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学员研讨课纪要:“衣锦之城”与“卫星之眼”——2020年“城市考古开放工地高级研修班”系列报道(八)

发布时间:2020-10-14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岳天懿

  2020年9月17日晚,“城市考古开放工地高级研修班”学员研讨课第二节在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上京考古工作站会议室进行。本次研讨由两位学员——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王征宇和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高振华主讲。

  王征宇主讲的题目为《走进衣锦之城——浙江临安吴越国衣锦城址考古的主要收获》。衣锦城位于今杭州市临安区锦城街道,是一座晚唐五代时期始建、沿用至后世的古今重叠地方城市。作为衣锦城考古工作的主持者,王征宇依次从文献记载、舆图、考古发现三方面,向大家介绍了这座城址的情况。据文献记载,衣锦城的始建年代可上溯至唐昭宗时期,历“安众营”、“衣锦营”之沿革,于天复元年升为衣锦城,宋初吴越纳土归宋后废军为县。城内设立有吴越的祖庙、生祠等高规格礼制建筑,周围坐落有吴越陵墓及诸多重要寺院。结合咸淳《临安志》、清乾隆《临安县志》、清宣统《临安县志》等历史地图、近现代遥感航拍影像以及今年的考古成果,可以对衣锦城的城垣范围、城门和水系进行初步的复原。随后,王征宇重点介绍了临安区政府大院内建筑基址、原公安小区内建筑遗址、原城南小学地块建筑遗址等发掘项目,以及与城址相关的吴越王陵、潘山建筑遗址和功臣山周边佛寺遗存等相关发现。

  王征宇认为,衣锦城是“晚唐五代时期新建的一座重要地方城市,是我国历史上南方山水城市的典型代表之一”。研讨环节中,研修班师生高度评价了衣锦城的学术价值,并就城址的朝向、布局、水系,城市与王陵、寺院遗迹的关系等诸多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高振华主讲的题目为《空间信息技术在田野考古中的应用与探索》。一般认为,空间信息技术以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等理论技术为主体。在近年的发展中,越发体现出集成、融合、智能化等特点。具体到考古学领域,则形成了GIS考古、RS考古、数字考古、空间考古等方向。高振华认为考古学与空间信息技术的结合即为“考古信息化”,并将其分为“发现、记录、管理、分析、展示、应用”六个环节。

  概述之后,高振华结合自身工作经验,重点介绍了空间信息技术在遗存“发现”、“记录”环节的作用。以碧村遗址、陶寺遗址、柿子滩遗址等为例,介绍了如何选择卫星影像和遥感软件来寻找未知的遗存。针对体量不一的遗物、单体遗迹和大发掘区,则分别有不同的全息记录的技术手段。最后,以蒲津渡与蒲州故城遗址、酒务头墓地为例,展示了如何应用空间信息技术为遗址的保护、研究、规划提供支撑。主讲后的研讨环节中,研修班师生围绕建模技术、软件的选择和不同类别遗物的建模技术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古今重叠城是古代城市考古中十分重要的一大类,衣锦城个案的深入剖析对同类其它城址的工作也可提供参考。考古信息化是学科发展的趋势,如何更好地运用新兴的空间信息技术,是城市考古研究直面的现实问题。在三个小时的研讨课中,师生们“上天入地”,下至江南地底繁华的衣锦之城,上至浩瀚苍穹的卫星之眼,从具体案例谈到通用的技术、方法与理念,在热烈的“头脑风暴”中度过了充实的一晚。

  图文:岳天懿

  审稿:董新林

责编:韩翰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学术动态

学员研讨课纪要:“衣锦之城”与“卫星之眼”——2020年“城市考古开放工地高级研修班”系列报道(八)

发布时间:2020-10-14

  2020年9月17日晚,“城市考古开放工地高级研修班”学员研讨课第二节在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上京考古工作站会议室进行。本次研讨由两位学员——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王征宇和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高振华主讲。

  王征宇主讲的题目为《走进衣锦之城——浙江临安吴越国衣锦城址考古的主要收获》。衣锦城位于今杭州市临安区锦城街道,是一座晚唐五代时期始建、沿用至后世的古今重叠地方城市。作为衣锦城考古工作的主持者,王征宇依次从文献记载、舆图、考古发现三方面,向大家介绍了这座城址的情况。据文献记载,衣锦城的始建年代可上溯至唐昭宗时期,历“安众营”、“衣锦营”之沿革,于天复元年升为衣锦城,宋初吴越纳土归宋后废军为县。城内设立有吴越的祖庙、生祠等高规格礼制建筑,周围坐落有吴越陵墓及诸多重要寺院。结合咸淳《临安志》、清乾隆《临安县志》、清宣统《临安县志》等历史地图、近现代遥感航拍影像以及今年的考古成果,可以对衣锦城的城垣范围、城门和水系进行初步的复原。随后,王征宇重点介绍了临安区政府大院内建筑基址、原公安小区内建筑遗址、原城南小学地块建筑遗址等发掘项目,以及与城址相关的吴越王陵、潘山建筑遗址和功臣山周边佛寺遗存等相关发现。

  王征宇认为,衣锦城是“晚唐五代时期新建的一座重要地方城市,是我国历史上南方山水城市的典型代表之一”。研讨环节中,研修班师生高度评价了衣锦城的学术价值,并就城址的朝向、布局、水系,城市与王陵、寺院遗迹的关系等诸多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高振华主讲的题目为《空间信息技术在田野考古中的应用与探索》。一般认为,空间信息技术以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等理论技术为主体。在近年的发展中,越发体现出集成、融合、智能化等特点。具体到考古学领域,则形成了GIS考古、RS考古、数字考古、空间考古等方向。高振华认为考古学与空间信息技术的结合即为“考古信息化”,并将其分为“发现、记录、管理、分析、展示、应用”六个环节。

  概述之后,高振华结合自身工作经验,重点介绍了空间信息技术在遗存“发现”、“记录”环节的作用。以碧村遗址、陶寺遗址、柿子滩遗址等为例,介绍了如何选择卫星影像和遥感软件来寻找未知的遗存。针对体量不一的遗物、单体遗迹和大发掘区,则分别有不同的全息记录的技术手段。最后,以蒲津渡与蒲州故城遗址、酒务头墓地为例,展示了如何应用空间信息技术为遗址的保护、研究、规划提供支撑。主讲后的研讨环节中,研修班师生围绕建模技术、软件的选择和不同类别遗物的建模技术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古今重叠城是古代城市考古中十分重要的一大类,衣锦城个案的深入剖析对同类其它城址的工作也可提供参考。考古信息化是学科发展的趋势,如何更好地运用新兴的空间信息技术,是城市考古研究直面的现实问题。在三个小时的研讨课中,师生们“上天入地”,下至江南地底繁华的衣锦之城,上至浩瀚苍穹的卫星之眼,从具体案例谈到通用的技术、方法与理念,在热烈的“头脑风暴”中度过了充实的一晚。

  图文:岳天懿

  审稿:董新林

责编:韩翰

作者:岳天懿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