墓园由中心主墓、外围陪葬墓(小型土墩)和隍壕三部分组成,包括隍壕在内的墓园总面积达35000平方米。 

  2016年10月起,开启为期四年的发掘,截至2019年10月,已完成中心主墓、外围31座陪葬墓和东侧已填埋隍壕的发掘,完整揭示墓园,出土印纹陶、原始青瓷等随葬器物514件,另有大量以绿松石为主的玉石器需转移至室内进行实验室清理。 

  中心主墓是在高低不平的小山顶部人工夯筑而成,由上下叠压的两层覆斗状土台和同样形制的墓上封土构成,土台营建采用分块版筑技术,其中下层土台外围见有整齐的块石护坡,人工营建部分的垂直总高度达15米。 

  斜坡墓道位于墓坑西端正中,长9米,宽2.5—2.7米,墓道两侧及底部发现木柱、竹篱笆及横撑木朽烂痕迹。 

  墓坑底部,分为墓室和封门墙两部分,墓室位于中后段,墓室与墓道之间为草包泥封门墙,其中草包泥封门墙南北宽3米、东西长3.2米,高度2.9米。椁室平面为东西向长方形,长8.6米、宽2.4米,根据坍塌后的填土判断,木椁为平顶箱式结构。棺木位于椁室中部,根据朽烂后的弧底形态判断为独木棺,长3.9米、宽0.69米。 

  主墓外围发现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越墓器物坑,平面呈东西向长条形,长23米、宽1.3米、深0.7—1.2米。坑内分段摆放原始瓷和印纹陶器,其中饮食类原始瓷器成组集中摆放在西段,带盖印纹陶坛、罐类存储器整齐排列在坑的中、东段,个别罐内发现牛骨和海产角蝾螺,初步推断带盖印纹陶器内原应盛放不同的物品。 

  主墓的随葬器物包括陶瓷器和玉石器两大类。陶瓷器主要集中在墓室后段,种类包括印纹陶坛、罐,原始瓷碗、盅、杯、罐、器盖,泥质陶鼎、盆,夹砂陶三足盘等。玉石器主要分布在独木棺内,以绿松石管、珠类饰件为主,包括簪、髻及绿松石串饰组成的冠饰、头饰和服饰等。

  根据墓葬形制、随葬品,推测中心主墓为越国高等级贵族墓。

龙山107号墓墓园结构全景航拍 

D107M1土墩及块石护坡(南—北) 

 

D107M1墓底棺椁平面 (西—东) 

 

D107M1外围器物坑局部(西—东) 

D107M1棺内头饰及冠饰 

  05安吉上马山179号古墓葬发掘  

  游晓蕾汇报了安吉上马山179号古墓葬发掘工作。该墓群位于安吉县天子湖镇良朋村,东南距安吉古城遗址约3.5公里,为配合天子湖工业园区建设,自2007年起连续进行考古发掘,已清理古墓葬600多座,出土文物6000余件。今年发掘179号土墩。 

  D179M1,位于土墩西南部,平面为长方形,方向125°,口长2.6米,宽1.7米,斜直壁内收。墓底出土器物4件,位于墓坑一侧,泥质陶豆2件,泥质陶钫2件。根据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推测,墓葬年代为战国晚期。D179M2位于土墩西部,平面为方形,方向5°,清理长度为0.95米,宽1.32米,直壁,平底。墓底出土器物5件,包括泥质陶罐、陶钫、陶鼎、陶盒、陶豆各1件,以及2件漆器的痕迹,年代为战国晚期至秦汉之际。 

  土墩目前发掘深度为2-3米,结合平剖面情况可知土墩大部分由草包泥分块堆筑。2020年将继续开展工作。

安吉上马山179号古墓葬发掘前 

安吉上马山D179平面 

  06吴兴朱家潭遗址考古发掘  

  朱家潭遗址位于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旧馆村朱家潭自然村,201811-12月的初步勘探,确认遗址面积约16万平方米。2019年3月初的发掘,总发掘面积约800平方米,共发现灰坑28个、灰沟1条、柱坑柱洞若干。出土小件标本46件,时代包括广富林文化、马桥文化、周代、汉六朝和宋元时期。零星采集有钱山漾文化遗物。 

  朱家潭遗址是一处典型的复合型遗址,这是太湖南岸地区新石器至早期青铜时代遗址的显著特征。此次发掘面积有限,但广富林文化、马桥文化遗存的发现,丰富了浙北地区史前-原史时代的物质文化遗存。 

朱家潭遗址位置图 

探沟航拍照(西北向东南) 

TG3⑥层出土遗物(广富林文化) 

  07绍兴宋六陵二号陵园遗址考古发掘  

  李晖达回顾了2018年绍兴宋六陵“一号陵园”的发掘,并介绍2019年度“二号陵园”的工作进展。2018年的发掘基本确定一号陵园的中轴线建筑和园墙范围,并探明该陵园内攒宫皇堂(墓穴)的位置与规格。 

  二号陵园位于一号陵园东侧约120米,现标记为“孝宗陵保护区”。发掘以前,首先搭建了宋六陵田野考古工作数据管理系统,通过RTK系统,对全区域的探方系统进行校正,做好考古发掘资料的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准备。 

  发掘揭示了一处规模更大的夯土建筑。整座夯土台基平面为横长方形,台基内的磉墩现已探明的共28个。磉墩柱坑为正方形,边长约1.8米,底部为土石混夯,再以细砖侧立铺面,上部又覆盖一层0.3米厚的石板。 

  台基上层填土内出土了大量砖瓦构件。结合航拍及三维扫描等技术进行现场数据采集,并对出土瓦件的种类、数量做了数据统计分析,初步推定该遗迹为五开间殿堂。基址南北进深约20米,东西面宽30米,面积达到600平方米左右。关于该建筑台基的性质和归属,尚待进一步研究。 

绍兴南宋皇陵南陵区航拍 

宋六陵田野考古工作数据管理系统 

S2E3T0106探方一号磉墩正射影像 

  08慈溪上林湖越窑(普济寺遗址、张家地窑址和狗头颈窑址)考古发掘  

  谢西营汇报了2019年度慈溪上林湖普济寺遗址、狗头颈窑址和张家地窑址的考古发掘。普济寺遗址揭露出初唐、晚唐、南宋、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地层堆积,发掘出晚唐、南宋、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寺院建筑基址,是探索普济寺历史沿革、结构布局、建筑方式的重要材料。狗头颈窑址,堆积丰富,时代涵盖晚唐至五代,其中尤以五代时期产品最为丰富,窑址中发现6件粗瓷质匣钵铭有“官”字款。此外,在窑业废品堆积下,发现一座晚唐墓葬,随葬品有越窑瓷器、铜镜和陶砚等。 

  张家地窑址位于古银锭湖片区,揭露南宋早期窑炉1座,出土的器物分为青釉和乳浊釉两类。 

普济寺考古发掘全景照 

普济寺遗迹(局部) 

狗头颈窑址TN01W02西壁 

狗头颈晚唐墓葬 

  09黄岩沙埠竹家岭窑址考古发掘  

  孙燃介绍了黄岩沙埠竹家岭窑址的发掘情况。竹家岭窑址位于台州市黄岩区沙埠镇青瓷村与廿四都村交界地区,是沙埠青瓷窑址群内最具代表性的窑场。本年度考古发掘分为窑炉区和废品堆积区两个区域,发掘面积600平方米。 

  龙窑窑炉编号为Y1,斜长72.32米,方向为152°,除窑顶坍塌外,其余结构保存良好、包括窑前工作室、火膛、窑床、排烟室、窑棚等结构。 

  龙窑两侧的堆积,出土了瓷器、窑具等大量遗物,可分为青釉和酱釉两类。根据器物的器型和胎釉特征,可分为五个时期。其中青釉产品有碗、盘、执壶、折沿盆、罐、夹层碗等,流行刻划花装饰,尤以盘内心刻划的婴戏纹、凤凰纹、鹦鹉纹、龙纹等纹样最为精美。酱釉瓷器出现时间早,可媲美同期的“紫定”产品,浙江也仅于此地发现该类器物。通过发掘,可知台州是两宋时期重要窑业技术交流区,竹家岭窑址是探索越窑窑业技术向龙泉窑转变的节点性窑址。 

沙埠青瓷窑址分布示意图(7处) 

竹家岭窑址考古发掘野外全景 

婴戏纹大盘 

凤凰纹大盘 

  10 2019年中韩合作考古及学习收获  

  张馨月介绍了2019年6-8月赴韩国与韩国国立罗州文化财研究所合作发掘的经历和访学见闻,分享了交流的体验和收获。 

  为落实韩国国立罗州文化财研究所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推进的“古代东亚文物交流共同研究”合作协议,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业务人员游晓蕾、张馨月赴韩国参加考古合作项目,二人分别参与了罗州松提里古坟遗址和罗州伏岩里遗址的发掘。 

  除发掘外,二人还考察了包括罗州博物馆、罗州伏岩里古坟展示馆、光州博物馆、木浦自然历史博物馆、高丽青瓷博物馆、汉城百济博物馆、国立中央博物馆、益山王宫里、扶馀陵山里古坟群遗址、国立海洋文化财研究所、国立扶馀文化财研究所等在内的博物馆、考古发掘现场、遗址和科研单位,并且赴光州市、长兴郡、顺天市等地参加了相关学术研讨会。共计参观博物馆及研究所展览馆19处,发掘现场5处,古坟和历史遗址13处,参加研讨会3次,参加公众考古活动2次。 

  为期两个月的交流和合作,为两国年轻的考古工作者提供了互动和交流的平台,也让我们有机会深入了解韩国考古学和文化提供了的宝贵机会。两个月中,我们与罗州国立文化财研究所的考古工作人员共同工作,一起探讨两国在考古发掘和工作方法上的差异,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通过对比两国考古学发展的阶段和学科现状,尤其是在考古的硬件条件、从业人员的制度保障、女性考古工作者的比例和公众考古事业的开展等方面,我们清晰认识到目前中国考古学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努力方向。 

与韩国罗州国立文化财研究所研究员合影 

与全南大学实习生在松堤里古坟遗址合影 

张馨月在伏岩里遗址发掘 

游晓蕾体验瓮棺的制作 

  11良渚与科潘一一跨越时空的对话  

  陈明辉介绍了2019年赴洪都拉斯科潘发掘和交流的见闻和心得,向大家展示了科潘王国和科潘遗址群已取得的考古调查工作成果,以及科潘王宫区的仪式广场、大球场、文字台阶金字塔、16号金字塔、宫殿等遗迹及石碑、玉器、陶器等遗物。 

陈明辉与当地考古队员的合影 

参观科潘遗址 

  科潘遗址是科潘王国的都城,位于洪都拉斯西部,靠近危地马拉边境,坐落在13公里长,2.5公里宽的科潘河谷盆地内,盆地内海拔约600米。科潘遗址群占地面积约20平方公里,其内共发现4500座建筑,据估算人口达2.5万。该遗址发现于1530年,1885年进行了首次发掘,1974-1977年,哈佛大学的戈登·威利对整个科潘谷地进行了区域系统调查,奠定了科潘遗址群考古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哈佛大学费什教授为代表的考古学家以课题为指导,开展了系列针对性的考古工作,使科潘考古的成果日益丰富。相对于良渚古城考古,科潘考古起步更早、成果更丰富,也更早得到国际学术界和遗产界的认可,科潘遗址早在1980年就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比良渚古城早了将近40年。科潘考古的理念、阐释理论及相关研究成果对我们理解良渚等世界早期文明具有启发意义。 

责编:韩翰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学术动态

2019年度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业务汇报【二】

发布时间:2020-02-06

  1月10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19年度业务汇报会继续进行,共11个项目进行了汇报,主要为商周至宋元明时期考古及对外交流项目。 

  01绍兴平水小岙墓地考古发掘

  罗汝鹏介绍了绍兴平水小岙墓地和余杭小古城遗址考古新发现。 

  小岙墓地位于绍兴市柯桥区平水镇杨滩村小岙自然村,坐落于平水盆地腹心、一条低矮岗地中段,岗地沿若耶溪东岸,自东南向西北延伸,长度超过2.5公里,古墓群密集。共清理战国至明清时期墓葬(含陪葬器物坑)104座、战国时期坑状遗迹2个,出土文物达530件/组。墓地直观地揭示了平水盆地越国高等级墓葬的分布规律与墓葬制度,为论证平水盆地为“战国越国王陵区”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同时,墓地发现多组不同形式共存的汉代墓葬,反映了两汉之际宁绍地区墓葬习俗的复杂性。墓地发现了布局规整、排列有序、形制统一的两晋南朝时期墓葬群,应以“潘”姓为主的家族墓地,是我省东晋南朝时期家族墓地的典范。唐、宋、明、清墓葬形式多样、特征鲜明,全面展示了绍兴地区墓葬制度的发展演变 

小岙墓地遗址位置图 

小岙墓地遗迹分布图 

小岙墓地出土文物 

  02湖州毘山遗址发掘及外围区域调查收获 

  闫凯凯介绍了毘山遗址及外围区域调查和朱家潭遗址考古发掘工作。毘山遗址位于湖州市吴兴区八里店镇毘山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是浙北地区新石器至商周时期的重要遗址,或为商周时期的区域性中心聚落。 

  2019年的发掘集中于毘山南部的“麻雀田”。自2017年以来,“麻雀田”陆续发现有马桥至后马桥文化的建筑遗存,包括基槽式房址、柱洞柱坑、单体沟槽、沟槽组和土台等。为进一步完整揭露沟槽组遗迹,今年对2017-2018年发掘区进行了部分扩方发掘,对黄土台进行解剖,确认土台长约70.5、宽约40米,面积为2000平方米,顶点海拔最高点为4.8米,为商周时期聚落的制高点,确认大型建筑基址和土筑高台为遗址的核心区。 

  自2014年起对毘山遗址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完成毘山遗址周边近40万平方米范围的考古勘探工作,以及毘山至西山一带20平方公里的地面调查。2019年对頔塘以南至钱山漾遗址一带、西山漾至织里镇一带进行调查,计划调查面积约42平方公里。 

毘山遗址外围区域系统调查范围 

沟槽组1、2、3航拍照 

  03余杭小古城遗址2019年考古收获  

  小古城遗址位于余杭区径山镇小古城村东南部,以商代城址为主体,外围区域紧邻多处同时期遗址点,构成完整的遗址格局。城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西高东低 

  2019年对城内西部的庙山区域进行发掘,揭去表土后露出人工台体,台体呈圆角覆斗形台状。台体顶面暴露约400平方米,从平面布局看,台体顶端原应存在形制特殊的建筑遗迹;从建筑工艺看,推测为先夯筑台体,再挖沟修建相应建筑,不排除台体经过多次修筑、增高后形成。 

  小古城遗址西部区域,从发掘信息看,应当为马桥文化、“后马桥文化”时期以庙山为中心的高等级建筑密集区。另对小古城城址内部一处池塘的西岸进行发掘,从第①—③层看,与南城墙发掘区状况一致,马桥文化、“后马桥文化”时期遗物丰富,对建立该时段考古学文化序列,甚有价值。 

庙山发掘区人工台体暴露遗迹 

池塘西岸发掘区第①—③层内出土商代遗物 

  04安吉龙山107号古墓葬2019年发掘  

  田正标汇报了安吉龙山107号古墓葬的工作。龙山107号古墓葬(俗称八亩墩)位于安吉县递铺街道古城村,是龙山越国贵族墓群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布局规整的墓园,西北距安吉古城城址约850米。墓园由中心主墓、外围陪葬墓(小型土墩)和隍壕三部分组成,包括隍壕在内的墓园总面积达35000平方米。 

  2016年10月起,开启为期四年的发掘,截至2019年10月,已完成中心主墓、外围31座陪葬墓和东侧已填埋隍壕的发掘,完整揭示墓园,出土印纹陶、原始青瓷等随葬器物514件,另有大量以绿松石为主的玉石器需转移至室内进行实验室清理。 

  中心主墓是在高低不平的小山顶部人工夯筑而成,由上下叠压的两层覆斗状土台和同样形制的墓上封土构成,土台营建采用分块版筑技术,其中下层土台外围见有整齐的块石护坡,人工营建部分的垂直总高度达15米。 

  斜坡墓道位于墓坑西端正中,长9米,宽2.5—2.7米,墓道两侧及底部发现木柱、竹篱笆及横撑木朽烂痕迹。 

  墓坑底部,分为墓室和封门墙两部分,墓室位于中后段,墓室与墓道之间为草包泥封门墙,其中草包泥封门墙南北宽3米、东西长3.2米,高度2.9米。椁室平面为东西向长方形,长8.6米、宽2.4米,根据坍塌后的填土判断,木椁为平顶箱式结构。棺木位于椁室中部,根据朽烂后的弧底形态判断为独木棺,长3.9米、宽0.69米。 

  主墓外围发现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越墓器物坑,平面呈东西向长条形,长23米、宽1.3米、深0.7—1.2米。坑内分段摆放原始瓷和印纹陶器,其中饮食类原始瓷器成组集中摆放在西段,带盖印纹陶坛、罐类存储器整齐排列在坑的中、东段,个别罐内发现牛骨和海产角蝾螺,初步推断带盖印纹陶器内原应盛放不同的物品。 

  主墓的随葬器物包括陶瓷器和玉石器两大类。陶瓷器主要集中在墓室后段,种类包括印纹陶坛、罐,原始瓷碗、盅、杯、罐、器盖,泥质陶鼎、盆,夹砂陶三足盘等。玉石器主要分布在独木棺内,以绿松石管、珠类饰件为主,包括簪、髻及绿松石串饰组成的冠饰、头饰和服饰等。

  根据墓葬形制、随葬品,推测中心主墓为越国高等级贵族墓。

龙山107号墓墓园结构全景航拍 

D107M1土墩及块石护坡(南—北) 

 

D107M1墓底棺椁平面 (西—东) 

 

D107M1外围器物坑局部(西—东) 

D107M1棺内头饰及冠饰 

  05安吉上马山179号古墓葬发掘  

  游晓蕾汇报了安吉上马山179号古墓葬发掘工作。该墓群位于安吉县天子湖镇良朋村,东南距安吉古城遗址约3.5公里,为配合天子湖工业园区建设,自2007年起连续进行考古发掘,已清理古墓葬600多座,出土文物6000余件。今年发掘179号土墩。 

  D179M1,位于土墩西南部,平面为长方形,方向125°,口长2.6米,宽1.7米,斜直壁内收。墓底出土器物4件,位于墓坑一侧,泥质陶豆2件,泥质陶钫2件。根据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推测,墓葬年代为战国晚期。D179M2位于土墩西部,平面为方形,方向5°,清理长度为0.95米,宽1.32米,直壁,平底。墓底出土器物5件,包括泥质陶罐、陶钫、陶鼎、陶盒、陶豆各1件,以及2件漆器的痕迹,年代为战国晚期至秦汉之际。 

  土墩目前发掘深度为2-3米,结合平剖面情况可知土墩大部分由草包泥分块堆筑。2020年将继续开展工作。

安吉上马山179号古墓葬发掘前 

安吉上马山D179平面 

  06吴兴朱家潭遗址考古发掘  

  朱家潭遗址位于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旧馆村朱家潭自然村,201811-12月的初步勘探,确认遗址面积约16万平方米。2019年3月初的发掘,总发掘面积约800平方米,共发现灰坑28个、灰沟1条、柱坑柱洞若干。出土小件标本46件,时代包括广富林文化、马桥文化、周代、汉六朝和宋元时期。零星采集有钱山漾文化遗物。 

  朱家潭遗址是一处典型的复合型遗址,这是太湖南岸地区新石器至早期青铜时代遗址的显著特征。此次发掘面积有限,但广富林文化、马桥文化遗存的发现,丰富了浙北地区史前-原史时代的物质文化遗存。 

朱家潭遗址位置图 

探沟航拍照(西北向东南) 

TG3⑥层出土遗物(广富林文化) 

  07绍兴宋六陵二号陵园遗址考古发掘  

  李晖达回顾了2018年绍兴宋六陵“一号陵园”的发掘,并介绍2019年度“二号陵园”的工作进展。2018年的发掘基本确定一号陵园的中轴线建筑和园墙范围,并探明该陵园内攒宫皇堂(墓穴)的位置与规格。 

  二号陵园位于一号陵园东侧约120米,现标记为“孝宗陵保护区”。发掘以前,首先搭建了宋六陵田野考古工作数据管理系统,通过RTK系统,对全区域的探方系统进行校正,做好考古发掘资料的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准备。 

  发掘揭示了一处规模更大的夯土建筑。整座夯土台基平面为横长方形,台基内的磉墩现已探明的共28个。磉墩柱坑为正方形,边长约1.8米,底部为土石混夯,再以细砖侧立铺面,上部又覆盖一层0.3米厚的石板。 

  台基上层填土内出土了大量砖瓦构件。结合航拍及三维扫描等技术进行现场数据采集,并对出土瓦件的种类、数量做了数据统计分析,初步推定该遗迹为五开间殿堂。基址南北进深约20米,东西面宽30米,面积达到600平方米左右。关于该建筑台基的性质和归属,尚待进一步研究。 

绍兴南宋皇陵南陵区航拍 

宋六陵田野考古工作数据管理系统 

S2E3T0106探方一号磉墩正射影像 

  08慈溪上林湖越窑(普济寺遗址、张家地窑址和狗头颈窑址)考古发掘  

  谢西营汇报了2019年度慈溪上林湖普济寺遗址、狗头颈窑址和张家地窑址的考古发掘。普济寺遗址揭露出初唐、晚唐、南宋、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地层堆积,发掘出晚唐、南宋、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寺院建筑基址,是探索普济寺历史沿革、结构布局、建筑方式的重要材料。狗头颈窑址,堆积丰富,时代涵盖晚唐至五代,其中尤以五代时期产品最为丰富,窑址中发现6件粗瓷质匣钵铭有“官”字款。此外,在窑业废品堆积下,发现一座晚唐墓葬,随葬品有越窑瓷器、铜镜和陶砚等。 

  张家地窑址位于古银锭湖片区,揭露南宋早期窑炉1座,出土的器物分为青釉和乳浊釉两类。 

普济寺考古发掘全景照 

普济寺遗迹(局部) 

狗头颈窑址TN01W02西壁 

狗头颈晚唐墓葬 

  09黄岩沙埠竹家岭窑址考古发掘  

  孙燃介绍了黄岩沙埠竹家岭窑址的发掘情况。竹家岭窑址位于台州市黄岩区沙埠镇青瓷村与廿四都村交界地区,是沙埠青瓷窑址群内最具代表性的窑场。本年度考古发掘分为窑炉区和废品堆积区两个区域,发掘面积600平方米。 

  龙窑窑炉编号为Y1,斜长72.32米,方向为152°,除窑顶坍塌外,其余结构保存良好、包括窑前工作室、火膛、窑床、排烟室、窑棚等结构。 

  龙窑两侧的堆积,出土了瓷器、窑具等大量遗物,可分为青釉和酱釉两类。根据器物的器型和胎釉特征,可分为五个时期。其中青釉产品有碗、盘、执壶、折沿盆、罐、夹层碗等,流行刻划花装饰,尤以盘内心刻划的婴戏纹、凤凰纹、鹦鹉纹、龙纹等纹样最为精美。酱釉瓷器出现时间早,可媲美同期的“紫定”产品,浙江也仅于此地发现该类器物。通过发掘,可知台州是两宋时期重要窑业技术交流区,竹家岭窑址是探索越窑窑业技术向龙泉窑转变的节点性窑址。 

沙埠青瓷窑址分布示意图(7处) 

竹家岭窑址考古发掘野外全景 

婴戏纹大盘 

凤凰纹大盘 

  10 2019年中韩合作考古及学习收获  

  张馨月介绍了2019年6-8月赴韩国与韩国国立罗州文化财研究所合作发掘的经历和访学见闻,分享了交流的体验和收获。 

  为落实韩国国立罗州文化财研究所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推进的“古代东亚文物交流共同研究”合作协议,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业务人员游晓蕾、张馨月赴韩国参加考古合作项目,二人分别参与了罗州松提里古坟遗址和罗州伏岩里遗址的发掘。 

  除发掘外,二人还考察了包括罗州博物馆、罗州伏岩里古坟展示馆、光州博物馆、木浦自然历史博物馆、高丽青瓷博物馆、汉城百济博物馆、国立中央博物馆、益山王宫里、扶馀陵山里古坟群遗址、国立海洋文化财研究所、国立扶馀文化财研究所等在内的博物馆、考古发掘现场、遗址和科研单位,并且赴光州市、长兴郡、顺天市等地参加了相关学术研讨会。共计参观博物馆及研究所展览馆19处,发掘现场5处,古坟和历史遗址13处,参加研讨会3次,参加公众考古活动2次。 

  为期两个月的交流和合作,为两国年轻的考古工作者提供了互动和交流的平台,也让我们有机会深入了解韩国考古学和文化提供了的宝贵机会。两个月中,我们与罗州国立文化财研究所的考古工作人员共同工作,一起探讨两国在考古发掘和工作方法上的差异,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通过对比两国考古学发展的阶段和学科现状,尤其是在考古的硬件条件、从业人员的制度保障、女性考古工作者的比例和公众考古事业的开展等方面,我们清晰认识到目前中国考古学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努力方向。 

与韩国罗州国立文化财研究所研究员合影 

与全南大学实习生在松堤里古坟遗址合影 

张馨月在伏岩里遗址发掘 

游晓蕾体验瓮棺的制作 

  11良渚与科潘一一跨越时空的对话  

  陈明辉介绍了2019年赴洪都拉斯科潘发掘和交流的见闻和心得,向大家展示了科潘王国和科潘遗址群已取得的考古调查工作成果,以及科潘王宫区的仪式广场、大球场、文字台阶金字塔、16号金字塔、宫殿等遗迹及石碑、玉器、陶器等遗物。 

陈明辉与当地考古队员的合影 

参观科潘遗址 

  科潘遗址是科潘王国的都城,位于洪都拉斯西部,靠近危地马拉边境,坐落在13公里长,2.5公里宽的科潘河谷盆地内,盆地内海拔约600米。科潘遗址群占地面积约20平方公里,其内共发现4500座建筑,据估算人口达2.5万。该遗址发现于1530年,1885年进行了首次发掘,1974-1977年,哈佛大学的戈登·威利对整个科潘谷地进行了区域系统调查,奠定了科潘遗址群考古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哈佛大学费什教授为代表的考古学家以课题为指导,开展了系列针对性的考古工作,使科潘考古的成果日益丰富。相对于良渚古城考古,科潘考古起步更早、成果更丰富,也更早得到国际学术界和遗产界的认可,科潘遗址早在1980年就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比良渚古城早了将近40年。科潘考古的理念、阐释理论及相关研究成果对我们理解良渚等世界早期文明具有启发意义。 

责编:韩翰  

作者:张馨月 朱叶菲

文章出处:“浙江考古”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