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聚焦西藏自治区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进展 “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在京召开

发布时间:2022-01-13文章出处:“国家文物局”公众号作者:李瑞

  1月13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通报了切热遗址、玛不错遗址、格布赛鲁遗址、当雄墓地等4项重要考古成果。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出席会议。

  此次会议聚焦西藏自治区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进展。噶尔县切热遗址是一处全新世早期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考古发现连续的文化层堆积,出土石制品为主的遗物5000余件,发现火塘、灰坑等人类活动遗迹。一处石制品密集分布区出土遗物超过2000件,推测为古人制作石器并原地埋藏的遗迹,发现石片工业、细石叶工业两种石器技术类型,推测为两个不同时期人类活动的遗存,显示古人类在此地至少经历了两次反复的占领过程,填补了青藏高原腹地距今8000年至10000年史前考古学文化的空白。

  康马县玛不错遗址(海拔4410米)是一处距今约4000年的史前聚落遗址,考古发现火塘、墓葬等人类生活遗迹,出土石器、陶器、骨器、蚌饰品、滑石珠、玉管珠等遗物。墓葬形制有石棺墓、竖穴土坑墓两类,陶器装饰纹样以刻划纹为主,技术风格与横断山区同期遗存类似。玛不错遗址代表了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类型,对建立西藏史前考古学文化的序列、探索人类适应高寒缺氧的极端环境过程及策略等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札达县格布赛鲁遗址是一处青铜时代晚期至铁器时代早期的遗址。发现早、晚两期墓葬,第一期距今3600年至3000年,以石室墓为主,反映出畜牧、狩猎的经济特征。第二期距今2700年至2100年,以洞室墓为主,出土陶器以夹砂红褐圜底器为主,多装饰粗绳纹和刻划纹、戳印纹,该类型遗存广泛见于象泉河中游地区。格布赛鲁遗址对研究象泉河流域人群的交流与迁徙、区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当雄县当雄墓地是一处吐蕃时期的墓地,年代为公元7至9世纪。考古发现封土墓52座,包括石室墓和土坑墓两大类,墓室外围有茔墙,葬式主要为拣骨二次葬,动物殉牲较为普遍。出土金银器、珠饰、陶器、围棋子等各类器物300余件(套)。当雄墓地的考古工作进一步揭示了吐蕃文化的丧葬习俗与制度,出土石质黑白围棋子、漆器残片、纺织物等表现出与中原文化的密切联系,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实证。

  此次通报的4项重要成果,进一步揭示了青藏高原史前文化发展的复杂进程,实证了西藏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国家文物局将在“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框架下持续推进西藏考古工作,促进多学科合作研究,不断深化西藏地区史前文化发展与环境变迁、吐蕃文化、高原丝绸之路及南亚廊道等重要课题研究,以考古实证西藏各地区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历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与会专家对4项考古成果进行点评。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负责人参加会议。

(图文转自:“国家文物局”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学术动态

聚焦西藏自治区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进展 “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在京召开

发布时间:2022-01-13

  1月13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通报了切热遗址、玛不错遗址、格布赛鲁遗址、当雄墓地等4项重要考古成果。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出席会议。

  此次会议聚焦西藏自治区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进展。噶尔县切热遗址是一处全新世早期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考古发现连续的文化层堆积,出土石制品为主的遗物5000余件,发现火塘、灰坑等人类活动遗迹。一处石制品密集分布区出土遗物超过2000件,推测为古人制作石器并原地埋藏的遗迹,发现石片工业、细石叶工业两种石器技术类型,推测为两个不同时期人类活动的遗存,显示古人类在此地至少经历了两次反复的占领过程,填补了青藏高原腹地距今8000年至10000年史前考古学文化的空白。

  康马县玛不错遗址(海拔4410米)是一处距今约4000年的史前聚落遗址,考古发现火塘、墓葬等人类生活遗迹,出土石器、陶器、骨器、蚌饰品、滑石珠、玉管珠等遗物。墓葬形制有石棺墓、竖穴土坑墓两类,陶器装饰纹样以刻划纹为主,技术风格与横断山区同期遗存类似。玛不错遗址代表了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类型,对建立西藏史前考古学文化的序列、探索人类适应高寒缺氧的极端环境过程及策略等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札达县格布赛鲁遗址是一处青铜时代晚期至铁器时代早期的遗址。发现早、晚两期墓葬,第一期距今3600年至3000年,以石室墓为主,反映出畜牧、狩猎的经济特征。第二期距今2700年至2100年,以洞室墓为主,出土陶器以夹砂红褐圜底器为主,多装饰粗绳纹和刻划纹、戳印纹,该类型遗存广泛见于象泉河中游地区。格布赛鲁遗址对研究象泉河流域人群的交流与迁徙、区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当雄县当雄墓地是一处吐蕃时期的墓地,年代为公元7至9世纪。考古发现封土墓52座,包括石室墓和土坑墓两大类,墓室外围有茔墙,葬式主要为拣骨二次葬,动物殉牲较为普遍。出土金银器、珠饰、陶器、围棋子等各类器物300余件(套)。当雄墓地的考古工作进一步揭示了吐蕃文化的丧葬习俗与制度,出土石质黑白围棋子、漆器残片、纺织物等表现出与中原文化的密切联系,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实证。

  此次通报的4项重要成果,进一步揭示了青藏高原史前文化发展的复杂进程,实证了西藏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国家文物局将在“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框架下持续推进西藏考古工作,促进多学科合作研究,不断深化西藏地区史前文化发展与环境变迁、吐蕃文化、高原丝绸之路及南亚廊道等重要课题研究,以考古实证西藏各地区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历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与会专家对4项考古成果进行点评。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负责人参加会议。

(图文转自:“国家文物局”公众号)

作者:李瑞

文章出处:“国家文物局”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