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佳翎和赵献超老师:手工业遗产专题研究
2020年7月21日上午的课程聚焦“手工业遗产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范佳翎老师和赵献超老师为考古夏令营的同学分别作题为《文化遗产规划概要》和《保护规划与考古遗址公园案例分析》的专题报告,来自30余所高校的百余名师生参加了此次课程讲座。
范佳翎老师主要从什么是规划、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性质定位、编制审批、主要类型等几个方面分享“文化遗产规划概要”的相关内容,并重点介绍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规划三种重要的文化遗产规划。
范老师以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分类为切入点,明确本次讲座主要聚焦于不可移动的物质文化遗产的规划,引导大家理解对规划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以及机构、个人的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生动地讲解让同学们对文化遗产规划的意义和作用有了清晰的认识。从规划到城市规划,再到文化遗产规划层层推进,逐步深入。
在讲座进行过程中,范老师引述众多法律法规、行业准则等文件以及一些实际的规划案例对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性质、类型、编制要求、内容构成等进行了讲述,从最为直观的层面使学员们对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以及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有了一定的了解。最后分别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和世界遗产保护规划的相关法规要求和规划编制流程进行介绍。
范老师强调规划是面对未来的,是计划的一种,需要在对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管理现状和问题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未来可能影响遗产的因素进行预判并作出相应安排,以有效地保护文化遗产。保护规划通过相应的审批流程,通过并公布后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制定需要与城市规划等相关规划进行衔接,文物保护规划具有法律效力。
此外,范老师还强调保护规划的编制、审批、公布、评估、修订应该是动态的过程,应当定期进行评估,从而做出相应调整。
最后范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课后自主学习国家文博事业发展规划、《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等法律法规文件和相关资料,以进一步了解文化遗产规划以及我国的相关要求。
赵献超老师在向大家作《保护规划与考古遗址公园案例分析》的报告时,首先提出“何为规划?”这一问题,引发大家深入思考。接着,他又从社会中对规划的负面评价入手,介绍了保护规划主要涉及的“保、利、管、研”等四个方面的工作内容。
赵老师的讲座围绕渤海中京城遗址展开,涉及该遗址的保护规划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两方面。在介绍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时,赵老师指出,保护规划的流程一般较长,需要规划者根据每一个规划对象的实际情况,切实做好规划设计工作。
赵老师使用了大量直观且有代表性的图片,结合渤海中京城遗址对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详细解说。他总结,保护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即在现状评估基础上的保护区划、保护措施、环境规划、展示规划、管理规划等,与大家熟悉的学术论文一样,是一个发现问题并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营员们在赵老师的介绍中,对保护规划的编制有了较为具体的认识。
随后,赵老师通过对吉林渤海中京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实例分析,强调在实际的规划设计项目中,如何贯彻法律法规与国际文件中所涉及的遗产保护原则与理念,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他希望同学们明白,做规划设计不是做画图生或者打字员,这是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工作,如果大家将来有机会从事相关工作,一定要坚持思考,切实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与规划设计水平。
同学们对两位老师的讲座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讲座结束后提出了很多问题,与老师们在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和利用等问题上进行深入探讨。就巴黎圣母院遭遇火灾问题,范佳翎老师指出威胁文化遗产的因素包括自然和人为两大类,而保护规划是在扎实的调研基础上,制定相应措施以控制对文化遗产产生影响的因素。火灾是可以通过加强日常防护、完善消防设施等管理措施进行预防的。范老师强调,巴黎圣母院大火事件对我国乃至全世界的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都是一个警示,需要强化日常监管,防患于未然。
针对一些地区的文保单位宣传力度不够、经营不善、保护规划是否真正落地、文保单位如何更好地服务大众等问题,同学们与赵献超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赵老师表示这些问题大部分并不能在课堂上得到解决,他鼓励同学们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大家的点滴努力。他相信,虽然当下的实际情况中还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随着大家的智力投入和时间积累,相关的情况一定会有所改善。
最后,范老师总结到,遗产保护领域很多问题都是开放性的,仍未达成共识,思想活跃,视角多元化,并鼓励同学们可以利用互联网丰富的学习资源,自主学习、深入思考,不断扩宽知识面,继续关注相关话题并进行深入研究。
撰稿:夏凡、王伟博、廖晓婷、田朝阳、廖金荣、张恒(学员)
整理:杨宇茜(助教)
编辑:秦昱(助教)
审定:范佳翎老师、赵献超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