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他们,共论“满天星斗”中耀眼的那一颗!

发布时间:2021-10-13文章出处:辽宁日报·北国客户端作者:卢立业 辛垚 吴限 朱忠鹤

  10月12日上午8时30分,

  纪念牛河梁遗址发现40周年

  学术研讨会暨首届红山文化牛河梁论坛

  准时开启

  来自中国考古学会、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权威机构,以及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学者与专家齐聚于建平县,从多个维度与角度畅谈红山文化和牛河梁遗址,交流各自学术观点。

  郭大顺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

  牛河梁遗址是1981年春辽宁省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发现的,那次普查将寻找红山文化遗址和红山文化玉器出土地点作为辽西地区普查的重点。

  1983年在朝阳市召开《燕山南北考古》座谈会,会上苏秉琦先生建议在建平、凌源、喀左三县交界处多作工作,当年秋冬牛河梁遗址的正式发掘开始。此后的进展,如年代与分期的初步建立、遗址群的确定与范围的扩大、中心大墓从而以“一人独尊”为主的等级分化的确认、玉器的选料、工艺、类型、原型、功能和“唯玉为葬”习俗的讨论、女神庙和祭坛各自结构、组合与布局从而祭祖与祭天功能的推测,由此构成的浓厚的区域特色、当地深厚的文化基础和以彩陶为主要使者的南北频繁交汇和融合背景研究等,经历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过程。所以,牛河梁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一直是在课题指导下开展的,是理论指导实践的成果。

  由于牛河梁遗址以祭祀为主的特定内涵,使文明起源研究不限于起源的具体时间和标准,而是提出如:中国道路与特点-信仰体系化、礼制的起源、中华文化传统及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基础、强大的传承力与中华文明连绵不断等深层次的问题。

  贾笑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2017-2020年的考古工作更新了对第一地点2号建筑址“品字形山台”的认识,初步确认8个以石墙及垫土为主要特征的台基址,编号TJ1-TJ8,其范围较最初所确定的“品字形”山台有所扩大,TJ2和TJ3的叠压关系显示多组台基址之间存在始建时间的早晚。2021年度考古发掘有了新的发现,并在此基础上对以往发现形成了新的认识,将有助于进一步认识第一地点乃至红山文化晚期社会的特征。

  2020年在TJ3接近基岩的垫土层中出土的大型彩陶缸、彩陶钵、筒形罐、灰陶钵、圆陶片组合,有可能是与《周礼·春官·大宗伯》中记载的“祼礼”祭祀行为相关。

  2021年度考古发掘有了新的发现,并在此基础上对以往发现形成了新的认识,将有助于进一步认识第一地点乃至红山文化晚期社会的特征。在祼礼组合出土位置北侧发现了近椭圆形分布的烧灰和烧土,其内出土烧过的栎果、胡桃等的果实和果壳以及石斧、磨棒的残件、天河石料以及陶盆碎片。这些遗迹、遗物同样与《周礼·春官·大宗伯》中记载的“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梄燎祀司命、司中、风师、雨师”的燎祭行为相符合。

  最后贾笑冰总结了这次考古发掘的意义。第一地点2号建筑址的考古发现为认识第一地点多个遗址单位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线索;对大型工程建筑的设计施工的统筹规划展示了红山社会的动员和组织能力,统一有序的规划,为认识红山文化晚期的社会发展状况提供了依据;“礼制”出现,中华传统的建筑及礼仪规范的雏形出现,对于认识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与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王仁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兽面神上的獠牙,是史前众神认同的武装,也是人类给予神像最狞厉的威严。史前中国制作有獠牙神面艺术品,在接近8000年前的南北方都有发现,在南方高庙文化的白陶和北方兴隆洼文化的石刻,都见到有獠牙神面。

  在8000-4000年前之间,獠牙神出现在白陶、石刻、彩陶和玉石佩饰上,史前神面上獠牙的出现与消失,透露出许多重要信息。

  李新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红山文化社会上层依托此原始宇宙观和信仰昆虫蜕变、羽化能力的传统,创造新的原始宗教和仪式系统,并以制作和使用特殊玉器为“物化”此萨满式原始宗教的重要形式,因此获得构建规模庞大的复杂社会必须的威望和权力。这样的政治实践对良渚文化早期国家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

  凌家滩玉版等特殊玉器和大量陶器刻画图像表明先秦文献记载的天极观念在史前时代已经出现,要点包括天极为天体的中心,可以用八角星纹、纽结纹和獠牙兽面表示;神鸟可以托负天极,猪也与天极运行密切相关。

  刘国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牛河梁遗址共发掘明确属红山文化的墓葬85座,其中属于上层积石冢阶段的墓葬66座。

  牛河梁第十六地点共发现墓葬11座,中心大墓1座,次中心大墓1座边缘墓葬9座,共出土玉器40件。

  樊圣英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

  马鞍桥山遗址是在2018年“大凌河中上游地区红山文化遗存考古调查”中新发现的,遗址时代为新石器时代聚落址。

  通过发掘的遗迹和遗物特征确认该遗址是一处以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早期为主体的大型聚落址,其内涵丰富、年代延续长、时间跨度大,这对于红山文化的研究提供一批崭新的材料。

  2021年发掘正在进行中,目前确认该发掘区整体是一个由人工堆积而成的大型土台遗迹,平面近圆角长方形,分布范围近10000平方米,此次发掘区是该大型土台遗迹西南转角的一部分。

  遗址发现人骨,经人骨碳十四测年数据可知,遗址绝对年代为距今6000~6400年,属于红山文化早期阶段。

  在大型土台遗迹上还发现多个小型坑类遗迹,特别是在T0256的第二层垫土上的一个坑内,已清理出土保存完好的之字纹夹砂黑陶筒形罐、泥质红陶黑色彩陶壶、泥质红陶钵及贝壳类等遗物组合,根据出土遗物特征来看,该坑应是祭祀性坑,这说明了马鞍桥山遗址应该是一处兼具生活与祭祀功能于一体的聚落址。

  于怀石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展的大凌河中上游地区红山文化考古调查,仅在建平、喀左、凌源三个地区发现了416处遗址。其中居住遗址340处,墓地76处,凸显了红山文化时期大凌河流域红山先民生活盛况。

  这些新的考古发现不仅为了解红山文化的社会及文明的特征提供了新材料,也为中华文明起源以及文明发展的多样性问题的讨论奠定了基础。

  郭明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

  红山文化晚期的社会变迁体现在多个方面:埋葬制度的变革、人口数量的增加和社会分化、社会一致性增强。

  朱永刚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授

  哈民忙哈遗址是迄今在科尔沁沙地经正式发掘的最大规模史前聚落。该遗址保存完好,出土遗物十分丰富,揭露遗迹现象罕见,引起学界的普遍关注。

  卜工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从去年开始的牛河梁再发掘取得突破,揭示出叠层大殿的基础和规模,遗址整体布局豁然开朗。

  牛河梁的制度创造是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是“满天星斗”文明体系中最亮的一颗。

  赵晔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牛河梁与良渚都孕育了发达的玉质礼器,都产生了复杂的等级社会,都是中华文明探源的重要对象。

  牛河梁与良渚存在环境差异、方式差异、年代差异、性质差异、宗教差异、墓葬差异与权力差异。

  熊增珑

  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

  红山文化晚期墓葬特点有:成片分布、多分布在300—800米之间的丘陵顶部、墓地中都有中心大墓、随葬物品以玉器为主。

  红山文化晚期墓地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社会复杂化特征已逐渐形成,已进入初级文明阶段,文化趋同现象明显。

(图文转自:辽宁日报·北国客户端)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学术动态

他们,共论“满天星斗”中耀眼的那一颗!

发布时间:2021-10-13

  10月12日上午8时30分,

  纪念牛河梁遗址发现40周年

  学术研讨会暨首届红山文化牛河梁论坛

  准时开启

  来自中国考古学会、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权威机构,以及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学者与专家齐聚于建平县,从多个维度与角度畅谈红山文化和牛河梁遗址,交流各自学术观点。

  郭大顺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

  牛河梁遗址是1981年春辽宁省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发现的,那次普查将寻找红山文化遗址和红山文化玉器出土地点作为辽西地区普查的重点。

  1983年在朝阳市召开《燕山南北考古》座谈会,会上苏秉琦先生建议在建平、凌源、喀左三县交界处多作工作,当年秋冬牛河梁遗址的正式发掘开始。此后的进展,如年代与分期的初步建立、遗址群的确定与范围的扩大、中心大墓从而以“一人独尊”为主的等级分化的确认、玉器的选料、工艺、类型、原型、功能和“唯玉为葬”习俗的讨论、女神庙和祭坛各自结构、组合与布局从而祭祖与祭天功能的推测,由此构成的浓厚的区域特色、当地深厚的文化基础和以彩陶为主要使者的南北频繁交汇和融合背景研究等,经历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过程。所以,牛河梁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一直是在课题指导下开展的,是理论指导实践的成果。

  由于牛河梁遗址以祭祀为主的特定内涵,使文明起源研究不限于起源的具体时间和标准,而是提出如:中国道路与特点-信仰体系化、礼制的起源、中华文化传统及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基础、强大的传承力与中华文明连绵不断等深层次的问题。

  贾笑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2017-2020年的考古工作更新了对第一地点2号建筑址“品字形山台”的认识,初步确认8个以石墙及垫土为主要特征的台基址,编号TJ1-TJ8,其范围较最初所确定的“品字形”山台有所扩大,TJ2和TJ3的叠压关系显示多组台基址之间存在始建时间的早晚。2021年度考古发掘有了新的发现,并在此基础上对以往发现形成了新的认识,将有助于进一步认识第一地点乃至红山文化晚期社会的特征。

  2020年在TJ3接近基岩的垫土层中出土的大型彩陶缸、彩陶钵、筒形罐、灰陶钵、圆陶片组合,有可能是与《周礼·春官·大宗伯》中记载的“祼礼”祭祀行为相关。

  2021年度考古发掘有了新的发现,并在此基础上对以往发现形成了新的认识,将有助于进一步认识第一地点乃至红山文化晚期社会的特征。在祼礼组合出土位置北侧发现了近椭圆形分布的烧灰和烧土,其内出土烧过的栎果、胡桃等的果实和果壳以及石斧、磨棒的残件、天河石料以及陶盆碎片。这些遗迹、遗物同样与《周礼·春官·大宗伯》中记载的“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梄燎祀司命、司中、风师、雨师”的燎祭行为相符合。

  最后贾笑冰总结了这次考古发掘的意义。第一地点2号建筑址的考古发现为认识第一地点多个遗址单位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线索;对大型工程建筑的设计施工的统筹规划展示了红山社会的动员和组织能力,统一有序的规划,为认识红山文化晚期的社会发展状况提供了依据;“礼制”出现,中华传统的建筑及礼仪规范的雏形出现,对于认识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与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王仁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兽面神上的獠牙,是史前众神认同的武装,也是人类给予神像最狞厉的威严。史前中国制作有獠牙神面艺术品,在接近8000年前的南北方都有发现,在南方高庙文化的白陶和北方兴隆洼文化的石刻,都见到有獠牙神面。

  在8000-4000年前之间,獠牙神出现在白陶、石刻、彩陶和玉石佩饰上,史前神面上獠牙的出现与消失,透露出许多重要信息。

  李新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红山文化社会上层依托此原始宇宙观和信仰昆虫蜕变、羽化能力的传统,创造新的原始宗教和仪式系统,并以制作和使用特殊玉器为“物化”此萨满式原始宗教的重要形式,因此获得构建规模庞大的复杂社会必须的威望和权力。这样的政治实践对良渚文化早期国家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

  凌家滩玉版等特殊玉器和大量陶器刻画图像表明先秦文献记载的天极观念在史前时代已经出现,要点包括天极为天体的中心,可以用八角星纹、纽结纹和獠牙兽面表示;神鸟可以托负天极,猪也与天极运行密切相关。

  刘国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牛河梁遗址共发掘明确属红山文化的墓葬85座,其中属于上层积石冢阶段的墓葬66座。

  牛河梁第十六地点共发现墓葬11座,中心大墓1座,次中心大墓1座边缘墓葬9座,共出土玉器40件。

  樊圣英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

  马鞍桥山遗址是在2018年“大凌河中上游地区红山文化遗存考古调查”中新发现的,遗址时代为新石器时代聚落址。

  通过发掘的遗迹和遗物特征确认该遗址是一处以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早期为主体的大型聚落址,其内涵丰富、年代延续长、时间跨度大,这对于红山文化的研究提供一批崭新的材料。

  2021年发掘正在进行中,目前确认该发掘区整体是一个由人工堆积而成的大型土台遗迹,平面近圆角长方形,分布范围近10000平方米,此次发掘区是该大型土台遗迹西南转角的一部分。

  遗址发现人骨,经人骨碳十四测年数据可知,遗址绝对年代为距今6000~6400年,属于红山文化早期阶段。

  在大型土台遗迹上还发现多个小型坑类遗迹,特别是在T0256的第二层垫土上的一个坑内,已清理出土保存完好的之字纹夹砂黑陶筒形罐、泥质红陶黑色彩陶壶、泥质红陶钵及贝壳类等遗物组合,根据出土遗物特征来看,该坑应是祭祀性坑,这说明了马鞍桥山遗址应该是一处兼具生活与祭祀功能于一体的聚落址。

  于怀石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展的大凌河中上游地区红山文化考古调查,仅在建平、喀左、凌源三个地区发现了416处遗址。其中居住遗址340处,墓地76处,凸显了红山文化时期大凌河流域红山先民生活盛况。

  这些新的考古发现不仅为了解红山文化的社会及文明的特征提供了新材料,也为中华文明起源以及文明发展的多样性问题的讨论奠定了基础。

  郭明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

  红山文化晚期的社会变迁体现在多个方面:埋葬制度的变革、人口数量的增加和社会分化、社会一致性增强。

  朱永刚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授

  哈民忙哈遗址是迄今在科尔沁沙地经正式发掘的最大规模史前聚落。该遗址保存完好,出土遗物十分丰富,揭露遗迹现象罕见,引起学界的普遍关注。

  卜工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从去年开始的牛河梁再发掘取得突破,揭示出叠层大殿的基础和规模,遗址整体布局豁然开朗。

  牛河梁的制度创造是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是“满天星斗”文明体系中最亮的一颗。

  赵晔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牛河梁与良渚都孕育了发达的玉质礼器,都产生了复杂的等级社会,都是中华文明探源的重要对象。

  牛河梁与良渚存在环境差异、方式差异、年代差异、性质差异、宗教差异、墓葬差异与权力差异。

  熊增珑

  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

  红山文化晚期墓葬特点有:成片分布、多分布在300—800米之间的丘陵顶部、墓地中都有中心大墓、随葬物品以玉器为主。

  红山文化晚期墓地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社会复杂化特征已逐渐形成,已进入初级文明阶段,文化趋同现象明显。

(图文转自:辽宁日报·北国客户端)

作者:卢立业 辛垚 吴限 朱忠鹤

文章出处:辽宁日报·北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