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讲座纪要|韦正:《云冈石窟的营造次序与分期》

发布时间:2022-11-30文章出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公众号作者:

  2022年10月21日晚,“纪念宿白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石窟寺考古系列讲座”第五讲在线上平台顺利进行。来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韦正教授带来了题为《云冈石窟的营造次序与分期》的讲座,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老师主持。

  韦老师的讲座考察了云冈不同洞窟开凿过程中的共时性,力图回归石窟营造的历史现场,推导营造的整体时空顺序,提出分期的补充意见。讲座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引言,韦老师详细论述了研究思路与结论。第二部分从第7、8窟的时空意义入手,对云冈二期其他洞窟的顺序进行再探讨。第三部分是归纳与小结。

  一 引言

  宿白先生在云冈石窟的年代学研究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云冈石窟分期试论》一文提出第二期石窟共有五组并且给出了部分洞窟的详细营造年代。

  韦正老师在宿先生的理论指导下,对部分石窟现象进行思考与再讨论。首先,韦老师对云冈二期石窟的精确年代划分呈保守态度,认为结合空间整体考虑,洞窟年代的划定应更为宽泛。其次,使用考古类型学方法研究云冈石窟的合理性有待商榷。云冈开展类型学研究的条件并不充分,第二期洞窟数量少、不足以形成归纳。文献也易产生不同理解。再次,针对本讲重点关注的第7、8窟,韦老师认为其与昙曜五窟的先后、共存关系仍需讨论。

  由此,韦老师希望暂时撇开类型学和文献,仅从石窟特征出发研究分期,尤其对以往讨论不多的石窟各区关系加以关注,从规模大小、特征有无等更客观因素入手,在宿先生成果的基础上对分期提出补充意见。

  二 第7、8窟的时空意义与云冈二期洞窟的顺序问题

  韦老师认为,第7、8窟与昙曜五窟不适合作对比。二者体量和形式的巨大差别可能源于开窟者的个人选择。同时也不可忽视7、8窟与昙曜五窟的诸多相似之处,如造像风格、装饰特点。即,第7、8窟与昙曜五窟关系十分密切。

图1:龙门石窟北魏洞窟的分布情况

  从空间角度来看,7、8窟距离昙曜五窟较远,其斩山与所需的道路铺设等前期工程也较大。因此,开窟者的选址意图值得深究。韦老师将昙曜五窟与第7、8窟的关系归纳为“主窟+卫星窟”。与之相似的空间组合在北魏石窟中并非孤例,如云冈第5、6窟与第9、10窟、宾阳三洞与其他龙门北魏洞窟等。由此,北魏皇家洞窟的选址布局应具有某种特殊性。

  根据上述分析,韦老师推测昙曜五窟和第7、8窟很有可能是云冈营造史上最早出现的七座洞窟。第7、8窟在昙曜五窟动工不久即开凿,很可能是昙曜及一批达官显贵为文成帝和冯皇后(也可能是为昙曜自己)所开之窟。之所以选择在昙曜五窟东部的另一区域开凿,其目的是避开昙曜五窟所在的“神圣区域”。

  沿袭第7、8窟的分析思路,韦老师进一步考察了第3窟与第1、2窟的位置关系。

图2:云冈第3窟与第1、2窟的位置关系

  第1、2窟与第3窟联系紧密:窟前具有相同的立体双塔结构,所处区域也较独立。第3窟由于体量极大,可被视为帝王窟,但在云冈二期未完工。宿白先生曾指出,大型石窟的突然停工往往和政治因素有关。据此,韦老师猜测第3窟的开凿可能与献文帝有关;主体未凿出即废止可与献文帝逊位身死相联系。进一步推论,“为帝王开窟”可能是北魏一朝的习俗。

  综上所述,韦老师认为献文帝和孝文帝登基后可能都另开了大窟,即第3窟和第5、6窟,它们有自己的卫星窟,分别为第1、2窟和第9、10窟。此外,大概自孝文帝即位不久,民间经济力量就介入到云冈的石窟营造活动中来,其证据是第11窟中的“太和七年”题记。

  三 结语——一种“推论”

  以往云冈研究的方法主要是样式论、考古类型学并结合对于文献的详细解读,由此得出单线式分期。韦老师认为,时间上新老交错、空间上多头并进的演化状态才更接近云冈营造的历史实际,单线式的发展模式不存在于实际营造过程中。

  通过淡化以往年代学研究所重视的石窟具体特征,谨慎地使用文献资料,关注石窟营造在空间上的总体过程和分布状况,韦老师得出如下认知:

  第一,关于阶段划分。云冈石窟的营造工程共分为四阶段。第一阶段昙曜五窟诞生,不久在东部出现第7、8窟,相当于昙曜五窟的卫星窟。第二阶段第3窟诞生,同时或随后在东部出现相当于卫星窟的第1、2窟。第三阶段第11、12、13窟出现。第四阶段第5、6窟诞生,第9、10窟作为卫星窟出现在第7、8窟之西。

  第二,关于对应关系。第7、8窟的主窟是昙曜五窟,对应的是包括文成帝在内的太祖以下五帝。第1、2窟对应的主窟是第3窟,对应的人物是献文帝夫妇或献文帝与冯太后。第9、10窟对应的主窟是第5、6窟,对应的人物是孝文帝与冯太后。(记录 | 施梦尧)

(图文转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学术动态

讲座纪要|韦正:《云冈石窟的营造次序与分期》

发布时间:2022-11-30

  2022年10月21日晚,“纪念宿白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石窟寺考古系列讲座”第五讲在线上平台顺利进行。来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韦正教授带来了题为《云冈石窟的营造次序与分期》的讲座,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老师主持。

  韦老师的讲座考察了云冈不同洞窟开凿过程中的共时性,力图回归石窟营造的历史现场,推导营造的整体时空顺序,提出分期的补充意见。讲座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引言,韦老师详细论述了研究思路与结论。第二部分从第7、8窟的时空意义入手,对云冈二期其他洞窟的顺序进行再探讨。第三部分是归纳与小结。

  一 引言

  宿白先生在云冈石窟的年代学研究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云冈石窟分期试论》一文提出第二期石窟共有五组并且给出了部分洞窟的详细营造年代。

  韦正老师在宿先生的理论指导下,对部分石窟现象进行思考与再讨论。首先,韦老师对云冈二期石窟的精确年代划分呈保守态度,认为结合空间整体考虑,洞窟年代的划定应更为宽泛。其次,使用考古类型学方法研究云冈石窟的合理性有待商榷。云冈开展类型学研究的条件并不充分,第二期洞窟数量少、不足以形成归纳。文献也易产生不同理解。再次,针对本讲重点关注的第7、8窟,韦老师认为其与昙曜五窟的先后、共存关系仍需讨论。

  由此,韦老师希望暂时撇开类型学和文献,仅从石窟特征出发研究分期,尤其对以往讨论不多的石窟各区关系加以关注,从规模大小、特征有无等更客观因素入手,在宿先生成果的基础上对分期提出补充意见。

  二 第7、8窟的时空意义与云冈二期洞窟的顺序问题

  韦老师认为,第7、8窟与昙曜五窟不适合作对比。二者体量和形式的巨大差别可能源于开窟者的个人选择。同时也不可忽视7、8窟与昙曜五窟的诸多相似之处,如造像风格、装饰特点。即,第7、8窟与昙曜五窟关系十分密切。

图1:龙门石窟北魏洞窟的分布情况

  从空间角度来看,7、8窟距离昙曜五窟较远,其斩山与所需的道路铺设等前期工程也较大。因此,开窟者的选址意图值得深究。韦老师将昙曜五窟与第7、8窟的关系归纳为“主窟+卫星窟”。与之相似的空间组合在北魏石窟中并非孤例,如云冈第5、6窟与第9、10窟、宾阳三洞与其他龙门北魏洞窟等。由此,北魏皇家洞窟的选址布局应具有某种特殊性。

  根据上述分析,韦老师推测昙曜五窟和第7、8窟很有可能是云冈营造史上最早出现的七座洞窟。第7、8窟在昙曜五窟动工不久即开凿,很可能是昙曜及一批达官显贵为文成帝和冯皇后(也可能是为昙曜自己)所开之窟。之所以选择在昙曜五窟东部的另一区域开凿,其目的是避开昙曜五窟所在的“神圣区域”。

  沿袭第7、8窟的分析思路,韦老师进一步考察了第3窟与第1、2窟的位置关系。

图2:云冈第3窟与第1、2窟的位置关系

  第1、2窟与第3窟联系紧密:窟前具有相同的立体双塔结构,所处区域也较独立。第3窟由于体量极大,可被视为帝王窟,但在云冈二期未完工。宿白先生曾指出,大型石窟的突然停工往往和政治因素有关。据此,韦老师猜测第3窟的开凿可能与献文帝有关;主体未凿出即废止可与献文帝逊位身死相联系。进一步推论,“为帝王开窟”可能是北魏一朝的习俗。

  综上所述,韦老师认为献文帝和孝文帝登基后可能都另开了大窟,即第3窟和第5、6窟,它们有自己的卫星窟,分别为第1、2窟和第9、10窟。此外,大概自孝文帝即位不久,民间经济力量就介入到云冈的石窟营造活动中来,其证据是第11窟中的“太和七年”题记。

  三 结语——一种“推论”

  以往云冈研究的方法主要是样式论、考古类型学并结合对于文献的详细解读,由此得出单线式分期。韦老师认为,时间上新老交错、空间上多头并进的演化状态才更接近云冈营造的历史实际,单线式的发展模式不存在于实际营造过程中。

  通过淡化以往年代学研究所重视的石窟具体特征,谨慎地使用文献资料,关注石窟营造在空间上的总体过程和分布状况,韦老师得出如下认知:

  第一,关于阶段划分。云冈石窟的营造工程共分为四阶段。第一阶段昙曜五窟诞生,不久在东部出现第7、8窟,相当于昙曜五窟的卫星窟。第二阶段第3窟诞生,同时或随后在东部出现相当于卫星窟的第1、2窟。第三阶段第11、12、13窟出现。第四阶段第5、6窟诞生,第9、10窟作为卫星窟出现在第7、8窟之西。

  第二,关于对应关系。第7、8窟的主窟是昙曜五窟,对应的是包括文成帝在内的太祖以下五帝。第1、2窟对应的主窟是第3窟,对应的人物是献文帝夫妇或献文帝与冯太后。第9、10窟对应的主窟是第5、6窟,对应的人物是孝文帝与冯太后。(记录 | 施梦尧)

(图文转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公众号)

作者:

文章出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