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学员研讨课纪要:祭祀遗址专题——2020年“城市考古开放工地高级研修班”系列报道(九)

发布时间:2020-10-15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岳天懿

  2020年9月19日下午,“城市考古开放工地高级研修班”学员研讨课第三节在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上京考古工作站会议室进行。本次研讨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苗轶飞和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张晓磊主讲。

  苗轶飞主讲的题目是《2015年统万城发掘祭祀遗址》。统万城位于陕西榆林靖边,始建于大夏时期,北魏、隋唐均沿用,至唐末五代为党项族人所占,宋初废其建置。城址由东城、西城以及外郭城组成,在城址周边还发现有多处墓群和祭祀遗存。外郭城为曲尺形,东西城门外有瓮城。东、西二城城垣有配套的马面或垛台,并设有虎落等防御设施。一般认为大夏国初建时只有西城和外郭城,东城应为后期营建。东城发掘出叠压唐代晚期地层的大型建筑基址,为确定东城的年代提供了重要证据。

  苗轶飞重点介绍了2015年查干圪台夯土遗址和西梁夯土遗址两处遗址的发掘情况。查干圪台位于外郭城内西北部,发现三座夯土台基,已发掘两座。西梁夯土遗址位于外郭城以外的东南部,由围墙和三座体量相近的夯土台基组成。两处遗址规模宏大,均被隋唐时期墓葬打破,可能为统万城初建时期的建筑。结合遗迹的平面形制、出土遗物和相关文献记载,苗轶飞认为这两处遗址可能为与郊祭有关的礼制建筑。研讨环节中,师生们一方面就这两处建筑址的形制结构展开了讨论,另一方面则对统万城的整体布局沿革进行了探讨。

  张晓磊主讲的题目是《雍畤文化遗存的考古探索与发现》。“畤”是祭天地及五帝的固定场所。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出发,可将“畤文化遗存”界定为“进行畤祭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遗存。其主体是祭祀过程中所使用的坛场、祭祀坑、祭牲、道路、建筑基址、权火等,同时也包括为祭祀活动服务的附属设施,如宫殿、道路、衙署等,其本质是畤祭礼仪的物化载体。”根据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雍地有鄜畤、密畤、上畤、下畤、北畤。

  在对“畤文化”进行概述后,张晓磊系统介绍了近年来对雍畤文化的考古工作。2010年之前,以鸾亭山遗址、关中秦汉离宫别馆的调查发掘为代表。2015年至今,在血池、吴山、下站三处重要遗址开展了一系列的大规模工作,调查、发掘了包括坛场、祭祀坑、建筑遗迹、道路系统等在内的大量遗存,取得了秦汉时期国家大型祭祀遗址考古的重要突破。结合亲身经历,张晓磊对相关工作的学术脉络进行了深入的回顾,对三处遗址的整体布局、单体遗迹和精美遗物都进行了详细介绍,对血池遗址“畤”的属性、秦畤与汉畤的特征及其传承发展进行了讨论。研修班师生对遗址的边界与区划、遗存的组合与年代关系、建筑遗迹的发掘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此次研讨课的两个案例,均为历史时期重要的祭祀遗址,其发掘、研究实质上可视为城市考古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正如查干圪台与西梁遗址之于统万城,秦汉畤祭遗存之于雍城,皆密不可分。在研讨中,大家教学相长,获取新知的同时,对城市考古的内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图文:岳天懿

  审稿:董新林

    责编:韩 翰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学术动态

学员研讨课纪要:祭祀遗址专题——2020年“城市考古开放工地高级研修班”系列报道(九)

发布时间:2020-10-15

  2020年9月19日下午,“城市考古开放工地高级研修班”学员研讨课第三节在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上京考古工作站会议室进行。本次研讨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苗轶飞和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张晓磊主讲。

  苗轶飞主讲的题目是《2015年统万城发掘祭祀遗址》。统万城位于陕西榆林靖边,始建于大夏时期,北魏、隋唐均沿用,至唐末五代为党项族人所占,宋初废其建置。城址由东城、西城以及外郭城组成,在城址周边还发现有多处墓群和祭祀遗存。外郭城为曲尺形,东西城门外有瓮城。东、西二城城垣有配套的马面或垛台,并设有虎落等防御设施。一般认为大夏国初建时只有西城和外郭城,东城应为后期营建。东城发掘出叠压唐代晚期地层的大型建筑基址,为确定东城的年代提供了重要证据。

  苗轶飞重点介绍了2015年查干圪台夯土遗址和西梁夯土遗址两处遗址的发掘情况。查干圪台位于外郭城内西北部,发现三座夯土台基,已发掘两座。西梁夯土遗址位于外郭城以外的东南部,由围墙和三座体量相近的夯土台基组成。两处遗址规模宏大,均被隋唐时期墓葬打破,可能为统万城初建时期的建筑。结合遗迹的平面形制、出土遗物和相关文献记载,苗轶飞认为这两处遗址可能为与郊祭有关的礼制建筑。研讨环节中,师生们一方面就这两处建筑址的形制结构展开了讨论,另一方面则对统万城的整体布局沿革进行了探讨。

  张晓磊主讲的题目是《雍畤文化遗存的考古探索与发现》。“畤”是祭天地及五帝的固定场所。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出发,可将“畤文化遗存”界定为“进行畤祭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遗存。其主体是祭祀过程中所使用的坛场、祭祀坑、祭牲、道路、建筑基址、权火等,同时也包括为祭祀活动服务的附属设施,如宫殿、道路、衙署等,其本质是畤祭礼仪的物化载体。”根据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雍地有鄜畤、密畤、上畤、下畤、北畤。

  在对“畤文化”进行概述后,张晓磊系统介绍了近年来对雍畤文化的考古工作。2010年之前,以鸾亭山遗址、关中秦汉离宫别馆的调查发掘为代表。2015年至今,在血池、吴山、下站三处重要遗址开展了一系列的大规模工作,调查、发掘了包括坛场、祭祀坑、建筑遗迹、道路系统等在内的大量遗存,取得了秦汉时期国家大型祭祀遗址考古的重要突破。结合亲身经历,张晓磊对相关工作的学术脉络进行了深入的回顾,对三处遗址的整体布局、单体遗迹和精美遗物都进行了详细介绍,对血池遗址“畤”的属性、秦畤与汉畤的特征及其传承发展进行了讨论。研修班师生对遗址的边界与区划、遗存的组合与年代关系、建筑遗迹的发掘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此次研讨课的两个案例,均为历史时期重要的祭祀遗址,其发掘、研究实质上可视为城市考古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正如查干圪台与西梁遗址之于统万城,秦汉畤祭遗存之于雍城,皆密不可分。在研讨中,大家教学相长,获取新知的同时,对城市考古的内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图文:岳天懿

  审稿:董新林

    责编:韩 翰

作者:岳天懿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