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9年度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业务汇报【三】

发布时间:2020-02-07文章出处:“浙江考古”公众号作者:张依欣

  1月11日上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19年度业务汇报交流会继续进行。共有7个项目进行了汇报,主要就文物资源调查与研究、文物保护、文物展示与利用以及遗产监测与评估等四大业务领域进行深入的交流。

  01 浙江三合土炮台建筑材料科学化研究

  崔彪首先分享了近年来土质建筑材料分析研究的两个案例:一是浙江三合土炮台的材料研究。该项目与浙江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的团队合作,采集了一批浙江沿海的清代三合土炮台样品,通过超景深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岩相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粒度分析、热重分析等多种手段,研究其材料配比,使用提取液的碘淀粉反应法鉴定了三合土中添加的糯米淀粉成分,并对其硬度、密度、耐渗水性、抗压强度等物理力学性能进行了检测。将来拟计划委托老工匠夯筑一批不同材料配比和有机添加成分的三合土样块,对其各方面性能指标进行实验和评估。

  二是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红烧土墙块的初步研究。2017年上半年,在良渚古城钟家港河道遗址北区出土了若干带有“白灰面”的红烧土墙体残块。选取其中的典型样本,采用观察外观和显微结构、X射线衍射分析、热重-差热分析、植硅体鉴定等手段对它的材料与工艺进行了讨论。分析结果显示,该墙块可能是先用羼合了禾本科芒属类植物茎叶的黑色粘土筑成墙体,加工平整后再用较纯净的黄色粘土调和成的泥浆涂刷表面,再对墙面进行了炙烤。这批墙块的抹面层与北方仰韶、龙山时期建筑用石灰或料姜石粉等制作的白灰面存在较大区别,如此考究的建筑墙体在长江下游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颇为罕见,可见良渚古城先民的建筑技艺已经达到较高水准。

  材料分析技术在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中应用广泛,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目前已经具备开展多种材质分析检测的技术条件,材料分析技术必将大有作为。

 

三合土炮台样品显微、岩相与电镜照片

 

良渚遗址红烧土墙块抹灰层XRD图谱

  02 浙江建筑油饰及彩画调研

  朱穗敏介绍“浙江建筑油饰及彩画调研”的相关工作,她首先厘清浙江地区宗祠建筑油饰及彩画的发展脉络。明至清朝早中期,梁柱结构以黑色油饰为主,在次要或不明显部位略施红色。早期绘制彩画的建筑有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永康陈大宗祠、龙游志棠雍睦堂、下店三槐堂等明代建筑的局部天花彩画,但后两座建筑梁架无彩画。自清中期开始,宗祠中红色油饰增多。至晚清民国时期,随着戏台建筑的发展,戏台彩画日益流行,温台地区的柱梁大多还保留黑色,温州寝堂内建筑增设藻井天花绘制彩画、缙云等地施梁枋彩画。而近年来,很多古建筑在维修过程中,改变传统做法,经常将宗祠刷成大红大紫。

  宗祠建筑中早期彩画偏少且以黑色油饰为主的现象,可能与明代律令中对宗祠家庙的限制有关,嘉靖年间“大礼议”后的推恩令,家庙、宗祠逐渐普及,但该时期宗祠彩画依然很少,仅采用较为低等级的装饰方式,而该时期的一、二品官宅邸厅堂,则多遵照律令绘制彩画,可见彩画具有较高的等级象征意义。清代红色彩画增多,以及晚清民国时间彩画的盛行,是礼法制度松弛、社会逐渐世俗化的表现。而现代的古宗祠维修,多不顾传统进行不合理维修,将宗祠刷成大红大紫,去古已远。 

台州三门地区典型宗祠建筑梁架油饰

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的永康陈大宗祠建筑彩画

  03 世界文化遗产视野下的富义仓保护与利用研究

  张书恒从世界文化遗产的角度介绍了大运河富义仓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工作。她首先回顾了我国文物古迹保护的传统及保护理念的演变。1933-1959年是以保护古建筑本体为主的阶段,之后开始重视文化遗产层面的保护,1987年以来逐渐进入古建筑与文化遗产保护并重的阶段。

  富义仓,是杭州大运河畔的粮仓建筑。张书恒以富义仓的保护维修设计方案为例,阐述了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认识与具体运用。在方案编制过程中,严格遵循国内国际保护法规、宪章、准则等文件精神,开展现场调查和价值评估,坚持最低干预原则,确保富义仓文物本体和历史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在没有同类实物参考的情况下,通过细致的现场拆违清理、遗迹遗物辨认、文献与口碑调查,厘清了富义仓的演变过程、功能分区、平面布局、建筑用途、构造特点、粮食储运保管流程等重要信息,有依据地清除了后加的建筑隔断等,真实还原了仓廒建筑特有的木闸式门、竹篾通风窗等传统做法。此外针对该建筑结构简单、用材简陋、安全系数较低等问题,没有简单地按照规范更换,而是将其作为见证晚清以来的社会历史信息加以重点保护,根据不同部位、不同构造、不同残损程度因材施策,大大降低了干预程度。

  富义仓保护维修项目全面吸收了国内外的保护经验,推动了我国保护实践从文物保护向文化遗产保护的转变,得到了负责申遗现场考察的ICOMOS专家以及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专家的高度评价。

张书恒研究员交流汇报

 

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艾莱妮等一行考察富义仓

  04 木拱廊桥的检测及安全评估

  邵浦建介绍了“木拱廊桥安全评估及修缮加固关键技术研究”的课题进展。木拱廊桥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体现了古人精湛的技艺,承载了丰富的民俗文化。但受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的影响,木拱廊桥经常出现桥体变形、构件开裂、腐朽等问题,对廊桥的安全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目前木拱廊桥的安全性评估的研究相对薄弱。为此,我们通过“木拱廊桥安全评估及修缮加固关键技术研究”课题,以泰顺北涧桥、溪东桥为研究对象,经过现场勘查和检测、数值模拟分析和模型试验,研究了针对木拱廊桥结构的安全检测评估技术,建立检测评估指标及安全控制标准,并分析灾害荷载作用下廊桥结构的安全性。此外,邵浦建还讨论了主拱结构不落架修复的可行性,为木拱廊桥的科学保护、安全修复提供了全新的技术可能性。

泰顺北涧桥现状勘测

木拱廊桥的安全检测内容

  05 桐庐江南地区古代引水系统价值初探

  郑殷芳以深澳、翙岗村为代表的桐庐江南地区的古代引水系统工程遗产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史料、田野调查、比较研究等方法,对桐庐江南地区的古代引水工程的结构体系、工程原理、价值内涵、文化特色等进行挖掘与梳理,展示了这一完整的蓄灌、生产与生活用水统一管理的引水系统。深澳水利工程系统具备了先进的营造理念、科学的规划设计及高超的营造技术,是集灌溉、防洪及供水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水利工程,对桐庐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与环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综合了古代水利系统的营建模式、管理模式、遗产价值、水崇拜与水神信仰、水利系统与村落及宗教关系等研究的基础上,就桐庐江南地区古代引水系统的保存现状及保护利用建言献策,为文化产品的价值转化与文化品牌形象的树立提供了扎实的田野第一手资料。

翙岗村水澳

 

桐庐大源溪引水系统略图

  06 “唐诗之路”课题项目报告

  孟诚磊从“诗路文化带建设”“大花园建设战略以及浙江省文物局、省考古所的相关工作背景出发,系统介绍了浙江“唐诗之路”课题项目的工作框架和研究方法。他首先阐述了“唐诗之路”课题的缘起、诗路沿线地区的历史与文化、诗路发展历程及地理走向,锁定了浙东唐诗之路、钱塘江诗路及瓯江山水诗路三条路线,采用唐诗与文物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以唐诗为文献从中检索文物信息,另一方面以文物为依托,检索档案寻找唐诗和唐代诗人的行迹,两种途径互相补充印证。在充分提炼诗人和唐诗、文物信息的基础上,将“诗路”上的文物串点成线,连线成面。

  孟诚磊重点以“浙东唐诗之路”为例,从文物级别、文物地区分布、文物年代、文物内涵等方面介绍了诗路沿线文物古迹资源的基本情况。经统计,浙东唐诗之路相关文物中,古建筑占比49%,古遗占比址24%,石窟寺及石刻占比17%,古墓葬占比10%,与调查所反映的文物类别情况基本吻合。对诗路文化的价值梳理与申遗可行性研究将为“文旅融合”背景下文物保护工作提供极具价值的借鉴模式。

唐诗之路走向研究

  

浙东唐诗之路相关文物级别及分布情况统计

  07 意大利“地中海考古遗址旅游展会”参访收获

  朱穗敏分享了她赴意大利参加“地中海考古遗址旅游展会”的见闻和心得。该展会是全球唯一致力于考古遗产交流展示的国际展会,以通过多媒体、交互虚拟方式展示考古遗产而著名。

  2019年11月,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组织了国内10个单位的20余位代表赴意大利坎帕尼亚大区萨莱诺省参加“第22届地中海考古旅游展会”,这是中国首次组团考察并参展交流。在展会上,ICOMOS CHINA收集了来自良渚、殷墟、秦始皇陵等世界遗产地的图片和影像资料,在现场向公众循环播放,并准备了相关画册以供交流。

  展会期间安排了多场讲座和对谈,三位中国专家被邀请参与名为“中意携手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座谈。其中,刘斌所长向意大利同行介绍了良渚遗址的考古研究工作。除展览外,此行还考察了帕埃斯图姆考古遗址和庞贝古城遗址。

  本次活动,通过实地考察遗址和参与展览交流,对相关遗址的历史、保护和旅游的理念及方法有了充分了解,并就文物保护的技术问题、如何充分发挥遗址的教育作用以及如何设计遗址的展示路线与国际同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地参展推介

刘斌所长介绍良渚遗址考古研究工作

   

遗产地考察:帕埃斯图姆海王星神庙

  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19年度业务汇报交流会的最后,受刘斌所长委托,方向明副所长点评并总结了两天半来的业务汇报。他首先肯定了今年业务汇报的内容和报告者的风采,今年的考古和文保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不仅完成了既定的考古工作预期目标,还承担了繁重的文物评估工作,圆满完成任务,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同时他提出对于今后工作的期望,要求大家严格遵守考古项目管理制度,在今后的交流汇报中进一步改进汇报内容和形式,以充分展示文物考古工作者的风采,开拓视野,相互沟通,重视多学科合作和交流,把考古和文物保护事业继续向前推进。

(图文转自:“浙江考古”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学术动态

2019年度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业务汇报【三】

发布时间:2020-02-07

  1月11日上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19年度业务汇报交流会继续进行。共有7个项目进行了汇报,主要就文物资源调查与研究、文物保护、文物展示与利用以及遗产监测与评估等四大业务领域进行深入的交流。

  01 浙江三合土炮台建筑材料科学化研究

  崔彪首先分享了近年来土质建筑材料分析研究的两个案例:一是浙江三合土炮台的材料研究。该项目与浙江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的团队合作,采集了一批浙江沿海的清代三合土炮台样品,通过超景深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岩相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粒度分析、热重分析等多种手段,研究其材料配比,使用提取液的碘淀粉反应法鉴定了三合土中添加的糯米淀粉成分,并对其硬度、密度、耐渗水性、抗压强度等物理力学性能进行了检测。将来拟计划委托老工匠夯筑一批不同材料配比和有机添加成分的三合土样块,对其各方面性能指标进行实验和评估。

  二是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红烧土墙块的初步研究。2017年上半年,在良渚古城钟家港河道遗址北区出土了若干带有“白灰面”的红烧土墙体残块。选取其中的典型样本,采用观察外观和显微结构、X射线衍射分析、热重-差热分析、植硅体鉴定等手段对它的材料与工艺进行了讨论。分析结果显示,该墙块可能是先用羼合了禾本科芒属类植物茎叶的黑色粘土筑成墙体,加工平整后再用较纯净的黄色粘土调和成的泥浆涂刷表面,再对墙面进行了炙烤。这批墙块的抹面层与北方仰韶、龙山时期建筑用石灰或料姜石粉等制作的白灰面存在较大区别,如此考究的建筑墙体在长江下游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颇为罕见,可见良渚古城先民的建筑技艺已经达到较高水准。

  材料分析技术在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中应用广泛,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目前已经具备开展多种材质分析检测的技术条件,材料分析技术必将大有作为。

 

三合土炮台样品显微、岩相与电镜照片

 

良渚遗址红烧土墙块抹灰层XRD图谱

  02 浙江建筑油饰及彩画调研

  朱穗敏介绍“浙江建筑油饰及彩画调研”的相关工作,她首先厘清浙江地区宗祠建筑油饰及彩画的发展脉络。明至清朝早中期,梁柱结构以黑色油饰为主,在次要或不明显部位略施红色。早期绘制彩画的建筑有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永康陈大宗祠、龙游志棠雍睦堂、下店三槐堂等明代建筑的局部天花彩画,但后两座建筑梁架无彩画。自清中期开始,宗祠中红色油饰增多。至晚清民国时期,随着戏台建筑的发展,戏台彩画日益流行,温台地区的柱梁大多还保留黑色,温州寝堂内建筑增设藻井天花绘制彩画、缙云等地施梁枋彩画。而近年来,很多古建筑在维修过程中,改变传统做法,经常将宗祠刷成大红大紫。

  宗祠建筑中早期彩画偏少且以黑色油饰为主的现象,可能与明代律令中对宗祠家庙的限制有关,嘉靖年间“大礼议”后的推恩令,家庙、宗祠逐渐普及,但该时期宗祠彩画依然很少,仅采用较为低等级的装饰方式,而该时期的一、二品官宅邸厅堂,则多遵照律令绘制彩画,可见彩画具有较高的等级象征意义。清代红色彩画增多,以及晚清民国时间彩画的盛行,是礼法制度松弛、社会逐渐世俗化的表现。而现代的古宗祠维修,多不顾传统进行不合理维修,将宗祠刷成大红大紫,去古已远。 

台州三门地区典型宗祠建筑梁架油饰

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的永康陈大宗祠建筑彩画

  03 世界文化遗产视野下的富义仓保护与利用研究

  张书恒从世界文化遗产的角度介绍了大运河富义仓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工作。她首先回顾了我国文物古迹保护的传统及保护理念的演变。1933-1959年是以保护古建筑本体为主的阶段,之后开始重视文化遗产层面的保护,1987年以来逐渐进入古建筑与文化遗产保护并重的阶段。

  富义仓,是杭州大运河畔的粮仓建筑。张书恒以富义仓的保护维修设计方案为例,阐述了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认识与具体运用。在方案编制过程中,严格遵循国内国际保护法规、宪章、准则等文件精神,开展现场调查和价值评估,坚持最低干预原则,确保富义仓文物本体和历史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在没有同类实物参考的情况下,通过细致的现场拆违清理、遗迹遗物辨认、文献与口碑调查,厘清了富义仓的演变过程、功能分区、平面布局、建筑用途、构造特点、粮食储运保管流程等重要信息,有依据地清除了后加的建筑隔断等,真实还原了仓廒建筑特有的木闸式门、竹篾通风窗等传统做法。此外针对该建筑结构简单、用材简陋、安全系数较低等问题,没有简单地按照规范更换,而是将其作为见证晚清以来的社会历史信息加以重点保护,根据不同部位、不同构造、不同残损程度因材施策,大大降低了干预程度。

  富义仓保护维修项目全面吸收了国内外的保护经验,推动了我国保护实践从文物保护向文化遗产保护的转变,得到了负责申遗现场考察的ICOMOS专家以及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专家的高度评价。

张书恒研究员交流汇报

 

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艾莱妮等一行考察富义仓

  04 木拱廊桥的检测及安全评估

  邵浦建介绍了“木拱廊桥安全评估及修缮加固关键技术研究”的课题进展。木拱廊桥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体现了古人精湛的技艺,承载了丰富的民俗文化。但受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的影响,木拱廊桥经常出现桥体变形、构件开裂、腐朽等问题,对廊桥的安全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目前木拱廊桥的安全性评估的研究相对薄弱。为此,我们通过“木拱廊桥安全评估及修缮加固关键技术研究”课题,以泰顺北涧桥、溪东桥为研究对象,经过现场勘查和检测、数值模拟分析和模型试验,研究了针对木拱廊桥结构的安全检测评估技术,建立检测评估指标及安全控制标准,并分析灾害荷载作用下廊桥结构的安全性。此外,邵浦建还讨论了主拱结构不落架修复的可行性,为木拱廊桥的科学保护、安全修复提供了全新的技术可能性。

泰顺北涧桥现状勘测

木拱廊桥的安全检测内容

  05 桐庐江南地区古代引水系统价值初探

  郑殷芳以深澳、翙岗村为代表的桐庐江南地区的古代引水系统工程遗产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史料、田野调查、比较研究等方法,对桐庐江南地区的古代引水工程的结构体系、工程原理、价值内涵、文化特色等进行挖掘与梳理,展示了这一完整的蓄灌、生产与生活用水统一管理的引水系统。深澳水利工程系统具备了先进的营造理念、科学的规划设计及高超的营造技术,是集灌溉、防洪及供水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水利工程,对桐庐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与环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综合了古代水利系统的营建模式、管理模式、遗产价值、水崇拜与水神信仰、水利系统与村落及宗教关系等研究的基础上,就桐庐江南地区古代引水系统的保存现状及保护利用建言献策,为文化产品的价值转化与文化品牌形象的树立提供了扎实的田野第一手资料。

翙岗村水澳

 

桐庐大源溪引水系统略图

  06 “唐诗之路”课题项目报告

  孟诚磊从“诗路文化带建设”“大花园建设战略以及浙江省文物局、省考古所的相关工作背景出发,系统介绍了浙江“唐诗之路”课题项目的工作框架和研究方法。他首先阐述了“唐诗之路”课题的缘起、诗路沿线地区的历史与文化、诗路发展历程及地理走向,锁定了浙东唐诗之路、钱塘江诗路及瓯江山水诗路三条路线,采用唐诗与文物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以唐诗为文献从中检索文物信息,另一方面以文物为依托,检索档案寻找唐诗和唐代诗人的行迹,两种途径互相补充印证。在充分提炼诗人和唐诗、文物信息的基础上,将“诗路”上的文物串点成线,连线成面。

  孟诚磊重点以“浙东唐诗之路”为例,从文物级别、文物地区分布、文物年代、文物内涵等方面介绍了诗路沿线文物古迹资源的基本情况。经统计,浙东唐诗之路相关文物中,古建筑占比49%,古遗占比址24%,石窟寺及石刻占比17%,古墓葬占比10%,与调查所反映的文物类别情况基本吻合。对诗路文化的价值梳理与申遗可行性研究将为“文旅融合”背景下文物保护工作提供极具价值的借鉴模式。

唐诗之路走向研究

  

浙东唐诗之路相关文物级别及分布情况统计

  07 意大利“地中海考古遗址旅游展会”参访收获

  朱穗敏分享了她赴意大利参加“地中海考古遗址旅游展会”的见闻和心得。该展会是全球唯一致力于考古遗产交流展示的国际展会,以通过多媒体、交互虚拟方式展示考古遗产而著名。

  2019年11月,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组织了国内10个单位的20余位代表赴意大利坎帕尼亚大区萨莱诺省参加“第22届地中海考古旅游展会”,这是中国首次组团考察并参展交流。在展会上,ICOMOS CHINA收集了来自良渚、殷墟、秦始皇陵等世界遗产地的图片和影像资料,在现场向公众循环播放,并准备了相关画册以供交流。

  展会期间安排了多场讲座和对谈,三位中国专家被邀请参与名为“中意携手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座谈。其中,刘斌所长向意大利同行介绍了良渚遗址的考古研究工作。除展览外,此行还考察了帕埃斯图姆考古遗址和庞贝古城遗址。

  本次活动,通过实地考察遗址和参与展览交流,对相关遗址的历史、保护和旅游的理念及方法有了充分了解,并就文物保护的技术问题、如何充分发挥遗址的教育作用以及如何设计遗址的展示路线与国际同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地参展推介

刘斌所长介绍良渚遗址考古研究工作

   

遗产地考察:帕埃斯图姆海王星神庙

  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19年度业务汇报交流会的最后,受刘斌所长委托,方向明副所长点评并总结了两天半来的业务汇报。他首先肯定了今年业务汇报的内容和报告者的风采,今年的考古和文保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不仅完成了既定的考古工作预期目标,还承担了繁重的文物评估工作,圆满完成任务,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同时他提出对于今后工作的期望,要求大家严格遵守考古项目管理制度,在今后的交流汇报中进一步改进汇报内容和形式,以充分展示文物考古工作者的风采,开拓视野,相互沟通,重视多学科合作和交流,把考古和文物保护事业继续向前推进。

(图文转自:“浙江考古”公众号)

作者:张依欣

文章出处:“浙江考古”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