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钱益汇老师:磨制石器研究方法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0-07-27文章出处:“首师大考古”公众号作者:

  2020年7月21日下午,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钱益汇教授为参加考古夏令营的同学们作题为《磨制石器研究方法与实践》的主旨报告,来自30余所高校的百余名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钱老师的讲座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包括磨制石器的发展与演变,磨制石器的生产系统,磨制石器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等三方面,第二部分以灵宝西坡的石器工业、海岱龙山文化石器技术与经济形态、二里头遗址石器原料、技术与资源控制等问题为例展开论述,最后就磨制石器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与思考。

  钱老师首先介绍了磨制石器的起源、发展与演变。在旧石器时代晚期,随着人们的居住方式、生存压力以及获取生存资源的需要不断发生变化,先民对生产技术的要求不断提高,磨制技术出现,随后应用于石器加工上。磨制石器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一直持续到中国早期国家阶段仍然作为主要的生产工具广泛使用。早期磨制技术多为局部磨制,主要应用于石器功能部位,如磨刃石器,此后磨制技术比例不断提高,到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磨制技术比例明显高于打制技术,部分石器也存在通体磨光和多种钻孔方式并存的现象。在采集经济阶段,基本形态多为石斧、石锛、石凿等加工工具,在向定居农业发展阶段过程中,磨制石器类型也扩展到食物加工、农业生产、武器、工具加工等等,如磨盘、磨棒、石铲、石刀、石镰、石镞、磨石等类型。

  钱老师从河北阳原虎头梁、新旧过渡阶段的岭南地区、新密李家沟遗址等材料出发,总结了新旧之交时期石器类型和技术特征。接着分别列举案例,总结了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新砦文化、二里头文化、商文化时期的石器类型及其组合特征,并从原料、类型、制作工艺、钻孔技术、制作专业化以及生产组织等角度,归纳出了史前至夏商时期石器类型变化和技术变革。在此基础上,钱老师通过对二里头、淅川下王岗、尹家城、大辛庄、殷墟、周原、洛阳北窑等夏商周时期遗址出土的石器及其他材料的综合观察与数据分析,认为在中国青铜时代石质工具同样具有很重要地位,磨制石器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研究对象,从材料获取到系统整理,从研究方法到研究内容,我们都应该予以重视。

  接着,钱老师从“操作链”视角论述了磨制石器生产系统。操作链概念于20世纪80年代形成于法国考古学界,此后20多年风靡于欧美。90年代,陈淳先生介绍到中国。此后陈虹、沈辰、彭小菲等学者做过新探讨,提出了新认识,郭梦将其运用于陶器研究。石器操作链实际上是石器从生产到废弃这一完整过程的动态生产系统,涵盖从原料获取、工具生产、使用、维修到废弃各个环节。研究石器生产系统,是要通过分析石器生产的操作流程来理解人类技术行为及相关的思维认知。钱老师还以大辛庄商代石器为例,介绍了磨制石器从原料、打制剥片、琢制成型、磨制、刃部加工和钻孔等完整的生产技术流程。

  在磨制石器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层次上,钱老师认为,石器研究要实现从物到物向“以物透人”的转变,将磨制石器的研究纳入到整个社会生产系统的角度思考,具备全面研究的意识,不但要考虑石器生产的本身,更需要我们思考其所处的生产关系层面的问题,我们既要了解时期生产的特征如何,更要研究石器是如何组织生产的,其所关联的社会生产关系如何。

  磨制石器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分类、产地、生产技术、功能、消费、废料和认知考古学研究等方面,通过对磨制石器不同阶段工具形态的观察,包括石坯和废料等的研究,可以最大限度地提供古代社会生产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可以开展复原当时社会生产组织形态,进而研究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贸易、宗教等更深层次问题。在磨制石器研究方法上,可应用分类研究、定量分析、功能分析、微痕研究、空间分布分析、产地分析法、实验考古学等方法对石器工具进行研究,并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坚持多学科合作,实现综合研究。

  关于分类方法,钱老师首先阐释了沈辰、George H.Odell、Adams等学者观点,然后以大辛庄商代石器为例,从石器生产系统出发,基于“技术与功能”视角下的多重划分原则,阐释了石器分类理论的应用。接着钱老师介绍了大辛庄遗址中石器岩性分析、地质调查、显微观察和统计学等方法,探讨了大辛庄商代先民在石料来源和开发战略方面的研究成果。关于石器功能的研究,包括对工具的运动方式及其加工对象的研究。钱老师通过对石斧、石钺、磨石、石铲、石镰、石刀等多种石器的微痕观察、测量、淀粉粒分析等综合分析,讲述了如何综合利用多种方法来研究石器功能和“透物见人”。最后钱老师结合2004年中科院首届微痕班的“钻组”实验考古报告,为我们讲述了如何开展实验考古及其意义。

  在磨制石器研究实践部分,钱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兖州王因、灵宝西坡、泗水尹家城、二里头、大辛庄等遗址的石器整理和研究成果,并着重以灵宝西坡的材料详细讲解了石器生产系统和石器类型学研究,以尹家城和两城镇材料做对比,探讨了海岱龙山文化的石器技术与经济形态,为我们全面深入理解磨制石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探讨相关学术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视角。

  最后,钱老师提出了关于磨制石器研究的理论思考。第一,从石器生产系统角度,考古发掘中要全方位收集石器资料,有利于后期整理和系统研究。第二,可以考虑从生产系统角度,重新整理之前考古发掘出土的典型遗址磨制石器材料,开展系统和综合研究。第三,应关注磨制石器技术与打制石器技术传承与发展的关系。第四,综合研究。将石器研究与手工业其他领域关联起来,整体审视手工业经济史研究,同时探究其与中国早期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的关系。

  钱老师关于磨制石器的研究思路与案例分析,拓展了学员们的研究视野,学员们也通过学习熟悉和掌握了石器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石器的每一个特征背后都代表着大量的信息,原材料来自哪里,如何制作,有什么作用?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继续去深入钻研,使得研究更加谨慎,逻辑更加清晰。最后钱老师细致解答了每位同学的问题,感谢钱老师的讲授。

  记录:邓悦、罗晓东、高范翔(营员)

  整理:刘笑池(助教)

  编辑:秦昱(助教)

  审定:钱益汇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学术动态

钱益汇老师:磨制石器研究方法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0-07-27

  2020年7月21日下午,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钱益汇教授为参加考古夏令营的同学们作题为《磨制石器研究方法与实践》的主旨报告,来自30余所高校的百余名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钱老师的讲座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包括磨制石器的发展与演变,磨制石器的生产系统,磨制石器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等三方面,第二部分以灵宝西坡的石器工业、海岱龙山文化石器技术与经济形态、二里头遗址石器原料、技术与资源控制等问题为例展开论述,最后就磨制石器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与思考。

  钱老师首先介绍了磨制石器的起源、发展与演变。在旧石器时代晚期,随着人们的居住方式、生存压力以及获取生存资源的需要不断发生变化,先民对生产技术的要求不断提高,磨制技术出现,随后应用于石器加工上。磨制石器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一直持续到中国早期国家阶段仍然作为主要的生产工具广泛使用。早期磨制技术多为局部磨制,主要应用于石器功能部位,如磨刃石器,此后磨制技术比例不断提高,到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磨制技术比例明显高于打制技术,部分石器也存在通体磨光和多种钻孔方式并存的现象。在采集经济阶段,基本形态多为石斧、石锛、石凿等加工工具,在向定居农业发展阶段过程中,磨制石器类型也扩展到食物加工、农业生产、武器、工具加工等等,如磨盘、磨棒、石铲、石刀、石镰、石镞、磨石等类型。

  钱老师从河北阳原虎头梁、新旧过渡阶段的岭南地区、新密李家沟遗址等材料出发,总结了新旧之交时期石器类型和技术特征。接着分别列举案例,总结了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新砦文化、二里头文化、商文化时期的石器类型及其组合特征,并从原料、类型、制作工艺、钻孔技术、制作专业化以及生产组织等角度,归纳出了史前至夏商时期石器类型变化和技术变革。在此基础上,钱老师通过对二里头、淅川下王岗、尹家城、大辛庄、殷墟、周原、洛阳北窑等夏商周时期遗址出土的石器及其他材料的综合观察与数据分析,认为在中国青铜时代石质工具同样具有很重要地位,磨制石器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研究对象,从材料获取到系统整理,从研究方法到研究内容,我们都应该予以重视。

  接着,钱老师从“操作链”视角论述了磨制石器生产系统。操作链概念于20世纪80年代形成于法国考古学界,此后20多年风靡于欧美。90年代,陈淳先生介绍到中国。此后陈虹、沈辰、彭小菲等学者做过新探讨,提出了新认识,郭梦将其运用于陶器研究。石器操作链实际上是石器从生产到废弃这一完整过程的动态生产系统,涵盖从原料获取、工具生产、使用、维修到废弃各个环节。研究石器生产系统,是要通过分析石器生产的操作流程来理解人类技术行为及相关的思维认知。钱老师还以大辛庄商代石器为例,介绍了磨制石器从原料、打制剥片、琢制成型、磨制、刃部加工和钻孔等完整的生产技术流程。

  在磨制石器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层次上,钱老师认为,石器研究要实现从物到物向“以物透人”的转变,将磨制石器的研究纳入到整个社会生产系统的角度思考,具备全面研究的意识,不但要考虑石器生产的本身,更需要我们思考其所处的生产关系层面的问题,我们既要了解时期生产的特征如何,更要研究石器是如何组织生产的,其所关联的社会生产关系如何。

  磨制石器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分类、产地、生产技术、功能、消费、废料和认知考古学研究等方面,通过对磨制石器不同阶段工具形态的观察,包括石坯和废料等的研究,可以最大限度地提供古代社会生产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可以开展复原当时社会生产组织形态,进而研究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贸易、宗教等更深层次问题。在磨制石器研究方法上,可应用分类研究、定量分析、功能分析、微痕研究、空间分布分析、产地分析法、实验考古学等方法对石器工具进行研究,并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坚持多学科合作,实现综合研究。

  关于分类方法,钱老师首先阐释了沈辰、George H.Odell、Adams等学者观点,然后以大辛庄商代石器为例,从石器生产系统出发,基于“技术与功能”视角下的多重划分原则,阐释了石器分类理论的应用。接着钱老师介绍了大辛庄遗址中石器岩性分析、地质调查、显微观察和统计学等方法,探讨了大辛庄商代先民在石料来源和开发战略方面的研究成果。关于石器功能的研究,包括对工具的运动方式及其加工对象的研究。钱老师通过对石斧、石钺、磨石、石铲、石镰、石刀等多种石器的微痕观察、测量、淀粉粒分析等综合分析,讲述了如何综合利用多种方法来研究石器功能和“透物见人”。最后钱老师结合2004年中科院首届微痕班的“钻组”实验考古报告,为我们讲述了如何开展实验考古及其意义。

  在磨制石器研究实践部分,钱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兖州王因、灵宝西坡、泗水尹家城、二里头、大辛庄等遗址的石器整理和研究成果,并着重以灵宝西坡的材料详细讲解了石器生产系统和石器类型学研究,以尹家城和两城镇材料做对比,探讨了海岱龙山文化的石器技术与经济形态,为我们全面深入理解磨制石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探讨相关学术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视角。

  最后,钱老师提出了关于磨制石器研究的理论思考。第一,从石器生产系统角度,考古发掘中要全方位收集石器资料,有利于后期整理和系统研究。第二,可以考虑从生产系统角度,重新整理之前考古发掘出土的典型遗址磨制石器材料,开展系统和综合研究。第三,应关注磨制石器技术与打制石器技术传承与发展的关系。第四,综合研究。将石器研究与手工业其他领域关联起来,整体审视手工业经济史研究,同时探究其与中国早期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的关系。

  钱老师关于磨制石器的研究思路与案例分析,拓展了学员们的研究视野,学员们也通过学习熟悉和掌握了石器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石器的每一个特征背后都代表着大量的信息,原材料来自哪里,如何制作,有什么作用?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继续去深入钻研,使得研究更加谨慎,逻辑更加清晰。最后钱老师细致解答了每位同学的问题,感谢钱老师的讲授。

  记录:邓悦、罗晓东、高范翔(营员)

  整理:刘笑池(助教)

  编辑:秦昱(助教)

  审定:钱益汇教授

作者:

文章出处:“首师大考古”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