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沙埠窑学术研讨会暨宋瓷论坛会议纪要

发布时间:2022-12-13文章出处:“浙江考古”公众号作者:汤妮

  2022年12月11日,沙埠窑学术研讨会暨宋瓷论坛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召开。此次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共安排了19组项目进行汇报。会议开幕,由浙江省台州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蔡文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郑建华分别致辞。

  蔡文富局长致辞,一部人类发展史,也是一部陶瓷的发展史。台州具有一万年的制陶史,是浙江青瓷的重要板块。下汤遗址出土的陶瓷实证了台州先民最早的制陶历史,台州境内现存有两晋到明清的窑址二十多处,沙埠窑是其中经典的一处陶瓷遗址。沙埠窑址群是越窑和龙泉窑瓷业技术衔接和过渡的重要地带,是探索越窑瓷业技术南传与龙泉窑瓷业技术渊源的重要地区,同时对于探索北宋时期越窑、龙泉窑、定窑、耀州窑等瓷业技术交流模式与途径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此外,黄岩地处海口,台州湾的海门港自古以来就是台州港的附属港。黄岩地区窑业于晚唐时期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瓷器外销的影响。作为青瓷文化代表的黄岩沙埠青瓷,盛烧于北宋中晚期至南宋,是制瓷技术的集大成者,集中了南北瓷业的技术交流成果,又充当了越窑和龙泉窑产业转换的平台,是宋韵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下一步,台州市黄岩区将继续加大对黄岩沙埠窑遗址群的投入力度,高质量高标准地打造沙埠窑考古遗址公园,相信沙埠窑遗址公园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将会成为台州宋韵文化的一颗闪亮明珠。

  方向明所长致辞,瓷窑址考古是浙江考古的传统优势项目,不仅是因为在中国陶瓷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更是新中国成立后前辈牟永抗、朱伯谦,以及任世龙等先生打下的基础,经过大家持之以恒的田野工作和不懈努力,浙江地区瓷窑址考古,或者称之为陶瓷考古、瓷业考古,有计划、有步骤地进步中,除了本所同仁的辛苦和努力,离不开大家的支持、关心、关爱,希望这一领域,与中国考古学的目标一样:坚守田野,从聚落考古出发;与时俱进,促进多学科合作;精诚团结,加强团队、梯队建设。陶瓷考古是考古,与断代考古、与中国考古学、与中国古代史、与世界古代史,不是两张皮。

  郑建华副局长致辞,瓷窑遗址考古是浙江省考古领域长期以来的重点,瓷窑址考古更是历史时期基础性的考古工作,古代瓷器的生产,不仅仅是手工业门类的一个方面,既是经济技术行为,也是社会文化现象,还跟广泛的其他领域因素,特别是政治因素密切相关,学科意义远远大于考古学本身。以黄岩沙埠窑址为代表的台州地域的瓷窑遗址考古,以往的工作开展较少,对于浙江省的整个瓷窑遗址的考古工作来说,黄岩沙埠窑址考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黄岩沙埠窑址的考古工作在这些年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浙江古代瓷业生产系统从越窑到龙泉窑,以黄岩沙埠窑为代表的台州地区,起到了空间转换,技术交流和产业转移的中转作用,而且还有来自于耀州窑及北方其他窑口瓷窑文化因素的融合,这也是北宋中晚期龙泉窑以双面刻划花为代表的青瓷的面貌和传统越窑的面貌和而不同的重要原因,所以说沙埠窑在学术上具有重要意义。

  1.沙埠窑的考古与发现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谢西营馆员首先介绍了遗址的位置与环境,以及早期调查情况,主要介绍了2019-2022年度竹家岭窑址和凤凰山窑址的考古发掘情况和主要收获。围绕龙窑窑炉、作坊区的遗迹和废品堆积区出土的遗物,对出土瓷器进行了整理和分期,建立了沙埠窑北宋中期到南宋早期的年代序列,并不断完善窑业生产操作链。最后介绍了相关问题研究,一是沙埠窑是多种窑业技术融合结果的研究,二是关于沙埠窑产品流通与流布的研究。

  2.北宋中晚期越窑及相关问题

  复旦大学文博系沈岳明教授首先介绍了金银器工艺的应用带来的技术革命对越窑的影响,比如胎薄、撇足、底厚、细线划花、垫圈、单件装烧等。接下来详细介绍了北宋中期和晚期流行的装饰纹样变化。进入北宋中期,屏风式的装饰布局在器物上应用。刻花、篦划辅助装饰,纹饰主要为摩羯纹、凤凰纹和多重莲瓣纹,早期人物装饰在中期已经少见。到了北宋晚期,装饰流行开光式布局,屏风式装饰减少,器物圈足变高,内腹装饰太阳纹。最后阐述了越窑进入衰退阶段的原因。越窑中晚期之交,可以说王安石变法对越窑的打击非常大,导致越窑进入衰退阶段。北宋晚期,越窑核心地区匣钵装烧减少,烧制器物也变的比较粗糙。

  3.南宋越窑相关问题研究

  慈溪市文物保护中心谢纯龙研究员首先介绍了慈溪南宋窑址的分布。接下来主要介绍慈溪南宋瓷业的发展。第一期以寺龙口窑址(南宋早期地层)为代表,第二期以张家地窑址为代表,第三期以低岭头窑址上层为代表。然后介绍了越窑和北方窑口的关系,越窑吸收了汝窑、耀州窑、定窑的工艺,器物的形制也吸收了上述窑口,而形成的一种瓷业。最后讨论了寺龙口窑址与“余姚官窑”的确立。得出寺龙口窑址应该是“余姚官窑”;是南宋早期宫廷用瓷的烧造地。

  4.浅议仿龙泉青瓷的阶段性及特点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秦大树教授首先介绍了龙泉窑是中国古代瓷器外销的最重要的产品之一,接着通过更广大的视角探讨不同阶段、不同区域的仿龙泉青瓷,并探讨其外销的情况。把各地仿龙泉窑的窑址和产品按发展阶段和种类分为三类。阐述龙泉窑的成熟发展到外销到最后衰落的三个阶段。第一类,随着龙泉窑的成熟和发展大约从南宋初期,甚至北宋末期开始,周边的地区开始仿制龙泉生产青瓷器,这一类产品基本不参与海上贸易,主要为内向型的生产。第二类,在龙泉窑外销的过程中,工艺技术传播到了东南亚的中南半岛地区,大约在元代晚期,越南、泰国都陆续开始烧制仿龙泉窑的青瓷器。第三类,明正统至成化时期,由于明廷厉行海禁,中国瓷器在东亚到东南亚海域的海上贸易中的份额被东南亚陶瓷迅速挤占。龙泉窑核心产区窑业也在此时走向衰落。

  5.宋代耀州窑刻花装饰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王小蒙研究员首先介绍了耀州窑北宋时期的装饰情况,北宋耀州窑以青瓷生产为主,另外有黑瓷、酱釉瓷、白釉瓷、素烧器,装饰技法有深剔刻、刻花、划花、印花、贴塑等。接着从几个阶段介绍耀州窑装饰技法的发展。第一阶段为探索与创新:五代-北宋初,装饰理念主要以釉质釉色取胜,少量适合乳浊釉的装饰:剔刻花、剔化妆土划花,装饰纹样大花大叶占满全器,剔刻与划花(单笔划花)结合,浮雕感强烈,题材以牡丹和莲花为主。第二阶段为确立与鼎盛:北宋中晚期,北宋中期刻花、划花延续,出现了印花。刻花与篦划相结合,满密雅致又理性协调,出现了耀州窑典型的刻划花,北宋晚期的刻花瓷器以吕氏家族墓出土遗物为标准器。第三阶段为传承与转换:北宋末-金前期,牡丹题材依旧最多,为清浅和疏朗型刻花,刻痕变浅,北宋末期的刻花瓷器以孟氏家族墓出土遗物为标准器。

  6.福建北部几处青瓷窑址及相关问题

  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栗建安研究员首先介绍了福建北部几处青瓷窑址的分布,主要介绍了松溪河东窑址回场窑址、浦城碗窑背窑址、建阳白马前窑址、武夷山遇林亭窑址和南平茶洋窑址等五个瓷窑遗址的考古工作,围绕各窑址出土的青瓷产品、窑具和龙窑遗迹进行介绍。最后总结了宋元时期福建北部青瓷窑址的窑业技术状况的初步认识。

  7.北宋定窑窑业发展概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李鑫副研究员首先介绍了定窑窑址的概况,把定窑的发展分为九个阶段。重点介绍了北宋前期、北宋中期和北宋晚期定窑窑业生产面貌的发展情况。北宋前期,产品结构中细白瓷占绝对优势,器型多样,釉色白中泛青。北宋中期,细白瓷占比重更大,器型多样,釉色发生变化,白中泛黄。北宋晚期,细白瓷占比略下降,新出现化妆白瓷,晚期地层中出土了带字款的器物。最后第一点就定窑覆烧的问题展开讨论。第二点介绍定窑白瓷刻划花装饰在北宋不同时期的占比。

  8.复古与清雅—南宋官窑青瓷的色与形

  西湖博物馆总馆邓禾颖研究员介绍在浙江青瓷窑口中,南宋官窑是目前能确定的最早的官窑窑场。围绕南宋官窑的色与形展开介绍。首先,南宋官窑产品以粉青为上,兼有灰青、米黄等釉色,釉质温润,具有玉的质感。南宋官窑的工艺特征从厚胎薄釉转变为薄胎厚釉。其次介绍南宋官窑青瓷的形之意,例举杭州出土的南宋官窑祭祀礼器,南宋官窑礼器有着和古代青铜器一样的政治、宗教和美学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南宋官窑从礼器逐渐过渡到了日常生活用器。南宋官窑青瓷,作为特供皇室的特殊产品,与那个时代的政治制度和民族审美紧密相连。

  9.在技术传播链上的沙埠窑

  故宫博物院王光尧研究员介绍了沙埠窑与越窑、龙泉窑、定窑和耀州窑的关系,蕴含着南北方窑业技术的交流。最后总结出六点,第一,沙埠窑处在越窑向龙泉窑风格过渡的中间地带。第二,沙埠窑的文化因素多元化,不能简单地或者是从个案方考察沙埠窑的这种受北方窑场文化因素影响的现象。第三,北方瓷业文化因素南下是宋朝在文化统一方面的建设内容。第四,沙埠窑和龙泉窑在文化风格上的类同,为命名这类瓷器文化的考古学名称的难度更大。第五,沙埠窑南宋早期生产衰退的原因。第六,沙埠窑是浙江地区瓷业生产中少见的包容性窑场,其地位和价值都值得挖掘。

  10.宋代宫廷用瓷的来源方式与生产组织形式

  故宫博物院项坤鹏研究员首先介绍了宋代宫廷瓷器的来源途径,通过土贡、朝贡、宫廷须索、赋税、臣属进贡等途径进入到宫廷之中。接着介绍宋代宫廷瓷器的生产组织形式,瓷器的生产通过置官监窑、科买、和买有效地组织起来。最后论述了宋代宫廷瓷器的来源途径与生产组织形式之间的联系。

  11.北宋东京城发现的浙江青瓷及相关问题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周润山馆员首先介绍了州桥及汴河遗址的概况,遗址揭露的地层序列完整,历经宋金元明清。主要介绍北宋地层的状况,考古发现明确了北宋建筑遗迹的原构及后代的沿用和改造情况,并且北宋地层出土全国各窑口的海量瓷器为管窥各地制瓷业的发展情况和东京城的城市消费提供了基础。州桥遗址出土瓷器有五代至北宋早中期的越窑青瓷以及晚期的沙埠青瓷。接着介绍浙江青瓷阶段性的行销模式。五代至北宋早期,越窑瓷器主要面向的应该是上层贵族和外销市场,只有少数流通于民间市场,北宋中期,越窑开始走向衰落,极少部分进贡和外销,大宗产品主要在窑址周边流布,外销市场萎缩,北宋晚期,本土临汝青瓷系统的发展晚期挤压了浙江青瓷系统。最后通过遗址出土瓷片进行统计,总结北宋都城的瓷器消费特点。

  12.杭州净慈寺遗址出土瓷器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孙媛副研究员首先介绍了杭州净慈寺遗址概况,简要说明遗址的地层堆积情况,接着介绍主要遗迹,然后重点介绍遗址出土的标本,主要为青釉瓷,另外有青白釉瓷、黑釉瓷等。青瓷除个别为宗教用品外,多以碗、盘、壶、瓶等日用品为主,瓷器所属窑口主要为浙江地区的越窑、龙泉窑等为主,以及少量的北方地区的耀州窑等。青白瓷主要以碗等日用品为主。黑釉瓷主要以盏等日用品为主。还有吉州窑的绿釉瓷,定窑白瓷等。另外还出土了一些建筑构建。其中净慈寺遗址中出土的一件越窑青瓷净瓶与沙埠窑遗址出土的青瓷净瓶器型略有相似,但前者器型更为修长。还有净慈寺遗址也出土有沙埠窑的碗类器物。

  13.青龙镇遗址出土贸易陶瓷的产地与编年

  上海博物馆王建文副研究员首先介绍青龙镇遗址的概况,接着介绍了遗址出土的各个窑口的器物。通过整理出土器物统计各个窑口占比,通过分期建立年代序列。第一期,晚唐,出土器物的窑口有德清窑(宜兴窑)、越窑、长沙窑,德清窑占大宗。第二期,北宋中期,出土器物的窑口有越窑、义窑、景德镇窑、耀州窑等,越窑占大宗。第三期,北宋晚期,出土器物的窑口有义窑、浦口窑、庄边窑、建窑、越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等,义窑占大宗。第四期,南宋中期,出土器物的窑口有义窑、东张窑、浦口窑、庄边窑、建窑、越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等,龙泉窑、东张窑和义窑占大宗。第五期,南宋晚期,出土器物的窑口有龙泉窑、景德镇窑、吉州窑、七里镇窑、义窑、东张窑、建窑、定窑等。另外,遗址的第三期出土有少量北宋晚期的沙埠窑产品。

  14.北宋龙泉窑产品的流布

  复旦大学文博系郑建明教授首先介绍了北宋时期龙泉窑窑业的两大阶段。北宋早中期的龙泉窑产品一般称为“淡清釉”青瓷,这一时期的龙泉窑处于创烧时期,其窑址仅限于金村地区,窑址数量少,规模极小,产量不大,其产品的流布主要以窑址所在的龙泉与庆元两县为主,这个时期的龙泉窑还是一个地方性窑口,产品主要销往周边地区。到了北宋晚期,“翠青釉”青瓷开始流行起来,金村地区窑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并传播到了金村以外地区,产品的流布大大拓展,不再局限于龙泉及其周边县市,而销售至全国各地,还进入了外销市场。根据目前统计,以墓葬和城市遗址为主,另外有沉船遗址,总结出龙泉窑产品的流布情况。

  15.南京出土宋代瓷器初探

  南京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苏舒馆员以瓷器为切入点,开展对南京宋代出土瓷器资料的整理和研究,南京宋代无本地窑场,出土陶瓷器为南北各地窑场输入的产品。首先介绍南京宋代遗迹及出土瓷器情况。选取溧水宋墓、评事街宋代遗址、西营村宋代灰坑等时代相对明确的遗迹单元,介绍其出土遗物情况。北宋早中期,以景德镇窑、繁昌窑青白瓷、越窑青瓷为主,另有少量耀州窑。到了北宋晚期,吉州窑出现的比例升高,此外,也有少量闽清窑青白瓷,常见的还是景德镇窑青白瓷,另有部分繁昌窑。南宋时期,品种繁多,有景德镇青白瓷、龙泉窑青瓷、吉州窑黑釉,另有少量皖南青白瓷、福建黑釉产品。

  16.晚唐五代宜溧山地瓷窑产品发现与研究——以江苏张家港黄泗浦遗址、东台辞朗村遗址为中心

  南京博物院江苏省考古研究所杨汝钰馆员首先介绍了宜溧山地瓷窑的历代沿革,宜溧山地比较典型的窑口为宜兴窑。接着重点介绍了张家港黄泗浦遗址、东台辞朗村遗址和溧阳大山下窑址的遗址概况,结合考古调查和相关资料,对遗址出土的瓷器产品进行整理,梳理出唐五代时期宜溧山地产品的特征。唐五代宜兴窑青瓷主要以日用器为主,器类有执壶、罐、盆、碗、钵、盘、盏、陶灯、水盂等,也有少量的瓷枕、埙、碾轮等器物。胎质断面浅灰、灰白或黄灰、青灰,较为致密,胎体厚重,均用轮制拉胚成型,器底多留旋削痕迹。装饰简单,一般为素面,少量有弦纹,少量执壶把上有模印的直条形纹和“大吉”等装饰文字,少量碗、盘、钵内心有刻划纹样。产品内外均匀支钉痕迹。釉色大部分是青釉,亦有少量褐色或酱色釉,以及酱釉、青釉上挂黑褐色彩斑。窑具包括垫座、垫片、泥丁以及套钵等。

  17.11—12世纪中国陶瓷外销研究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丁雨研究员主要介绍了11-12世纪外销瓷在海外的发现情况,通过梳理时间纬度和空间纬度,研究中国瓷器的外销在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和环印度洋沿岸国家的输入情况和影响。接着介绍了11世纪至12世纪国内窑址的兴衰情况。有福建青白瓷、青瓷、黑釉瓷,广东西村窑、潮州笔架山窑、奇石窑,景德镇窑、浙江越窑、沙埠窑、龙泉窑,定窑和耀州窑。最后简单介绍了国内政策环境、国际航路和区域局势,国内政策环境体现于市舶司的设置与调整;国际航路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比如洋流和风向;区域局势即国内外交流往来影响着中国瓷器外销。最后总结了11世纪-12世纪中国陶瓷外销的独特性。

  18.浅谈宋代海上贸易的时代特点——以中国和东南亚地区沉船为中心

  国家文物考古研究中心辛光灿副研究员首先介绍了宋代海上贸易发展的阶段特征,主要有朝贡贸易和市舶贸易两种形式。然后总结了中国东南沿海所见的宋代沉船遗迹和东南亚海域发现的宋代沉船。最后总结了宋代中国与东南亚海上贸易的时代特点。第一,两宋时期,福州港、泉州港是对东南亚海上贸易的主要始发港口。明州港是主要针对日本航线的始发港,部分海船也从福州港出发前往东南亚。第二,在日益发达的海上贸易刺激下,催生出一批外销瓷窑场。北宋时期,外销东南亚的瓷器品种以广东省西村窑、潮州窑产品、福建众窑产品为代表。南宋福州港、泉州港附近促使一批生产外销瓷窑场的繁荣兴盛。第三,宋代中国船的结构特点显著,部分东南亚海域的沉船可以推断为中国船,暗示宋代中国船不仅在中国海域有优势地位,在东南亚海域的远洋商贸活动中也占有一席之地。第四,东南亚区域内贸易是很重要的贸易模式,来自中国、印度和近东的舶来品只是东南亚远洋贸易货物的一个组成部分。

  19.南宋早中期陶瓷外销——以爪哇海沉船为例

  厦门大学历史系徐文鹏副教授首先介绍了南宋早中期的沉船遗址情况,主要以爪哇海沉船为例,先介绍了早期沉船打捞发掘背景,接下来介绍菲尔德博物馆收藏的爪哇海沉船出水的陶瓷器,通过出水器物的纪年材料推出沉船年代。此外,还对出水的瓷器进行类型学分析和化学成分分析。瓷器化学成分分析是对瓷器产地研究的有效手段。

  汇报结束后,由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孙新民进行会议总结。他充分肯定了此次的学术研讨会成果,会议涵盖的知识点丰富,涉及的窑口众多,会议内容集中。孙会长把研讨会分为以下四部分,逐一作汇报项目总结,一、宋代窑业生产与技术交流。二、宫廷用瓷与官窑的研究。三、开封、南京、杭州等多地出土的宋代瓷器研究。四、海上贸易和外销瓷的研究。

  最后由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郑建华进行会议闭幕致辞。郑建华副局长首先感谢了各位专家的参与,感谢浙江省的考古工作长期以来都得到省外兄弟单位、高等院校的大力支持。指出黄岩沙埠窑址的考古工作还要继续推进,在做好考古工作的同时,搞好文物保护工作,搞好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沙埠窑学术研讨会暨宋瓷论坛圆满结束。(文字:汤妮)

(图文转自:“浙江考古”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学术动态

沙埠窑学术研讨会暨宋瓷论坛会议纪要

发布时间:2022-12-13

  2022年12月11日,沙埠窑学术研讨会暨宋瓷论坛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召开。此次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共安排了19组项目进行汇报。会议开幕,由浙江省台州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蔡文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郑建华分别致辞。

  蔡文富局长致辞,一部人类发展史,也是一部陶瓷的发展史。台州具有一万年的制陶史,是浙江青瓷的重要板块。下汤遗址出土的陶瓷实证了台州先民最早的制陶历史,台州境内现存有两晋到明清的窑址二十多处,沙埠窑是其中经典的一处陶瓷遗址。沙埠窑址群是越窑和龙泉窑瓷业技术衔接和过渡的重要地带,是探索越窑瓷业技术南传与龙泉窑瓷业技术渊源的重要地区,同时对于探索北宋时期越窑、龙泉窑、定窑、耀州窑等瓷业技术交流模式与途径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此外,黄岩地处海口,台州湾的海门港自古以来就是台州港的附属港。黄岩地区窑业于晚唐时期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瓷器外销的影响。作为青瓷文化代表的黄岩沙埠青瓷,盛烧于北宋中晚期至南宋,是制瓷技术的集大成者,集中了南北瓷业的技术交流成果,又充当了越窑和龙泉窑产业转换的平台,是宋韵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下一步,台州市黄岩区将继续加大对黄岩沙埠窑遗址群的投入力度,高质量高标准地打造沙埠窑考古遗址公园,相信沙埠窑遗址公园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将会成为台州宋韵文化的一颗闪亮明珠。

  方向明所长致辞,瓷窑址考古是浙江考古的传统优势项目,不仅是因为在中国陶瓷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更是新中国成立后前辈牟永抗、朱伯谦,以及任世龙等先生打下的基础,经过大家持之以恒的田野工作和不懈努力,浙江地区瓷窑址考古,或者称之为陶瓷考古、瓷业考古,有计划、有步骤地进步中,除了本所同仁的辛苦和努力,离不开大家的支持、关心、关爱,希望这一领域,与中国考古学的目标一样:坚守田野,从聚落考古出发;与时俱进,促进多学科合作;精诚团结,加强团队、梯队建设。陶瓷考古是考古,与断代考古、与中国考古学、与中国古代史、与世界古代史,不是两张皮。

  郑建华副局长致辞,瓷窑遗址考古是浙江省考古领域长期以来的重点,瓷窑址考古更是历史时期基础性的考古工作,古代瓷器的生产,不仅仅是手工业门类的一个方面,既是经济技术行为,也是社会文化现象,还跟广泛的其他领域因素,特别是政治因素密切相关,学科意义远远大于考古学本身。以黄岩沙埠窑址为代表的台州地域的瓷窑遗址考古,以往的工作开展较少,对于浙江省的整个瓷窑遗址的考古工作来说,黄岩沙埠窑址考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黄岩沙埠窑址的考古工作在这些年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浙江古代瓷业生产系统从越窑到龙泉窑,以黄岩沙埠窑为代表的台州地区,起到了空间转换,技术交流和产业转移的中转作用,而且还有来自于耀州窑及北方其他窑口瓷窑文化因素的融合,这也是北宋中晚期龙泉窑以双面刻划花为代表的青瓷的面貌和传统越窑的面貌和而不同的重要原因,所以说沙埠窑在学术上具有重要意义。

  1.沙埠窑的考古与发现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谢西营馆员首先介绍了遗址的位置与环境,以及早期调查情况,主要介绍了2019-2022年度竹家岭窑址和凤凰山窑址的考古发掘情况和主要收获。围绕龙窑窑炉、作坊区的遗迹和废品堆积区出土的遗物,对出土瓷器进行了整理和分期,建立了沙埠窑北宋中期到南宋早期的年代序列,并不断完善窑业生产操作链。最后介绍了相关问题研究,一是沙埠窑是多种窑业技术融合结果的研究,二是关于沙埠窑产品流通与流布的研究。

  2.北宋中晚期越窑及相关问题

  复旦大学文博系沈岳明教授首先介绍了金银器工艺的应用带来的技术革命对越窑的影响,比如胎薄、撇足、底厚、细线划花、垫圈、单件装烧等。接下来详细介绍了北宋中期和晚期流行的装饰纹样变化。进入北宋中期,屏风式的装饰布局在器物上应用。刻花、篦划辅助装饰,纹饰主要为摩羯纹、凤凰纹和多重莲瓣纹,早期人物装饰在中期已经少见。到了北宋晚期,装饰流行开光式布局,屏风式装饰减少,器物圈足变高,内腹装饰太阳纹。最后阐述了越窑进入衰退阶段的原因。越窑中晚期之交,可以说王安石变法对越窑的打击非常大,导致越窑进入衰退阶段。北宋晚期,越窑核心地区匣钵装烧减少,烧制器物也变的比较粗糙。

  3.南宋越窑相关问题研究

  慈溪市文物保护中心谢纯龙研究员首先介绍了慈溪南宋窑址的分布。接下来主要介绍慈溪南宋瓷业的发展。第一期以寺龙口窑址(南宋早期地层)为代表,第二期以张家地窑址为代表,第三期以低岭头窑址上层为代表。然后介绍了越窑和北方窑口的关系,越窑吸收了汝窑、耀州窑、定窑的工艺,器物的形制也吸收了上述窑口,而形成的一种瓷业。最后讨论了寺龙口窑址与“余姚官窑”的确立。得出寺龙口窑址应该是“余姚官窑”;是南宋早期宫廷用瓷的烧造地。

  4.浅议仿龙泉青瓷的阶段性及特点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秦大树教授首先介绍了龙泉窑是中国古代瓷器外销的最重要的产品之一,接着通过更广大的视角探讨不同阶段、不同区域的仿龙泉青瓷,并探讨其外销的情况。把各地仿龙泉窑的窑址和产品按发展阶段和种类分为三类。阐述龙泉窑的成熟发展到外销到最后衰落的三个阶段。第一类,随着龙泉窑的成熟和发展大约从南宋初期,甚至北宋末期开始,周边的地区开始仿制龙泉生产青瓷器,这一类产品基本不参与海上贸易,主要为内向型的生产。第二类,在龙泉窑外销的过程中,工艺技术传播到了东南亚的中南半岛地区,大约在元代晚期,越南、泰国都陆续开始烧制仿龙泉窑的青瓷器。第三类,明正统至成化时期,由于明廷厉行海禁,中国瓷器在东亚到东南亚海域的海上贸易中的份额被东南亚陶瓷迅速挤占。龙泉窑核心产区窑业也在此时走向衰落。

  5.宋代耀州窑刻花装饰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王小蒙研究员首先介绍了耀州窑北宋时期的装饰情况,北宋耀州窑以青瓷生产为主,另外有黑瓷、酱釉瓷、白釉瓷、素烧器,装饰技法有深剔刻、刻花、划花、印花、贴塑等。接着从几个阶段介绍耀州窑装饰技法的发展。第一阶段为探索与创新:五代-北宋初,装饰理念主要以釉质釉色取胜,少量适合乳浊釉的装饰:剔刻花、剔化妆土划花,装饰纹样大花大叶占满全器,剔刻与划花(单笔划花)结合,浮雕感强烈,题材以牡丹和莲花为主。第二阶段为确立与鼎盛:北宋中晚期,北宋中期刻花、划花延续,出现了印花。刻花与篦划相结合,满密雅致又理性协调,出现了耀州窑典型的刻划花,北宋晚期的刻花瓷器以吕氏家族墓出土遗物为标准器。第三阶段为传承与转换:北宋末-金前期,牡丹题材依旧最多,为清浅和疏朗型刻花,刻痕变浅,北宋末期的刻花瓷器以孟氏家族墓出土遗物为标准器。

  6.福建北部几处青瓷窑址及相关问题

  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栗建安研究员首先介绍了福建北部几处青瓷窑址的分布,主要介绍了松溪河东窑址回场窑址、浦城碗窑背窑址、建阳白马前窑址、武夷山遇林亭窑址和南平茶洋窑址等五个瓷窑遗址的考古工作,围绕各窑址出土的青瓷产品、窑具和龙窑遗迹进行介绍。最后总结了宋元时期福建北部青瓷窑址的窑业技术状况的初步认识。

  7.北宋定窑窑业发展概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李鑫副研究员首先介绍了定窑窑址的概况,把定窑的发展分为九个阶段。重点介绍了北宋前期、北宋中期和北宋晚期定窑窑业生产面貌的发展情况。北宋前期,产品结构中细白瓷占绝对优势,器型多样,釉色白中泛青。北宋中期,细白瓷占比重更大,器型多样,釉色发生变化,白中泛黄。北宋晚期,细白瓷占比略下降,新出现化妆白瓷,晚期地层中出土了带字款的器物。最后第一点就定窑覆烧的问题展开讨论。第二点介绍定窑白瓷刻划花装饰在北宋不同时期的占比。

  8.复古与清雅—南宋官窑青瓷的色与形

  西湖博物馆总馆邓禾颖研究员介绍在浙江青瓷窑口中,南宋官窑是目前能确定的最早的官窑窑场。围绕南宋官窑的色与形展开介绍。首先,南宋官窑产品以粉青为上,兼有灰青、米黄等釉色,釉质温润,具有玉的质感。南宋官窑的工艺特征从厚胎薄釉转变为薄胎厚釉。其次介绍南宋官窑青瓷的形之意,例举杭州出土的南宋官窑祭祀礼器,南宋官窑礼器有着和古代青铜器一样的政治、宗教和美学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南宋官窑从礼器逐渐过渡到了日常生活用器。南宋官窑青瓷,作为特供皇室的特殊产品,与那个时代的政治制度和民族审美紧密相连。

  9.在技术传播链上的沙埠窑

  故宫博物院王光尧研究员介绍了沙埠窑与越窑、龙泉窑、定窑和耀州窑的关系,蕴含着南北方窑业技术的交流。最后总结出六点,第一,沙埠窑处在越窑向龙泉窑风格过渡的中间地带。第二,沙埠窑的文化因素多元化,不能简单地或者是从个案方考察沙埠窑的这种受北方窑场文化因素影响的现象。第三,北方瓷业文化因素南下是宋朝在文化统一方面的建设内容。第四,沙埠窑和龙泉窑在文化风格上的类同,为命名这类瓷器文化的考古学名称的难度更大。第五,沙埠窑南宋早期生产衰退的原因。第六,沙埠窑是浙江地区瓷业生产中少见的包容性窑场,其地位和价值都值得挖掘。

  10.宋代宫廷用瓷的来源方式与生产组织形式

  故宫博物院项坤鹏研究员首先介绍了宋代宫廷瓷器的来源途径,通过土贡、朝贡、宫廷须索、赋税、臣属进贡等途径进入到宫廷之中。接着介绍宋代宫廷瓷器的生产组织形式,瓷器的生产通过置官监窑、科买、和买有效地组织起来。最后论述了宋代宫廷瓷器的来源途径与生产组织形式之间的联系。

  11.北宋东京城发现的浙江青瓷及相关问题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周润山馆员首先介绍了州桥及汴河遗址的概况,遗址揭露的地层序列完整,历经宋金元明清。主要介绍北宋地层的状况,考古发现明确了北宋建筑遗迹的原构及后代的沿用和改造情况,并且北宋地层出土全国各窑口的海量瓷器为管窥各地制瓷业的发展情况和东京城的城市消费提供了基础。州桥遗址出土瓷器有五代至北宋早中期的越窑青瓷以及晚期的沙埠青瓷。接着介绍浙江青瓷阶段性的行销模式。五代至北宋早期,越窑瓷器主要面向的应该是上层贵族和外销市场,只有少数流通于民间市场,北宋中期,越窑开始走向衰落,极少部分进贡和外销,大宗产品主要在窑址周边流布,外销市场萎缩,北宋晚期,本土临汝青瓷系统的发展晚期挤压了浙江青瓷系统。最后通过遗址出土瓷片进行统计,总结北宋都城的瓷器消费特点。

  12.杭州净慈寺遗址出土瓷器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孙媛副研究员首先介绍了杭州净慈寺遗址概况,简要说明遗址的地层堆积情况,接着介绍主要遗迹,然后重点介绍遗址出土的标本,主要为青釉瓷,另外有青白釉瓷、黑釉瓷等。青瓷除个别为宗教用品外,多以碗、盘、壶、瓶等日用品为主,瓷器所属窑口主要为浙江地区的越窑、龙泉窑等为主,以及少量的北方地区的耀州窑等。青白瓷主要以碗等日用品为主。黑釉瓷主要以盏等日用品为主。还有吉州窑的绿釉瓷,定窑白瓷等。另外还出土了一些建筑构建。其中净慈寺遗址中出土的一件越窑青瓷净瓶与沙埠窑遗址出土的青瓷净瓶器型略有相似,但前者器型更为修长。还有净慈寺遗址也出土有沙埠窑的碗类器物。

  13.青龙镇遗址出土贸易陶瓷的产地与编年

  上海博物馆王建文副研究员首先介绍青龙镇遗址的概况,接着介绍了遗址出土的各个窑口的器物。通过整理出土器物统计各个窑口占比,通过分期建立年代序列。第一期,晚唐,出土器物的窑口有德清窑(宜兴窑)、越窑、长沙窑,德清窑占大宗。第二期,北宋中期,出土器物的窑口有越窑、义窑、景德镇窑、耀州窑等,越窑占大宗。第三期,北宋晚期,出土器物的窑口有义窑、浦口窑、庄边窑、建窑、越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等,义窑占大宗。第四期,南宋中期,出土器物的窑口有义窑、东张窑、浦口窑、庄边窑、建窑、越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等,龙泉窑、东张窑和义窑占大宗。第五期,南宋晚期,出土器物的窑口有龙泉窑、景德镇窑、吉州窑、七里镇窑、义窑、东张窑、建窑、定窑等。另外,遗址的第三期出土有少量北宋晚期的沙埠窑产品。

  14.北宋龙泉窑产品的流布

  复旦大学文博系郑建明教授首先介绍了北宋时期龙泉窑窑业的两大阶段。北宋早中期的龙泉窑产品一般称为“淡清釉”青瓷,这一时期的龙泉窑处于创烧时期,其窑址仅限于金村地区,窑址数量少,规模极小,产量不大,其产品的流布主要以窑址所在的龙泉与庆元两县为主,这个时期的龙泉窑还是一个地方性窑口,产品主要销往周边地区。到了北宋晚期,“翠青釉”青瓷开始流行起来,金村地区窑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并传播到了金村以外地区,产品的流布大大拓展,不再局限于龙泉及其周边县市,而销售至全国各地,还进入了外销市场。根据目前统计,以墓葬和城市遗址为主,另外有沉船遗址,总结出龙泉窑产品的流布情况。

  15.南京出土宋代瓷器初探

  南京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苏舒馆员以瓷器为切入点,开展对南京宋代出土瓷器资料的整理和研究,南京宋代无本地窑场,出土陶瓷器为南北各地窑场输入的产品。首先介绍南京宋代遗迹及出土瓷器情况。选取溧水宋墓、评事街宋代遗址、西营村宋代灰坑等时代相对明确的遗迹单元,介绍其出土遗物情况。北宋早中期,以景德镇窑、繁昌窑青白瓷、越窑青瓷为主,另有少量耀州窑。到了北宋晚期,吉州窑出现的比例升高,此外,也有少量闽清窑青白瓷,常见的还是景德镇窑青白瓷,另有部分繁昌窑。南宋时期,品种繁多,有景德镇青白瓷、龙泉窑青瓷、吉州窑黑釉,另有少量皖南青白瓷、福建黑釉产品。

  16.晚唐五代宜溧山地瓷窑产品发现与研究——以江苏张家港黄泗浦遗址、东台辞朗村遗址为中心

  南京博物院江苏省考古研究所杨汝钰馆员首先介绍了宜溧山地瓷窑的历代沿革,宜溧山地比较典型的窑口为宜兴窑。接着重点介绍了张家港黄泗浦遗址、东台辞朗村遗址和溧阳大山下窑址的遗址概况,结合考古调查和相关资料,对遗址出土的瓷器产品进行整理,梳理出唐五代时期宜溧山地产品的特征。唐五代宜兴窑青瓷主要以日用器为主,器类有执壶、罐、盆、碗、钵、盘、盏、陶灯、水盂等,也有少量的瓷枕、埙、碾轮等器物。胎质断面浅灰、灰白或黄灰、青灰,较为致密,胎体厚重,均用轮制拉胚成型,器底多留旋削痕迹。装饰简单,一般为素面,少量有弦纹,少量执壶把上有模印的直条形纹和“大吉”等装饰文字,少量碗、盘、钵内心有刻划纹样。产品内外均匀支钉痕迹。釉色大部分是青釉,亦有少量褐色或酱色釉,以及酱釉、青釉上挂黑褐色彩斑。窑具包括垫座、垫片、泥丁以及套钵等。

  17.11—12世纪中国陶瓷外销研究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丁雨研究员主要介绍了11-12世纪外销瓷在海外的发现情况,通过梳理时间纬度和空间纬度,研究中国瓷器的外销在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和环印度洋沿岸国家的输入情况和影响。接着介绍了11世纪至12世纪国内窑址的兴衰情况。有福建青白瓷、青瓷、黑釉瓷,广东西村窑、潮州笔架山窑、奇石窑,景德镇窑、浙江越窑、沙埠窑、龙泉窑,定窑和耀州窑。最后简单介绍了国内政策环境、国际航路和区域局势,国内政策环境体现于市舶司的设置与调整;国际航路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比如洋流和风向;区域局势即国内外交流往来影响着中国瓷器外销。最后总结了11世纪-12世纪中国陶瓷外销的独特性。

  18.浅谈宋代海上贸易的时代特点——以中国和东南亚地区沉船为中心

  国家文物考古研究中心辛光灿副研究员首先介绍了宋代海上贸易发展的阶段特征,主要有朝贡贸易和市舶贸易两种形式。然后总结了中国东南沿海所见的宋代沉船遗迹和东南亚海域发现的宋代沉船。最后总结了宋代中国与东南亚海上贸易的时代特点。第一,两宋时期,福州港、泉州港是对东南亚海上贸易的主要始发港口。明州港是主要针对日本航线的始发港,部分海船也从福州港出发前往东南亚。第二,在日益发达的海上贸易刺激下,催生出一批外销瓷窑场。北宋时期,外销东南亚的瓷器品种以广东省西村窑、潮州窑产品、福建众窑产品为代表。南宋福州港、泉州港附近促使一批生产外销瓷窑场的繁荣兴盛。第三,宋代中国船的结构特点显著,部分东南亚海域的沉船可以推断为中国船,暗示宋代中国船不仅在中国海域有优势地位,在东南亚海域的远洋商贸活动中也占有一席之地。第四,东南亚区域内贸易是很重要的贸易模式,来自中国、印度和近东的舶来品只是东南亚远洋贸易货物的一个组成部分。

  19.南宋早中期陶瓷外销——以爪哇海沉船为例

  厦门大学历史系徐文鹏副教授首先介绍了南宋早中期的沉船遗址情况,主要以爪哇海沉船为例,先介绍了早期沉船打捞发掘背景,接下来介绍菲尔德博物馆收藏的爪哇海沉船出水的陶瓷器,通过出水器物的纪年材料推出沉船年代。此外,还对出水的瓷器进行类型学分析和化学成分分析。瓷器化学成分分析是对瓷器产地研究的有效手段。

  汇报结束后,由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孙新民进行会议总结。他充分肯定了此次的学术研讨会成果,会议涵盖的知识点丰富,涉及的窑口众多,会议内容集中。孙会长把研讨会分为以下四部分,逐一作汇报项目总结,一、宋代窑业生产与技术交流。二、宫廷用瓷与官窑的研究。三、开封、南京、杭州等多地出土的宋代瓷器研究。四、海上贸易和外销瓷的研究。

  最后由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郑建华进行会议闭幕致辞。郑建华副局长首先感谢了各位专家的参与,感谢浙江省的考古工作长期以来都得到省外兄弟单位、高等院校的大力支持。指出黄岩沙埠窑址的考古工作还要继续推进,在做好考古工作的同时,搞好文物保护工作,搞好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沙埠窑学术研讨会暨宋瓷论坛圆满结束。(文字:汤妮)

(图文转自:“浙江考古”公众号)

作者:汤妮

文章出处:“浙江考古”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