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对大连营城子汉墓群M76墓主人身份的初步判定

发布时间:2021-07-20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张翠敏等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在中科院高能所实验室,利用工业CT断层无损检测,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营城子汉墓群76号墓出土的锈蚀印章进行扫描,借此对龙纹金带扣主人的身份进行了初步判定。

图一 印章

图二 锈蚀的印面

  结合印章材质和刻痕深度,中科院高能所的工作人员选用自主研发的450kV工业CT设备对印章进行扫描和三维重建。该CT设备同时配备了线阵和面阵探测器,其中线阵探测器分辨率高,且能够避免散射等因素的干扰,可以对印面进行高精度断层成像,而面阵探测器则可以对印章整体进行快速三维成像。被锈蚀层遮挡的印面信息共呈现在4个断层上,经多方辨认,初步认为印文是“邵党私印”。印章的兽纽经过CT三维成像,初步认为“辟邪”纽可能性比较大。

图三 包含印文信息的四个CT断层图像

图四 兽纽三维成像

  营城子汉墓群76号墓位于营城子工业园区,于2003年发掘,发掘简报已于《考古》2019年第10期刊发。该墓为贝、砖、瓦、石混筑墓,时代为西汉晚期。该墓共有24件随葬品,除普通陶器外,最重要的是出土一批重器,包括龙纹金带扣、铜鼎、铜尊、铜承旋、铜洗、兽纽印章、玉剑璏等,尤其是龙纹金带扣,图案精美、工艺精湛,含金量在93.4~98.8﹪以上,重38.27克。龙脊用小若粟米的金珠焊接,还镶嵌绿松石,采用了捶鍱、模压、扭丝、珠化、焊接、穿孔、掐丝、镶嵌等工艺,图案表现了一龙携九子蛟龙戏水状,应为汉地官办作坊制作。龙纹金带扣一般只有诸侯王、皇室成员或高等级贵族、官员才能使用。该墓还出土铜承旋和铜尊组合,铜承旋个体硕大,盘面手工錾刻精美图案“仙人神兽瑞禽图”。经研究,这种风格的刻纹铜器不是大连本地制作,而是来自岭南的广西合浦一带,反映了大连在文化交流和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铜承旋与铜尊配套使用,是贵族宴请的重器。这些重器表明墓主人身份非同一般,应该相当高贵。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埋藏时间长,该墓出土印章的印面和印纽锈蚀严重,无从知晓墓主人的名字和身份,之前经过多次检测没有结果。金带扣是目前已发现的6件汉代龙纹金带扣中饰龙纹最多的一件,共饰10条龙,其精美程度,叹为观止。随葬这么多重器的汉代墓葬在大连地区十分罕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研究者对金带扣主人身份及其来历的认识仍停留在推测层面。相应地,辨认与释读金带扣主人印章文字便成为了究明其身份的突破口,然而,印面锈蚀是阻碍印文辨识的主要瓶颈问题。

图五 龙纹金带扣

图六 铜尊与铜承旋

  2021年4月公布的2020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青海都兰热水墓群血渭一号墓出土的银质印章的印面同样是被锈蚀所遮盖。通过中科院高能所工业CT设备,锈蚀层遮挡的印面信息被清晰还原,经过专家辨识,印章上的古藏文为“外甥阿柴王之印”,墓主人可能是莫贺吐浑可汗。这一重大发现,令我们受到启发:CT成像有可能为我们揭开营城子M76印章主人之谜。

  7月15日,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携带印章来到中科院高能所CT实验室。高能所的工作人员对印章进行了CT扫描,被锈蚀层遮盖的印面信息被清晰还原,经相关领域的研究者辨识印文为阴文篆书“邵党私印”。这为确认营城子M76墓主人的身份提供了重要依据。锈蚀的兽纽经过三维成像,可以较清晰地看到动物形象,侧首仰目,长须及胸,四爪着地,短尾,或即是“辟邪”的形象。著名印学专家罗福颐的《古玺印概论》提到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辟邪纽印章。

  社科院考古所学者使用尼通Niton XL3t型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普通金属模式,测试时间30秒)对印章材质进行了初步检测,其中印面主要元素及含量(Wt%)为铜54.32%、银40.64%、铅3.14%、锡1.31%、金0.59%;印章正前侧面主要元素及含量(Wt%)为铜71.14%、银24.65%、铅2.48%、锡1.34%、金0.39%(成分经归一化处理,测量位置皆为表层锈蚀层,并不反映印章真实的化学成分,仅作为定性判断合金材质的依据)。检测结果显示该印章主要材质为铜和银,应为铜银合金印,从而纠正了原来认为是鎏金铜印的看法。

  将现代科技手段引入考古学中,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解决传统考古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是近年来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对出土遗存进行相关科学分析检测,比如工业CT扫描、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等,已经取得了不少重要研究成果。这次使用中科院高能所450kV工业CT将营城子汉墓出土印章印文成功辨识,再次证明坚持多学科、多领域合作的潜力与必要性。(作者:张翠敏 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许琼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刘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阙介民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李默涵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张志成 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谭盼盼 西北工业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和材料学院,刘美晶 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审核:王刃馀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学术动态

对大连营城子汉墓群M76墓主人身份的初步判定

发布时间:2021-07-20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在中科院高能所实验室,利用工业CT断层无损检测,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营城子汉墓群76号墓出土的锈蚀印章进行扫描,借此对龙纹金带扣主人的身份进行了初步判定。

图一 印章

图二 锈蚀的印面

  结合印章材质和刻痕深度,中科院高能所的工作人员选用自主研发的450kV工业CT设备对印章进行扫描和三维重建。该CT设备同时配备了线阵和面阵探测器,其中线阵探测器分辨率高,且能够避免散射等因素的干扰,可以对印面进行高精度断层成像,而面阵探测器则可以对印章整体进行快速三维成像。被锈蚀层遮挡的印面信息共呈现在4个断层上,经多方辨认,初步认为印文是“邵党私印”。印章的兽纽经过CT三维成像,初步认为“辟邪”纽可能性比较大。

图三 包含印文信息的四个CT断层图像

图四 兽纽三维成像

  营城子汉墓群76号墓位于营城子工业园区,于2003年发掘,发掘简报已于《考古》2019年第10期刊发。该墓为贝、砖、瓦、石混筑墓,时代为西汉晚期。该墓共有24件随葬品,除普通陶器外,最重要的是出土一批重器,包括龙纹金带扣、铜鼎、铜尊、铜承旋、铜洗、兽纽印章、玉剑璏等,尤其是龙纹金带扣,图案精美、工艺精湛,含金量在93.4~98.8﹪以上,重38.27克。龙脊用小若粟米的金珠焊接,还镶嵌绿松石,采用了捶鍱、模压、扭丝、珠化、焊接、穿孔、掐丝、镶嵌等工艺,图案表现了一龙携九子蛟龙戏水状,应为汉地官办作坊制作。龙纹金带扣一般只有诸侯王、皇室成员或高等级贵族、官员才能使用。该墓还出土铜承旋和铜尊组合,铜承旋个体硕大,盘面手工錾刻精美图案“仙人神兽瑞禽图”。经研究,这种风格的刻纹铜器不是大连本地制作,而是来自岭南的广西合浦一带,反映了大连在文化交流和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铜承旋与铜尊配套使用,是贵族宴请的重器。这些重器表明墓主人身份非同一般,应该相当高贵。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埋藏时间长,该墓出土印章的印面和印纽锈蚀严重,无从知晓墓主人的名字和身份,之前经过多次检测没有结果。金带扣是目前已发现的6件汉代龙纹金带扣中饰龙纹最多的一件,共饰10条龙,其精美程度,叹为观止。随葬这么多重器的汉代墓葬在大连地区十分罕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研究者对金带扣主人身份及其来历的认识仍停留在推测层面。相应地,辨认与释读金带扣主人印章文字便成为了究明其身份的突破口,然而,印面锈蚀是阻碍印文辨识的主要瓶颈问题。

图五 龙纹金带扣

图六 铜尊与铜承旋

  2021年4月公布的2020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青海都兰热水墓群血渭一号墓出土的银质印章的印面同样是被锈蚀所遮盖。通过中科院高能所工业CT设备,锈蚀层遮挡的印面信息被清晰还原,经过专家辨识,印章上的古藏文为“外甥阿柴王之印”,墓主人可能是莫贺吐浑可汗。这一重大发现,令我们受到启发:CT成像有可能为我们揭开营城子M76印章主人之谜。

  7月15日,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携带印章来到中科院高能所CT实验室。高能所的工作人员对印章进行了CT扫描,被锈蚀层遮盖的印面信息被清晰还原,经相关领域的研究者辨识印文为阴文篆书“邵党私印”。这为确认营城子M76墓主人的身份提供了重要依据。锈蚀的兽纽经过三维成像,可以较清晰地看到动物形象,侧首仰目,长须及胸,四爪着地,短尾,或即是“辟邪”的形象。著名印学专家罗福颐的《古玺印概论》提到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辟邪纽印章。

  社科院考古所学者使用尼通Niton XL3t型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普通金属模式,测试时间30秒)对印章材质进行了初步检测,其中印面主要元素及含量(Wt%)为铜54.32%、银40.64%、铅3.14%、锡1.31%、金0.59%;印章正前侧面主要元素及含量(Wt%)为铜71.14%、银24.65%、铅2.48%、锡1.34%、金0.39%(成分经归一化处理,测量位置皆为表层锈蚀层,并不反映印章真实的化学成分,仅作为定性判断合金材质的依据)。检测结果显示该印章主要材质为铜和银,应为铜银合金印,从而纠正了原来认为是鎏金铜印的看法。

  将现代科技手段引入考古学中,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解决传统考古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是近年来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对出土遗存进行相关科学分析检测,比如工业CT扫描、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等,已经取得了不少重要研究成果。这次使用中科院高能所450kV工业CT将营城子汉墓出土印章印文成功辨识,再次证明坚持多学科、多领域合作的潜力与必要性。(作者:张翠敏 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许琼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刘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阙介民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李默涵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张志成 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谭盼盼 西北工业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和材料学院,刘美晶 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审核:王刃馀

作者:张翠敏等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