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讲座回顾丨田建文:唐封晋霸西东周

发布时间:2023-03-14文章出处:“山大考古”公众号作者:王聪

  3月6日,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主办的“长风论坛鳌山系列讲座”邀请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田建文研究馆员,为师生带来题为“唐封晋霸西东周”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由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王全玉教授主持,共有校内外师生200余人参加。在讲座开始前,文化遗产研究院方辉院长首先对讲座背景和田建文研究馆员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田老师的到访表示欢迎。

  田建文老师2021年荣获“感动山西”十大人物,2022年获“全国文物系统先进个人”。主要从事新石器及夏商周、秦汉、宋金元阶段的考古学研究,一心扎根基层从事田野考古工作。本次讲座,田老师以考古材料为基础,结合文献史料,系统梳理了晋文化的发展脉络。讲座内容主要通过以下五个部分进行阐述。

  一、崇山北南从唐到晋

  襄汾陶寺遗址的年代为公元前2300至1900年之间,在陶寺墓地中随葬品有陶器(彩绘盘龙盘)、玉器、石磬、木器等,其中彩绘陶器仅见于大型墓葬,明显地存在等级分化。田老师指出,此时已经处于“古国”阶段,唐尧,也就是唐侯尧,“尧都平阳”就是陶寺古城中的早期小城。陶寺遗址中,书写文字的扁壶和5件铜器,包括铜蛤蟆,显示年代已经到了夏代初期。

  以往研究认为,尧以后,唐国历经夏、商,延续到西周时期。西周建立后不久,唐国发生叛乱,被周公覆灭。接着周成王封唐叔虞于唐,在其子时期,国号改为晋。关于古唐国即晋国的始封地,田老师首先从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方面分析了塔儿山南北地理优势,其次列举了曲村天马遗址和羊舌墓地等考古证据,由此推测始封地应该在塔儿山以北,陶寺、庞杜周围,扩大一点说是浮山响水河流域,洰河两岸。

  二、晋侯墓地晋国之根

  天马曲村遗址中分为公墓区和邦墓区,邹衡先生认为邦墓区6081号墓为晋国始祖唐叔虞的墓葬。晋侯墓地包含燮父在内的九代晋侯,出土文物涉及5位晋侯的名字。另外,羊舌墓地可能埋葬曲沃桓叔与庄伯。

  2018、2019年,有选择清理的邱家庄5001号大墓深18.8米,是山西目前发现规模最大的东周墓葬。该墓葬南北向,积石积炭,墓上建有“享堂”,根据1702件随葬品判定其为晋公夫人墓。但是该墓葬无墓道,根据《国语》记载“周王拒绝晋文公请隧”,“隧”即墓道,因此,判断其为高级墓葬也合乎道理。

  公元前678年曲沃取代晋国都城古“翼”成为中心大宗,但故曲沃非今曲沃。随着上郭故城遗址的发现,其中遗迹有城墙基槽、城外壕沟、城内道路、墓葬、灰坑等,夯土建筑、铸铜作坊等都在西北角。并且此城春秋初期始建后,立即进入兴盛期,而中晚期及战国,目前发现的遗迹不多。田老师结合相关研究及史料,将上郭古城确认为“古曲沃”。

  三、晋国连接西周东周

  晋国位于崤函古道、轵关陉和太行陉交通干道。周王朝在塔儿山之南安插晋国来维护和确保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也就是西安与洛阳的交通。晋文侯时期开疆拓土,覆灭了周围倗国、霸国、韩国等小国,晋国迅速崛起,出现其历史上第一个发展高峰期,为日后晋国称霸中原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故绛称霸新田复霸

  针对晋都所在位置的推测,田老师认为唐,即尧之故墟位于塔儿山之北,故绛应该位于晋侯墓地周围,而绛(新绛)也就是今侯马及曲沃、新绛各一小部分,是唯一确定的晋国都城。

  故绛称霸的前奏为晋献公先后吞并二十多个小国,但晚年经历骊姬之乱,导致重耳流亡。晋文公城濮之战一战败楚,践土会盟策封“侯伯”,实现了晋国的霸主地位。

  为摆脱赵氏势力对晋国朝政的把持,晋景公在公元前585年迁都新田。关于“晋都新田”的争议,田老师认为晋都新田就是曲沃古城(凤城古城),在1952年新田遗址的发现后,确定侯马晋国遗址就是晋都新田。其中侯马铸铜遗址是目前我国在同一时期,反映铸铜工艺最全面、规模最大的一处铸铜作坊遗址。其中出土带有纹饰的模、范共3000余块,蟠螭纹及其变形种最为常见。而在新绛宋村遗址发现的一件镂空蟠蛇纹铜鼎鼎腹内外两层,外层有身躯卷缠游动的群蛇构成。通过工艺考察所见,蜡模应是在内范上贴就刻塑,然后制作外范。这很可能是早期失蜡铸件之一。

  五、凤城古城三晋之源

  田老师从新田遗址的时期问题说起,列举了4项考古证据:1.1957年在牛村古城东城墙南端的发掘工作,发现随葬陶鬲、盖豆各一件的M1打破城墙,时间是公元前470年左右;2.1976年,平望古城夯土台基,不远处清理两座墓葬,断代为西周早期,公元前430年左右;3.新绛柳泉墓地考证为四组晋公墓葬,均为晚期墓葬,时间约为公元前453-公元前376年;4.侯马铸铜遗址分为早中晚三期,中期遗迹最多,晚期(前450-380年)呈突然废弃状。

  根据对遗址和遗物的剖析讲解,公元前585年-公元前453年,八位晋公在“新田”,公元前453-公元前376年,六位晋公在凤城古城,所以凤城古城为三晋之源。

  最后,田建文老师对上述内容进行总结,将660余年晋国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即早期为河汾之东·唐与晋(公元前1040-前746年);中期为涑水一曲·沃晋霸(公元前745-前586年);晚期为土厚水深·古新田(公元前585-前376年)。

  在讲座的答疑环节,田老师细致耐心地回答了师生们提出的问题。王全玉老师高度评价了田建文老师的新思考和新成果,并代表全体参会师生对其精彩讲座表示感谢。

(图文转自:“山大考古”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学术动态

讲座回顾丨田建文:唐封晋霸西东周

发布时间:2023-03-14

  3月6日,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主办的“长风论坛鳌山系列讲座”邀请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田建文研究馆员,为师生带来题为“唐封晋霸西东周”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由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王全玉教授主持,共有校内外师生200余人参加。在讲座开始前,文化遗产研究院方辉院长首先对讲座背景和田建文研究馆员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田老师的到访表示欢迎。

  田建文老师2021年荣获“感动山西”十大人物,2022年获“全国文物系统先进个人”。主要从事新石器及夏商周、秦汉、宋金元阶段的考古学研究,一心扎根基层从事田野考古工作。本次讲座,田老师以考古材料为基础,结合文献史料,系统梳理了晋文化的发展脉络。讲座内容主要通过以下五个部分进行阐述。

  一、崇山北南从唐到晋

  襄汾陶寺遗址的年代为公元前2300至1900年之间,在陶寺墓地中随葬品有陶器(彩绘盘龙盘)、玉器、石磬、木器等,其中彩绘陶器仅见于大型墓葬,明显地存在等级分化。田老师指出,此时已经处于“古国”阶段,唐尧,也就是唐侯尧,“尧都平阳”就是陶寺古城中的早期小城。陶寺遗址中,书写文字的扁壶和5件铜器,包括铜蛤蟆,显示年代已经到了夏代初期。

  以往研究认为,尧以后,唐国历经夏、商,延续到西周时期。西周建立后不久,唐国发生叛乱,被周公覆灭。接着周成王封唐叔虞于唐,在其子时期,国号改为晋。关于古唐国即晋国的始封地,田老师首先从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方面分析了塔儿山南北地理优势,其次列举了曲村天马遗址和羊舌墓地等考古证据,由此推测始封地应该在塔儿山以北,陶寺、庞杜周围,扩大一点说是浮山响水河流域,洰河两岸。

  二、晋侯墓地晋国之根

  天马曲村遗址中分为公墓区和邦墓区,邹衡先生认为邦墓区6081号墓为晋国始祖唐叔虞的墓葬。晋侯墓地包含燮父在内的九代晋侯,出土文物涉及5位晋侯的名字。另外,羊舌墓地可能埋葬曲沃桓叔与庄伯。

  2018、2019年,有选择清理的邱家庄5001号大墓深18.8米,是山西目前发现规模最大的东周墓葬。该墓葬南北向,积石积炭,墓上建有“享堂”,根据1702件随葬品判定其为晋公夫人墓。但是该墓葬无墓道,根据《国语》记载“周王拒绝晋文公请隧”,“隧”即墓道,因此,判断其为高级墓葬也合乎道理。

  公元前678年曲沃取代晋国都城古“翼”成为中心大宗,但故曲沃非今曲沃。随着上郭故城遗址的发现,其中遗迹有城墙基槽、城外壕沟、城内道路、墓葬、灰坑等,夯土建筑、铸铜作坊等都在西北角。并且此城春秋初期始建后,立即进入兴盛期,而中晚期及战国,目前发现的遗迹不多。田老师结合相关研究及史料,将上郭古城确认为“古曲沃”。

  三、晋国连接西周东周

  晋国位于崤函古道、轵关陉和太行陉交通干道。周王朝在塔儿山之南安插晋国来维护和确保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也就是西安与洛阳的交通。晋文侯时期开疆拓土,覆灭了周围倗国、霸国、韩国等小国,晋国迅速崛起,出现其历史上第一个发展高峰期,为日后晋国称霸中原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故绛称霸新田复霸

  针对晋都所在位置的推测,田老师认为唐,即尧之故墟位于塔儿山之北,故绛应该位于晋侯墓地周围,而绛(新绛)也就是今侯马及曲沃、新绛各一小部分,是唯一确定的晋国都城。

  故绛称霸的前奏为晋献公先后吞并二十多个小国,但晚年经历骊姬之乱,导致重耳流亡。晋文公城濮之战一战败楚,践土会盟策封“侯伯”,实现了晋国的霸主地位。

  为摆脱赵氏势力对晋国朝政的把持,晋景公在公元前585年迁都新田。关于“晋都新田”的争议,田老师认为晋都新田就是曲沃古城(凤城古城),在1952年新田遗址的发现后,确定侯马晋国遗址就是晋都新田。其中侯马铸铜遗址是目前我国在同一时期,反映铸铜工艺最全面、规模最大的一处铸铜作坊遗址。其中出土带有纹饰的模、范共3000余块,蟠螭纹及其变形种最为常见。而在新绛宋村遗址发现的一件镂空蟠蛇纹铜鼎鼎腹内外两层,外层有身躯卷缠游动的群蛇构成。通过工艺考察所见,蜡模应是在内范上贴就刻塑,然后制作外范。这很可能是早期失蜡铸件之一。

  五、凤城古城三晋之源

  田老师从新田遗址的时期问题说起,列举了4项考古证据:1.1957年在牛村古城东城墙南端的发掘工作,发现随葬陶鬲、盖豆各一件的M1打破城墙,时间是公元前470年左右;2.1976年,平望古城夯土台基,不远处清理两座墓葬,断代为西周早期,公元前430年左右;3.新绛柳泉墓地考证为四组晋公墓葬,均为晚期墓葬,时间约为公元前453-公元前376年;4.侯马铸铜遗址分为早中晚三期,中期遗迹最多,晚期(前450-380年)呈突然废弃状。

  根据对遗址和遗物的剖析讲解,公元前585年-公元前453年,八位晋公在“新田”,公元前453-公元前376年,六位晋公在凤城古城,所以凤城古城为三晋之源。

  最后,田建文老师对上述内容进行总结,将660余年晋国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即早期为河汾之东·唐与晋(公元前1040-前746年);中期为涑水一曲·沃晋霸(公元前745-前586年);晚期为土厚水深·古新田(公元前585-前376年)。

  在讲座的答疑环节,田老师细致耐心地回答了师生们提出的问题。王全玉老师高度评价了田建文老师的新思考和新成果,并代表全体参会师生对其精彩讲座表示感谢。

(图文转自:“山大考古”公众号)

作者:王聪

文章出处:“山大考古”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