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讲座报道|刘瑞:秦都之“中”——从栎阳到阿房宫

发布时间:2023-05-05文章出处:“人大考古”公众号作者:李施韵

  2023年4月21日下午在中国人民大学立德楼 403教室,“中国人民大学通识讲座·对话中轴线”迎来本学期第二讲,本季系列讲座的主题是“历史的中轴——古代文明与城市考古”。本次讲座的题目是《秦都之“中”——从栎阳到阿房宫》,主讲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刘瑞研究员。本次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主任李梅田教授主持,在讲座开始前李梅田教授对系列讲座的背景和主讲人进行了简要介绍。

  讲座的开始,刘瑞老师以现代城市规划的轴线建设引入讲座主题,指出轴线的布局贯彻古今,这一点可以追溯至栎阳城。根据《史记·秦本纪》与《汉书·高帝纪》记载,秦以栎阳为都34年,也是汉代的第一个都城。从考古发掘来看,今天所发掘的秦栎阳城属于都城规模。关于栎阳城的考古调查工作开始于民国时期,建国以后,田醒农、雒忠如、刘庆柱、李毓芳等考古学家们对栎阳城进行了多次勘探与试掘,初步摸清了栎阳城城址的范围,勘探确认了南城墙与西城墙,在城中发现道路及大量的建筑遗迹。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联合组成的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重启栎阳城考古。刘瑞老师向我们重点介绍了2013年以来的栎阳城的重要考古发现,特别是建筑遗存保存较好的三号古城,通过历年连续的考古工作发掘出多处建筑遗址。通过多年的考古发掘,基本确认了栎阳城南北贯通的中轴线。

  刘瑞老师从隋唐长安城成熟的中轴线向前追溯,无论是邺南城还是邺北城,还是汉魏洛阳城,其城市布局都存在轴线的概念。而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布局多散乱,传统认知中尚未出现“中轴”的概念。基于此,刘瑞老师指出栎阳城的中轴线是现在可以确认的历史时期都城中最早的中轴线,对后世影响深远,体现出栎阳城的珍贵价值。

  随后,刘瑞老师从阿房宫的考古工作讲起,认为阿房宫的选址与秦都营建存在的南北大轴线与东西轴线息息相关。阿房宫位于渭河南侧的丰镐二京之间,是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在渭南上林苑中集中建造的统一秦帝国的中心宫殿。文献记载阿房宫“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

  通过对阿房宫进行的系统考古工作,发现阿房宫所属区域在营建之,为河流和河流边的水湿环境,而不是高地,说明阿房宫选址于此是一个强烈的人为选择。通过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宏观尺度分析,刘老师认为秦都咸阳存在南北向为“南山—阿房宫—嵯峨山”轴线和东西向为“千河入渭口——渭河入黄口”轴线。通过仔细分析发现东西轴线将南北向轴线三分,南北轴线到东西轴线的最东端和最西端的距离几乎相等,从这些近乎巧合的等值数字中,似乎看到了秦始皇在统一后进行首都咸阳布局设计的宏大理想。因此刘瑞老师推测秦都咸阳存在南北长78公里的宏伟的始皇轴线,阿房宫正是位于其三分轴线的重要位置。

  随后,刘老师还探讨了秦始皇陵的轴线问题。刘老师基于不断深入、丰富的考古材料对秦始皇陵东向提出了质疑。通过分析发现,南山至秦始皇陵封土中心与秦始皇陵中心至渭河的距离恰好符合黄金分割比例,而帝陵正好位于这条南北轴线的黄金分割点,再加上陵墓东西短南北长的形制和东向轴线面临的几方面疑问,刘瑞老师认为秦始皇陵坐南朝北,应有且只有一条南北向轴线,是秦帝国整体南北向轴线的一部分。

  透过上述分析,刘老师进一步将秦都规划概括为:“轴分东西南北,阿房宫在核心”。刘老师根据《日说》与郭店楚简中的文献记载,认为国都营建遵循着“正中大吉,非正中不吉,都求中,国得美,君大吉”的思路。

  讲座的最后,李梅田老师高度评价了此次讲座,刘瑞老师从栎阳城与阿房宫两个考古工作出发,介绍了秦统一前后的历史背景、政治背景、统治思想与“中”与“正”观念对城市营建的影响,“干货满满”,刘老师的讲述为我们展现了考古工作与研究的魅力。同学们针对文献记载中的城市轴线、西汉长安城的朝向与轴线等问题向刘老师提问交流,刘老师给予了丰富、精彩的回答。(文:李施韵 图:范馨雨)

(图文转自:“人大考古”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学术动态

讲座报道|刘瑞:秦都之“中”——从栎阳到阿房宫

发布时间:2023-05-05

  2023年4月21日下午在中国人民大学立德楼 403教室,“中国人民大学通识讲座·对话中轴线”迎来本学期第二讲,本季系列讲座的主题是“历史的中轴——古代文明与城市考古”。本次讲座的题目是《秦都之“中”——从栎阳到阿房宫》,主讲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刘瑞研究员。本次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主任李梅田教授主持,在讲座开始前李梅田教授对系列讲座的背景和主讲人进行了简要介绍。

  讲座的开始,刘瑞老师以现代城市规划的轴线建设引入讲座主题,指出轴线的布局贯彻古今,这一点可以追溯至栎阳城。根据《史记·秦本纪》与《汉书·高帝纪》记载,秦以栎阳为都34年,也是汉代的第一个都城。从考古发掘来看,今天所发掘的秦栎阳城属于都城规模。关于栎阳城的考古调查工作开始于民国时期,建国以后,田醒农、雒忠如、刘庆柱、李毓芳等考古学家们对栎阳城进行了多次勘探与试掘,初步摸清了栎阳城城址的范围,勘探确认了南城墙与西城墙,在城中发现道路及大量的建筑遗迹。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联合组成的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重启栎阳城考古。刘瑞老师向我们重点介绍了2013年以来的栎阳城的重要考古发现,特别是建筑遗存保存较好的三号古城,通过历年连续的考古工作发掘出多处建筑遗址。通过多年的考古发掘,基本确认了栎阳城南北贯通的中轴线。

  刘瑞老师从隋唐长安城成熟的中轴线向前追溯,无论是邺南城还是邺北城,还是汉魏洛阳城,其城市布局都存在轴线的概念。而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布局多散乱,传统认知中尚未出现“中轴”的概念。基于此,刘瑞老师指出栎阳城的中轴线是现在可以确认的历史时期都城中最早的中轴线,对后世影响深远,体现出栎阳城的珍贵价值。

  随后,刘瑞老师从阿房宫的考古工作讲起,认为阿房宫的选址与秦都营建存在的南北大轴线与东西轴线息息相关。阿房宫位于渭河南侧的丰镐二京之间,是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在渭南上林苑中集中建造的统一秦帝国的中心宫殿。文献记载阿房宫“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

  通过对阿房宫进行的系统考古工作,发现阿房宫所属区域在营建之,为河流和河流边的水湿环境,而不是高地,说明阿房宫选址于此是一个强烈的人为选择。通过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宏观尺度分析,刘老师认为秦都咸阳存在南北向为“南山—阿房宫—嵯峨山”轴线和东西向为“千河入渭口——渭河入黄口”轴线。通过仔细分析发现东西轴线将南北向轴线三分,南北轴线到东西轴线的最东端和最西端的距离几乎相等,从这些近乎巧合的等值数字中,似乎看到了秦始皇在统一后进行首都咸阳布局设计的宏大理想。因此刘瑞老师推测秦都咸阳存在南北长78公里的宏伟的始皇轴线,阿房宫正是位于其三分轴线的重要位置。

  随后,刘老师还探讨了秦始皇陵的轴线问题。刘老师基于不断深入、丰富的考古材料对秦始皇陵东向提出了质疑。通过分析发现,南山至秦始皇陵封土中心与秦始皇陵中心至渭河的距离恰好符合黄金分割比例,而帝陵正好位于这条南北轴线的黄金分割点,再加上陵墓东西短南北长的形制和东向轴线面临的几方面疑问,刘瑞老师认为秦始皇陵坐南朝北,应有且只有一条南北向轴线,是秦帝国整体南北向轴线的一部分。

  透过上述分析,刘老师进一步将秦都规划概括为:“轴分东西南北,阿房宫在核心”。刘老师根据《日说》与郭店楚简中的文献记载,认为国都营建遵循着“正中大吉,非正中不吉,都求中,国得美,君大吉”的思路。

  讲座的最后,李梅田老师高度评价了此次讲座,刘瑞老师从栎阳城与阿房宫两个考古工作出发,介绍了秦统一前后的历史背景、政治背景、统治思想与“中”与“正”观念对城市营建的影响,“干货满满”,刘老师的讲述为我们展现了考古工作与研究的魅力。同学们针对文献记载中的城市轴线、西汉长安城的朝向与轴线等问题向刘老师提问交流,刘老师给予了丰富、精彩的回答。(文:李施韵 图:范馨雨)

(图文转自:“人大考古”公众号)

作者:李施韵

文章出处:“人大考古”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