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讲座报道||韩建业:南佐都邑遗址的新发现——中轴对称格局的初现

发布时间:2023-05-23文章出处:“人大考古”公众号作者:张镪

  2023年4月26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通识讲座第五季·对话中轴线”系列讲座的第三讲在立德楼403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韩建业教授,讲座题目为《南佐都邑遗址的新发现——中轴对称格局的初现》,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主任李梅田教授主持。

  韩建业教授首先为大家介绍了南佐遗址的基本情况及历年工作概况。南佐遗址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西郊的后官寨镇南佐村附近,地处泾河上游的陇东黄土高原,与陕北黄土高原毗邻,坐落于泾河支流蒲河和马莲河之间的董志塬上。

  南佐遗址于1957年调查发现,1981年被确立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1984~1996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等先后对遗址进行了两个阶段6次发掘,发现较为丰富的仰韶文化晚期遗存,最重要的是大型夯土建筑F1;遗址于2001年被确立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和2020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南佐遗址进行调查勘探。2021年开始,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等单位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南佐遗址展开第三阶段的考古工作。

  讲座的第二部分,韩老师重点介绍了南佐遗址近年考古工作的主要收获。

  一是发现了由9座夯土台及其环壕围成的约30万平方米的遗址核心区。9座夯土台呈倒“U”字形对称排布,其中北台圆形位于中轴线上,东西两侧各有四台对称分布,呈方形,各40米见方。“九台”外侧有两道环壕,环壕和“九台”共同组成了遗址核心区。

  二是发现了布局严整、中轴对称的“宫城”。“九台”对称分布且位于聚落中部,宫城位于九台北部中央,主殿F1位于宫城中央,东西侧室大致对称分布在主殿两侧。整个宫城面积达3600平米,四周有夯土宫墙,宫墙外侧还有大型环壕,整个宫城区面积上万平方米。宫城南门还发现有类似“瓮城”的门塾结构。这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布局最严整的“宫城”结构,开后世中国古典建筑布局之先河。

  三是发现了中国史前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大型宫殿建筑。“宫城”中央偏北的主殿F1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南北长34.8米,东西宽20.6米,室内面积约58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20平方米,夯土墙体宽约1.5米,残高约2米。主殿由“前厅”和“殿堂”两部分构成。前厅和殿堂之间的墙中开左中右三门。东西墙外侧还有散水台。前厅内有三排柱洞,殿堂内有两个直径约1.5 米柱洞、一个直径约3.2米的大型火坛。

  四是在“宫城” 祭祀区出土了大量制作水平很高的高规格器物。包括数百件白泥堆纹罐、成组的小口平底瓶、带盖白陶簋、白衣陶簋、彩陶大罐、圜底缸、双腹盆、陶抄、涂朱砂陶片、陶人、涂朱砂骨镞、涂朱砂石镞、绿松石等,还发现有目前国内最早的一批土坯和陶砖等建筑材料。

  五是发现了大量炭化水稻。在主殿F1东侧空间、F2祭祀空间以及宫殿周围发现了数以百万粒计的炭化稻米,如此大量的稻米在黄土高原地区前所未见。这些水稻不排除当地种植的可能性,但也有可能是从长江中游等地远距离贸易获得。

  紧接着,韩老师简要介绍了南佐遗址多学科研究的成果,包括碳十四测年、作物鉴定与锶同位素分析、木材鉴定与植被环境、动物考古、残留物分析、陶器科技检测成果等。

  最后,韩老师结合距今5000年左右的秦安大地湾遗址F901、距今4300年左右的延安芦山峁一号院和南佐遗址的新发现,认为中轴对称格局的初现与黄土高原地区有明显的联系,新石器时代在黄土高原初现的封闭式、中轴对称的观念深远影响了后世。韩老师在讲座最后总结到,考古发现表明南佐遗址是距今5000年左右黄土高原地区的一处大型高等级都邑性聚落遗址。南佐都邑性中心聚落的发现表明距今5000年前后陇东地区已经进入早期国家或文明社会阶段,对于客观认识黄河上中游、黄土高原尤其是陇东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地位,对于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李梅田教授随后对讲座进行总结,充分肯定了南佐遗址的重要性,同时对南佐遗址后续的工作、研究提出了自己的期待。之后,参加讲座的同学、老师针对南佐遗址下一步研究、遗址出土陶笄形器与陶簋之间的联系、遗址祭祀空间划分和性质判断等问题向韩建业老师提问,韩老师详细解答了大家的问题。讲座在热烈的讨论中结束。(文:张镪 图:范馨雨)

(图文转自:“人大考古”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学术动态

讲座报道||韩建业:南佐都邑遗址的新发现——中轴对称格局的初现

发布时间:2023-05-23

  2023年4月26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通识讲座第五季·对话中轴线”系列讲座的第三讲在立德楼403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韩建业教授,讲座题目为《南佐都邑遗址的新发现——中轴对称格局的初现》,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主任李梅田教授主持。

  韩建业教授首先为大家介绍了南佐遗址的基本情况及历年工作概况。南佐遗址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西郊的后官寨镇南佐村附近,地处泾河上游的陇东黄土高原,与陕北黄土高原毗邻,坐落于泾河支流蒲河和马莲河之间的董志塬上。

  南佐遗址于1957年调查发现,1981年被确立为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1984~1996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等先后对遗址进行了两个阶段6次发掘,发现较为丰富的仰韶文化晚期遗存,最重要的是大型夯土建筑F1;遗址于2001年被确立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和2020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南佐遗址进行调查勘探。2021年开始,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等单位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南佐遗址展开第三阶段的考古工作。

  讲座的第二部分,韩老师重点介绍了南佐遗址近年考古工作的主要收获。

  一是发现了由9座夯土台及其环壕围成的约30万平方米的遗址核心区。9座夯土台呈倒“U”字形对称排布,其中北台圆形位于中轴线上,东西两侧各有四台对称分布,呈方形,各40米见方。“九台”外侧有两道环壕,环壕和“九台”共同组成了遗址核心区。

  二是发现了布局严整、中轴对称的“宫城”。“九台”对称分布且位于聚落中部,宫城位于九台北部中央,主殿F1位于宫城中央,东西侧室大致对称分布在主殿两侧。整个宫城面积达3600平米,四周有夯土宫墙,宫墙外侧还有大型环壕,整个宫城区面积上万平方米。宫城南门还发现有类似“瓮城”的门塾结构。这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布局最严整的“宫城”结构,开后世中国古典建筑布局之先河。

  三是发现了中国史前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大型宫殿建筑。“宫城”中央偏北的主殿F1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南北长34.8米,东西宽20.6米,室内面积约58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20平方米,夯土墙体宽约1.5米,残高约2米。主殿由“前厅”和“殿堂”两部分构成。前厅和殿堂之间的墙中开左中右三门。东西墙外侧还有散水台。前厅内有三排柱洞,殿堂内有两个直径约1.5 米柱洞、一个直径约3.2米的大型火坛。

  四是在“宫城” 祭祀区出土了大量制作水平很高的高规格器物。包括数百件白泥堆纹罐、成组的小口平底瓶、带盖白陶簋、白衣陶簋、彩陶大罐、圜底缸、双腹盆、陶抄、涂朱砂陶片、陶人、涂朱砂骨镞、涂朱砂石镞、绿松石等,还发现有目前国内最早的一批土坯和陶砖等建筑材料。

  五是发现了大量炭化水稻。在主殿F1东侧空间、F2祭祀空间以及宫殿周围发现了数以百万粒计的炭化稻米,如此大量的稻米在黄土高原地区前所未见。这些水稻不排除当地种植的可能性,但也有可能是从长江中游等地远距离贸易获得。

  紧接着,韩老师简要介绍了南佐遗址多学科研究的成果,包括碳十四测年、作物鉴定与锶同位素分析、木材鉴定与植被环境、动物考古、残留物分析、陶器科技检测成果等。

  最后,韩老师结合距今5000年左右的秦安大地湾遗址F901、距今4300年左右的延安芦山峁一号院和南佐遗址的新发现,认为中轴对称格局的初现与黄土高原地区有明显的联系,新石器时代在黄土高原初现的封闭式、中轴对称的观念深远影响了后世。韩老师在讲座最后总结到,考古发现表明南佐遗址是距今5000年左右黄土高原地区的一处大型高等级都邑性聚落遗址。南佐都邑性中心聚落的发现表明距今5000年前后陇东地区已经进入早期国家或文明社会阶段,对于客观认识黄河上中游、黄土高原尤其是陇东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地位,对于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李梅田教授随后对讲座进行总结,充分肯定了南佐遗址的重要性,同时对南佐遗址后续的工作、研究提出了自己的期待。之后,参加讲座的同学、老师针对南佐遗址下一步研究、遗址出土陶笄形器与陶簋之间的联系、遗址祭祀空间划分和性质判断等问题向韩建业老师提问,韩老师详细解答了大家的问题。讲座在热烈的讨论中结束。(文:张镪 图:范馨雨)

(图文转自:“人大考古”公众号)

作者:张镪

文章出处:“人大考古”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