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共克时艰,奋勇向前——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020年田野考古主要收获(二)

发布时间:2021-02-10文章出处:“山东考古”公众号作者:

  邹平东安遗址

  邹平东安遗址总面积约50万平方米,被小清河道截断,本次考古发掘为配合小清河综合治理工程,共发掘面积6500平方米。

  遗址时代从龙山文化延续至唐宋,龙山至商代堆积并不丰富。西周时期主要见车马坑及少量墓葬,基本不见其他生活遗迹。车马坑规模大致呈3米×4米的长方形,均随葬1辆车(两马或四马)。其中尤以1号车马坑级别最高,随葬一车四马,配备4銮铃、4马冠,每匹马配备青铜马冑、马镳、马衔、络饰、胸辔饰以及成串的海贝马尾装饰,这是目前山东地区发现西周时期保存最完整级别最高的车马坑。春秋时期则发现大量规整的袋形窖穴,战国晚期至汉代主要为墓葬区。唐宋时期生活堆积丰富,或与文献所载陶唐口镇有关。

  西周时期遗存是本次发掘的主要收获,地势较高的东区应为当时贵族墓葬区,而地势较低的西区则主要为平民墓葬,显示出明显的等级分区,与高青陈庄城址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高规格车马坑的年代、埋葬方式与陈庄城址贵族墓葬基本一致,而且从规格上看,指向国君的可能性很大。本次发掘大大丰富了遗址文化内涵,尤其是西周时期高规格“未完工”墓道的发现,进一步证实陈庄城址之外存在高规格、高等级贵族墓葬区。对于理解西周时期尤其是西周中期之前陈庄城址的性质,了解齐国早期历史及早期齐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赵益超)

  滕州东莱墓地

  东莱墓地位于滕州市官桥镇东莱村东,与大韩墓地同为大韩遗址的一部分,墓地总面积约五万平方米。为了解墓地时代、性质和内涵等基本信息,对该墓地开展了主动性发掘,发掘面积800平方米。

  发掘区分东、西两部分。西发掘区位于墓地西侧,主要揭露车马坑两座,时代为战国早期。一号坑南北长约25.4、东西宽约3.5米,残存车九驾,多有两马。二号坑南北长约8.5、东西宽3.4米,内有马车三架,其中两车各有两马。两马坑可能为大韩墓地个别墓葬的陪葬坑。东发掘区位于东莱墓地西南部,清理各类墓葬50座,出土铜、陶、玛瑙、骨等各类器物数百件。中型墓葬9座,墓室面积5~20平方米,少量带墓道,多由椁室和器物箱(坑)组成,个别有殉人,墓主身份为低级别贵族,时代多春秋晚期,部分战国中期。小型墓主身份多为平民,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时代为春秋晚期和战国晚期。

  本次发掘初步确认了东莱墓地墓葬形制、级别和时代等基本信息,对墓葬葬俗和内涵有了了解,对两墓地之间的关系也有了基本认识,达到预期发掘目的。墓地的发掘为该区域东周古国文化面貌和区域文化谱系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同时,新发现的车马坑也进一步完善了大韩墓地的结构,为墓地级别和性质等确认提供了重要新资料。(王龙)

  临淄齐故城小城西门西侧夯土基址

  基址位于齐国故城小城西门西南侧,紧邻城墙,勘探结果显示,夯土建筑群整体呈东西向分布,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共发现夯土基址16处,分4排分布。本年度对小城西门西侧夯土基址西南侧开始进行勘探和发掘工作,共布方500平方米。

  在发掘区西部集中分布有钱范废弃坑和水井等铸币遗存,同时打破其下层的夯土基址及其相关的遗迹,可知此地存在两期不同性质的遗存:早期为夯土建筑群,晚期西部区域作为铸钱作坊。

  夯土建筑群为一处高等级封闭区域的建筑群,建筑等级较高,规划性较强,似与稷下学宫有一定的关联性。发现有活动场、南墙和壕沟,南墙目前存在长度约150米,断续分布,宽6米,残高0.2-0.8米,由黄褐粉砂土夯筑而成,局部可见有基槽,南墙可见有穿越城墙向南环壕方向的排水管道;在南墙南侧发现有环壕存在,连续分布,宽约6-8米、深3米。

  齐刀币范残块出土数量较大,总数达近千余块,为近年来全国先秦钱范出土数量之最。可分为背范和面范,面范之上有面文,均为“齐大刀”,另发现有少量“半两”钱范。钱范坑和水井内还有大量的硫渣、浇包、鼓风嘴、冶铸沙等遗物,推断该遗址应存在重要的战国至秦汉前期铸钱作坊。(董文斌)

  济南梁王遗址

  梁王遗址位于济南市历城区鲍山街道原梁王三村北,总面积约14万平方米。周边遗址丰富,南部为墓葬区,发现大型战国墓葬两座。为配合济莱高铁建设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共布方2000平方米。

  发掘清理出东周和唐代时期的灰坑、灰沟、水井、墓葬等各类遗迹100余座。唐代遗存主要为灰坑、灰沟和墓葬,出有大量板瓦、筒瓦、瓦当等建筑材料。最重要的周代遗存为战国中晚期城址,据勘探知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外围壕沟东西宽390、南北320米,总面积约14万平方米;城墙东西约300米,南北220米,城内面积约7万平方米。西墙保存较好,长度约220米,宽度约13米,高1米。北墙残长90米,宽约12.6、深1.1米,南墙及东墙破坏严重。墙体四周均存在壕沟。

  梁王庄素有“梁王城”的历史传说,本次发现的东周古城处于交通要道咽喉之处,战略位置重要,应是齐国西部的军事边邑重镇。王舍人镇一带盛传为鲍叔牙食采之地 “鲍邑”,本次发现的战国古城虽在时代上未能与春秋鲍邑相符合,但遗址位置与多处文献记载相吻合,且城内出土有春秋时期陶鬲足,为寻找鲍邑提供了较为清晰的线索。梁王城址是目前济南市主城区内最早的城,对于济南的城建史研究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将济南城区建城的历史向前推进约一千余年。(董文斌)

  临淄医疗中心二期项目墓地

  临淄医疗中心墓地位于淄博市临淄区齐兴路以北,北距临淄齐故城1公里。为配合临淄区医疗中心建设,对二期病房楼涉及区域进行考古发掘。清理战国墓葬18座、汉代墓葬774座、宋至明代洞室墓葬26座、古河道1处、古代道路1条,出土陶、铜等各类遗物2300余件(套)。

  战国墓葬均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个别墓葬填土中包含石子,均有壁龛,器物置于壁龛中,多为盖豆、高柄豆、鼎、壶的组合。汉墓可分三类:长方形土坑竖穴墓、砖椁墓、砖室墓,葬具多为单棺。个别墓葬脚部有脚箱或者漆盒,发现有畜禽随葬、随明车、殉鹿现象。随葬品多为陶壶或陶罐,铜器主要有铜镜、铜带钩、铜镜刷、铜钱等。宋明洞室墓平面呈不规则圆形,长方形墓道。葬具为单棺、葬式为双人合葬墓,个别墓葬有二次葬现象,随葬品有瓷罐、、瓷碗、铜钱等。古河道和古代道路各1处,为研究齐故城周边的水系和交通提供了重要资料。

  本次发掘的墓葬,具有典型的鲁北特色,这对研究临淄及周边地区普通民众的生业发展状况、贫富分化程度和丧葬礼仪以及社会观念信仰有重要意义。河流道路性质和时代的进一步廓定,对探讨周代到至两汉时期临淄齐国古城周围的水系、路网概况,进而研究该地区的生业发展状况、聚落形态特点和社会变迁有较大裨益。(吴志刚、昝金国)

  黄岛琅琊台遗址

  琅琊台遗址位于青岛市黄岛区西南部,遗址三面临海,起伏于主峰海拔高度183.4米的众山之上。本次主动性考古发掘分为主峰山顶大台和台西头村东南沿海两处进行。

  经发掘证实台顶西侧夯土分为台基和地面两部分,地面发现方形石砌地漏1处、石铺道路1条。地面以下发现两列并排的陶管道1条,与石砌地漏和入水口共同构成一套排水系统。水沟东侧发现柱洞3个,柱洞与夯土壁面之间推测为上有屋檐的走廊。走廊南端发现门道一处。台顶东北部也发现三并排的陶管道1条。出土遗物主要为饰绳纹和瓦棱纹的筒瓦、板瓦,“千秋万岁”文字和卷云纹瓦当以及多种纹饰的铺地砖,年代为秦汉时期。台西头村东南发掘区,发现较大规模院落式建筑一组,建筑基坑南北宽约5米,东西长度超过50米,南北两侧沟内发现密集的瓦片堆积,板瓦、筒瓦互相扣合,应为建筑塌毁的原生堆积,推测基坑为一座两面坡屋顶长廊建筑的基础,建筑年代为战国时期。

  琅琊台遗址是山东沿海一处重要的东周至秦汉时期遗址,据文献记载与东周齐国“四时主”祭祀、越国北上争雄以及秦汉皇帝巡视等重要历史事件有关。通过系统考古发掘,将逐渐揭示其真实面貌及历史内涵,从而为东周至秦汉国家祭祀制度研究提供重要的新材料。(吕凯)

  禹城姚高东遗址

  姚高东遗址位于山东省德州市禹城高新技术开发区,现存遗址面积约6000余平方米。为配合山东苏克食品有限公司项目建设对姚高东遗址进行发掘,发掘面积约1000平方米。

  本次发掘共清理岳石文化时期灰坑2座,汉代灰坑6座、墓葬43座。由于被汉代墓葬破坏严重,发掘区岳石文化遗迹残存较少。遗址出土的岳石文化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少量夹砂灰陶、灰褐陶,另有少量的泥质黑皮陶。陶质较粗糙,纹饰以绳纹为主,纹饰细而印痕深,器形主要有罐、豆、盆、甑等,鼎、鬲、甗等三足器少见,年代为岳石文化中晚期。

  汉代墓葬分布较密集,排列有一定规律,成组分布的现象较明显。可分为砖椁墓和砖室墓两类。砖椁墓普遍有二层台;有一定数量的殉牲现象。墓内流行积陶积瓦,葬具为单棺,个别墓葬发现有脚箱。墓主头向均朝北,仰身直肢葬。随葬品较少,一般有陶器1至3件。常见器类有罐、壶、鼎、灶、樽等。少量墓葬随葬有铜镜、铜带钩等,兵器仅发现铁刀、铁剑。初步推断墓葬年代主要集中在西汉晚期到东汉早期。这批墓葬规模较大、布局有序、多未被盗扰,应是一处重要的汉代家族墓地,对研究鲁北地区汉代的葬制葬俗、家族形态、社会结构等具有重要价值。(张恒、王杰、张溯)

  德州小刘庄东汉壁画墓

  小刘庄墓地发现两座东汉晚期多室砖墓(M3、M4),规格较大,形制结构复杂。其中M3墓葬通长近20米,宽近6米,为前后四主室带耳室或侧室。M4墓葬通长16.5米,宽近4.5米,为前后三主室带耳室。两座墓葬墓向朝南,并排分布墓向一致,应为家族墓地。尤为重要的是在两座墓葬墓门、墓壁上发现有很多装饰性及仿木结构壁画,有红、黑、白、蓝彩等,纹饰有鱼、几何线条、菱形、植物纹及勾云纹等,多条带状连续分布饰于墓壁。出土随葬品一批,主要是绿釉陶器,器类有陶质壶、盘、盆、耳杯、灶、井、楼、狗、鸡、磨、碓、案、灯及铜钱、铜环等,分生活用器和模型明器。

  这两座东汉晚期壁画墓,规格较大,形制复杂,在德州乃至山东都比较少见,为研究当时社会历史、葬式葬俗、精神信仰等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赵芳超)

  定陶王陵M2拆解提取发掘

  按照国家文物局批复的《定陶王陵M2汉墓考古工作方案》的要求,在文物保护专家指导下,对M2整体墓室进行拆解提取保护工作。

  M2墓室拆解提取前,在其所在区域4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建立数字化地理信息系统,以便于定陶王陵的勘探及规划。同时,建立完备的M2发掘数据处理系统。启用木材保护实验室,在专家指导开展诸多文物保护实验及检测。木质构件保护方法:对含水少的木材采用无菌沙埋脱水保护。对含水率高且表面有文字信息的木材则放置在无菌水溶液浸泡,且对木材表面文字进行封护。目前该保护方式经文物专家论证,拆解保护措施基本合理,程序完备。

  木椁墓室及文字砖的提取,采用自上至下组层分组拆解。每层提取前都进行三维数字化扫描,以便于今后还原建墓整个过程。本年度M2墓室上部的第一、二、三、四、五层盖板的清理测量、分区绘图、三维数字化、拆解提取等工作已经完成。诸多盖板方木的端部有墨书文字及贯穿数根方木的墨线,文字内容主要是记录该根木材的方位、长度等。提取过程中,详细采集每根木材及文字砖的断裂破损、能否修复、朱墨文字情况,拆解前后的状态、尺寸及照片等信息。

  陵园进行初步勘探,基本搞清陵园的“四至”、面积。陵墙淤埋在地表下8.6~9米以下,陵墙宽约5米,残高约1---2米。西墙勘探长度约920、北墙长约930余米,东墙东南角及南墙的东段大部分遭到破坏。该陵园面积约90万平方米。(崔圣宽、李程浩、张斌)

  山东地区唐代墓葬资料较为贫乏,而本年度发掘了一批唐代墓地,为山东地区的唐墓研究提供了丰富案例,除上篇提到的胥家村南墓地外,聊城绳张墓地、聊城碧桂园项目唐代墓地均有新的收获。

  聊城绳张墓地

  聊城绳张墓地位于聊城市开发区北城街道绳张村西南。本次发掘面积约400平方米,共清理晚唐、五代墓葬21座。

  21座墓皆为土坑竖穴砖室墓。该墓地墓葬皆为砖室墓,墓室形制分四种。圆形或方形弧边穹窿顶墓,清理7座。长方形墓,清理1座。舟形墓,清理3座。长梯形墓,清理10座。前三种皆有墓门和斜坡墓道,多双人葬,存在二次祔葬现象。长梯形砖室墓无墓道、墓门,皆为单人葬。

  绳张墓地作为唐代晚期到五代前期博州城北近郊一处公共墓地,保存状况较好,部分墓葬出土墓志,纪年清楚,为山东地区的唐墓研究提供了难得标尺。出土随葬品种类丰富,尤其出土的7合14块墨书墓志,对于确定唐代博州城、聊城县的位置,博州城内的里坊,外围的羊马城,近郊的官道、乡村、草市、周边的湖泊、河堤等地理景观都提供了难得的文字资料。(刘文涛)

  聊城碧桂园项目唐代墓地

  为配合聊城碧桂园国岳府地产项目建设对工程用地区涉及的12座唐代墓葬进行发掘。

  其中砖室墓9座,土坑竖穴墓1座,瓮馆葬1座、砖棺墓1座。墓葬形状有穹隆顶马蹄形、盝顶马蹄形、舟形和圆形,多由墓道、墓门、墓室三部分组成。出土瓷器、三彩器、陶器、铁器、铜器、珍珠、贝壳、骨梳、漆器、墨书墓志砖、墓志铭碑等近百件套,为鲁西地区增添了一批唐代中晚期墓葬资料。

  出土瓷器器形多样 ,其中的三彩三足炉等造型精美;出土的212颗珍珠圆润剔透;有景福纪年的墓志为研究唐晚期聊城行政区划提供了依据。另清理出唐代及之后黄河等河流多次泛滥形成的淤土堆积,为黄河等河流的河道变迁和河水泛滥提供了科学依据。(吴志刚)

  济宁河道总督署遗址

  济宁河道总督署遗址位于济宁市任城区古槐街道办事处院后街社区。为配合总督署博物馆规划建设对遗址进行发掘,清理现代坑、砖础、灰坑、房址、建筑基址、道路、砖铺路面、砖砌排水沟、集水井、水池、沟等各类遗迹二百余个。

  发掘重点集中在总督署中路,此外还发掘了部分西路、东路建筑遗迹,发现有一批房址、道路、灰坑等遗迹。通过发掘,基本揭露出了清代河道总督署的门前中轴道路、大门、院内中轴道路、甬路、过厅、疑似大堂、皂隶房等重要遗迹,基本达到了发掘目的。发掘出土有河道总督题名残碑、官箴残碑及陶器、瓷器、铜钱、建筑构件等,初步估计可复原器物达千余件,其中以青花瓷器为大宗,较重要者有“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大清乾隆年制”、“大清嘉庆年制”、“雨香斋”、“玉堂佳器”、“冯和顺”、“义兴茂号”等款识器物。

  本次发掘为为研究明清运河和河道总督署提供了新材料,亦为总督署区域下一步的保护、展示和遗址规划提供了基础资料。(李宝军)

(图文转自:“山东考古”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学术动态

共克时艰,奋勇向前——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020年田野考古主要收获(二)

发布时间:2021-02-10

  邹平东安遗址

  邹平东安遗址总面积约50万平方米,被小清河道截断,本次考古发掘为配合小清河综合治理工程,共发掘面积6500平方米。

  遗址时代从龙山文化延续至唐宋,龙山至商代堆积并不丰富。西周时期主要见车马坑及少量墓葬,基本不见其他生活遗迹。车马坑规模大致呈3米×4米的长方形,均随葬1辆车(两马或四马)。其中尤以1号车马坑级别最高,随葬一车四马,配备4銮铃、4马冠,每匹马配备青铜马冑、马镳、马衔、络饰、胸辔饰以及成串的海贝马尾装饰,这是目前山东地区发现西周时期保存最完整级别最高的车马坑。春秋时期则发现大量规整的袋形窖穴,战国晚期至汉代主要为墓葬区。唐宋时期生活堆积丰富,或与文献所载陶唐口镇有关。

  西周时期遗存是本次发掘的主要收获,地势较高的东区应为当时贵族墓葬区,而地势较低的西区则主要为平民墓葬,显示出明显的等级分区,与高青陈庄城址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高规格车马坑的年代、埋葬方式与陈庄城址贵族墓葬基本一致,而且从规格上看,指向国君的可能性很大。本次发掘大大丰富了遗址文化内涵,尤其是西周时期高规格“未完工”墓道的发现,进一步证实陈庄城址之外存在高规格、高等级贵族墓葬区。对于理解西周时期尤其是西周中期之前陈庄城址的性质,了解齐国早期历史及早期齐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赵益超)

  滕州东莱墓地

  东莱墓地位于滕州市官桥镇东莱村东,与大韩墓地同为大韩遗址的一部分,墓地总面积约五万平方米。为了解墓地时代、性质和内涵等基本信息,对该墓地开展了主动性发掘,发掘面积800平方米。

  发掘区分东、西两部分。西发掘区位于墓地西侧,主要揭露车马坑两座,时代为战国早期。一号坑南北长约25.4、东西宽约3.5米,残存车九驾,多有两马。二号坑南北长约8.5、东西宽3.4米,内有马车三架,其中两车各有两马。两马坑可能为大韩墓地个别墓葬的陪葬坑。东发掘区位于东莱墓地西南部,清理各类墓葬50座,出土铜、陶、玛瑙、骨等各类器物数百件。中型墓葬9座,墓室面积5~20平方米,少量带墓道,多由椁室和器物箱(坑)组成,个别有殉人,墓主身份为低级别贵族,时代多春秋晚期,部分战国中期。小型墓主身份多为平民,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时代为春秋晚期和战国晚期。

  本次发掘初步确认了东莱墓地墓葬形制、级别和时代等基本信息,对墓葬葬俗和内涵有了了解,对两墓地之间的关系也有了基本认识,达到预期发掘目的。墓地的发掘为该区域东周古国文化面貌和区域文化谱系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同时,新发现的车马坑也进一步完善了大韩墓地的结构,为墓地级别和性质等确认提供了重要新资料。(王龙)

  临淄齐故城小城西门西侧夯土基址

  基址位于齐国故城小城西门西南侧,紧邻城墙,勘探结果显示,夯土建筑群整体呈东西向分布,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共发现夯土基址16处,分4排分布。本年度对小城西门西侧夯土基址西南侧开始进行勘探和发掘工作,共布方500平方米。

  在发掘区西部集中分布有钱范废弃坑和水井等铸币遗存,同时打破其下层的夯土基址及其相关的遗迹,可知此地存在两期不同性质的遗存:早期为夯土建筑群,晚期西部区域作为铸钱作坊。

  夯土建筑群为一处高等级封闭区域的建筑群,建筑等级较高,规划性较强,似与稷下学宫有一定的关联性。发现有活动场、南墙和壕沟,南墙目前存在长度约150米,断续分布,宽6米,残高0.2-0.8米,由黄褐粉砂土夯筑而成,局部可见有基槽,南墙可见有穿越城墙向南环壕方向的排水管道;在南墙南侧发现有环壕存在,连续分布,宽约6-8米、深3米。

  齐刀币范残块出土数量较大,总数达近千余块,为近年来全国先秦钱范出土数量之最。可分为背范和面范,面范之上有面文,均为“齐大刀”,另发现有少量“半两”钱范。钱范坑和水井内还有大量的硫渣、浇包、鼓风嘴、冶铸沙等遗物,推断该遗址应存在重要的战国至秦汉前期铸钱作坊。(董文斌)

  济南梁王遗址

  梁王遗址位于济南市历城区鲍山街道原梁王三村北,总面积约14万平方米。周边遗址丰富,南部为墓葬区,发现大型战国墓葬两座。为配合济莱高铁建设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共布方2000平方米。

  发掘清理出东周和唐代时期的灰坑、灰沟、水井、墓葬等各类遗迹100余座。唐代遗存主要为灰坑、灰沟和墓葬,出有大量板瓦、筒瓦、瓦当等建筑材料。最重要的周代遗存为战国中晚期城址,据勘探知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外围壕沟东西宽390、南北320米,总面积约14万平方米;城墙东西约300米,南北220米,城内面积约7万平方米。西墙保存较好,长度约220米,宽度约13米,高1米。北墙残长90米,宽约12.6、深1.1米,南墙及东墙破坏严重。墙体四周均存在壕沟。

  梁王庄素有“梁王城”的历史传说,本次发现的东周古城处于交通要道咽喉之处,战略位置重要,应是齐国西部的军事边邑重镇。王舍人镇一带盛传为鲍叔牙食采之地 “鲍邑”,本次发现的战国古城虽在时代上未能与春秋鲍邑相符合,但遗址位置与多处文献记载相吻合,且城内出土有春秋时期陶鬲足,为寻找鲍邑提供了较为清晰的线索。梁王城址是目前济南市主城区内最早的城,对于济南的城建史研究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将济南城区建城的历史向前推进约一千余年。(董文斌)

  临淄医疗中心二期项目墓地

  临淄医疗中心墓地位于淄博市临淄区齐兴路以北,北距临淄齐故城1公里。为配合临淄区医疗中心建设,对二期病房楼涉及区域进行考古发掘。清理战国墓葬18座、汉代墓葬774座、宋至明代洞室墓葬26座、古河道1处、古代道路1条,出土陶、铜等各类遗物2300余件(套)。

  战国墓葬均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个别墓葬填土中包含石子,均有壁龛,器物置于壁龛中,多为盖豆、高柄豆、鼎、壶的组合。汉墓可分三类:长方形土坑竖穴墓、砖椁墓、砖室墓,葬具多为单棺。个别墓葬脚部有脚箱或者漆盒,发现有畜禽随葬、随明车、殉鹿现象。随葬品多为陶壶或陶罐,铜器主要有铜镜、铜带钩、铜镜刷、铜钱等。宋明洞室墓平面呈不规则圆形,长方形墓道。葬具为单棺、葬式为双人合葬墓,个别墓葬有二次葬现象,随葬品有瓷罐、、瓷碗、铜钱等。古河道和古代道路各1处,为研究齐故城周边的水系和交通提供了重要资料。

  本次发掘的墓葬,具有典型的鲁北特色,这对研究临淄及周边地区普通民众的生业发展状况、贫富分化程度和丧葬礼仪以及社会观念信仰有重要意义。河流道路性质和时代的进一步廓定,对探讨周代到至两汉时期临淄齐国古城周围的水系、路网概况,进而研究该地区的生业发展状况、聚落形态特点和社会变迁有较大裨益。(吴志刚、昝金国)

  黄岛琅琊台遗址

  琅琊台遗址位于青岛市黄岛区西南部,遗址三面临海,起伏于主峰海拔高度183.4米的众山之上。本次主动性考古发掘分为主峰山顶大台和台西头村东南沿海两处进行。

  经发掘证实台顶西侧夯土分为台基和地面两部分,地面发现方形石砌地漏1处、石铺道路1条。地面以下发现两列并排的陶管道1条,与石砌地漏和入水口共同构成一套排水系统。水沟东侧发现柱洞3个,柱洞与夯土壁面之间推测为上有屋檐的走廊。走廊南端发现门道一处。台顶东北部也发现三并排的陶管道1条。出土遗物主要为饰绳纹和瓦棱纹的筒瓦、板瓦,“千秋万岁”文字和卷云纹瓦当以及多种纹饰的铺地砖,年代为秦汉时期。台西头村东南发掘区,发现较大规模院落式建筑一组,建筑基坑南北宽约5米,东西长度超过50米,南北两侧沟内发现密集的瓦片堆积,板瓦、筒瓦互相扣合,应为建筑塌毁的原生堆积,推测基坑为一座两面坡屋顶长廊建筑的基础,建筑年代为战国时期。

  琅琊台遗址是山东沿海一处重要的东周至秦汉时期遗址,据文献记载与东周齐国“四时主”祭祀、越国北上争雄以及秦汉皇帝巡视等重要历史事件有关。通过系统考古发掘,将逐渐揭示其真实面貌及历史内涵,从而为东周至秦汉国家祭祀制度研究提供重要的新材料。(吕凯)

  禹城姚高东遗址

  姚高东遗址位于山东省德州市禹城高新技术开发区,现存遗址面积约6000余平方米。为配合山东苏克食品有限公司项目建设对姚高东遗址进行发掘,发掘面积约1000平方米。

  本次发掘共清理岳石文化时期灰坑2座,汉代灰坑6座、墓葬43座。由于被汉代墓葬破坏严重,发掘区岳石文化遗迹残存较少。遗址出土的岳石文化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少量夹砂灰陶、灰褐陶,另有少量的泥质黑皮陶。陶质较粗糙,纹饰以绳纹为主,纹饰细而印痕深,器形主要有罐、豆、盆、甑等,鼎、鬲、甗等三足器少见,年代为岳石文化中晚期。

  汉代墓葬分布较密集,排列有一定规律,成组分布的现象较明显。可分为砖椁墓和砖室墓两类。砖椁墓普遍有二层台;有一定数量的殉牲现象。墓内流行积陶积瓦,葬具为单棺,个别墓葬发现有脚箱。墓主头向均朝北,仰身直肢葬。随葬品较少,一般有陶器1至3件。常见器类有罐、壶、鼎、灶、樽等。少量墓葬随葬有铜镜、铜带钩等,兵器仅发现铁刀、铁剑。初步推断墓葬年代主要集中在西汉晚期到东汉早期。这批墓葬规模较大、布局有序、多未被盗扰,应是一处重要的汉代家族墓地,对研究鲁北地区汉代的葬制葬俗、家族形态、社会结构等具有重要价值。(张恒、王杰、张溯)

  德州小刘庄东汉壁画墓

  小刘庄墓地发现两座东汉晚期多室砖墓(M3、M4),规格较大,形制结构复杂。其中M3墓葬通长近20米,宽近6米,为前后四主室带耳室或侧室。M4墓葬通长16.5米,宽近4.5米,为前后三主室带耳室。两座墓葬墓向朝南,并排分布墓向一致,应为家族墓地。尤为重要的是在两座墓葬墓门、墓壁上发现有很多装饰性及仿木结构壁画,有红、黑、白、蓝彩等,纹饰有鱼、几何线条、菱形、植物纹及勾云纹等,多条带状连续分布饰于墓壁。出土随葬品一批,主要是绿釉陶器,器类有陶质壶、盘、盆、耳杯、灶、井、楼、狗、鸡、磨、碓、案、灯及铜钱、铜环等,分生活用器和模型明器。

  这两座东汉晚期壁画墓,规格较大,形制复杂,在德州乃至山东都比较少见,为研究当时社会历史、葬式葬俗、精神信仰等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赵芳超)

  定陶王陵M2拆解提取发掘

  按照国家文物局批复的《定陶王陵M2汉墓考古工作方案》的要求,在文物保护专家指导下,对M2整体墓室进行拆解提取保护工作。

  M2墓室拆解提取前,在其所在区域4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建立数字化地理信息系统,以便于定陶王陵的勘探及规划。同时,建立完备的M2发掘数据处理系统。启用木材保护实验室,在专家指导开展诸多文物保护实验及检测。木质构件保护方法:对含水少的木材采用无菌沙埋脱水保护。对含水率高且表面有文字信息的木材则放置在无菌水溶液浸泡,且对木材表面文字进行封护。目前该保护方式经文物专家论证,拆解保护措施基本合理,程序完备。

  木椁墓室及文字砖的提取,采用自上至下组层分组拆解。每层提取前都进行三维数字化扫描,以便于今后还原建墓整个过程。本年度M2墓室上部的第一、二、三、四、五层盖板的清理测量、分区绘图、三维数字化、拆解提取等工作已经完成。诸多盖板方木的端部有墨书文字及贯穿数根方木的墨线,文字内容主要是记录该根木材的方位、长度等。提取过程中,详细采集每根木材及文字砖的断裂破损、能否修复、朱墨文字情况,拆解前后的状态、尺寸及照片等信息。

  陵园进行初步勘探,基本搞清陵园的“四至”、面积。陵墙淤埋在地表下8.6~9米以下,陵墙宽约5米,残高约1---2米。西墙勘探长度约920、北墙长约930余米,东墙东南角及南墙的东段大部分遭到破坏。该陵园面积约90万平方米。(崔圣宽、李程浩、张斌)

  山东地区唐代墓葬资料较为贫乏,而本年度发掘了一批唐代墓地,为山东地区的唐墓研究提供了丰富案例,除上篇提到的胥家村南墓地外,聊城绳张墓地、聊城碧桂园项目唐代墓地均有新的收获。

  聊城绳张墓地

  聊城绳张墓地位于聊城市开发区北城街道绳张村西南。本次发掘面积约400平方米,共清理晚唐、五代墓葬21座。

  21座墓皆为土坑竖穴砖室墓。该墓地墓葬皆为砖室墓,墓室形制分四种。圆形或方形弧边穹窿顶墓,清理7座。长方形墓,清理1座。舟形墓,清理3座。长梯形墓,清理10座。前三种皆有墓门和斜坡墓道,多双人葬,存在二次祔葬现象。长梯形砖室墓无墓道、墓门,皆为单人葬。

  绳张墓地作为唐代晚期到五代前期博州城北近郊一处公共墓地,保存状况较好,部分墓葬出土墓志,纪年清楚,为山东地区的唐墓研究提供了难得标尺。出土随葬品种类丰富,尤其出土的7合14块墨书墓志,对于确定唐代博州城、聊城县的位置,博州城内的里坊,外围的羊马城,近郊的官道、乡村、草市、周边的湖泊、河堤等地理景观都提供了难得的文字资料。(刘文涛)

  聊城碧桂园项目唐代墓地

  为配合聊城碧桂园国岳府地产项目建设对工程用地区涉及的12座唐代墓葬进行发掘。

  其中砖室墓9座,土坑竖穴墓1座,瓮馆葬1座、砖棺墓1座。墓葬形状有穹隆顶马蹄形、盝顶马蹄形、舟形和圆形,多由墓道、墓门、墓室三部分组成。出土瓷器、三彩器、陶器、铁器、铜器、珍珠、贝壳、骨梳、漆器、墨书墓志砖、墓志铭碑等近百件套,为鲁西地区增添了一批唐代中晚期墓葬资料。

  出土瓷器器形多样 ,其中的三彩三足炉等造型精美;出土的212颗珍珠圆润剔透;有景福纪年的墓志为研究唐晚期聊城行政区划提供了依据。另清理出唐代及之后黄河等河流多次泛滥形成的淤土堆积,为黄河等河流的河道变迁和河水泛滥提供了科学依据。(吴志刚)

  济宁河道总督署遗址

  济宁河道总督署遗址位于济宁市任城区古槐街道办事处院后街社区。为配合总督署博物馆规划建设对遗址进行发掘,清理现代坑、砖础、灰坑、房址、建筑基址、道路、砖铺路面、砖砌排水沟、集水井、水池、沟等各类遗迹二百余个。

  发掘重点集中在总督署中路,此外还发掘了部分西路、东路建筑遗迹,发现有一批房址、道路、灰坑等遗迹。通过发掘,基本揭露出了清代河道总督署的门前中轴道路、大门、院内中轴道路、甬路、过厅、疑似大堂、皂隶房等重要遗迹,基本达到了发掘目的。发掘出土有河道总督题名残碑、官箴残碑及陶器、瓷器、铜钱、建筑构件等,初步估计可复原器物达千余件,其中以青花瓷器为大宗,较重要者有“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大清乾隆年制”、“大清嘉庆年制”、“雨香斋”、“玉堂佳器”、“冯和顺”、“义兴茂号”等款识器物。

  本次发掘为为研究明清运河和河道总督署提供了新材料,亦为总督署区域下一步的保护、展示和遗址规划提供了基础资料。(李宝军)

(图文转自:“山东考古”公众号)

作者:

文章出处:“山东考古”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