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揭秘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新发现

发布时间:2021-12-29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吴楠

  12月20日,在南京举行的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新发现交流报告会上,20多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重要考古发现亮相。

  构建六朝古都历史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一句唐诗尽显南朝寺院林立、寺庙繁盛之景象。南京市西营村南朝佛寺遗址是此次会上发布的重要考古新发现之一。2019年8月至今,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对西营村南朝佛寺遗址进行发掘,出土了包括莲花纹瓦当、筒瓦、板瓦等建筑构件,舍利石函构件,以及金银玉器、琥珀、琉璃珠、铜钱等大量供养遗物。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龚巨平介绍,该遗址是南方地区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好、布局最完整的山地型佛寺遗址;佛殿单体建筑体量大,磉墩结构独特,体现出高超的建筑技术;佛塔应为纯木塔建筑,对于研究南朝时期东亚地区的全木木塔造型与结构有着重要意义。此外,在这里首次发现的塔基中心开挖带台阶的长方形竖穴地宫与夯土分层封护遗迹,为研究六朝时期舍利瘗埋方式提供了新资料。

  会上还展示了越城遗址考古最新进展。作为南京城的发祥地,越城自战国、秦汉到六朝始终是南京地区重要的军事据点之一。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陈大海介绍,越城遗址发现墙基、环壕、道路、水井等遗迹。其中环壕的年代可追溯至商周之际,晚到六朝时期;路面上布满车辙,路沟内出土了大量青瓷、砖瓦等遗物,推断道路最终建设于南朝梁代,废弃于南朝陈末期,局部沿用至唐代晚期。越城考古为六朝都城建康的城市中轴线、篱门与外郭城、南郊长干里布局、淮水南交通路线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石头城遗址是三国时期东吴及东晋南朝的战略要地。通过2010—2020年的数次考古发掘,目前已基本确定石头城遗址位置就在南京现今的清凉山公园、南京国防园、菠萝山和清凉门地区。该遗址平面形状为北宽南窄的不规则形状,位置符合临江据山的军事战略要求。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贺云翱告诉记者,石头城遗址出土的遗物以砖瓦为主,其中模印“石头”铭文的城砖确定了石头城遗址就是当年孙权所筑造的石头城。从城垣营建技法角度看,这对研究中国都城城墙从何时开始大面积包砖有很大价值。

  重塑邺城历史风貌

  位于河北省临漳县西南约20公里处、南距河南省安阳市区约18公里的邺城遗址,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重要都城,先后有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个王朝在此定都。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沈丽华在会上表示,2012年至今的考古研究显示,邺城遗址赵彭城北朝佛寺和核桃园北齐大庄严寺是迄今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高级别的佛寺遗址。这是近年来中国佛教考古的最重要收获,有力地证明了邺城作为6世纪中国北方佛教中心的地位。两座寺院地理位置独特、规模宏大,为研究东魏北齐都城制度、外郭城范围和里坊制度等提供了重要线索。寺院以佛塔为中心,重要轴线上建造大型殿堂式建筑以及多院多殿式布局特征,为以往北朝佛寺遗址所未见,丰富了对于北朝晚期寺院平面布局的认识。

  邺城遗址宫城区考古也有新收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何利群介绍,目前已确认邺南城宫城内部位于轴线上可围合的宫院,这为探索宫城范围、平面布局和宫院制度提供了重要线索,深化了对邺南城宫城区结构与格局的认识。此外,还新发现了一批规模宏伟的宫室建筑,全面揭露了位于宫城中轴线北部以206号大殿为中心的建筑组群,确认了该建筑单元的平面构成和基础结构,这对了解北朝晚期大型宫殿建筑群的建设理念、结构布局和建造技术具有重要学术价值。遗址内出土的大量高级别的建筑材料和宫廷用具,丰富了对北朝晚期建筑、雕刻、陶瓷等工艺技术的认识。目前,邺南城宫城区的外围布局正在探寻中。

  丰富东亚文化互融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东亚与南亚、中亚的重要互融期,也是东亚文化的第一次“文化一体化”时期。中国的文字、典籍、思想、建筑、宗教、工艺、美术等深入到朝鲜半岛、日本及越南。这些周边地区与三国、两晋、南北朝各政权几乎都有互动,共同构建了初步的“东亚文化”体系。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李新全表示,通过对辽宁境内青石岭山城、城子山山城、王义沟遗址、小北旺墓群等重要高句丽遗存的发掘,已厘清山城的结构布局、始建年代、使用年代、废弃年代等问题,为研究高句丽的城防体系及后续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依据。王义沟遗址和小北旺墓地的发掘,则为探讨高句丽早期文化起源,确定高句丽早期文化面貌、内涵,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越南交趾郡治羸遗址是学界关注的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项目。交趾郡治羸筑城始于西汉,经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扩建改造,延续使用长达900年之久。日本东亚大学教授黄晓芬介绍,经2012—2013年、2014—2019年6年间的发掘与综合研究,首次确认了羸筑城的分期编年,初步判明了交趾都市的发展变迁及文化特色。“交趾”都市历代修筑扩建均保持了汉式城郭建制,后经南海贸易,外来与本土文化交融并存,继而成为推动周边地区多元化地域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交趾郡治羸古城的发掘成果将进一步揭示交趾文化的真实面貌,构筑东亚地域史研究的新篇章。

  会议由中国考古学会、南京大学主办,中国考古学会三国至隋唐考古专业委员会、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南京市考古研究院承办。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2月27日第2317期)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学术动态

揭秘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新发现

发布时间:2021-12-29

  12月20日,在南京举行的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新发现交流报告会上,20多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重要考古发现亮相。

  构建六朝古都历史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一句唐诗尽显南朝寺院林立、寺庙繁盛之景象。南京市西营村南朝佛寺遗址是此次会上发布的重要考古新发现之一。2019年8月至今,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对西营村南朝佛寺遗址进行发掘,出土了包括莲花纹瓦当、筒瓦、板瓦等建筑构件,舍利石函构件,以及金银玉器、琥珀、琉璃珠、铜钱等大量供养遗物。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龚巨平介绍,该遗址是南方地区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好、布局最完整的山地型佛寺遗址;佛殿单体建筑体量大,磉墩结构独特,体现出高超的建筑技术;佛塔应为纯木塔建筑,对于研究南朝时期东亚地区的全木木塔造型与结构有着重要意义。此外,在这里首次发现的塔基中心开挖带台阶的长方形竖穴地宫与夯土分层封护遗迹,为研究六朝时期舍利瘗埋方式提供了新资料。

  会上还展示了越城遗址考古最新进展。作为南京城的发祥地,越城自战国、秦汉到六朝始终是南京地区重要的军事据点之一。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陈大海介绍,越城遗址发现墙基、环壕、道路、水井等遗迹。其中环壕的年代可追溯至商周之际,晚到六朝时期;路面上布满车辙,路沟内出土了大量青瓷、砖瓦等遗物,推断道路最终建设于南朝梁代,废弃于南朝陈末期,局部沿用至唐代晚期。越城考古为六朝都城建康的城市中轴线、篱门与外郭城、南郊长干里布局、淮水南交通路线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石头城遗址是三国时期东吴及东晋南朝的战略要地。通过2010—2020年的数次考古发掘,目前已基本确定石头城遗址位置就在南京现今的清凉山公园、南京国防园、菠萝山和清凉门地区。该遗址平面形状为北宽南窄的不规则形状,位置符合临江据山的军事战略要求。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贺云翱告诉记者,石头城遗址出土的遗物以砖瓦为主,其中模印“石头”铭文的城砖确定了石头城遗址就是当年孙权所筑造的石头城。从城垣营建技法角度看,这对研究中国都城城墙从何时开始大面积包砖有很大价值。

  重塑邺城历史风貌

  位于河北省临漳县西南约20公里处、南距河南省安阳市区约18公里的邺城遗址,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重要都城,先后有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个王朝在此定都。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沈丽华在会上表示,2012年至今的考古研究显示,邺城遗址赵彭城北朝佛寺和核桃园北齐大庄严寺是迄今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高级别的佛寺遗址。这是近年来中国佛教考古的最重要收获,有力地证明了邺城作为6世纪中国北方佛教中心的地位。两座寺院地理位置独特、规模宏大,为研究东魏北齐都城制度、外郭城范围和里坊制度等提供了重要线索。寺院以佛塔为中心,重要轴线上建造大型殿堂式建筑以及多院多殿式布局特征,为以往北朝佛寺遗址所未见,丰富了对于北朝晚期寺院平面布局的认识。

  邺城遗址宫城区考古也有新收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何利群介绍,目前已确认邺南城宫城内部位于轴线上可围合的宫院,这为探索宫城范围、平面布局和宫院制度提供了重要线索,深化了对邺南城宫城区结构与格局的认识。此外,还新发现了一批规模宏伟的宫室建筑,全面揭露了位于宫城中轴线北部以206号大殿为中心的建筑组群,确认了该建筑单元的平面构成和基础结构,这对了解北朝晚期大型宫殿建筑群的建设理念、结构布局和建造技术具有重要学术价值。遗址内出土的大量高级别的建筑材料和宫廷用具,丰富了对北朝晚期建筑、雕刻、陶瓷等工艺技术的认识。目前,邺南城宫城区的外围布局正在探寻中。

  丰富东亚文化互融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东亚与南亚、中亚的重要互融期,也是东亚文化的第一次“文化一体化”时期。中国的文字、典籍、思想、建筑、宗教、工艺、美术等深入到朝鲜半岛、日本及越南。这些周边地区与三国、两晋、南北朝各政权几乎都有互动,共同构建了初步的“东亚文化”体系。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李新全表示,通过对辽宁境内青石岭山城、城子山山城、王义沟遗址、小北旺墓群等重要高句丽遗存的发掘,已厘清山城的结构布局、始建年代、使用年代、废弃年代等问题,为研究高句丽的城防体系及后续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依据。王义沟遗址和小北旺墓地的发掘,则为探讨高句丽早期文化起源,确定高句丽早期文化面貌、内涵,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越南交趾郡治羸遗址是学界关注的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项目。交趾郡治羸筑城始于西汉,经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扩建改造,延续使用长达900年之久。日本东亚大学教授黄晓芬介绍,经2012—2013年、2014—2019年6年间的发掘与综合研究,首次确认了羸筑城的分期编年,初步判明了交趾都市的发展变迁及文化特色。“交趾”都市历代修筑扩建均保持了汉式城郭建制,后经南海贸易,外来与本土文化交融并存,继而成为推动周边地区多元化地域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交趾郡治羸古城的发掘成果将进一步揭示交趾文化的真实面貌,构筑东亚地域史研究的新篇章。

  会议由中国考古学会、南京大学主办,中国考古学会三国至隋唐考古专业委员会、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南京市考古研究院承办。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2月27日第2317期)

作者:吴楠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