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中国·长江中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的形成研究”重大项目正式启动
2022年10月26日上午,“考古中国·长江中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的形成研究”重大项目启动会于线上召开。会议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牵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主办,国家文物局考古司负责人、考古管理处有关领导,浙江省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湖南省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江西省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有关领导,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及城市与环境学院等单位的课题专家组成员,以及来自各省考古院所的课题负责人、课题组成员出席了线上会议。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主持会议,课题组负责单位及成员、课题专家组成员、各省文物处领导进行发言,国家文物局张凌副司长提出工作要求。
会议首先由牵头单位负责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方向明汇报项目总体情况。他指出,“长江中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的形成研究”重大项目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9·28讲话”精神的具体实践。他就课题总体思路进行了阐述,包括课题背景、总体目标、工作计划、组织架构与团队、合作模式等。他要求,阶段性考古成果发表、资料数据库建设、标本基因库建设应伴随课题开展和深入有计划地实施、完善。
随后各省课题组汇报了已有的工作情况和2023年具体计划。浙江省将重点对上山文化的上山、下汤和湖西遗址进行发掘;对小黄山、荷花山和下汤遗址继续勘探;对灵江、衢江和始丰溪流域展开考古调查;对小黄山、桥头遗址进行资料整理并发表已有成果。
浙江仙居下汤遗址发掘
湖南省将重点对彭头山文化的彭头山遗址、李家岗遗址进行发掘,对王家场水库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对旧、新石器过渡阶段的十里岗、狼牙洞遗址进行勘探;对宋家岗、华垱遗址进行资料整理并发表已有成果。
湖南澧县李家岗遗址调查
江西省将重点对肖家遗址、老虎墩遗址和眺上遗址进行勘探、发掘,在老虎墩文化的基础上完善考古学文化序列;对潦河流域、清江盆地和乐安江流域开展系统考古调查;对老虎墩遗址进行资料整理并发表已有成果。
江西靖安老虎墩遗址发掘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秦岭副教授就“生业经济、技术与稻作农业起源”子课题分析了各省的工作基础、工作重点,以及今后的实施方案、工作机制,强调田野工作、实验室分析和学术研究要三位一体、标准一致,最大程度地整合学术成果。
专家组成员对课题的总体设计和各省的工作情况提出具体要求。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赵辉教授提出,勘探和发掘同等重要,勘探报告一定要科学规范、及时出版;子课题负责人要以课题横向串联地区,厘清工作思路,把握工作方向,切实完成课题目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赵志军研究员提出稻作溯源问题还有很待深入,三省份各自都有自身特色和优势,要在重点区域进行针对性的调查工作。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莫多闻教授提出,要充分利用农业起源研究的后发优势,丰富学术内容和目标,重视与环境考古的结合;更要研究稻作农业起源的历史过程和动力机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吴小红教授指出,针对不同类型的样品、重点遗迹、地层有不同的测年技术方法,各项数据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补充,北京大学的测年团队将充分考虑本课题的工作需求并予以支持。
在听取课题组汇报和专家组意见后,各省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的负责人表示将高度重视、积极推进、认真落实课题的考古工作和研究计划。
国家文物局考古司张凌副司长发言指出,“长江中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的形成研究”重大项目课题意识明晰、学术目标明确,是整体性、系统性、一体化的跨区域研究。项目组要进一步加强组织协调,建立统一、适用的工作标准,完善年度工作报告制度;要加强省际合作,发挥专家组、秘书处的作用,促进内部学术交流;要将发掘项目与课题内容紧密结合,落实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负责制,保证发掘质量;要处理好田野考古、科技考古和资料整理的关系,把握学术方向和研究进度,适时调整和吸收新内容、新团队等,通过本课题建立一套适用于中国南方地区的“田野考古、科技考古、多学科合作”相融合的新工作模式和研究范例。
(图文转自:“浙江考古”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