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张友来老师:中国古代玉器制作工艺​

发布时间:2020-08-03文章出处:“首师大考古”公众号作者:

  2020年7月23日上午,受首都师范大学邀请,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理事张友来先生为首师考古夏令营的同学们作《中国古代玉器制作工艺研究》专题讲座。张友来先生长期关注古玉研究鉴定,在利用高新技术分析古玉加工工艺等方面具备丰富的经验。此次讲座吸引了来自30余所高校的近百名师生参与其中,并在答疑环节与张友来先生就相关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讨。

  此次讲座分新石器晚期玉器五朵金花、铜器时代的标杆——妇好墓玉器、辉煌的东周秦汉玉器、从玉器钻孔形式及统计规律来分析中国古代治玉工艺五个部分进行了阐述。

  在第一部分,张先生从中国古代玉器制作工艺研究的概述及意义出发,介绍了中国古玉研究的分类。玉器至迟在9000年前逐渐为人所识,并逐渐被神圣化、人格化,而玉器也是唯一没有中断过的中华文明实证。正所谓透物见人、透物见事,通过对玉器加工工具、方法的判读,不仅可以研究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状况,还可以了解历史各时期的地域间文化交流。中国古玉研究分为自然科学研究、技术研究和人文研究三类。进一步细分,按照加工工具亦即年代来划分可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电气时代四类。新石器晚期出现的五朵金花是指红山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齐家文化,也有人将石峁遗址称作第六朵金花。张老师通过出土玉器的光谱视频图讲解钻孔技术、角度选择等角度着重介绍了小南山遗址、牛河梁遗址、半拉山遗址及西朱封龙山文化大墓的出土玉器及其制造工艺。

  在第二部分,张老师着重介绍了对妇好墓玉簋、有领玉璧等代表性玉器,随后动态展示和讲解了西周的一面坡工艺。第三部分,张老师指出,东周秦汉这一时期治玉工具中铁器工艺的使用,使得此时玉器加工痕迹有区别于以前的特征。结合老师亲历的狮子山出土玉棺的修复与检测工作讲解,传达了通过现代技术对玉器表面风化情况的观测对玉器时代的判断有巨大作用等重要观点。第四部分有对以上三部分的综合研究及新结论的提出。张老师进行了对牛河梁遗址、妇好墓、桐柏月河墓出土玉器的综合研究说明与小结,并提出了开展前应当明确学术目标、科研机制、技术路线。

  在报告的最后,张老师对中国古代玉器的科学研究前景进行了思考与展望,他认为主要有三点:第一,制定古玉检测标准是当务之急;第二,建立古玉数据库是必由之路;第三,期待有更多年轻人加入。目前在治玉工具、工艺的技术研究、科技分析上还需长足努力、更多人才参与。

  撰稿:董雯璇、齐柳、王心月(营员)

  编辑:冉祥芮(助教)

  审定:朱光华老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学术动态

张友来老师:中国古代玉器制作工艺​

发布时间:2020-08-03

  2020年7月23日上午,受首都师范大学邀请,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理事张友来先生为首师考古夏令营的同学们作《中国古代玉器制作工艺研究》专题讲座。张友来先生长期关注古玉研究鉴定,在利用高新技术分析古玉加工工艺等方面具备丰富的经验。此次讲座吸引了来自30余所高校的近百名师生参与其中,并在答疑环节与张友来先生就相关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讨。

  此次讲座分新石器晚期玉器五朵金花、铜器时代的标杆——妇好墓玉器、辉煌的东周秦汉玉器、从玉器钻孔形式及统计规律来分析中国古代治玉工艺五个部分进行了阐述。

  在第一部分,张先生从中国古代玉器制作工艺研究的概述及意义出发,介绍了中国古玉研究的分类。玉器至迟在9000年前逐渐为人所识,并逐渐被神圣化、人格化,而玉器也是唯一没有中断过的中华文明实证。正所谓透物见人、透物见事,通过对玉器加工工具、方法的判读,不仅可以研究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状况,还可以了解历史各时期的地域间文化交流。中国古玉研究分为自然科学研究、技术研究和人文研究三类。进一步细分,按照加工工具亦即年代来划分可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电气时代四类。新石器晚期出现的五朵金花是指红山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齐家文化,也有人将石峁遗址称作第六朵金花。张老师通过出土玉器的光谱视频图讲解钻孔技术、角度选择等角度着重介绍了小南山遗址、牛河梁遗址、半拉山遗址及西朱封龙山文化大墓的出土玉器及其制造工艺。

  在第二部分,张老师着重介绍了对妇好墓玉簋、有领玉璧等代表性玉器,随后动态展示和讲解了西周的一面坡工艺。第三部分,张老师指出,东周秦汉这一时期治玉工具中铁器工艺的使用,使得此时玉器加工痕迹有区别于以前的特征。结合老师亲历的狮子山出土玉棺的修复与检测工作讲解,传达了通过现代技术对玉器表面风化情况的观测对玉器时代的判断有巨大作用等重要观点。第四部分有对以上三部分的综合研究及新结论的提出。张老师进行了对牛河梁遗址、妇好墓、桐柏月河墓出土玉器的综合研究说明与小结,并提出了开展前应当明确学术目标、科研机制、技术路线。

  在报告的最后,张老师对中国古代玉器的科学研究前景进行了思考与展望,他认为主要有三点:第一,制定古玉检测标准是当务之急;第二,建立古玉数据库是必由之路;第三,期待有更多年轻人加入。目前在治玉工具、工艺的技术研究、科技分析上还需长足努力、更多人才参与。

  撰稿:董雯璇、齐柳、王心月(营员)

  编辑:冉祥芮(助教)

  审定:朱光华老师

作者:

文章出处:“首师大考古”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