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凝心聚力 砥砺前行——社科院考古所2021年度创新工程项目汇报会纪实

发布时间:2022-01-10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2022年1月6日,2021年度考古所创新工程项目汇报会在中国历史研究院召开。汇报会上,来自各研究室的各项目负责人依次对创新工程项目2021年度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具体工作、经费使用状况及未来规划进行阐述和说明。会议分别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施劲松研究员、刘建国研究员、王刃余研究员、刘国祥研究员主持。

  2021年度期刊出版发行、古文字整理工作有条不紊进行。冯时研究员回顾了2021年度古文字研究的相关进程与成果。继续对小屯南地甲骨文资料进行拓本扫描、释文校订在内的重新整理工作;并继续进行古文字与商周史的研究工作。洪石研究员从研究内容、方法、成果、年度调研和学术交流等方面对其中国古代漆器与漆工艺的研究做汇报,2021年度发表《西汉饮酒具研究——以漆器为中心》、《中国古代漆器百年考古学研究述评》等文章。

  科技考古方面,刘建国研究员介绍了数字考古实践与研究的相关工作。2021年度重新处理江汉平原史前聚落的影像资料,探究该地区史前治水模式,开始撰写研究专著。使用无人机拍摄全国各地多处古城遗址,制作三维模型,生成数字高程模型与正射影像图像成果。完成《考古测绘100年》等多篇文章。陈相龙副研究员介绍了碳十四年代学与古人类食物状况研究情况,2021年完成碳十四年代数据测试115个;探究了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生业经济与文化、中国考古学百年史—食性分析研究简史及食性分析研究新进展;此外在陶瓷科技考古研究方面对相关遗址出土陶器进行了成分分析。齐乌云研究员回顾了2021年度考古遗址古环境重建及人地关系的研究。遗址古地貌研究部分主要由王辉副研究员负责,完成了兴县碧村遗址、西安太平遗址的古地貌研究,殷墟遗址洹河东岸考古博物馆工地、广汉三星堆遗址、师宗大园子墓地等地貌调查和分析。实验分析部分由齐乌云研究员负责,完成了青台遗址部分样品的植硅体提取实验、泥河湾遗址2号地点第二批孢粉样品的酸碱处理实验,完成了磨沟遗址部分样品的碳氮同位素分析,补充完成了青台遗址的锶同位素、微量元素、碳氮同位素及测年分析等研究工作。

  张旭博士汇报了2021年度古DNA技术的应用和人骨综合研究的工作情况。在人骨考古方面重点对河北行唐故郡、白庙、张家洼,河南安阳洹北商城,山东大口,重庆大溪、宁夏姚河塬、新疆且末等8处遗址出土的人骨标本开展全面研究。积极配合田野考古工作,先后赴北京大兴旧宫等10余处考古工地/工作站对出土人骨标本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及现场鉴定。此外开展人骨标本三维扫描工作,初步建立中国古代人骨资料数据库框架并及时将测量与观察数据整合输入数据库。吕鹏研究员介绍了动物考古学综合研究情况,主要介绍了陕西地区先秦时期获取和利用动物资源方式及文明化进程、洹北商城制骨制陶作坊的动物考古学研究以及喇家遗址2016年度出土动物遗存的研究。此外,在国家文物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项目的支持下,建成“中国动物遗存标本库”。王树芝研究员回顾了2021年开展的多个考古遗址树木年轮分析、木材分析和木炭分析的研究。其中对鲁山望城岗冶铁遗址出土燃料的鉴定与研究,并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认为古人对冶铁燃料种类、燃料大小可能有选择和规定,以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钟华博士介绍了中国农业的起源和早期发展,2021年度配合各田野队完成出土植物遗存的鉴定工作,以河南裴李岗遗址、洹北商城、行唐故郡遗址、辽上京遗址等出土作物遗存分析,进行中原和周边地区农业起源、早期社会复杂化发展、东西方交流的植物考古研究。

  刘煜研究员介绍了中国古代青铜器陶范铸造技术的形成和发展。她主要介绍了铸型材料及制作工艺研究体系的建立、现状及问题,偃师商城出土青铜器及冶铸遗物的科学分析,洹北商城出土冶铸遗物的材料和工艺分析,安阳殷墟出土大型底范及其附着铜片的研究,行唐故郡遗址出土青铜器的科学分析等。赵春燕研究员汇报了“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首先介绍了叶晓红博士在“出土玉石器研究”方面开展的相关工作,完成云南师宗大园子遗址出土玉石器的现场检测、微痕复制等研究;初步完成偃师商城、陕西凤翔血池秦汉祭祀遗址出土玉器研究以及环嵩山地区文明进程中玉器手工业研究。在中国古代人与动物迁移活动的研究方面,赵春燕研究员2021年完成了山西石峁、河南双槐树遗址等多个遗址出土人与动物牙釉质的锶同位素分析报告;完成新疆阿敦乔鲁遗址人类迁移行为与食物结构的初步研究工作。翟少冬副研究员汇报了磨制石器微痕数据库建设情况,主要对新砦遗址出土的石制品进行了整理,对马家窑遗址出土玉石料进行调查。

  加强文物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王刃余副研究员汇报了考古遗产空间资源结构性维系及价值挖掘研究。其中在大遗址保护与利用评价标准研究中,与福建博物院合作研究完成闽东地区佛教寺院早期遗存调查研究报告。完成了对近80个遗址公园〈含省级及国家立项)基本情况的梳理工作以及对国外类似公园的资料搜集工作。此外还介绍了文物保存状况分析与科技测试研究情况、纺织服饰史的考古学维度建立与应用研究、大甸子彩绘陶器纹饰复原与绘制情况、现代分析技术在文保中的应用。张红燕介绍了出土文物保护修复学科体系的构建,2021年工作方向逐渐与所内考古工作对接,向田野一线接近,探索新模式,以国字山出土文物修复保护为例,汇报了以学术研究为目的,文保与田野紧密结合的成功案例,实现了现代科学研究与传统修复技术的有机结合。另外完成多个遗址出土文物的修复保护工作。梁宏刚研究员汇报了出土金属文物的腐蚀病害成因及其保护修复技术研究情况。2021年度一方面开展有关出土金属文物及其腐蚀病害产物的分析测试研究,另一方面到考古现场调研采集与埋藏环境有关的标本样品。开展了腐蚀病害处理技术——氢等离子体还原、脆弱金属文物保护技术——生物矿化加固技术的科研工作,基本完成预定研究任务。同时撰写完成《“馆藏脆弱铁质文物新型稳定性处理技术和材料研发”年度科技报告 (2020-2021)》。

  赵娜副研究员介绍了纺织考古实验专古学研究,2021年6月4日社科院考古所与北京市文物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21年9月社科院考古所纺织考古部与北京市文物局、首都博物馆、明十三陵遗产管理中心达成合作意向,对定陵纺织品文物进行实践考察,拟定第一阶段标本,并拟定实施计划。在古代纺织技艺实践研究方面,以实物样本研究为基础,选文物(明红四合如意云纹地织金十团龙妆花缎袍)作为代表性的纺织品文物选行研究与文物复织,此件文物已测量、图像数据已采集整理。另介绍了《河南睢县明墓纺织品文物修复》中17件(组)纺织品文物修复情况和夹袄织造工艺等内容。刘勇博士介绍了2021年度实验室考古创新研究情况,主要包括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园实验室考古工作进展、云南罗平圭山墓地出土脆弱漆木器室内清理、江西樟树国字山一号墓出土漆鼓室内清理情况。实验室考古在以考古学研究和文物保护为主、兼顾文物展示及制作工艺研究理念的指导下,利用环境可控的工作空间,清理、释读、保护和记录其所蕴含的信息,为考古学研究提供了准确详实的数据信息和实物资料。

  田野考古多点布局。施劲松研究员汇报了长江流域青铜时代的文化与社会。此项目的研究重点是以个案为基础,从整体上考察各区域青铜文化的关系,尽可能的放在一个大范围内进行考察和研究以及考察青铜器的生产、使用对社会发展形成产生的影响。2021年发表《库库腾与四川盆地的盐业遗存:一个跨地域的考察》等文章。其中《区域文明与沟通的意义:四川地区的青铜器与青铜文明》(《四川文物精品-青铜器》,巴蜀书社,2021年)以青铜器为切入点,考察了四川地区青铜时代的文化与社会。严志斌研究员介绍了巴蜀符号的研究情况,通过对巴蜀符号进行综合研究,逐一考察巴蜀符号,确定其符号的形态、放置的方向、流行的年代、分布的地域、以及与其他符号的组合,器类、族群、社会阶层的关系。并以墓葬、墓地为单位从时代、地域、文化与族群等维度综合考察巴蜀符号的存在情境。2021年发表《冬笋坝墓地出土巴蜀符号探析》等文章。徐龙国研究员2021年主持北宫三号遗址的发掘,组织人员对北宫一至三号遗址出土资料进行修复、绘图、照相、拓片,动植物标木与人骨的监定与检测,明确了北宫遗址发掘意义。编写北宫一号发掘简报,并已提交《考古》编辑部。

  丛德新研究员介绍了2021年度新疆博尔塔拉河流域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课题研究进展。2021年度的研究工作主要以室内整理为主,同时配合田野调查工作。室内工作包括启动对阿敦乔鲁一号墓地、二号墓地资料整理,完成阿敦乔鲁三号墓地的发掘简报,另外在博尔塔拉河流域内展开田野调查工作,并与科技中心赵春燕合作阿敦乔鲁人骨锶同位素相关工作。巫新华研究员介绍了新疆塔什库尔干吉尔赞喀勒墓地考古发掘报告整理情况,并配合中央部委相关工作。刘国祥研究员回顾了2021年度蒙古族源考古学研究进展。该项目自实施以来,汇集了50余位由中外优秀专家学者组成的研究团队,搭建了长效的合作机制,在呼伦贝尔地区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田野考古调查、发掘、实验室考古等工作,同吋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研究,2021年出版了《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十卷本。

  会议最后,由社科院考古所副所长施劲松做总结。他表示,2021年度创新项目不论是集体工作还是个人研究,在本次汇报会上都得到全面展示,可以看出在疫情期间诸位同仁均稳步推进并完成创新项目各项工作。目前综合研究的内容和分量不断扩大提升,专题化研究逐步得到深化并取得长足进步,考古人、田野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遗址的保护与展示当中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希望在接下来的创新项目工作中取得更多的研究成果。

图文:韩 翰

审核:刘国祥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学术动态

凝心聚力 砥砺前行——社科院考古所2021年度创新工程项目汇报会纪实

发布时间:2022-01-10

  2022年1月6日,2021年度考古所创新工程项目汇报会在中国历史研究院召开。汇报会上,来自各研究室的各项目负责人依次对创新工程项目2021年度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具体工作、经费使用状况及未来规划进行阐述和说明。会议分别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施劲松研究员、刘建国研究员、王刃余研究员、刘国祥研究员主持。

  2021年度期刊出版发行、古文字整理工作有条不紊进行。冯时研究员回顾了2021年度古文字研究的相关进程与成果。继续对小屯南地甲骨文资料进行拓本扫描、释文校订在内的重新整理工作;并继续进行古文字与商周史的研究工作。洪石研究员从研究内容、方法、成果、年度调研和学术交流等方面对其中国古代漆器与漆工艺的研究做汇报,2021年度发表《西汉饮酒具研究——以漆器为中心》、《中国古代漆器百年考古学研究述评》等文章。

  科技考古方面,刘建国研究员介绍了数字考古实践与研究的相关工作。2021年度重新处理江汉平原史前聚落的影像资料,探究该地区史前治水模式,开始撰写研究专著。使用无人机拍摄全国各地多处古城遗址,制作三维模型,生成数字高程模型与正射影像图像成果。完成《考古测绘100年》等多篇文章。陈相龙副研究员介绍了碳十四年代学与古人类食物状况研究情况,2021年完成碳十四年代数据测试115个;探究了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生业经济与文化、中国考古学百年史—食性分析研究简史及食性分析研究新进展;此外在陶瓷科技考古研究方面对相关遗址出土陶器进行了成分分析。齐乌云研究员回顾了2021年度考古遗址古环境重建及人地关系的研究。遗址古地貌研究部分主要由王辉副研究员负责,完成了兴县碧村遗址、西安太平遗址的古地貌研究,殷墟遗址洹河东岸考古博物馆工地、广汉三星堆遗址、师宗大园子墓地等地貌调查和分析。实验分析部分由齐乌云研究员负责,完成了青台遗址部分样品的植硅体提取实验、泥河湾遗址2号地点第二批孢粉样品的酸碱处理实验,完成了磨沟遗址部分样品的碳氮同位素分析,补充完成了青台遗址的锶同位素、微量元素、碳氮同位素及测年分析等研究工作。

  张旭博士汇报了2021年度古DNA技术的应用和人骨综合研究的工作情况。在人骨考古方面重点对河北行唐故郡、白庙、张家洼,河南安阳洹北商城,山东大口,重庆大溪、宁夏姚河塬、新疆且末等8处遗址出土的人骨标本开展全面研究。积极配合田野考古工作,先后赴北京大兴旧宫等10余处考古工地/工作站对出土人骨标本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及现场鉴定。此外开展人骨标本三维扫描工作,初步建立中国古代人骨资料数据库框架并及时将测量与观察数据整合输入数据库。吕鹏研究员介绍了动物考古学综合研究情况,主要介绍了陕西地区先秦时期获取和利用动物资源方式及文明化进程、洹北商城制骨制陶作坊的动物考古学研究以及喇家遗址2016年度出土动物遗存的研究。此外,在国家文物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项目的支持下,建成“中国动物遗存标本库”。王树芝研究员回顾了2021年开展的多个考古遗址树木年轮分析、木材分析和木炭分析的研究。其中对鲁山望城岗冶铁遗址出土燃料的鉴定与研究,并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认为古人对冶铁燃料种类、燃料大小可能有选择和规定,以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钟华博士介绍了中国农业的起源和早期发展,2021年度配合各田野队完成出土植物遗存的鉴定工作,以河南裴李岗遗址、洹北商城、行唐故郡遗址、辽上京遗址等出土作物遗存分析,进行中原和周边地区农业起源、早期社会复杂化发展、东西方交流的植物考古研究。

  刘煜研究员介绍了中国古代青铜器陶范铸造技术的形成和发展。她主要介绍了铸型材料及制作工艺研究体系的建立、现状及问题,偃师商城出土青铜器及冶铸遗物的科学分析,洹北商城出土冶铸遗物的材料和工艺分析,安阳殷墟出土大型底范及其附着铜片的研究,行唐故郡遗址出土青铜器的科学分析等。赵春燕研究员汇报了“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首先介绍了叶晓红博士在“出土玉石器研究”方面开展的相关工作,完成云南师宗大园子遗址出土玉石器的现场检测、微痕复制等研究;初步完成偃师商城、陕西凤翔血池秦汉祭祀遗址出土玉器研究以及环嵩山地区文明进程中玉器手工业研究。在中国古代人与动物迁移活动的研究方面,赵春燕研究员2021年完成了山西石峁、河南双槐树遗址等多个遗址出土人与动物牙釉质的锶同位素分析报告;完成新疆阿敦乔鲁遗址人类迁移行为与食物结构的初步研究工作。翟少冬副研究员汇报了磨制石器微痕数据库建设情况,主要对新砦遗址出土的石制品进行了整理,对马家窑遗址出土玉石料进行调查。

  加强文物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王刃余副研究员汇报了考古遗产空间资源结构性维系及价值挖掘研究。其中在大遗址保护与利用评价标准研究中,与福建博物院合作研究完成闽东地区佛教寺院早期遗存调查研究报告。完成了对近80个遗址公园〈含省级及国家立项)基本情况的梳理工作以及对国外类似公园的资料搜集工作。此外还介绍了文物保存状况分析与科技测试研究情况、纺织服饰史的考古学维度建立与应用研究、大甸子彩绘陶器纹饰复原与绘制情况、现代分析技术在文保中的应用。张红燕介绍了出土文物保护修复学科体系的构建,2021年工作方向逐渐与所内考古工作对接,向田野一线接近,探索新模式,以国字山出土文物修复保护为例,汇报了以学术研究为目的,文保与田野紧密结合的成功案例,实现了现代科学研究与传统修复技术的有机结合。另外完成多个遗址出土文物的修复保护工作。梁宏刚研究员汇报了出土金属文物的腐蚀病害成因及其保护修复技术研究情况。2021年度一方面开展有关出土金属文物及其腐蚀病害产物的分析测试研究,另一方面到考古现场调研采集与埋藏环境有关的标本样品。开展了腐蚀病害处理技术——氢等离子体还原、脆弱金属文物保护技术——生物矿化加固技术的科研工作,基本完成预定研究任务。同时撰写完成《“馆藏脆弱铁质文物新型稳定性处理技术和材料研发”年度科技报告 (2020-2021)》。

  赵娜副研究员介绍了纺织考古实验专古学研究,2021年6月4日社科院考古所与北京市文物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21年9月社科院考古所纺织考古部与北京市文物局、首都博物馆、明十三陵遗产管理中心达成合作意向,对定陵纺织品文物进行实践考察,拟定第一阶段标本,并拟定实施计划。在古代纺织技艺实践研究方面,以实物样本研究为基础,选文物(明红四合如意云纹地织金十团龙妆花缎袍)作为代表性的纺织品文物选行研究与文物复织,此件文物已测量、图像数据已采集整理。另介绍了《河南睢县明墓纺织品文物修复》中17件(组)纺织品文物修复情况和夹袄织造工艺等内容。刘勇博士介绍了2021年度实验室考古创新研究情况,主要包括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园实验室考古工作进展、云南罗平圭山墓地出土脆弱漆木器室内清理、江西樟树国字山一号墓出土漆鼓室内清理情况。实验室考古在以考古学研究和文物保护为主、兼顾文物展示及制作工艺研究理念的指导下,利用环境可控的工作空间,清理、释读、保护和记录其所蕴含的信息,为考古学研究提供了准确详实的数据信息和实物资料。

  田野考古多点布局。施劲松研究员汇报了长江流域青铜时代的文化与社会。此项目的研究重点是以个案为基础,从整体上考察各区域青铜文化的关系,尽可能的放在一个大范围内进行考察和研究以及考察青铜器的生产、使用对社会发展形成产生的影响。2021年发表《库库腾与四川盆地的盐业遗存:一个跨地域的考察》等文章。其中《区域文明与沟通的意义:四川地区的青铜器与青铜文明》(《四川文物精品-青铜器》,巴蜀书社,2021年)以青铜器为切入点,考察了四川地区青铜时代的文化与社会。严志斌研究员介绍了巴蜀符号的研究情况,通过对巴蜀符号进行综合研究,逐一考察巴蜀符号,确定其符号的形态、放置的方向、流行的年代、分布的地域、以及与其他符号的组合,器类、族群、社会阶层的关系。并以墓葬、墓地为单位从时代、地域、文化与族群等维度综合考察巴蜀符号的存在情境。2021年发表《冬笋坝墓地出土巴蜀符号探析》等文章。徐龙国研究员2021年主持北宫三号遗址的发掘,组织人员对北宫一至三号遗址出土资料进行修复、绘图、照相、拓片,动植物标木与人骨的监定与检测,明确了北宫遗址发掘意义。编写北宫一号发掘简报,并已提交《考古》编辑部。

  丛德新研究员介绍了2021年度新疆博尔塔拉河流域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课题研究进展。2021年度的研究工作主要以室内整理为主,同时配合田野调查工作。室内工作包括启动对阿敦乔鲁一号墓地、二号墓地资料整理,完成阿敦乔鲁三号墓地的发掘简报,另外在博尔塔拉河流域内展开田野调查工作,并与科技中心赵春燕合作阿敦乔鲁人骨锶同位素相关工作。巫新华研究员介绍了新疆塔什库尔干吉尔赞喀勒墓地考古发掘报告整理情况,并配合中央部委相关工作。刘国祥研究员回顾了2021年度蒙古族源考古学研究进展。该项目自实施以来,汇集了50余位由中外优秀专家学者组成的研究团队,搭建了长效的合作机制,在呼伦贝尔地区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田野考古调查、发掘、实验室考古等工作,同吋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研究,2021年出版了《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十卷本。

  会议最后,由社科院考古所副所长施劲松做总结。他表示,2021年度创新项目不论是集体工作还是个人研究,在本次汇报会上都得到全面展示,可以看出在疫情期间诸位同仁均稳步推进并完成创新项目各项工作。目前综合研究的内容和分量不断扩大提升,专题化研究逐步得到深化并取得长足进步,考古人、田野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遗址的保护与展示当中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希望在接下来的创新项目工作中取得更多的研究成果。

图文:韩 翰

审核:刘国祥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