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以实干笃定前行 以奋斗不负韶华——2019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业务成果汇报会纪要(一)

发布时间:2020-03-04文章出处:“考古陕西”公众号作者:

  小寒刚过,尚未大冷,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业务总结大会。1月9日至10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2019年业务成果汇报会如期举办。汇报会由孙周勇院长主持,西省文物局直属单位、地市文博单位、相关高校师生等业界同仁近300人次参加了此次盛会。西省文物局局长罗文利、副局长贾强及文物处、博物馆处等相关处室负责人专程参加,并全程听取上午的所有项目汇报。

  

  会议现场 

  本次汇报会历时两天,共31个重点项目,内容涉及史前、商周、秦汉、隋唐、文保科技五个方面,是西省考古研究院2019年科研工作的全面反映。

  

  种建荣作业务工作总结

  项目汇报开始前,种建荣副院长从“回顾工作•盘点成果•述评考古”三个方面对2019年度业务工作整体情况进行了概要总结。

  回顾工作,2019年科研管理进一步规范,常规业务稳步推进,两期培训(陕西省青年考古人员业务培训、 陕晋两省考古业务人员培训班  )意义深远,两次会议(石峁皇城台考古新发现暨口簧国际研讨会、第十届全国动物考古学研讨会)影响很大;推进“基地+”的工作新模式,守正创新;公众考古着力文化传播,陕西考古主流媒体频频亮相;田野考古与文保科技融合发展,特色鲜明。“一带一路”考古,彰显实力与水平;西藏考古,责任担当,合作共赢。

  2019,“陕西考古”不仅在三秦大地上闪烁,更闪亮在国际舞台上。盘点成果,收获满满。述评考古,史前工作不多,但发现惊人,学术布局,已然形成;商周考古开展项目少,新发现可圈可点,但与今年全国抢眼发现相比,总体波澜不惊;秦汉考古项目最多,发现丰富,基于保护与利用下的大遗址考古理念与方法,令人印象深刻;隋唐考古立足田野,坚持成果导向,深耕细作,着力资料整理,成绩卓然。文保和科技考古,研究广度与深度不断拓展,成绩显著。沉思过往,也有遗憾,但却不必执拗。以实干笃定前行,以奋斗不负韶华。

  收获,让我们更加坚定;遗憾,也可能成为未来的惊喜。

  1月9日的汇报会由史前、秦汉两大版块组成。

  Part1 史前版块

  史前版块由史前考古研究室主任马明志副研究员主持,参与汇报的项目有黄河沿岸旧石器时代遗址调查、延安芦山峁遗址、北刘遗址、石峁皇城台遗址、杨官寨遗址、杨官寨遗址水文条件变化研究、高陵邓家塬墓地和富平岔口遗址。

  

  张改课

  张改课做了黄河沿岸旧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的工作汇报。7—11月,在陕西省文物保护专项经费的支持下,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多家单位在榆林市黄河沿岸地区开展了系统调查,调查面积约500平方千米,新发现旧石器遗址36处,采集石制品1000余件。本次调查填补了多处区域空白,大大丰富了榆林和晋陕峡谷地区旧石器遗址的数量和分布范围,获得的丰富石制品为认识晋陕峡谷乃至大河套地区旧石器遗存的年代与内涵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次工作积累了在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旧石器遗址调查的宝贵经验,为今后持续深入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神木万镇万镇村遗址远景(东南-西北)

  

  绥德县枣林坪镇鱼湾村遗址地层剖面(东-西)

  

  吴堡县岔上镇丁家畔村遗址部分石制品

    

  马明志

  马明志汇报了芦山峁遗址的考古新收获。2019年的发掘工作主要集中在小营盘梁,发现了庙底沟二期文化阶段的护边夯土带和大型墓葬,另有一处建筑基址残迹。在大营盘梁南端山坡上清理出庙底沟二期文化晚期的小型房址1座,并对大营盘梁南端广场上的道路系统进行了补充清理,揭露出主路和岔道结合的路网布局。目前基本可以确定本遗址核心区主体年代为庙底沟二期文化晚期,且芦山峁聚落的社会层级化现象已经产生

  

  小营盘梁发掘区域(北-南)

  

  小营盘梁M1(东-西)

  

  木炭崾岘房址出土夹砂陶罐

  

  郭小宁 

  郭小宁汇报的是富平岔口遗址的考古收获。岔口遗址位于富平县梅家坪镇岔口村北,面积约5.5万平方米。为配合铜川新区青岗岭至惠源公路进行发掘,清理灰坑61个、房址4座、墓葬2座、陶窑1座。年代可分为半坡文化晚期、庙底沟文化时期以及半坡四期,以半坡四期遗存最为丰富。从已发掘情况来看,该遗址出土遗迹、遗物特征和关中中部同时期基本一致。遗址位于关中平原与陕北高原的过渡区域,对它的发掘丰富了该区域仰韶时期的文化内涵,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他汇报的第二个项目是宜川铁龙湾遗址,2019年度共发掘600平方米,灰坑4座、房址2座,主体与芦山峁同期,另发现有一些半坡文化晚期、庙底沟文化陶片。

  

  富平岔口遗址地貌及发掘场景

  

  富平岔口仰韶文化房址

  

  富平岔口出土半坡文化晚期陶片

 

  

  王小庆

  王小庆介绍了2019年北刘遗址的考古勘探与发掘工作,确认遗址面积不小于50万平方米。在勘探基础上,发掘面积500平方米,发现了庙底沟文化时期用陶片铺就的生活面,中间围着一个大型建筑基址。在上层发现有一些被扰动上来的老观台文化遗存,证明在庙底沟文化层下应有丰富的老观台文化遗存。北刘遗址对我们认识“早期中国”的文化面貌、寻找黄河流域最早的农业遗存、探讨黄河中游地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等重大学术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邸楠汇报了石峁皇城台遗址的新收获。2019年的工作主要围绕去年发现的大台基展开,廓清它的四至范围,并对其南护墙进行重点清理和揭露。本年度最重要的发现是南护墙处的精美石雕,结合2018年的发现,目前共计70余件。系列测年显示,皇城台大台基修建和使用年代不晚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南护墙石雕的年代也应相同。大台基的发现、确认和发掘正式拉开了探讨皇城台聚落区划和功能性质的帷幕,为论证皇城台在石峁城址内的核心地位奠定了重要而深厚的物质基础

  

  大台基鸟瞰(东-西)

  南护墙6号石雕

  

  南护墙34号石雕

 

  

  殷宇鹏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合作开展了墓葬区水环境调研、出土人骨保存环境及保护材料研发、土遗址加固保护等方面的工作,还对墓葬及发掘中、发掘后一段时间内现场的环境变化进行实时监测,客观记录详细数据,为下一步保护工作提供重要支撑。

  

  遗址东部庙底沟文化墓地发掘区遗迹平面分布图

  

  偏洞室墓M392全景(南-北)

  

  偏洞室墓M378出土骨簪及骨饰

  

  胡珂

  胡珂汇报了杨官寨遗址水文条件变化研究和高陵邓家塬墓地的考古收获。

  

  遗址5处采集剖面测年

  

  粒度累计概率曲线图

  

  杨官寨遗址中心水池内沉积物采样现场照片

  在杨官寨遗址内采集了五处自然沉积剖面。通过对采集样品的沉积年代和粒度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发现从晚更新世晚期直至5.9kaBP,2.98kaBP(编者按:即距今5900年,距今2980年)至近现代这两段时间,杨官寨遗址所在区域处于较大型洪水泛滥的时期。5.9kaBP-2.98kaBP未见洪水痕迹,应是一个洪水的停滞时期。同时发现,杨官寨遗址使用期间地下水位较高,同今天地下水位较低的情况差别较大。综合研究后认为,洪水的停滞为杨官寨遗址的存续提供了时间窗口。地下水和地貌条件为杨官寨聚落选址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地下水的下降及后期的洪水使自然条件恶化是杨官寨遗址废弃的原因之一。

  为配合西安众邦电缆建设,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高陵区姬家街道邓家塬村和罗家村之间开展考古发掘,目前共清理墓葬38座、灰坑7座、窑址2座,出土器物90件,年代主要为汉、隋、唐和明清时期。本次发掘的墓葬多为平民墓地,为了解该区域汉唐时期平民墓葬形制、葬俗等提供了新的资料。窑址的发现为明清时期砖瓦建筑材料的制造、生产研究提供了素材。(现场照片:是江柳 赵巧 项目图文:夏楠  邵晶 冯丹 赵海晨)

(原文标题:【会议纪实】以实干笃定前行,以奋斗不负韶华(一) | 2019年务成果汇报会纪要 图文转自:“考古陕西”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学术动态

以实干笃定前行 以奋斗不负韶华——2019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业务成果汇报会纪要(一)

发布时间:2020-03-04

  小寒刚过,尚未大冷,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业务总结大会。1月9日至10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2019年业务成果汇报会如期举办。汇报会由孙周勇院长主持,西省文物局直属单位、地市文博单位、相关高校师生等业界同仁近300人次参加了此次盛会。西省文物局局长罗文利、副局长贾强及文物处、博物馆处等相关处室负责人专程参加,并全程听取上午的所有项目汇报。

  

  会议现场 

  本次汇报会历时两天,共31个重点项目,内容涉及史前、商周、秦汉、隋唐、文保科技五个方面,是西省考古研究院2019年科研工作的全面反映。

  

  种建荣作业务工作总结

  项目汇报开始前,种建荣副院长从“回顾工作•盘点成果•述评考古”三个方面对2019年度业务工作整体情况进行了概要总结。

  回顾工作,2019年科研管理进一步规范,常规业务稳步推进,两期培训(陕西省青年考古人员业务培训、 陕晋两省考古业务人员培训班  )意义深远,两次会议(石峁皇城台考古新发现暨口簧国际研讨会、第十届全国动物考古学研讨会)影响很大;推进“基地+”的工作新模式,守正创新;公众考古着力文化传播,陕西考古主流媒体频频亮相;田野考古与文保科技融合发展,特色鲜明。“一带一路”考古,彰显实力与水平;西藏考古,责任担当,合作共赢。

  2019,“陕西考古”不仅在三秦大地上闪烁,更闪亮在国际舞台上。盘点成果,收获满满。述评考古,史前工作不多,但发现惊人,学术布局,已然形成;商周考古开展项目少,新发现可圈可点,但与今年全国抢眼发现相比,总体波澜不惊;秦汉考古项目最多,发现丰富,基于保护与利用下的大遗址考古理念与方法,令人印象深刻;隋唐考古立足田野,坚持成果导向,深耕细作,着力资料整理,成绩卓然。文保和科技考古,研究广度与深度不断拓展,成绩显著。沉思过往,也有遗憾,但却不必执拗。以实干笃定前行,以奋斗不负韶华。

  收获,让我们更加坚定;遗憾,也可能成为未来的惊喜。

  1月9日的汇报会由史前、秦汉两大版块组成。

  Part1 史前版块

  史前版块由史前考古研究室主任马明志副研究员主持,参与汇报的项目有黄河沿岸旧石器时代遗址调查、延安芦山峁遗址、北刘遗址、石峁皇城台遗址、杨官寨遗址、杨官寨遗址水文条件变化研究、高陵邓家塬墓地和富平岔口遗址。

  

  张改课

  张改课做了黄河沿岸旧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的工作汇报。7—11月,在陕西省文物保护专项经费的支持下,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多家单位在榆林市黄河沿岸地区开展了系统调查,调查面积约500平方千米,新发现旧石器遗址36处,采集石制品1000余件。本次调查填补了多处区域空白,大大丰富了榆林和晋陕峡谷地区旧石器遗址的数量和分布范围,获得的丰富石制品为认识晋陕峡谷乃至大河套地区旧石器遗存的年代与内涵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次工作积累了在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旧石器遗址调查的宝贵经验,为今后持续深入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神木万镇万镇村遗址远景(东南-西北)

  

  绥德县枣林坪镇鱼湾村遗址地层剖面(东-西)

  

  吴堡县岔上镇丁家畔村遗址部分石制品

    

  马明志

  马明志汇报了芦山峁遗址的考古新收获。2019年的发掘工作主要集中在小营盘梁,发现了庙底沟二期文化阶段的护边夯土带和大型墓葬,另有一处建筑基址残迹。在大营盘梁南端山坡上清理出庙底沟二期文化晚期的小型房址1座,并对大营盘梁南端广场上的道路系统进行了补充清理,揭露出主路和岔道结合的路网布局。目前基本可以确定本遗址核心区主体年代为庙底沟二期文化晚期,且芦山峁聚落的社会层级化现象已经产生

  

  小营盘梁发掘区域(北-南)

  

  小营盘梁M1(东-西)

  

  木炭崾岘房址出土夹砂陶罐

  

  郭小宁 

  郭小宁汇报的是富平岔口遗址的考古收获。岔口遗址位于富平县梅家坪镇岔口村北,面积约5.5万平方米。为配合铜川新区青岗岭至惠源公路进行发掘,清理灰坑61个、房址4座、墓葬2座、陶窑1座。年代可分为半坡文化晚期、庙底沟文化时期以及半坡四期,以半坡四期遗存最为丰富。从已发掘情况来看,该遗址出土遗迹、遗物特征和关中中部同时期基本一致。遗址位于关中平原与陕北高原的过渡区域,对它的发掘丰富了该区域仰韶时期的文化内涵,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他汇报的第二个项目是宜川铁龙湾遗址,2019年度共发掘600平方米,灰坑4座、房址2座,主体与芦山峁同期,另发现有一些半坡文化晚期、庙底沟文化陶片。

  

  富平岔口遗址地貌及发掘场景

  

  富平岔口仰韶文化房址

  

  富平岔口出土半坡文化晚期陶片

 

  

  王小庆

  王小庆介绍了2019年北刘遗址的考古勘探与发掘工作,确认遗址面积不小于50万平方米。在勘探基础上,发掘面积500平方米,发现了庙底沟文化时期用陶片铺就的生活面,中间围着一个大型建筑基址。在上层发现有一些被扰动上来的老观台文化遗存,证明在庙底沟文化层下应有丰富的老观台文化遗存。北刘遗址对我们认识“早期中国”的文化面貌、寻找黄河流域最早的农业遗存、探讨黄河中游地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等重大学术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邸楠汇报了石峁皇城台遗址的新收获。2019年的工作主要围绕去年发现的大台基展开,廓清它的四至范围,并对其南护墙进行重点清理和揭露。本年度最重要的发现是南护墙处的精美石雕,结合2018年的发现,目前共计70余件。系列测年显示,皇城台大台基修建和使用年代不晚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南护墙石雕的年代也应相同。大台基的发现、确认和发掘正式拉开了探讨皇城台聚落区划和功能性质的帷幕,为论证皇城台在石峁城址内的核心地位奠定了重要而深厚的物质基础

  

  大台基鸟瞰(东-西)

  南护墙6号石雕

  

  南护墙34号石雕

 

  

  殷宇鹏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合作开展了墓葬区水环境调研、出土人骨保存环境及保护材料研发、土遗址加固保护等方面的工作,还对墓葬及发掘中、发掘后一段时间内现场的环境变化进行实时监测,客观记录详细数据,为下一步保护工作提供重要支撑。

  

  遗址东部庙底沟文化墓地发掘区遗迹平面分布图

  

  偏洞室墓M392全景(南-北)

  

  偏洞室墓M378出土骨簪及骨饰

  

  胡珂

  胡珂汇报了杨官寨遗址水文条件变化研究和高陵邓家塬墓地的考古收获。

  

  遗址5处采集剖面测年

  

  粒度累计概率曲线图

  

  杨官寨遗址中心水池内沉积物采样现场照片

  在杨官寨遗址内采集了五处自然沉积剖面。通过对采集样品的沉积年代和粒度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发现从晚更新世晚期直至5.9kaBP,2.98kaBP(编者按:即距今5900年,距今2980年)至近现代这两段时间,杨官寨遗址所在区域处于较大型洪水泛滥的时期。5.9kaBP-2.98kaBP未见洪水痕迹,应是一个洪水的停滞时期。同时发现,杨官寨遗址使用期间地下水位较高,同今天地下水位较低的情况差别较大。综合研究后认为,洪水的停滞为杨官寨遗址的存续提供了时间窗口。地下水和地貌条件为杨官寨聚落选址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地下水的下降及后期的洪水使自然条件恶化是杨官寨遗址废弃的原因之一。

  为配合西安众邦电缆建设,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高陵区姬家街道邓家塬村和罗家村之间开展考古发掘,目前共清理墓葬38座、灰坑7座、窑址2座,出土器物90件,年代主要为汉、隋、唐和明清时期。本次发掘的墓葬多为平民墓地,为了解该区域汉唐时期平民墓葬形制、葬俗等提供了新的资料。窑址的发现为明清时期砖瓦建筑材料的制造、生产研究提供了素材。(现场照片:是江柳 赵巧 项目图文:夏楠  邵晶 冯丹 赵海晨)

(原文标题:【会议纪实】以实干笃定前行,以奋斗不负韶华(一) | 2019年务成果汇报会纪要 图文转自:“考古陕西”公众号)

作者:

文章出处:“考古陕西”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