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高研论坛、青年论坛”会议纪要

发布时间:2021-01-19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韩翰 荼荼

  2021年1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高研论坛、青年论坛在线上举行。共有8位汇报人进行了汇报,汇报人员准备充分、内容新颖、资料详实。

  高研论坛

  岳占伟汇报了殷墟青铜器铸造技术研究,报告从铸型分范技术、附件与器身的铸接方法、范与芯的组装方式、纹饰的制作方式、铭文的制作方式等方面展开。铸型分范技术中分范形式有两种:垂直分范法和水平分范法,这两种分范方法在殷墟铸铜遗址出土的许多外范上相互使用,且相当普遍。殷墟青铜器附件有柱帽、柱钮、耳鋬、提梁、兽头等。较小附件多与器身范制作在一起或与组装一起一次浇注成型;较大附件多采用二次或多次浇注才能完成与器身的连接。附件与器体的铸接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殷墟青铜器先进的铸造技术。而范与芯的组装方式主要依靠榫、卯来组装定位。局部位置需要采用垫片、芯撑来完成。陶模上的纹饰制作方法主要有3种:减地法、贴塑法、“母模”或模盒翻印法。多数陶模采用减地法。陶范上的纹饰制作方法为:模作纹、范作纹、模范合作纹。模作纹指全部花纹皆在陶模上制作,再翻印在陶范上。范作纹指全部纹饰直接在陶范上施加,常用刻划手法。模范合作纹指陶范上的纹饰是由陶模翻印和直接制作两种方法相结合完成的。这是殷墟陶范最常见的施纹方法。另外,陶范上繁缛的纹饰,通常需要多种施纹手法才能完成。铭文的制作方式则有铸铭和刻铭2种。

  刘涛以西大郊东汉刑徒墓地发掘资料为基础,通过对一砖多铭刑徒墓砖铭文内容和使用的辨析,总结出了东汉刑徒墓砖一般采用“一砖一铭、一墓二砖”的形式,以标识入葬死亡刑徒的身份、死亡时间等信息;通过对刑徒墓砖制作、使用、错用过程的分析,确定了62座入葬死亡刑徒姓名、死亡时间准确的刑徒墓。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西大郊东汉刑徒墓地内墓葬可分为时代不同的东西两区,刑徒墓葬按照时间顺序入葬并排列有序,并对墓地的迁葬数量等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据此勾勒出了死亡刑徒管理的制度性因素。东汉时期对于死亡刑徒管理的“寄葬制度”,借鉴了秦汉时期对于战死军士的埋葬方式,在中国古代刑徒管理制度上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仝涛汇报了“青海吐谷浑—吐蕃时期木棺板画研究”,介绍了德令哈郭里木墓地、都兰哈日赛墓地、乌兰泉沟墓地等墓地发掘出土的木棺板画,国内各博物馆采集、征集的木棺板画,以及流散海外的部分彩绘木棺。这些棺板画取材广泛、内容丰富,涉及民族宗教信仰、生产劳作、生活场景、丧葬礼仪等内容。他通过对不同时期和地域木棺板画的考察和比较,认为自魏晋南北朝以来, 由于受到汉文化影响, 北方鲜卑贵族流行在梯形木棺上进行彩绘狩猎、升仙、日常生活等各类内容,如辽宁北票北燕冯素弗墓、山西大同智家堡鲜卑墓葬等。北魏迁洛之后,彩绘木棺基本消失,代之以孝子内容为主题的画像石棺葬具。但作为南迁鲜卑一支的青海吐谷浑地区,仍然保留着使用彩绘木棺的传统,青海海西州所出土的棺板画便是其中的典型例子。接下来仝老师介绍了棺板画上所表现的人物服饰与族属问题,他认为这些人物形象可以归属于不同的民族,同时也可以依据不同的人物服饰和图像内容将彩绘木棺划分为不同的历史时期。最后以郭里木墓地彩绘棺椁所绘丧礼场景为例,探讨了吐蕃时期的丧葬制度等问题。

  何驽汇报题目是《陶寺蟠龙“中国魂”——陶寺龙盘纹样新解》,他谈到龙文化意识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项重要内涵,有着广泛的民族文化基础和数千年的文化根基,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是炎黄子孙的灵魂,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中国龙的形成也经过多元一体过程,陶寺的蟠龙所创造的中国龙之主文脉,瓜瓞绵绵,延续至今已逾4300余年,其如此长寿的秘诀,并非在于其龙蹻的宗教祭祀功能,也不在于其帝王皇家的身价,而在于其所蕴含的一系列核心价值观,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道德、伦理等诸多方面的核心价值观体系、基本原则与社会心理基本取向。

  青年论坛

  彭小军汇报题目是《史前同圹并穴墓的分布与变迁》。研究提到的这类墓葬称谓较为丰富,对于不同遗址而言,不同的称谓是基于遗址自身的实际情况,关注不同类别的特征,对它们的个性加以强调的表述。他在借鉴已有概念并归纳相关墓葬形制特征的基础上,称其为同圹并穴墓。他围绕仰韶文化早期、油子岭文化、屈家岭文化出土的同圹并穴墓,探讨了该类墓葬的分类、特征、葬仪差异、墓主身份及其功能和社会意义等。例如,以横阵墓地为代表的“一穴多人”墓,其大坑、小坑应该是反映了社群内部的不同层级。不仅各小坑之间是平等的,而且从随葬品的空间摆放来看,小坑内的个体之间也是平等的,都是社群的主要成员;龙岗寺M145是龙岗寺遗址迄今发现的男性合葬墓的最早案例,不仅是男性个体葬与男性单坑合葬墓之间的“衔接环节”,而且是龙岗寺合葬传统由单纯的女性合葬向复杂合葬转换的关键坐标等。

  黄珊对公元6世纪北方青瓷的技术特征及文化互动进行探讨,研究围绕邺城遗址、临淄崔氏墓地、湘阴窑等遗址出土的陶瓷器进行,指出青瓷技术在六世纪前半从长江中下游传入北方,青瓷的生产可能率先实现于北方地区的东部,530年代左右的山东地区,淮南-徐州-枣庄-淄博一线为可能路径,在华北平原地区则要到570年代,而580年代之后在整个华北地区推广开来成为带釉陶瓷器的主流。华北地区6世纪前半主要进口南方青瓷,550年代之后开始致力于开发浅色胎釉的新型铅釉陶瓷,直到580年代前后才被青瓷彻底取代。青瓷传入华北平原之前,北朝铅釉陶瓷技术已经发生变革,用高岭土制成化妆土乃至制胎、部分造型和装饰上模仿青瓷,肉眼难以区分。但是铅釉陶瓷同时也模仿和借鉴了外来金属器、玻璃器,并继承了前期本地铅釉陶的传统。北朝对青瓷从进口到模仿到创造,体现了新的本地物质文化形成的过程。

  陈相龙以“仪式性动物的饲养”为题介绍了考古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考古遗址所见仪式性动物举例,展示了“YOU ARE WHAT YOU EAT”原理,此原理是研究古代仪式性动物饲养方式的重要依据。陈相龙以永靖大河庄遗址、枣阳雕龙碑遗址、南阳黄山屈家岭文化M77、郧县青龙泉遗址为例展示了新石器时代猪骨随葬的时空分布。接下来以南西伯利亚阿尔然王冢、巴泽雷克墓地、喀拉苏墓地等为例,展示了墓葬中的马牲遗存及相关研究情况。通过喀拉苏墓地殉马的稳定同位素分析研究,联系文献记载“马嗜苜蓿”等,推测其结果与苜蓿等豆科植物作为饲料有关。另外,驯马的饲养是否随畜牧而转移,是否“逐水草”等问题需进一步研究确定。对于高等级祭祀活动中的动物牺牲,陈相龙以二里头遗址为例,介绍了猪、牛、羊等牺牲的锶同位素研究和碳、氮同位素研究,展示了偃师商城高级祭祀活动中的羊、狗、猪等相关研究。另结合文献与考古实物证据介绍了陕西凤翔血池秦汉祭天遗址的“三牲献食”现象。

  张红燕从出土文物保护科技研究的角度,首先以山东高青陈庄遗址出土青铜器的腐蚀研究和景德镇明代御窑遗址出土瓷器的工艺分析为例,展示了所提取的文物内部信息。山东高青陈庄遗址出土青铜器经检测很少检测出氯离子,腐蚀主要与S有关,推测M35、M36因是两个大墓,具备比较强的还原气氛,墓中硫酸根离子又很多,在还原气氛下转化为硫化物,而出现这种特殊的腐蚀现象;景德镇明代御窑遗址出土瓷器同一时期不同品种瓷器白胎基本相同,差别主要在釉上,各时期Al呈现出由低到高再到最低的变化,而熔剂总含量则呈现出由高到低再到最高的变化。此外,还介绍了山东济南魏家庄遗址出土铁器脱盐保护,表示科学、系统、规范的保护修复工作流程将有助于获得文物更加全面和详细的信息。

  学术能够不断发展,依靠的就是传承与创新。本次高研论坛、青年论坛的报告对考古学相关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材料丰富,内容详实,角度犀利,讨论热烈,学者们在交流中开拓视野,互相促进学术进步,令人受益匪浅。

整理:韩 翰 荼 荼

审核:刘国祥

责编:韩 翰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学术动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高研论坛、青年论坛”会议纪要

发布时间:2021-01-19

  2021年1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高研论坛、青年论坛在线上举行。共有8位汇报人进行了汇报,汇报人员准备充分、内容新颖、资料详实。

  高研论坛

  岳占伟汇报了殷墟青铜器铸造技术研究,报告从铸型分范技术、附件与器身的铸接方法、范与芯的组装方式、纹饰的制作方式、铭文的制作方式等方面展开。铸型分范技术中分范形式有两种:垂直分范法和水平分范法,这两种分范方法在殷墟铸铜遗址出土的许多外范上相互使用,且相当普遍。殷墟青铜器附件有柱帽、柱钮、耳鋬、提梁、兽头等。较小附件多与器身范制作在一起或与组装一起一次浇注成型;较大附件多采用二次或多次浇注才能完成与器身的连接。附件与器体的铸接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殷墟青铜器先进的铸造技术。而范与芯的组装方式主要依靠榫、卯来组装定位。局部位置需要采用垫片、芯撑来完成。陶模上的纹饰制作方法主要有3种:减地法、贴塑法、“母模”或模盒翻印法。多数陶模采用减地法。陶范上的纹饰制作方法为:模作纹、范作纹、模范合作纹。模作纹指全部花纹皆在陶模上制作,再翻印在陶范上。范作纹指全部纹饰直接在陶范上施加,常用刻划手法。模范合作纹指陶范上的纹饰是由陶模翻印和直接制作两种方法相结合完成的。这是殷墟陶范最常见的施纹方法。另外,陶范上繁缛的纹饰,通常需要多种施纹手法才能完成。铭文的制作方式则有铸铭和刻铭2种。

  刘涛以西大郊东汉刑徒墓地发掘资料为基础,通过对一砖多铭刑徒墓砖铭文内容和使用的辨析,总结出了东汉刑徒墓砖一般采用“一砖一铭、一墓二砖”的形式,以标识入葬死亡刑徒的身份、死亡时间等信息;通过对刑徒墓砖制作、使用、错用过程的分析,确定了62座入葬死亡刑徒姓名、死亡时间准确的刑徒墓。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西大郊东汉刑徒墓地内墓葬可分为时代不同的东西两区,刑徒墓葬按照时间顺序入葬并排列有序,并对墓地的迁葬数量等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据此勾勒出了死亡刑徒管理的制度性因素。东汉时期对于死亡刑徒管理的“寄葬制度”,借鉴了秦汉时期对于战死军士的埋葬方式,在中国古代刑徒管理制度上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仝涛汇报了“青海吐谷浑—吐蕃时期木棺板画研究”,介绍了德令哈郭里木墓地、都兰哈日赛墓地、乌兰泉沟墓地等墓地发掘出土的木棺板画,国内各博物馆采集、征集的木棺板画,以及流散海外的部分彩绘木棺。这些棺板画取材广泛、内容丰富,涉及民族宗教信仰、生产劳作、生活场景、丧葬礼仪等内容。他通过对不同时期和地域木棺板画的考察和比较,认为自魏晋南北朝以来, 由于受到汉文化影响, 北方鲜卑贵族流行在梯形木棺上进行彩绘狩猎、升仙、日常生活等各类内容,如辽宁北票北燕冯素弗墓、山西大同智家堡鲜卑墓葬等。北魏迁洛之后,彩绘木棺基本消失,代之以孝子内容为主题的画像石棺葬具。但作为南迁鲜卑一支的青海吐谷浑地区,仍然保留着使用彩绘木棺的传统,青海海西州所出土的棺板画便是其中的典型例子。接下来仝老师介绍了棺板画上所表现的人物服饰与族属问题,他认为这些人物形象可以归属于不同的民族,同时也可以依据不同的人物服饰和图像内容将彩绘木棺划分为不同的历史时期。最后以郭里木墓地彩绘棺椁所绘丧礼场景为例,探讨了吐蕃时期的丧葬制度等问题。

  何驽汇报题目是《陶寺蟠龙“中国魂”——陶寺龙盘纹样新解》,他谈到龙文化意识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项重要内涵,有着广泛的民族文化基础和数千年的文化根基,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是炎黄子孙的灵魂,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中国龙的形成也经过多元一体过程,陶寺的蟠龙所创造的中国龙之主文脉,瓜瓞绵绵,延续至今已逾4300余年,其如此长寿的秘诀,并非在于其龙蹻的宗教祭祀功能,也不在于其帝王皇家的身价,而在于其所蕴含的一系列核心价值观,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道德、伦理等诸多方面的核心价值观体系、基本原则与社会心理基本取向。

  青年论坛

  彭小军汇报题目是《史前同圹并穴墓的分布与变迁》。研究提到的这类墓葬称谓较为丰富,对于不同遗址而言,不同的称谓是基于遗址自身的实际情况,关注不同类别的特征,对它们的个性加以强调的表述。他在借鉴已有概念并归纳相关墓葬形制特征的基础上,称其为同圹并穴墓。他围绕仰韶文化早期、油子岭文化、屈家岭文化出土的同圹并穴墓,探讨了该类墓葬的分类、特征、葬仪差异、墓主身份及其功能和社会意义等。例如,以横阵墓地为代表的“一穴多人”墓,其大坑、小坑应该是反映了社群内部的不同层级。不仅各小坑之间是平等的,而且从随葬品的空间摆放来看,小坑内的个体之间也是平等的,都是社群的主要成员;龙岗寺M145是龙岗寺遗址迄今发现的男性合葬墓的最早案例,不仅是男性个体葬与男性单坑合葬墓之间的“衔接环节”,而且是龙岗寺合葬传统由单纯的女性合葬向复杂合葬转换的关键坐标等。

  黄珊对公元6世纪北方青瓷的技术特征及文化互动进行探讨,研究围绕邺城遗址、临淄崔氏墓地、湘阴窑等遗址出土的陶瓷器进行,指出青瓷技术在六世纪前半从长江中下游传入北方,青瓷的生产可能率先实现于北方地区的东部,530年代左右的山东地区,淮南-徐州-枣庄-淄博一线为可能路径,在华北平原地区则要到570年代,而580年代之后在整个华北地区推广开来成为带釉陶瓷器的主流。华北地区6世纪前半主要进口南方青瓷,550年代之后开始致力于开发浅色胎釉的新型铅釉陶瓷,直到580年代前后才被青瓷彻底取代。青瓷传入华北平原之前,北朝铅釉陶瓷技术已经发生变革,用高岭土制成化妆土乃至制胎、部分造型和装饰上模仿青瓷,肉眼难以区分。但是铅釉陶瓷同时也模仿和借鉴了外来金属器、玻璃器,并继承了前期本地铅釉陶的传统。北朝对青瓷从进口到模仿到创造,体现了新的本地物质文化形成的过程。

  陈相龙以“仪式性动物的饲养”为题介绍了考古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考古遗址所见仪式性动物举例,展示了“YOU ARE WHAT YOU EAT”原理,此原理是研究古代仪式性动物饲养方式的重要依据。陈相龙以永靖大河庄遗址、枣阳雕龙碑遗址、南阳黄山屈家岭文化M77、郧县青龙泉遗址为例展示了新石器时代猪骨随葬的时空分布。接下来以南西伯利亚阿尔然王冢、巴泽雷克墓地、喀拉苏墓地等为例,展示了墓葬中的马牲遗存及相关研究情况。通过喀拉苏墓地殉马的稳定同位素分析研究,联系文献记载“马嗜苜蓿”等,推测其结果与苜蓿等豆科植物作为饲料有关。另外,驯马的饲养是否随畜牧而转移,是否“逐水草”等问题需进一步研究确定。对于高等级祭祀活动中的动物牺牲,陈相龙以二里头遗址为例,介绍了猪、牛、羊等牺牲的锶同位素研究和碳、氮同位素研究,展示了偃师商城高级祭祀活动中的羊、狗、猪等相关研究。另结合文献与考古实物证据介绍了陕西凤翔血池秦汉祭天遗址的“三牲献食”现象。

  张红燕从出土文物保护科技研究的角度,首先以山东高青陈庄遗址出土青铜器的腐蚀研究和景德镇明代御窑遗址出土瓷器的工艺分析为例,展示了所提取的文物内部信息。山东高青陈庄遗址出土青铜器经检测很少检测出氯离子,腐蚀主要与S有关,推测M35、M36因是两个大墓,具备比较强的还原气氛,墓中硫酸根离子又很多,在还原气氛下转化为硫化物,而出现这种特殊的腐蚀现象;景德镇明代御窑遗址出土瓷器同一时期不同品种瓷器白胎基本相同,差别主要在釉上,各时期Al呈现出由低到高再到最低的变化,而熔剂总含量则呈现出由高到低再到最高的变化。此外,还介绍了山东济南魏家庄遗址出土铁器脱盐保护,表示科学、系统、规范的保护修复工作流程将有助于获得文物更加全面和详细的信息。

  学术能够不断发展,依靠的就是传承与创新。本次高研论坛、青年论坛的报告对考古学相关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材料丰富,内容详实,角度犀利,讨论热烈,学者们在交流中开拓视野,互相促进学术进步,令人受益匪浅。

整理:韩 翰 荼 荼

审核:刘国祥

责编:韩 翰

作者:韩翰 荼荼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