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全国人大代表王巍:“云考古”让文物活起来

发布时间:2020-05-27文章出处:中国文化报作者:王彬

  在特殊时期召开的2020年全国两会富有特殊意义。“疫情”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高频词汇,代表、委员在小组讨论中频频提及,议案、提案中不少与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直接相关,有的针对疫情实践思考如何重构行业发展模式,还有结合实际进展审慎思考后提出的补充性建议。

▲ 王巍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王巍,分享了自己在特殊时期的调研工作体会。科技的进步已经惠及研究和传播各个层面,创新激发新动能,给行业带来诸多机遇,线上线下融合有力支撑了文化和旅游事业恢复发展。在这位来自考古学界的代表看来,公众对考古事业抱持的巨大热情从互联网一侧显现出来,这是对从业者的极大鼓舞,业界也需进一步开放融通务实求新,迎接未来的挑战。

  1点赞去年建议办复

  建议今年全面推进

  去年全国两会,王巍提出多项与文化和旅游相关的建议,包括“加大对文物盗窃的打击力度”“在海南省陵水县建设‘南岛语族文化博物馆、考古研究基地及南岛语族文化园’”“在北京建设国家级非遗特色小镇”等,受到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一年以来,这些建议均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从2019年7月31日起,公安部和国家文物局部署开展了2019年度全国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各地共侦破各类文物犯罪案件542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638名,追缴涉案文物1.1万多件。连续发布四批A级通缉令,前三批通缉的32名重大文物犯罪在逃人员已全部到案。第四批通缉的10名重大文物犯罪在逃人员已到案6名。2019年12月上旬,在陕西西安举办的全国打击文物犯罪工作培训班,采取理论与实践结合、案例教学与现场教学结合、国内研讨与跨国交流结合等方式,对文物安全防范基础薄弱的基层进行系统培训,补上知识短板,提高实战能力,维护文物安全。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今年4月接受采访时表示,正推进新技术应用,加大无人机、机器人、卫星遥感等先进技术装备在文物安全检查与执法巡查领域适用力度,文物安全预警防控能力日益增强。

  随着我国南岛语族研究的深入开展,2019年11月,海峡两岸南岛语族考古教学实习基地、壳丘头省级考古遗址公园、福建师范大学东南环境考古中心在福建平潭正式挂牌,助力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扩大知名度。作为参与研究者之一的王巍向记者透露,目前在国家文物局等相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南岛语族文化国际研究中心已成立,原先计划5月举办南岛语族国际研讨会,但因疫情缘故将推迟到11月左右。这个对世界上唯一主要分布在海岛上的庞大族群的语言起源研究,将密切我国与分布于南太平洋上的诸多岛国的关系,提升我国在这一地区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在北京建设国家级非遗特色小镇已取得实质性进展,2019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研讨,已取址北京市昌平区小汤山镇。结合一年来的调研和论证,王巍在去年的基础上,今年进一步提出,把小汤山非遗特色小镇项目作为北京市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课题,写入北京市“十四五”发展规划,纳入昌平区城市及土地空间规划,尽快完成立项,全面推进实施。

  2由“云考古”思考技术创新

  更好回应公共考古需求

  代表、委员的建议、提案以扎实调研为基础,经过实践不断发展成熟。王巍多年来一直非常注重行业观察,从中发现新趋势、提出新问题。最近几个月,王巍感受最深的是一场特殊的直播——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从中,他思考最多的是如何利用新技术,增进考古专家与公众的互动,回应公共考古需求,创新研究和传播形式,促进行业发展。

▲ 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直播截图

  往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一般采用候选项目团队进京交流汇报的形式。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适应防控形势,主动创新形式,利用“五一”假期在网络会议平台全程直播,包括20个入围项目汇报展示、专家提问点评、观众参与互动以及最后的结果揭晓。这是举办了30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首次对全民“开放权限”。据不完全统计,5月1日至5日召开的终评会,每日在线观看超500万人次,与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相关的网络互动话题总阅读量达到1.66亿人次。其后续热度依旧不减,截至5月7日中午,直播总观看量超过4000万人次,到5月10日中午,仅国家文物局微博“‘中国文博’#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话题”的阅读量已突破9000万人次,相关网络互动话题总阅读量超3亿人次。

  多年来持续呼吁考古走向公众的王巍,感慨“这是迄今最为成功的公共考古活动,业界清楚地看到大众投注的热情,我们考古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倍增”。

  不同以往的会议形式和传播方式,带来了空前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不为公众了解的是,王巍自己的参会经历让他深受启发。

  这还要从4月说起。王巍因工作关系,出京赴河南,于4月17日到达郑州。5月1日至3日,王巍一直是下午3点半至晚6点,准时在线参与评审会,但主办方希望作为重要评委的王巍能够回京参加5月5日的终评结果发布会。为了赶上这场会议,王巍提前计算时间,于4日早上5点半乘坐汽车,从郑州出发,按照常规7个小时准能到京,3点前参加现场会应该是合理估计。

  一路前半段还算顺利,11点半就到达河北涿州,但应疫情防控要求,外地车辆从河北进京必须通过体温监测等核查程序,结果近10公里的长队盘在路上,两个小时才往前挪了100多米,王巍赶紧查看高铁票:“最早一班是下午3点多的,这样一来,3点半就赶不回去了。既来之则安之吧。”王巍给设备充好电,准时在线参会,3点50分到北京,出了高铁站换乘汽车,王巍一路端着手机,仔仔细细观看项目汇报,进家门还赶上了点评和回答观众提问环节。

▲ 5月4日,王巍一路奔波着参加“云考古”视频会议。

  就这样,5月4日,王巍一路奔波着参加视频会议,手机记录下行走的足迹,返京长途漫漫,网速又稳又快,坎坷几多,但工作仍顺利完成了。这一天,还是王巍的生日。“真是一生中最重要也最难忘的生日啊。”他回味良久,“能够在疫情之中完成在线评审,说到底是依靠国家强大的网络技术。”

  疫情期间,“云考古”正进行,充实公共文化服务,链接更广泛的受众,收效显著。考古活动直播带来更广泛的影响力,是基于公共考古积淀而来的应然探索,也是继文博综艺节目、考古主题纪录片、博物馆展览等越来越融入大众文化生活后的又一创新成果。

  王巍仔细梳理了整个过程,与同业专家和媒体沟通,一个新想法正在酝酿:建议将视频直播等新技术更灵活地运用于公共考古中,营造良好对话氛围,让“云端文博”更加开放,成为全民文化记忆的组成部分,将学术热流和文化热力充盈网络空间,全方位丰富公众文化生活。

  3线上线下融合助发展

  考古人“赶春耕”忙碌充实

  在我国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规划中,复工复产是关键目标,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餐饮、商场、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务业恢复发展,推动线上线下融合。

  王巍立足考古行业观察到,线上线下融合正支撑行业恢复发展,成效显著。

  回看疫情封锁期,大家都不能出门,所有的交流都是通过网络,线上会议,线上查资料,线上交流,线上互动……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有网络,有一部手机,就有条件完成工作,行政程序也大大简化,时间成本迅速降低;疫情有效缓解后,全国各地的考古工作者纷纷返回单位,快马加鞭地赶三四月份这一考古发掘最佳时节。“像赶春耕一样。”王巍如是说。

  的确,疫情期间,我国考古领域连续有重大发现:5月7日,河南巩义双槐树发布了阶段性重大考古成果:双槐树遗址性质为5300年前古国时代的一处都邑遗址,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专家命名其为“河洛古国”,双槐树发布会一天内在线收看、关注量达5亿人次;四川广汉三星堆古遗址也传回消息,在上世纪80年代发现的出土了大型青铜人像等精美古蜀国文物的两个祭祀坑旁边,又发现了6个祭祀坑。这直接体现了考古行业恢复发展的成果,也反映出考古人对本职工作的坚守,以及厚积薄发的从业耐心。

  就学者研究而言,居家办公的这几个月不啻为“意外收获”。

  疫情发生前,王巍每年大概有200天在外开会或参观考古现场。疫情期间,他有3个月几乎足不出户,安安心心、清清静静在家做研究。每天实时跟进疫情信息,其余时间可以看书搞业务,精神生活非常充实,他说这是“空前绝后”。

  时间不再是碎片化的了,任务进度条变快了。王巍完成了几件大事:

  1月底,接到河南省郑州市委宣传部的委托,担纲黄河国家博物馆中黄河文化的内容总策划,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去年9月视察黄河流域并发表重要讲话后,河南开展的重要工作。王巍进行了系统研究,围绕人与环境和谐共生、黄河流域的文明精髓、黄河流域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等方面,梳理内容,铺设结构,于4月底提交了策划案,目前已进入征求意见的阶段。

  策划中国考古学百年史大型学术专著,动员了全国上百位知名的考古学家,目前编纂进展顺利。学者居家期间,利用手头资料已经撰写了相当一部分内容。

▲ 王巍创作并演唱的《白衣天使的心声》在武汉市电视台滚动播放,湖北省博物馆将收藏这部作品的创作手稿。

  除了潜心研究外,王巍还深受医护人员奉献精神的感动,创作了一首名为《白衣天使的心声》的歌曲,站在医护人员的角度,描写他们在随时可能感染新冠肺炎的危险情况下的所思所想,歌颂他们不顾个人安危、战斗在抗击疫情最前线、争分夺秒地救治患者的感人事迹。这是王巍创作的第一首歌曲,也是他第一次在线上发布自己演唱的歌曲,该版本在全国10多个省份的广电系统播放,武汉市7个电视频道一周滚动播出。值得一提的是,这首歌曲已经有了英语、日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法语、德语、俄语7个外文版本,翻译多是朋友的朋友主动热心的帮忙。

  在王巍看来,这种不分你我、风雨同舟的友谊正是全球休戚与共、共同抗击疫情的缩影,也符合创作者借此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向奋战在抗击疫情最前线的全世界白衣战士表达崇高敬意的初衷。

  记者手记

  今年全国两会的召开,本身就是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显著成效的力证。这也是文化的胜利,是以民为本的精神内核,是众志成城的团结力量,是风月同天的气度、胸怀的胜利。

  坚韧者、求新者、合作者的形象更加鲜明,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创新探索,勇于放开“权限”,打破专业边界,与公众对话,更好地回应诉求,激发新动能,创造新需求,合力促勃兴,正在成为行业恢复发展的真实映像。这一点,在文化领域尤为凸显。

  以此观之,2020年的中国值得期待,着眼当下,希冀未来,终能再创辉煌。人们将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创新奋进,不断向前。(《中国文化报》2020年5月26日第6版刊发特别报道)

责编:韩翰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学术动态

全国人大代表王巍:“云考古”让文物活起来

发布时间:2020-05-27

  在特殊时期召开的2020年全国两会富有特殊意义。“疫情”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高频词汇,代表、委员在小组讨论中频频提及,议案、提案中不少与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直接相关,有的针对疫情实践思考如何重构行业发展模式,还有结合实际进展审慎思考后提出的补充性建议。

▲ 王巍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王巍,分享了自己在特殊时期的调研工作体会。科技的进步已经惠及研究和传播各个层面,创新激发新动能,给行业带来诸多机遇,线上线下融合有力支撑了文化和旅游事业恢复发展。在这位来自考古学界的代表看来,公众对考古事业抱持的巨大热情从互联网一侧显现出来,这是对从业者的极大鼓舞,业界也需进一步开放融通务实求新,迎接未来的挑战。

  1点赞去年建议办复

  建议今年全面推进

  去年全国两会,王巍提出多项与文化和旅游相关的建议,包括“加大对文物盗窃的打击力度”“在海南省陵水县建设‘南岛语族文化博物馆、考古研究基地及南岛语族文化园’”“在北京建设国家级非遗特色小镇”等,受到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一年以来,这些建议均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从2019年7月31日起,公安部和国家文物局部署开展了2019年度全国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各地共侦破各类文物犯罪案件542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638名,追缴涉案文物1.1万多件。连续发布四批A级通缉令,前三批通缉的32名重大文物犯罪在逃人员已全部到案。第四批通缉的10名重大文物犯罪在逃人员已到案6名。2019年12月上旬,在陕西西安举办的全国打击文物犯罪工作培训班,采取理论与实践结合、案例教学与现场教学结合、国内研讨与跨国交流结合等方式,对文物安全防范基础薄弱的基层进行系统培训,补上知识短板,提高实战能力,维护文物安全。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今年4月接受采访时表示,正推进新技术应用,加大无人机、机器人、卫星遥感等先进技术装备在文物安全检查与执法巡查领域适用力度,文物安全预警防控能力日益增强。

  随着我国南岛语族研究的深入开展,2019年11月,海峡两岸南岛语族考古教学实习基地、壳丘头省级考古遗址公园、福建师范大学东南环境考古中心在福建平潭正式挂牌,助力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扩大知名度。作为参与研究者之一的王巍向记者透露,目前在国家文物局等相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南岛语族文化国际研究中心已成立,原先计划5月举办南岛语族国际研讨会,但因疫情缘故将推迟到11月左右。这个对世界上唯一主要分布在海岛上的庞大族群的语言起源研究,将密切我国与分布于南太平洋上的诸多岛国的关系,提升我国在这一地区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在北京建设国家级非遗特色小镇已取得实质性进展,2019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研讨,已取址北京市昌平区小汤山镇。结合一年来的调研和论证,王巍在去年的基础上,今年进一步提出,把小汤山非遗特色小镇项目作为北京市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课题,写入北京市“十四五”发展规划,纳入昌平区城市及土地空间规划,尽快完成立项,全面推进实施。

  2由“云考古”思考技术创新

  更好回应公共考古需求

  代表、委员的建议、提案以扎实调研为基础,经过实践不断发展成熟。王巍多年来一直非常注重行业观察,从中发现新趋势、提出新问题。最近几个月,王巍感受最深的是一场特殊的直播——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从中,他思考最多的是如何利用新技术,增进考古专家与公众的互动,回应公共考古需求,创新研究和传播形式,促进行业发展。

▲ 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直播截图

  往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一般采用候选项目团队进京交流汇报的形式。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适应防控形势,主动创新形式,利用“五一”假期在网络会议平台全程直播,包括20个入围项目汇报展示、专家提问点评、观众参与互动以及最后的结果揭晓。这是举办了30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首次对全民“开放权限”。据不完全统计,5月1日至5日召开的终评会,每日在线观看超500万人次,与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相关的网络互动话题总阅读量达到1.66亿人次。其后续热度依旧不减,截至5月7日中午,直播总观看量超过4000万人次,到5月10日中午,仅国家文物局微博“‘中国文博’#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话题”的阅读量已突破9000万人次,相关网络互动话题总阅读量超3亿人次。

  多年来持续呼吁考古走向公众的王巍,感慨“这是迄今最为成功的公共考古活动,业界清楚地看到大众投注的热情,我们考古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倍增”。

  不同以往的会议形式和传播方式,带来了空前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不为公众了解的是,王巍自己的参会经历让他深受启发。

  这还要从4月说起。王巍因工作关系,出京赴河南,于4月17日到达郑州。5月1日至3日,王巍一直是下午3点半至晚6点,准时在线参与评审会,但主办方希望作为重要评委的王巍能够回京参加5月5日的终评结果发布会。为了赶上这场会议,王巍提前计算时间,于4日早上5点半乘坐汽车,从郑州出发,按照常规7个小时准能到京,3点前参加现场会应该是合理估计。

  一路前半段还算顺利,11点半就到达河北涿州,但应疫情防控要求,外地车辆从河北进京必须通过体温监测等核查程序,结果近10公里的长队盘在路上,两个小时才往前挪了100多米,王巍赶紧查看高铁票:“最早一班是下午3点多的,这样一来,3点半就赶不回去了。既来之则安之吧。”王巍给设备充好电,准时在线参会,3点50分到北京,出了高铁站换乘汽车,王巍一路端着手机,仔仔细细观看项目汇报,进家门还赶上了点评和回答观众提问环节。

▲ 5月4日,王巍一路奔波着参加“云考古”视频会议。

  就这样,5月4日,王巍一路奔波着参加视频会议,手机记录下行走的足迹,返京长途漫漫,网速又稳又快,坎坷几多,但工作仍顺利完成了。这一天,还是王巍的生日。“真是一生中最重要也最难忘的生日啊。”他回味良久,“能够在疫情之中完成在线评审,说到底是依靠国家强大的网络技术。”

  疫情期间,“云考古”正进行,充实公共文化服务,链接更广泛的受众,收效显著。考古活动直播带来更广泛的影响力,是基于公共考古积淀而来的应然探索,也是继文博综艺节目、考古主题纪录片、博物馆展览等越来越融入大众文化生活后的又一创新成果。

  王巍仔细梳理了整个过程,与同业专家和媒体沟通,一个新想法正在酝酿:建议将视频直播等新技术更灵活地运用于公共考古中,营造良好对话氛围,让“云端文博”更加开放,成为全民文化记忆的组成部分,将学术热流和文化热力充盈网络空间,全方位丰富公众文化生活。

  3线上线下融合助发展

  考古人“赶春耕”忙碌充实

  在我国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规划中,复工复产是关键目标,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餐饮、商场、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务业恢复发展,推动线上线下融合。

  王巍立足考古行业观察到,线上线下融合正支撑行业恢复发展,成效显著。

  回看疫情封锁期,大家都不能出门,所有的交流都是通过网络,线上会议,线上查资料,线上交流,线上互动……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有网络,有一部手机,就有条件完成工作,行政程序也大大简化,时间成本迅速降低;疫情有效缓解后,全国各地的考古工作者纷纷返回单位,快马加鞭地赶三四月份这一考古发掘最佳时节。“像赶春耕一样。”王巍如是说。

  的确,疫情期间,我国考古领域连续有重大发现:5月7日,河南巩义双槐树发布了阶段性重大考古成果:双槐树遗址性质为5300年前古国时代的一处都邑遗址,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专家命名其为“河洛古国”,双槐树发布会一天内在线收看、关注量达5亿人次;四川广汉三星堆古遗址也传回消息,在上世纪80年代发现的出土了大型青铜人像等精美古蜀国文物的两个祭祀坑旁边,又发现了6个祭祀坑。这直接体现了考古行业恢复发展的成果,也反映出考古人对本职工作的坚守,以及厚积薄发的从业耐心。

  就学者研究而言,居家办公的这几个月不啻为“意外收获”。

  疫情发生前,王巍每年大概有200天在外开会或参观考古现场。疫情期间,他有3个月几乎足不出户,安安心心、清清静静在家做研究。每天实时跟进疫情信息,其余时间可以看书搞业务,精神生活非常充实,他说这是“空前绝后”。

  时间不再是碎片化的了,任务进度条变快了。王巍完成了几件大事:

  1月底,接到河南省郑州市委宣传部的委托,担纲黄河国家博物馆中黄河文化的内容总策划,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去年9月视察黄河流域并发表重要讲话后,河南开展的重要工作。王巍进行了系统研究,围绕人与环境和谐共生、黄河流域的文明精髓、黄河流域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等方面,梳理内容,铺设结构,于4月底提交了策划案,目前已进入征求意见的阶段。

  策划中国考古学百年史大型学术专著,动员了全国上百位知名的考古学家,目前编纂进展顺利。学者居家期间,利用手头资料已经撰写了相当一部分内容。

▲ 王巍创作并演唱的《白衣天使的心声》在武汉市电视台滚动播放,湖北省博物馆将收藏这部作品的创作手稿。

  除了潜心研究外,王巍还深受医护人员奉献精神的感动,创作了一首名为《白衣天使的心声》的歌曲,站在医护人员的角度,描写他们在随时可能感染新冠肺炎的危险情况下的所思所想,歌颂他们不顾个人安危、战斗在抗击疫情最前线、争分夺秒地救治患者的感人事迹。这是王巍创作的第一首歌曲,也是他第一次在线上发布自己演唱的歌曲,该版本在全国10多个省份的广电系统播放,武汉市7个电视频道一周滚动播出。值得一提的是,这首歌曲已经有了英语、日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法语、德语、俄语7个外文版本,翻译多是朋友的朋友主动热心的帮忙。

  在王巍看来,这种不分你我、风雨同舟的友谊正是全球休戚与共、共同抗击疫情的缩影,也符合创作者借此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向奋战在抗击疫情最前线的全世界白衣战士表达崇高敬意的初衷。

  记者手记

  今年全国两会的召开,本身就是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显著成效的力证。这也是文化的胜利,是以民为本的精神内核,是众志成城的团结力量,是风月同天的气度、胸怀的胜利。

  坚韧者、求新者、合作者的形象更加鲜明,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创新探索,勇于放开“权限”,打破专业边界,与公众对话,更好地回应诉求,激发新动能,创造新需求,合力促勃兴,正在成为行业恢复发展的真实映像。这一点,在文化领域尤为凸显。

  以此观之,2020年的中国值得期待,着眼当下,希冀未来,终能再创辉煌。人们将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创新奋进,不断向前。(《中国文化报》2020年5月26日第6版刊发特别报道)

责编:韩翰

作者:王彬

文章出处: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