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重大招标项目“隋唐洛阳城遗址考古发掘资料的整理和综合研究”开题论证会纪要

发布时间:2022-09-28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2022年9月17日上午,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重大招标项目“隋唐洛阳城遗址考古发掘资料的整理和综合研究”开题论证会顺利举行。因疫情原因,会议主要以线上会议的方式举行,部分学者在洛阳线下参会。

线上参会的专家、领导与课题组成员

洛阳线下会议现场

  会议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朱岩石研究员、董新林研究员、钱国祥研究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沈睿文教授、副院长崔剑锋长聘副教授、齐东方教授、秦大树教授,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史家珍研究员组成评审专家组,对项目规划进行论证和评议。会议由朱岩石研究员主持。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孙宏年研究员、中国历史研究院科研规划处处长郭子林、干部王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研处刘国祥研究员、栗媛秋、吴尘昊等列席会议。

  会议首先由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孙宏年研究员致辞。孙宏年研究员对论证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全面介绍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的情况,认为龚国强研究员主持的“隋唐洛阳城遗址考古发掘资料的整理和综合研究”重大选题有三个特点:一是政治导向鲜明,理论创新强;二是突出问题导向,彰显经世致用的功能;三是回应时代关切,具有前瞻性,注重打破学科壁垒,重视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重大招标项目“隋唐洛阳城遗址考古发掘资料的整理和综合研究”是继《隋唐洛阳城:1959~2001年考古发掘报告》之后,对隋唐洛阳城考古发掘资料的又一次大规模的整理与研究,必将极大地丰富中国古代都城制度、都城建筑和城市生活研究的实物资料,提升对隋唐洛阳城城址布局和沿革的研究水平,极大地推进隋唐都城考古和历史研究,更对正确认识多元一统的中华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社会意义。最后,孙宏年研究员对课题组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扎实推进项目研究;二是努力产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以课题为契机,培养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学术业务能力强的科研队伍;三是严格执行国家社科基金相关管理规定,做好项目管理。中国历史研究院与科研处,将与项目组保持联系,共同推进项目平稳、有序展开,最后预祝开题论证会圆满成功。

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孙宏年研究员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朱岩石研究员主持会议

  会议的第二项为项目首席专家、子课题负责人及课题组成员围绕课题的设计思路、研究方法、实施计划和预期成果等进行报告。

  项目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龚国强研究员首先对领导、专家的拔冗莅临表示感谢,对隋唐洛阳城的考古发掘工作与课题设计进行整体介绍。石自社副研究员详细地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现状、考古发掘成果、研究思路与方法、课题研究规划、学术目标和预期成果,创新之处以及子课题的设计构想和具体的研究计划。

  第一子课题“隋唐洛阳城宫城皇城遗址建筑遗迹资料整理和城市布局沿革综合研究”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石自社副研究员重点介绍近二十年来在宫城、皇城和东城内的考古发掘成果,提出将在历年考古工作的基础上,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新理念,利用新手段、新方法,树立课题意识,注重解决学术问题。积极开展多学科合作研究。以隋唐洛阳城遗址大比例尺的矢量地图和高分辨率的卫星影像等资料为基础数据,以定鼎门、应天门、明堂、天堂等坐标性遗址为依托,布设遗址的坐标控制网,构建隋唐洛阳城遗址地理信息系统(GIS)框架,并开展相关数据加载。多学科合作,增加考古发掘信息提取力度,开展综合研究。在资料整理过程中,注重对单体建筑进行全面的资料整理,在科学记录、精细测绘的前提下,从建筑形制、营造做法、尺度规模等方面对建筑遗迹资料开展研究。通过对宫城遗址区、皇城和东城遗址区考古发掘资料的梳理和研究,进一步揭示宫、皇城的形制布局。厘清宫城中心区宫殿基址及其宫院的平面布局、建筑形制和历史沿革,绘制宫城中心区不同时期的平面复原图,进一步推动中世纪都城的平面布局演变,从而探索中国古代都城制度的发展进程。

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龚国强研究员汇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石自社副研究员汇报

  第二子课题“隋唐洛阳城郭城遗址资料整理和城市布局沿革综合研究”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韩建华副研究员介绍了隋唐洛阳城郭城概况,隋唐洛阳城城墙城门、道路、里坊、院落建筑的考古发现,郭城布局与沿革研究。最后,韩建华副研究员提出通过隋唐洛阳城郭考古发掘资料的整理与研究,推动城址考古中的年代划分、里坊结构、建筑构件变化等问题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韩建华副研究员汇报

  第三子课题“隋唐洛阳城建筑遗存的考古学研究”,由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赵晓军研究馆员、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讲师王子奇进行汇报。隋唐洛阳城建筑遗存的考古学研究,可分为建筑遗址和建筑构件的研究两方面主要内容。建筑遗址的研究又可分为遗址形制和建筑基础工程做法的演变、空间尺度分析与复原研究。建筑构件的研究又可分为深化建筑构件的年代学认识,制作工艺、建筑工程、社会文化因素的等方面研究。故隋唐洛阳城建筑遗存的考古学研究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一、对隋唐洛阳城发掘的建筑遗址进行类型学分析,明确不同时期建筑遗址形制和建筑基础工程做法的演变;二、选取重点案例,对若干代表性建筑遗址进行空间尺度分析研究,并对重点建筑进行复原研究;三、在以往研究基础上,细化建筑构件的类型学研究,深化对以瓦件为代表的建筑构件的年代学认识;四、通过对建筑构件的建筑考古学调查,完成建筑构件的制作工艺与技术角度和建筑工程角度以至社会文化因素角度的综合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王子奇讲师汇报

  第四子课题“隋唐洛阳城遗址考古发掘出土古陶瓷的整理和综合研究”,由故宫博物院徐华烽副研究馆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黄珊进行汇报。针对隋唐洛阳城营建和居住时间长、跨度大、连续性强,作为生活、礼仪用具和建筑构件的陶瓷器数量大、种类多、产地来源不明、使用情况复杂等特点,提出子课题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隋唐洛阳城遗址出土古陶瓷的整理和综合研究,厘清隋唐洛阳城出土古代陶瓷的数量、种类、来源、年代、工艺技术和出土环境,探讨陶瓷器在隋唐至北宋时期的洛阳城市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及社会功能,进而勾勒出当时的洛阳城在中古中国与世界世界贸易网络中的定位。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中,将运用材料科学分析的方法,深入探索陶瓷产品的产源、产地、制作工艺和技术特征。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是隋唐洛阳城遗址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会对中古时期古陶瓷研究的若干重大问题研究的推进提供助力,例如早期白瓷的生产与流通、唐代三彩的兴起与发展、隋唐时期国内外陶瓷贸易网络、中外文化交流对陶瓷手工业生产的影响等。以田野考古学和类型学、年代学的研究基础,运用科技手段对隋唐洛阳城出土陶瓷器进行全面探讨也是本课题在理论与方法上的一次新尝试。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黄珊助理研究员进行汇报

  第五子课题“隋唐洛阳城出土建筑材料、金属器等遗物科学价值的认知研究”,由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丁银忠进行汇报。本子课题重点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对隋唐洛阳城不同遗址出土建筑材料的制作原料、显微结构和烧成温度等工艺特点进行科学化表征,并将其与不同地区及不同时代产品进行横、纵向比较研究,科学揭示隋唐时期洛阳城出土建筑材料工艺技术特征的时代序列链和产品来源地的区域分布图,科学定位洛阳地区建筑材料制作工艺水平的时空位置,通过建立建筑材料产地和工艺特征和隋唐时期洛阳城不同区域重大建筑物对应关系链,为隋唐时期洛阳城的营建复原研究提供科技支持。第二是运用X射线荧光(XRF)、光学显微微镜(OM)等分析检测设备,了解隋唐时期洛阳城金属器的元素组成、金相结构等信息,揭示出金属器的制作工艺特点,通过与同时代不同地区及不同时代金属器产品进行横、纵比较研究,科学认知洛阳地区金属器制作工艺水平的时空位置,同时尝试应用同位素溯源等技术开展隋唐时期洛阳城金属器的来源和原料产地判别研究。

故宫博物院丁银忠研究馆员汇报

  课题组汇报结束后,评审专家强调隋唐洛阳城考古发掘资料整理与研究的重要性,对课题的规划设置予以充分肯定。

  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史家珍研究员认为隋唐洛阳城考古资料的整理与研究,十分重要,对中国古代都城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史家珍研究员提出三点建议:第一,将隋唐洛阳城置于更宏观的背景下,全方位、多学科、多视角地进行研究;第二,在研究内容方面,可以考虑吸纳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发掘的回洛仓、烧窑、洛阳周边墓葬、石窟寺等发掘资料;第三,注意阶段性地公布发掘资料与研究成果。

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史家珍研究员点评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秦大树教授,认为课题设置合理,期待发掘资料的及时公布,相信本课题的成果必将进一步推动城市考古的研究。秦大树教授提出以下建议。第一,重视隋唐洛阳城范围内的陶瓷器和建筑构件生产遗存,思考隋唐时期陶瓷手工业的官作制度;第二,扩展研究视角,从中国古代都城区位变迁的角度,重视洛阳与隋唐长安城、扬州城及北宋开封城之间的比较研究,从城市腹地的角度,重视洛阳盆地乃至整个大运河沿线对洛阳城市经济、手工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进而将隋唐洛阳城的研究置于更为宏大的时空视野中;第三,在对已经获取的资料进行研究的同时,根据新发现的问题,做一些补充性的考古工作,例如对为坐实东城瓷器埋藏坑应为瓷器生产作坊,可以对其所在位置进行局部的考古钻探;第四,洛阳不仅是一处政治空间,更经济与商业中心,要重视洛阳在隋唐时期尤其是中晚唐时期交通枢纽的作用,并将研究的视野扩大到整个中外文化交流与海上贸易的层面,例如关于中东地区出土的泽潞地区低温彩釉瓷器,就应当是经洛阳,沿大运河至扬州后输出的。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秦大树教授点评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齐东方教授指出,隋唐洛阳城有着雄厚的研究基础,近20多年丰富而卓有成效的考古发掘工作,使得资料的整理显得迫切和重要。齐东方教授提出三点建议:第一,考虑将洛口仓等与隋唐洛阳城相关的周边遗址纳入研究范围,重视隋唐洛阳城周边墓葬与墓志,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研究帮助我们对隋唐洛阳城内人群的居葬空间有进一步了解;第二,要重视文献中没有记载的考古发现的深入研究,例如对于文献记载较少的里坊就尤其需要精细地考古工作来深入研究、补充文献记载的不足;第三,要注意长时段、系统地梳理隋唐洛阳城的发展脉络,要重视隋唐洛阳城建城以前和唐代以后的考古发掘资料的梳理与研究;第四,要尽量区分客观材料与主观研究,在最终成果中,考古发掘报告要客观、准确、详细地对考古材料进行刊布,在此基础上再开展综合性的研究。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齐东方教授点评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沈睿文教授对课题的选题、设计予以充分肯定,同时提出以下建议;第一,不局限于洛阳城内部的研究,要考虑通过系统梳理隋唐洛阳城有关的墓葬、墓志材料关注里坊人物的活动,要考虑到与龙门石窟等周边宗教建筑的关系;第二,考虑将隋唐洛阳城置于唐宋时期的水路、陆路交通网络中加以考察;第三,重视与隋唐长安城的比较研究;第四,将“唐宋变革论”作为理论与方法采用要持谨慎态度,研究中仍然要以考古学材料的研究为重点,在此基础上来讨论和观察“唐宋转型”的问题才更能凸显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沈睿文教授点评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崔剑锋长聘副教授对项目设置了两个与科技考古相关的多学科研究子课题给予肯定,并对课题研究的开展提出四点建议:第一,洛阳是白瓷起源问题研究的关键点所在,能否结合邺城、晋阳的考古发现,对白瓷起源的模式进行探讨,即创烧源于官作而首先出现于都城内而非过去认为的邢窑、巩义窑、安阳窑等这些靠近原料产地的窑场,是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第二,结合隋唐洛阳城陶瓷手工业生产遗存的发现,如东城瓷器埋藏坑,探讨唐代御用瓷器或官府用瓷是否存在从唐代前期的官作到盛唐以后供奉制度的转变;第三,考虑通过对隋唐洛阳城出土金属器的研究,探讨金属器在唐宋时期的转型问题,例如铜镜从唐到宋的重要变化;第四,科技考古的研究对象除了陶瓷器、建筑构件,还应当考虑纳入蕴含丰富的中外文化交流内涵的玻璃器。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崔剑锋长聘副教授点评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钱国祥研究员强调隋唐洛阳城考古资料整理与研究的重要意义与必要性,认为课题设置完备、合理,并提出两点建议:第一,隋唐洛阳城资料的整理与研究,不仅要厘清都城的形制布局、宫室分布、单体建筑结构等,还要厘清东城官署区、将作监、都城内官方作坊区等,同时也强调要重视隋唐洛阳城出土材料在白瓷起源和早期白瓷的研究中的重要价值;第二,要同时关注隋唐洛阳城有关的含嘉仓、回洛仓等仓储、烧窑、水系、离宫等考古材料,同时隋唐洛阳城发现的宋代遗迹、遗物也要充分重视,将隋唐洛阳城置于中古时期都城的发展演变序列中加以考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钱国祥研究员点评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董新林研究员强调了隋唐洛阳城出土材料的重要价值,认为课题组构成以中青年人才为主,整体研究水平很高,对新资料的公布和新的研究成果十分期待,并建议如实、客观、准确地按单位及时刊布发掘资料是课题研究的首要任务。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董新林研究员点评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朱岩石研究员强调作为资料集的考古发掘报告的编纂,既要有传承,又要有创新。准确、完整地刊布资料,出土资料数据库的建设,是课题组的主要任务。研究中要以更开阔的视野将隋唐洛阳城置于隋唐帝国、世界文化交流的背景中加以考察,深化对资料的认识,同时希望课题组成员在考古发掘工作与资料整理之间把握平衡,高质量完成课题研究、及时公布考古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朱岩石研究员点评

  最后,石自社副研究员代表课题组对专家们的支持与肯定表示感谢,表示会综合考虑专家们的意见与建议,进一步完善课题思路与研究计划,按期、高质地完成研究任务。

记录:卢亚辉 李鑫

摄影:李鑫 赵岩

审核:石自社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学术动态

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重大招标项目“隋唐洛阳城遗址考古发掘资料的整理和综合研究”开题论证会纪要

发布时间:2022-09-28

  2022年9月17日上午,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重大招标项目“隋唐洛阳城遗址考古发掘资料的整理和综合研究”开题论证会顺利举行。因疫情原因,会议主要以线上会议的方式举行,部分学者在洛阳线下参会。

线上参会的专家、领导与课题组成员

洛阳线下会议现场

  会议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朱岩石研究员、董新林研究员、钱国祥研究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沈睿文教授、副院长崔剑锋长聘副教授、齐东方教授、秦大树教授,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史家珍研究员组成评审专家组,对项目规划进行论证和评议。会议由朱岩石研究员主持。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孙宏年研究员、中国历史研究院科研规划处处长郭子林、干部王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研处刘国祥研究员、栗媛秋、吴尘昊等列席会议。

  会议首先由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孙宏年研究员致辞。孙宏年研究员对论证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全面介绍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的情况,认为龚国强研究员主持的“隋唐洛阳城遗址考古发掘资料的整理和综合研究”重大选题有三个特点:一是政治导向鲜明,理论创新强;二是突出问题导向,彰显经世致用的功能;三是回应时代关切,具有前瞻性,注重打破学科壁垒,重视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重大招标项目“隋唐洛阳城遗址考古发掘资料的整理和综合研究”是继《隋唐洛阳城:1959~2001年考古发掘报告》之后,对隋唐洛阳城考古发掘资料的又一次大规模的整理与研究,必将极大地丰富中国古代都城制度、都城建筑和城市生活研究的实物资料,提升对隋唐洛阳城城址布局和沿革的研究水平,极大地推进隋唐都城考古和历史研究,更对正确认识多元一统的中华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社会意义。最后,孙宏年研究员对课题组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扎实推进项目研究;二是努力产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以课题为契机,培养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学术业务能力强的科研队伍;三是严格执行国家社科基金相关管理规定,做好项目管理。中国历史研究院与科研处,将与项目组保持联系,共同推进项目平稳、有序展开,最后预祝开题论证会圆满成功。

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孙宏年研究员致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朱岩石研究员主持会议

  会议的第二项为项目首席专家、子课题负责人及课题组成员围绕课题的设计思路、研究方法、实施计划和预期成果等进行报告。

  项目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龚国强研究员首先对领导、专家的拔冗莅临表示感谢,对隋唐洛阳城的考古发掘工作与课题设计进行整体介绍。石自社副研究员详细地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现状、考古发掘成果、研究思路与方法、课题研究规划、学术目标和预期成果,创新之处以及子课题的设计构想和具体的研究计划。

  第一子课题“隋唐洛阳城宫城皇城遗址建筑遗迹资料整理和城市布局沿革综合研究”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石自社副研究员重点介绍近二十年来在宫城、皇城和东城内的考古发掘成果,提出将在历年考古工作的基础上,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新理念,利用新手段、新方法,树立课题意识,注重解决学术问题。积极开展多学科合作研究。以隋唐洛阳城遗址大比例尺的矢量地图和高分辨率的卫星影像等资料为基础数据,以定鼎门、应天门、明堂、天堂等坐标性遗址为依托,布设遗址的坐标控制网,构建隋唐洛阳城遗址地理信息系统(GIS)框架,并开展相关数据加载。多学科合作,增加考古发掘信息提取力度,开展综合研究。在资料整理过程中,注重对单体建筑进行全面的资料整理,在科学记录、精细测绘的前提下,从建筑形制、营造做法、尺度规模等方面对建筑遗迹资料开展研究。通过对宫城遗址区、皇城和东城遗址区考古发掘资料的梳理和研究,进一步揭示宫、皇城的形制布局。厘清宫城中心区宫殿基址及其宫院的平面布局、建筑形制和历史沿革,绘制宫城中心区不同时期的平面复原图,进一步推动中世纪都城的平面布局演变,从而探索中国古代都城制度的发展进程。

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龚国强研究员汇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石自社副研究员汇报

  第二子课题“隋唐洛阳城郭城遗址资料整理和城市布局沿革综合研究”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韩建华副研究员介绍了隋唐洛阳城郭城概况,隋唐洛阳城城墙城门、道路、里坊、院落建筑的考古发现,郭城布局与沿革研究。最后,韩建华副研究员提出通过隋唐洛阳城郭考古发掘资料的整理与研究,推动城址考古中的年代划分、里坊结构、建筑构件变化等问题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韩建华副研究员汇报

  第三子课题“隋唐洛阳城建筑遗存的考古学研究”,由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赵晓军研究馆员、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讲师王子奇进行汇报。隋唐洛阳城建筑遗存的考古学研究,可分为建筑遗址和建筑构件的研究两方面主要内容。建筑遗址的研究又可分为遗址形制和建筑基础工程做法的演变、空间尺度分析与复原研究。建筑构件的研究又可分为深化建筑构件的年代学认识,制作工艺、建筑工程、社会文化因素的等方面研究。故隋唐洛阳城建筑遗存的考古学研究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一、对隋唐洛阳城发掘的建筑遗址进行类型学分析,明确不同时期建筑遗址形制和建筑基础工程做法的演变;二、选取重点案例,对若干代表性建筑遗址进行空间尺度分析研究,并对重点建筑进行复原研究;三、在以往研究基础上,细化建筑构件的类型学研究,深化对以瓦件为代表的建筑构件的年代学认识;四、通过对建筑构件的建筑考古学调查,完成建筑构件的制作工艺与技术角度和建筑工程角度以至社会文化因素角度的综合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王子奇讲师汇报

  第四子课题“隋唐洛阳城遗址考古发掘出土古陶瓷的整理和综合研究”,由故宫博物院徐华烽副研究馆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黄珊进行汇报。针对隋唐洛阳城营建和居住时间长、跨度大、连续性强,作为生活、礼仪用具和建筑构件的陶瓷器数量大、种类多、产地来源不明、使用情况复杂等特点,提出子课题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隋唐洛阳城遗址出土古陶瓷的整理和综合研究,厘清隋唐洛阳城出土古代陶瓷的数量、种类、来源、年代、工艺技术和出土环境,探讨陶瓷器在隋唐至北宋时期的洛阳城市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及社会功能,进而勾勒出当时的洛阳城在中古中国与世界世界贸易网络中的定位。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中,将运用材料科学分析的方法,深入探索陶瓷产品的产源、产地、制作工艺和技术特征。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是隋唐洛阳城遗址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会对中古时期古陶瓷研究的若干重大问题研究的推进提供助力,例如早期白瓷的生产与流通、唐代三彩的兴起与发展、隋唐时期国内外陶瓷贸易网络、中外文化交流对陶瓷手工业生产的影响等。以田野考古学和类型学、年代学的研究基础,运用科技手段对隋唐洛阳城出土陶瓷器进行全面探讨也是本课题在理论与方法上的一次新尝试。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黄珊助理研究员进行汇报

  第五子课题“隋唐洛阳城出土建筑材料、金属器等遗物科学价值的认知研究”,由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丁银忠进行汇报。本子课题重点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对隋唐洛阳城不同遗址出土建筑材料的制作原料、显微结构和烧成温度等工艺特点进行科学化表征,并将其与不同地区及不同时代产品进行横、纵向比较研究,科学揭示隋唐时期洛阳城出土建筑材料工艺技术特征的时代序列链和产品来源地的区域分布图,科学定位洛阳地区建筑材料制作工艺水平的时空位置,通过建立建筑材料产地和工艺特征和隋唐时期洛阳城不同区域重大建筑物对应关系链,为隋唐时期洛阳城的营建复原研究提供科技支持。第二是运用X射线荧光(XRF)、光学显微微镜(OM)等分析检测设备,了解隋唐时期洛阳城金属器的元素组成、金相结构等信息,揭示出金属器的制作工艺特点,通过与同时代不同地区及不同时代金属器产品进行横、纵比较研究,科学认知洛阳地区金属器制作工艺水平的时空位置,同时尝试应用同位素溯源等技术开展隋唐时期洛阳城金属器的来源和原料产地判别研究。

故宫博物院丁银忠研究馆员汇报

  课题组汇报结束后,评审专家强调隋唐洛阳城考古发掘资料整理与研究的重要性,对课题的规划设置予以充分肯定。

  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史家珍研究员认为隋唐洛阳城考古资料的整理与研究,十分重要,对中国古代都城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史家珍研究员提出三点建议:第一,将隋唐洛阳城置于更宏观的背景下,全方位、多学科、多视角地进行研究;第二,在研究内容方面,可以考虑吸纳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发掘的回洛仓、烧窑、洛阳周边墓葬、石窟寺等发掘资料;第三,注意阶段性地公布发掘资料与研究成果。

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史家珍研究员点评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秦大树教授,认为课题设置合理,期待发掘资料的及时公布,相信本课题的成果必将进一步推动城市考古的研究。秦大树教授提出以下建议。第一,重视隋唐洛阳城范围内的陶瓷器和建筑构件生产遗存,思考隋唐时期陶瓷手工业的官作制度;第二,扩展研究视角,从中国古代都城区位变迁的角度,重视洛阳与隋唐长安城、扬州城及北宋开封城之间的比较研究,从城市腹地的角度,重视洛阳盆地乃至整个大运河沿线对洛阳城市经济、手工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进而将隋唐洛阳城的研究置于更为宏大的时空视野中;第三,在对已经获取的资料进行研究的同时,根据新发现的问题,做一些补充性的考古工作,例如对为坐实东城瓷器埋藏坑应为瓷器生产作坊,可以对其所在位置进行局部的考古钻探;第四,洛阳不仅是一处政治空间,更经济与商业中心,要重视洛阳在隋唐时期尤其是中晚唐时期交通枢纽的作用,并将研究的视野扩大到整个中外文化交流与海上贸易的层面,例如关于中东地区出土的泽潞地区低温彩釉瓷器,就应当是经洛阳,沿大运河至扬州后输出的。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秦大树教授点评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齐东方教授指出,隋唐洛阳城有着雄厚的研究基础,近20多年丰富而卓有成效的考古发掘工作,使得资料的整理显得迫切和重要。齐东方教授提出三点建议:第一,考虑将洛口仓等与隋唐洛阳城相关的周边遗址纳入研究范围,重视隋唐洛阳城周边墓葬与墓志,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研究帮助我们对隋唐洛阳城内人群的居葬空间有进一步了解;第二,要重视文献中没有记载的考古发现的深入研究,例如对于文献记载较少的里坊就尤其需要精细地考古工作来深入研究、补充文献记载的不足;第三,要注意长时段、系统地梳理隋唐洛阳城的发展脉络,要重视隋唐洛阳城建城以前和唐代以后的考古发掘资料的梳理与研究;第四,要尽量区分客观材料与主观研究,在最终成果中,考古发掘报告要客观、准确、详细地对考古材料进行刊布,在此基础上再开展综合性的研究。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齐东方教授点评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沈睿文教授对课题的选题、设计予以充分肯定,同时提出以下建议;第一,不局限于洛阳城内部的研究,要考虑通过系统梳理隋唐洛阳城有关的墓葬、墓志材料关注里坊人物的活动,要考虑到与龙门石窟等周边宗教建筑的关系;第二,考虑将隋唐洛阳城置于唐宋时期的水路、陆路交通网络中加以考察;第三,重视与隋唐长安城的比较研究;第四,将“唐宋变革论”作为理论与方法采用要持谨慎态度,研究中仍然要以考古学材料的研究为重点,在此基础上来讨论和观察“唐宋转型”的问题才更能凸显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沈睿文教授点评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崔剑锋长聘副教授对项目设置了两个与科技考古相关的多学科研究子课题给予肯定,并对课题研究的开展提出四点建议:第一,洛阳是白瓷起源问题研究的关键点所在,能否结合邺城、晋阳的考古发现,对白瓷起源的模式进行探讨,即创烧源于官作而首先出现于都城内而非过去认为的邢窑、巩义窑、安阳窑等这些靠近原料产地的窑场,是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第二,结合隋唐洛阳城陶瓷手工业生产遗存的发现,如东城瓷器埋藏坑,探讨唐代御用瓷器或官府用瓷是否存在从唐代前期的官作到盛唐以后供奉制度的转变;第三,考虑通过对隋唐洛阳城出土金属器的研究,探讨金属器在唐宋时期的转型问题,例如铜镜从唐到宋的重要变化;第四,科技考古的研究对象除了陶瓷器、建筑构件,还应当考虑纳入蕴含丰富的中外文化交流内涵的玻璃器。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崔剑锋长聘副教授点评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钱国祥研究员强调隋唐洛阳城考古资料整理与研究的重要意义与必要性,认为课题设置完备、合理,并提出两点建议:第一,隋唐洛阳城资料的整理与研究,不仅要厘清都城的形制布局、宫室分布、单体建筑结构等,还要厘清东城官署区、将作监、都城内官方作坊区等,同时也强调要重视隋唐洛阳城出土材料在白瓷起源和早期白瓷的研究中的重要价值;第二,要同时关注隋唐洛阳城有关的含嘉仓、回洛仓等仓储、烧窑、水系、离宫等考古材料,同时隋唐洛阳城发现的宋代遗迹、遗物也要充分重视,将隋唐洛阳城置于中古时期都城的发展演变序列中加以考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钱国祥研究员点评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董新林研究员强调了隋唐洛阳城出土材料的重要价值,认为课题组构成以中青年人才为主,整体研究水平很高,对新资料的公布和新的研究成果十分期待,并建议如实、客观、准确地按单位及时刊布发掘资料是课题研究的首要任务。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董新林研究员点评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朱岩石研究员强调作为资料集的考古发掘报告的编纂,既要有传承,又要有创新。准确、完整地刊布资料,出土资料数据库的建设,是课题组的主要任务。研究中要以更开阔的视野将隋唐洛阳城置于隋唐帝国、世界文化交流的背景中加以考察,深化对资料的认识,同时希望课题组成员在考古发掘工作与资料整理之间把握平衡,高质量完成课题研究、及时公布考古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朱岩石研究员点评

  最后,石自社副研究员代表课题组对专家们的支持与肯定表示感谢,表示会综合考虑专家们的意见与建议,进一步完善课题思路与研究计划,按期、高质地完成研究任务。

记录:卢亚辉 李鑫

摄影:李鑫 赵岩

审核:石自社

作者: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