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考古工作者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发布时间:2020-09-30文章出处:国家文物局作者:中国文物报社遗产编辑中心

  “当今中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新。我们的实践创新必须建立在历史发展规律之上,必须行进在历史正确方向之上。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9月28日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在考古界引发热烈反响。广大考古工作者纷纷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考古工作者指出了目标,为我国考古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把中华文明起源发展以及对人类的重大贡献更加清晰、全面地呈现出来,更好地发挥以史育人的作用。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中国文物报》第一时间采访了10位考古工作者,请他们从不同角度畅谈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体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 王巍

  我认真地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心情非常激动。这是我国领导人第一次系统地阐述考古学的意义、价值和提出明确要求。可以深切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对考古工作的高度重视,将其提升到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的高度。他指出要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提出了中国考古学发展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几代考古人艰苦奋斗所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用了四个排比句。我觉得这是对我们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艰辛探索的充分肯定。总书记提出的四点要求,十分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意义,为中国考古学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注意到,他首先就提了要实施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把它放在考古工作的第一位。可见总书记对探源工程的高度重视。对于主持了15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我来说,感到十分兴奋,也十分欣慰。我们15年努力所取得的成果得到了总书记的重视和肯定。总书记指示要加强考古成果宣传,还提出了要会同其他各个领域的专家做好出土文物和遗物的研究阐释工作,要把我国文明起源发展以及对人类的重大贡献更加清晰更加全面呈现出来,更好地发挥以史育人的作用。我觉得这个也给我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有义务把我们探源工程15年的成果以及中国考古学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更好、更多样的形式介绍给国内外民众、学术界。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非常重要,我们中国考古学会要求各个团体会员单位和全体会员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将其作为今后本单位和个人开展考古工作的指针。我们要更加努力地发展好中国考古学,不辜负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考古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让中国考古学更好地走向大众,惠及民众。要让中国考古更好更快地走向世界,增强中国考古学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中国考古学新的独特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刘庆柱

  人类有着久远而漫长的历史,而人类早期历史的相当长时期没有文字,对人类历史追根溯源的历史探索与研究,自然落在考古学与考古学家身上。人类早期文明史是研究国家历史的原点,考古学自然成为认识人类历史的重要科学,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考古工作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

  中国有着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历史,这在世界历史上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之所以如此,考古学家就是根据考古发现与研究解读中华民族独特的“中”与“中和”历史文化基因,所谓“中”就是中华民族的各种各样“文化”,以“国家文化”认同为核心,“国家文化”是基于中国人的“家国一体”的理念基石,这也是五千年来中国人的神圣信仰。这样重大哲学社会科学问题,被中国历史的文明形成、国家世代传承的考古发现、研究所佐证。考古学通过具有“国家文化”性质的古代都城与帝王陵墓所揭示出的中国历史上“中”与“中和”的政治观、哲学观,在五千年文明史中越来越深入人心,越来越强化。它既告诉世人中国过去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中”的“凝聚力”与“东西南北”四方“和”于“中”的“向心力”,这是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思想基石。“中”与“中和”所昭示的“国家认同”“家国一体”的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基因也必将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我们为中国考古学与考古工作者在新时代能够有这样的时代担当感到骄傲与自豪!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 刘海旺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内容发表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全体职工争相转阅,集体讨论,兴奋激动异常,大家纷纷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是站在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的高度谈考古工作,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长期以来对考古工作及考古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关怀。习近平总书记对考古工作和历史文化遗产重要性的定位、对中国考古工作重大成就的高度概括,高屋建瓴,言简意赅,前所未有,内涵深刻。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考古和历史研究工作的要求,既宏观又具体,指明了我们今后考古工作努力的方向和工作的目标任务。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考古工作的关心关爱,溢于言表,更是说到了大家的心坎上,令大家既深受感动,倍感鼓舞,又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大家还认为,9月28日上午揭牌成立的“河南省夏文化研究中心”,为河南考古新增了30个专业人员编制,正是河南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考古工作高度重视的具体体现。我们一定不负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关爱和嘱托,继续发扬老一辈考古工作者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团结奋进、开拓进取的精神,为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作出我们最大的努力和贡献。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 孙周勇

  2020年9月28日,中央政治局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集体学习,次日消息刷屏。作为文物大省、考古强省的陕西考古人欢喜雀跃,倍感鼓舞。这是新时代中国考古史上的一件大事,一个新的开端,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当前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追溯文明源流,铸就国史新篇,厚植文化自信,助力民族复兴,这是新时代赋予考古人的新担当、新使命。陕西考古人立足三秦考古沃土,切实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考古及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论述,按照“强化科研,规范管理,服务社会”的要求,打造国际考古交流合作平台,加强多学科深度融合,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推动考古学科发展、学术繁荣,扩大中国考古影响力,增强在世界考古的话语权。

  陕西是周秦文明之中枢,汉唐盛世之核心,乃中华文化自信的基石。八千载文脉存续,百万年古迹可觅,文化积淀厚重,为中国考古学研究之圣地,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连绵不断的重要阵地。陕西考古人将勇立潮头、一马当先,以守护中华文化遗产为己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点要求”,创新理念,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贡献陕西力量,作出陕西担当。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 王晓毅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考古工作的重要讲话,充分彰显了党中央对考古事业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希望,内涵丰厚、意义深远、振奋人心、鼓舞斗志,为新时代我国考古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凝聚了奋斗力量,注入了强大信心和精神动力。山西考古院将把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考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要认真谋划,围绕“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着力推进襄汾陶寺、夏县东下冯、兴县碧村、闻喜上郭、云冈石窟等遗址的考古工作力度,在黄河文明标识体系的建立、夏文化探索、晋文化研究、中古时期的民族融合等方面下大力气,深入挖掘、整理、阐释,为探索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进程研究提供更多实证支撑。

  要形成合力,大力加强多学科合作研究和跨领域融合研究,继续深化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全方面、多角度合作,把中条山地区冶金考古、各时期人类骨骼考古推向深入,逐步完善动植物考古标本数据库,打造多学科合作、跨领域融合研究的山西模式。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 郭伟民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给我们极大的鼓舞。总书记的讲话,既是对我们基层考古工作者工作成绩的充分肯定,也为我们今后考古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南考古取得了重大成就:不仅填补了秦汉以来湖南历史的大片空白,也重建了夏商周时期湖南历史的基本框架,还依靠考古工作发掘出湖南独具特色的史前文化。我们的工作延伸了湖南历史轴线,将湖湘文化源头大大提前;我们的工作增强了湖南历史信度,丰富了湖湘文化内涵;我们的工作证明古代湖南积极主动参与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我们的工作显示,在长达数十万年的历史长河中,湖南地区与周边文化的融合与互动共同谱写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篇章。史前湖南与史前中国其他地区一道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因,绵延不绝,万古流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考古工作要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近年来我们参与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扎根田野、耕耘历史的深处。我们发现和发掘了目前湖南最大的史前古城——华容七星墩遗址,还发现了南县芦保山史前城址,使长江中游史前古城数量增加到了二十座。通过我们的工作,一个距今5000多年前,大约和良渚文明同时代的屈家岭—石家河文明正鲜活地呈现出来,为了解那个时期中华大地满天星斗的文明化浪潮增添了一抹亮色。

  湖南考古工作者响应总书记的号召,积极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我们努力做好大遗址考古工作,主动参与澧县城头山、长沙铜官窑、永顺老司城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将考古工作融入地方经济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正值“十四五”考古规划之际,我们要以总书记讲话为指南,深入领会讲话的精神实质。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在未来的工作中全力以赴,组织实施一系列重要课题和项目,力争在学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通过考古工作为文化建设作出贡献。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 林留根

  习近平总书记作的讲话为新时代考古工作指明了方向,令人倍受鼓舞。

  在即将迎来建党一百周年之际,中国考古学也将迎来百岁诞辰。中国共产党诞生百年来,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寻找中国未来的道路。中国考古学诞生百年来,考古学人在中国版图上追寻中国走过的路,寻找中华民族发生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探寻华夏文明五千年绵延不断内在机制与社会发展规律,为中华振兴寻找历史依据,真可谓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了百年中国考古的伟大成就,指出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这一论断对于中国考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赋予了中国考古学人更多科学探索的使命、遗产保护担当、传承弘扬的责任。苏秉琦先生说过,考古是人民的事业,只有融入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考古才有意义,才有生命力!作为地方省级考古研究所,应该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指南,做好考古事业发展规划,认真谋划,补齐短板,在体制机制上勇于创新,让考古工作在探索地域文明、保护文化遗产、服务社会发展的伟大事业中发挥更加积极有为的作用!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孙庆伟

  9月28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中华文明史的深入研究,高度重视对中华文明宝贵价值的深入阐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总书记在政治局集体学习上的重要讲话为我国考古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高校考古学科的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是新时代考古学科守正创新、开拓前进的根本遵循。作为高校考古专业的教师,我们备受鼓舞,备感振奋。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继承北大考古学科的优良传统,大胆创新,紧紧围绕重大历史问题和重大考古项目深入研究,为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作出应有贡献。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好以史育人的作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党和国家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中华遗产的保护者、中华文明的诠释者和中华文化的传播者。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院长 赵宾福

  认真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之后,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第一,总书记用“三个中国”指明了考古工作的根本任务。即“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从而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确定了正确方向;第二,总书记用“三个是”概括了考古工作的基本性质。即“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彰显了考古学科的价值和考古工作的重要地位;第三,总书记用“离不开”三个字明确了考古工作的重要作用。从“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这个基本认识中,不难体会出考古学既是观察历史的“望远镜”,又是观察历史的“显微镜”,在帮助国家和民族恢复历史记忆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第四,总书记用“五个动词”和“三个展示”肯定了考古工作的主要成绩,即“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展示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第五,总书记用“四个要”提出了考古工作的具体要求。即“一是要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二是要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工作,三是要搞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四是要加强考古能力建设和学科建设。”从根本上明确了未来一段时间考古工作的基本任务;第六,总书记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固树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责任重大的观念,关心爱护考古工作者,积极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为考古事业、文物保护、历史研究创造良好条件。”提升了考古工作的事业高度,将考古工作和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到了政府工作的范畴。综合以上五个方面的认识和体会,无不表明中国考古学的春天来了!

  浙江大学教授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刘斌

  通过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国考古即将百年,作为一个考古人,对于考古学在文化历史方面百年来所作出的重要贡献深有体会。中国考古用百年的时间建立了中国百万年的历史,揭示了百万年的文化风貌,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区系类型理论以及世界考古学界的中国学派。在中华大地上构建起了不同流域不同地区一万年以来的文化发展谱系。考古学发展到今天,为我们探讨中华大地文化谱系多元一体的发展历程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华大地上从8000年以来各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以及到距今4000年左右形成的中华一体的格局,这为我们认识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独特性提供了充足的考古依据,也是我们树立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历史科学依据。

  习近平同志在浙期间非常关心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事业,对良渚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作出多次批示。2016年就良渚申遗和中国申遗工作作出专门批示,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方针。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申遗成功,成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也为世界遗产提供了一项东方文明的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对文博事业给予了大力支持,特别是近年来,总书记十分关心考古事业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考古与文博事业已成为中国文化和旅游的一项重要内涵。中国历史悠久、地下地上文化遗产丰富,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考古与文博行业的从业人员仍然十分不足,文化遗产的保护形势仍然十分严峻。考古不仅是认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窗口。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我深受鼓舞,我相信中国考古学必将壮大发展,从而为国家的文化建设、经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责编:韩翰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学术动态

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考古工作者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发布时间:2020-09-30

  “当今中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新。我们的实践创新必须建立在历史发展规律之上,必须行进在历史正确方向之上。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9月28日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在考古界引发热烈反响。广大考古工作者纷纷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考古工作者指出了目标,为我国考古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把中华文明起源发展以及对人类的重大贡献更加清晰、全面地呈现出来,更好地发挥以史育人的作用。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中国文物报》第一时间采访了10位考古工作者,请他们从不同角度畅谈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体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 王巍

  我认真地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心情非常激动。这是我国领导人第一次系统地阐述考古学的意义、价值和提出明确要求。可以深切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对考古工作的高度重视,将其提升到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的高度。他指出要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提出了中国考古学发展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几代考古人艰苦奋斗所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用了四个排比句。我觉得这是对我们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艰辛探索的充分肯定。总书记提出的四点要求,十分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意义,为中国考古学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注意到,他首先就提了要实施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把它放在考古工作的第一位。可见总书记对探源工程的高度重视。对于主持了15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我来说,感到十分兴奋,也十分欣慰。我们15年努力所取得的成果得到了总书记的重视和肯定。总书记指示要加强考古成果宣传,还提出了要会同其他各个领域的专家做好出土文物和遗物的研究阐释工作,要把我国文明起源发展以及对人类的重大贡献更加清晰更加全面呈现出来,更好地发挥以史育人的作用。我觉得这个也给我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有义务把我们探源工程15年的成果以及中国考古学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更好、更多样的形式介绍给国内外民众、学术界。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非常重要,我们中国考古学会要求各个团体会员单位和全体会员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将其作为今后本单位和个人开展考古工作的指针。我们要更加努力地发展好中国考古学,不辜负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考古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让中国考古学更好地走向大众,惠及民众。要让中国考古更好更快地走向世界,增强中国考古学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中国考古学新的独特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刘庆柱

  人类有着久远而漫长的历史,而人类早期历史的相当长时期没有文字,对人类历史追根溯源的历史探索与研究,自然落在考古学与考古学家身上。人类早期文明史是研究国家历史的原点,考古学自然成为认识人类历史的重要科学,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考古工作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

  中国有着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历史,这在世界历史上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之所以如此,考古学家就是根据考古发现与研究解读中华民族独特的“中”与“中和”历史文化基因,所谓“中”就是中华民族的各种各样“文化”,以“国家文化”认同为核心,“国家文化”是基于中国人的“家国一体”的理念基石,这也是五千年来中国人的神圣信仰。这样重大哲学社会科学问题,被中国历史的文明形成、国家世代传承的考古发现、研究所佐证。考古学通过具有“国家文化”性质的古代都城与帝王陵墓所揭示出的中国历史上“中”与“中和”的政治观、哲学观,在五千年文明史中越来越深入人心,越来越强化。它既告诉世人中国过去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中”的“凝聚力”与“东西南北”四方“和”于“中”的“向心力”,这是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思想基石。“中”与“中和”所昭示的“国家认同”“家国一体”的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基因也必将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我们为中国考古学与考古工作者在新时代能够有这样的时代担当感到骄傲与自豪!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 刘海旺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内容发表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全体职工争相转阅,集体讨论,兴奋激动异常,大家纷纷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是站在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的高度谈考古工作,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长期以来对考古工作及考古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关怀。习近平总书记对考古工作和历史文化遗产重要性的定位、对中国考古工作重大成就的高度概括,高屋建瓴,言简意赅,前所未有,内涵深刻。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考古和历史研究工作的要求,既宏观又具体,指明了我们今后考古工作努力的方向和工作的目标任务。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考古工作的关心关爱,溢于言表,更是说到了大家的心坎上,令大家既深受感动,倍感鼓舞,又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大家还认为,9月28日上午揭牌成立的“河南省夏文化研究中心”,为河南考古新增了30个专业人员编制,正是河南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考古工作高度重视的具体体现。我们一定不负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关爱和嘱托,继续发扬老一辈考古工作者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团结奋进、开拓进取的精神,为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作出我们最大的努力和贡献。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 孙周勇

  2020年9月28日,中央政治局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集体学习,次日消息刷屏。作为文物大省、考古强省的陕西考古人欢喜雀跃,倍感鼓舞。这是新时代中国考古史上的一件大事,一个新的开端,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当前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追溯文明源流,铸就国史新篇,厚植文化自信,助力民族复兴,这是新时代赋予考古人的新担当、新使命。陕西考古人立足三秦考古沃土,切实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考古及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论述,按照“强化科研,规范管理,服务社会”的要求,打造国际考古交流合作平台,加强多学科深度融合,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推动考古学科发展、学术繁荣,扩大中国考古影响力,增强在世界考古的话语权。

  陕西是周秦文明之中枢,汉唐盛世之核心,乃中华文化自信的基石。八千载文脉存续,百万年古迹可觅,文化积淀厚重,为中国考古学研究之圣地,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连绵不断的重要阵地。陕西考古人将勇立潮头、一马当先,以守护中华文化遗产为己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点要求”,创新理念,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贡献陕西力量,作出陕西担当。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 王晓毅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考古工作的重要讲话,充分彰显了党中央对考古事业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希望,内涵丰厚、意义深远、振奋人心、鼓舞斗志,为新时代我国考古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凝聚了奋斗力量,注入了强大信心和精神动力。山西考古院将把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考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要认真谋划,围绕“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着力推进襄汾陶寺、夏县东下冯、兴县碧村、闻喜上郭、云冈石窟等遗址的考古工作力度,在黄河文明标识体系的建立、夏文化探索、晋文化研究、中古时期的民族融合等方面下大力气,深入挖掘、整理、阐释,为探索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进程研究提供更多实证支撑。

  要形成合力,大力加强多学科合作研究和跨领域融合研究,继续深化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全方面、多角度合作,把中条山地区冶金考古、各时期人类骨骼考古推向深入,逐步完善动植物考古标本数据库,打造多学科合作、跨领域融合研究的山西模式。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 郭伟民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给我们极大的鼓舞。总书记的讲话,既是对我们基层考古工作者工作成绩的充分肯定,也为我们今后考古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南考古取得了重大成就:不仅填补了秦汉以来湖南历史的大片空白,也重建了夏商周时期湖南历史的基本框架,还依靠考古工作发掘出湖南独具特色的史前文化。我们的工作延伸了湖南历史轴线,将湖湘文化源头大大提前;我们的工作增强了湖南历史信度,丰富了湖湘文化内涵;我们的工作证明古代湖南积极主动参与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我们的工作显示,在长达数十万年的历史长河中,湖南地区与周边文化的融合与互动共同谱写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篇章。史前湖南与史前中国其他地区一道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因,绵延不绝,万古流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考古工作要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近年来我们参与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扎根田野、耕耘历史的深处。我们发现和发掘了目前湖南最大的史前古城——华容七星墩遗址,还发现了南县芦保山史前城址,使长江中游史前古城数量增加到了二十座。通过我们的工作,一个距今5000多年前,大约和良渚文明同时代的屈家岭—石家河文明正鲜活地呈现出来,为了解那个时期中华大地满天星斗的文明化浪潮增添了一抹亮色。

  湖南考古工作者响应总书记的号召,积极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我们努力做好大遗址考古工作,主动参与澧县城头山、长沙铜官窑、永顺老司城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将考古工作融入地方经济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正值“十四五”考古规划之际,我们要以总书记讲话为指南,深入领会讲话的精神实质。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在未来的工作中全力以赴,组织实施一系列重要课题和项目,力争在学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通过考古工作为文化建设作出贡献。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 林留根

  习近平总书记作的讲话为新时代考古工作指明了方向,令人倍受鼓舞。

  在即将迎来建党一百周年之际,中国考古学也将迎来百岁诞辰。中国共产党诞生百年来,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寻找中国未来的道路。中国考古学诞生百年来,考古学人在中国版图上追寻中国走过的路,寻找中华民族发生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探寻华夏文明五千年绵延不断内在机制与社会发展规律,为中华振兴寻找历史依据,真可谓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了百年中国考古的伟大成就,指出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这一论断对于中国考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赋予了中国考古学人更多科学探索的使命、遗产保护担当、传承弘扬的责任。苏秉琦先生说过,考古是人民的事业,只有融入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考古才有意义,才有生命力!作为地方省级考古研究所,应该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指南,做好考古事业发展规划,认真谋划,补齐短板,在体制机制上勇于创新,让考古工作在探索地域文明、保护文化遗产、服务社会发展的伟大事业中发挥更加积极有为的作用!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孙庆伟

  9月28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中华文明史的深入研究,高度重视对中华文明宝贵价值的深入阐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总书记在政治局集体学习上的重要讲话为我国考古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高校考古学科的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是新时代考古学科守正创新、开拓前进的根本遵循。作为高校考古专业的教师,我们备受鼓舞,备感振奋。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继承北大考古学科的优良传统,大胆创新,紧紧围绕重大历史问题和重大考古项目深入研究,为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作出应有贡献。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好以史育人的作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党和国家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中华遗产的保护者、中华文明的诠释者和中华文化的传播者。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院长 赵宾福

  认真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之后,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第一,总书记用“三个中国”指明了考古工作的根本任务。即“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从而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确定了正确方向;第二,总书记用“三个是”概括了考古工作的基本性质。即“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彰显了考古学科的价值和考古工作的重要地位;第三,总书记用“离不开”三个字明确了考古工作的重要作用。从“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这个基本认识中,不难体会出考古学既是观察历史的“望远镜”,又是观察历史的“显微镜”,在帮助国家和民族恢复历史记忆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第四,总书记用“五个动词”和“三个展示”肯定了考古工作的主要成绩,即“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展示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第五,总书记用“四个要”提出了考古工作的具体要求。即“一是要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二是要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工作,三是要搞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四是要加强考古能力建设和学科建设。”从根本上明确了未来一段时间考古工作的基本任务;第六,总书记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固树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责任重大的观念,关心爱护考古工作者,积极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为考古事业、文物保护、历史研究创造良好条件。”提升了考古工作的事业高度,将考古工作和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到了政府工作的范畴。综合以上五个方面的认识和体会,无不表明中国考古学的春天来了!

  浙江大学教授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刘斌

  通过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国考古即将百年,作为一个考古人,对于考古学在文化历史方面百年来所作出的重要贡献深有体会。中国考古用百年的时间建立了中国百万年的历史,揭示了百万年的文化风貌,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区系类型理论以及世界考古学界的中国学派。在中华大地上构建起了不同流域不同地区一万年以来的文化发展谱系。考古学发展到今天,为我们探讨中华大地文化谱系多元一体的发展历程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华大地上从8000年以来各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以及到距今4000年左右形成的中华一体的格局,这为我们认识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独特性提供了充足的考古依据,也是我们树立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历史科学依据。

  习近平同志在浙期间非常关心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事业,对良渚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作出多次批示。2016年就良渚申遗和中国申遗工作作出专门批示,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方针。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申遗成功,成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也为世界遗产提供了一项东方文明的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对文博事业给予了大力支持,特别是近年来,总书记十分关心考古事业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考古与文博事业已成为中国文化和旅游的一项重要内涵。中国历史悠久、地下地上文化遗产丰富,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考古与文博行业的从业人员仍然十分不足,文化遗产的保护形势仍然十分严峻。考古不仅是认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窗口。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我深受鼓舞,我相信中国考古学必将壮大发展,从而为国家的文化建设、经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责编:韩翰

作者:中国文物报社遗产编辑中心

文章出处:国家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