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讲座纪要丨云梦郑家湖墓地出土饱水木漆器保护与修复

发布时间:2023-05-23文章出处:“复旦文博FDCHM”公众号作者:姜淑平

  2023年5月16日下午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荣誉课程”系列讲座《郑家湖墓地出土饱水木漆器保护与修复》在复旦大学北苑学生生活园区亚洲青年交流中心举行,由复旦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陈景茵主持该学术活动。本次讲座荣幸地邀请到了湖北省博物馆研究馆员李澜老师,她以湖北云梦郑家湖墓地出土饱水木漆器的保护修复工作为案例,从项目基本概况、文物保存现状的调查与评估、检测分析、保护修复理念及目标、文物保护修复技术路线与使用的材料、修复难点与解决方案6个方面,介绍了目前漆器保护修复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和技术路线。

  郑家湖墓地考古发掘为2021年十大考古新发现,该遗址位于湖北云梦县城关镇。郑家湖墓地分为A、B、C三区(图一)。2020年度发掘A、B两区墓葬196座,均为公元前278年秦占领安陆(今云梦)之后的楚文化小型墓葬。2021年度发掘C区墓葬116座,是战国晚期至西汉初期的秦文化中小型墓葬。

图一 郑家湖墓地范围及分区图

(图源: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云梦县博物馆:《湖北云梦县郑家湖墓地2021年发掘简报》《考古》2022年第2期)

  讲座聚焦于C区发掘的代表性4座饱水墓葬,这批墓出土了370件饱水漆木器,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历史、艺术价值高,如M234葬具绘画为首见,填补了秦汉绘画的材质与类型的历史空白,对追溯中国墓葬壁画的形成有重要意义。第二,发掘过程中的提取难度很大,出土的370件饱水漆木器中,完整器物有78件,微损器物149件,中度病害87件,重度病害56件。主要病害有木胎残缺、断裂、变形;漆膜缺失、起泡、卷曲、变色。这些木漆器在出土时外表看似光鲜亮丽,但是胎体已经严重降解,为了使文物得到妥善的保存,必须采用科学的脱水、加固、定形等处理方法,对文物进行保护修复。

  木漆器这类有机质文物出土后,保护工作就应该同步介入,第一时间对文物进行专业化处理。郑家湖出土的部分器物上面有多种颜色的粉彩,文物表面的青膏泥黏性大,附着力很强,在清洗过程中稍不注意,信息可能被水冲没了,这种遗失就很可惜。正因为情况特殊,这次郑家湖发掘工作与文物保护同时进行,可以最大程度保证文物的完整性。

  最后确定的保护修复技术路线是:首先进行病害调查及分析检测,接着筛选材料和工艺、确定保护修复方案;正式修复工作则分为脱水、清洗、粘接、补配、打磨、髹漆、做旧六个步骤;最后评估保护修复效果、提出保存环境建议并建立文物修复档案。

  每一道工序,李老师都由基本概念深入到个案的详细分析,为我们带来了科学而又生动的讲解。在进行保护修复前,工作人员采用了X射线能谱仪(EDS)、拉曼光谱仪(RS)、红外光谱仪(FTIR)和热解气相色谱串联质谱同步衍生化技术(THM-Py-GC/MS)对郑家湖墓地出土的43件漆膜残片进行了分析与数据解析,以探索漆器样品制作时所使用的无机材料组成和有机材料组成、漆液的种类,为保护修复提供支持。

  最后,李老师通过大量个案,介绍了修复的具体做法和使用的材料。在面对木胎严重糟朽、胎体变形、漆膜卷曲、漆膜酥粉等修复难点,采用了传统与现代相碰撞的、安全性高的解决方案,展现了多学科视野下文物保护修复的创新性进步。

  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吕静教授对这次讲座做了总结和简要的延伸:该讲座的精彩之处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材料的精彩——未公开的饱水漆器图片资料,令在场文博系师生、外系文物爱好者都大饱眼福;其次是研究者研究的精彩,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更新方法和手段,体现出了除旧布新、砥志研思的匠师精神。同时吕静教授进一步呼吁,现在文物修复行业人才奇缺,期待更多的文博学子投身文物修复保护的事业,跟随前辈步伐,赓续保护中华文化的理想与精神。时间短暂,讲座结束时师生们都意犹未尽,相约下一次座谈会能继续和李澜老师就战国秦汉漆器、以及漆器保护和修复等话题展开进一步的讨论和互动。

(图文转自:“复旦文博FDCHM”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学术动态

讲座纪要丨云梦郑家湖墓地出土饱水木漆器保护与修复

发布时间:2023-05-23

  2023年5月16日下午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荣誉课程”系列讲座《郑家湖墓地出土饱水木漆器保护与修复》在复旦大学北苑学生生活园区亚洲青年交流中心举行,由复旦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陈景茵主持该学术活动。本次讲座荣幸地邀请到了湖北省博物馆研究馆员李澜老师,她以湖北云梦郑家湖墓地出土饱水木漆器的保护修复工作为案例,从项目基本概况、文物保存现状的调查与评估、检测分析、保护修复理念及目标、文物保护修复技术路线与使用的材料、修复难点与解决方案6个方面,介绍了目前漆器保护修复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和技术路线。

  郑家湖墓地考古发掘为2021年十大考古新发现,该遗址位于湖北云梦县城关镇。郑家湖墓地分为A、B、C三区(图一)。2020年度发掘A、B两区墓葬196座,均为公元前278年秦占领安陆(今云梦)之后的楚文化小型墓葬。2021年度发掘C区墓葬116座,是战国晚期至西汉初期的秦文化中小型墓葬。

图一 郑家湖墓地范围及分区图

(图源: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云梦县博物馆:《湖北云梦县郑家湖墓地2021年发掘简报》《考古》2022年第2期)

  讲座聚焦于C区发掘的代表性4座饱水墓葬,这批墓出土了370件饱水漆木器,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历史、艺术价值高,如M234葬具绘画为首见,填补了秦汉绘画的材质与类型的历史空白,对追溯中国墓葬壁画的形成有重要意义。第二,发掘过程中的提取难度很大,出土的370件饱水漆木器中,完整器物有78件,微损器物149件,中度病害87件,重度病害56件。主要病害有木胎残缺、断裂、变形;漆膜缺失、起泡、卷曲、变色。这些木漆器在出土时外表看似光鲜亮丽,但是胎体已经严重降解,为了使文物得到妥善的保存,必须采用科学的脱水、加固、定形等处理方法,对文物进行保护修复。

  木漆器这类有机质文物出土后,保护工作就应该同步介入,第一时间对文物进行专业化处理。郑家湖出土的部分器物上面有多种颜色的粉彩,文物表面的青膏泥黏性大,附着力很强,在清洗过程中稍不注意,信息可能被水冲没了,这种遗失就很可惜。正因为情况特殊,这次郑家湖发掘工作与文物保护同时进行,可以最大程度保证文物的完整性。

  最后确定的保护修复技术路线是:首先进行病害调查及分析检测,接着筛选材料和工艺、确定保护修复方案;正式修复工作则分为脱水、清洗、粘接、补配、打磨、髹漆、做旧六个步骤;最后评估保护修复效果、提出保存环境建议并建立文物修复档案。

  每一道工序,李老师都由基本概念深入到个案的详细分析,为我们带来了科学而又生动的讲解。在进行保护修复前,工作人员采用了X射线能谱仪(EDS)、拉曼光谱仪(RS)、红外光谱仪(FTIR)和热解气相色谱串联质谱同步衍生化技术(THM-Py-GC/MS)对郑家湖墓地出土的43件漆膜残片进行了分析与数据解析,以探索漆器样品制作时所使用的无机材料组成和有机材料组成、漆液的种类,为保护修复提供支持。

  最后,李老师通过大量个案,介绍了修复的具体做法和使用的材料。在面对木胎严重糟朽、胎体变形、漆膜卷曲、漆膜酥粉等修复难点,采用了传统与现代相碰撞的、安全性高的解决方案,展现了多学科视野下文物保护修复的创新性进步。

  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吕静教授对这次讲座做了总结和简要的延伸:该讲座的精彩之处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材料的精彩——未公开的饱水漆器图片资料,令在场文博系师生、外系文物爱好者都大饱眼福;其次是研究者研究的精彩,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更新方法和手段,体现出了除旧布新、砥志研思的匠师精神。同时吕静教授进一步呼吁,现在文物修复行业人才奇缺,期待更多的文博学子投身文物修复保护的事业,跟随前辈步伐,赓续保护中华文化的理想与精神。时间短暂,讲座结束时师生们都意犹未尽,相约下一次座谈会能继续和李澜老师就战国秦汉漆器、以及漆器保护和修复等话题展开进一步的讨论和互动。

(图文转自:“复旦文博FDCHM”公众号)

作者:姜淑平

文章出处:“复旦文博FDCHM”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