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委会系列讲座之七——「象」往跋山,石器流传——以跋山为例浅谈山东地区旧石器考古进展

发布时间:2023-05-30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田宇

  2023年4月26日下午,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系列报告第七讲”「象」往跋山,石器流传——以跋山为例浅谈山东地区旧石器考古进展”在线上进行。主讲人为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李罡,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李锋研究员主持此次讲座,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陈福友高级工程师进行点评。来自国内众多考古科研单位和高校的学者、学生在线上参加了此次讲座。

  李罡研究馆员概述了山东地区旧石器考古的发现和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跋山遗址的考古工作。

  一、流域调查

  鲁西地区的调查主要集中在汶泗河等流域。根据调查结果可以发现,以宁阳为中心的汶泗河流域旧石器遗存主要埋藏于丘陵顶部或残丘,这个区域坡度低缓,无一定方向及脉络,顶部浑圆。坡面组合体构成复杂,为山地久经侵蚀的产物。石制品多采集于地表,但也在个别遗址堆积较厚的地层中发现石制品。石制品原料基本都为脉石英,采自花岗岩山体岩脉。石制品尺寸以小型为主,中型和微型产品比例均较低。打制技术以锤击法为主,砸击法也占相当比例,这一特点在这一批发现的遗存中都表现的很显著。推测可能与古人类针对脉石英这一原料的特点所采取的方式有直接关系。石器类型中刮削器占比高,是各个遗址中普遍存在的器类,这也是该区域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另一特色。

  在该流域宁阳县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存的地貌环境和地层堆积大致相同,只是个别地点的海拔高度较高。在以东山岭遗址为代表的9处细石器遗址采集到大量的细石器产品,同时大规模使用本地富集的石英原料。其余17处遗存仅发现打制石器。仅就目前已发现及采集到的石制品来看,并不能准确断定其相对年代,但将其放入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较早阶段应无太大偏差。对这一区域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尚需深入开展和系统研究。

  2017-2019年,在为期3个年度的旧石器时代专项调查工作中,发现了包括陆家渠地点在内的一批旧石器材料,这些发现填补了宁阳旧石器时代遗存发现的空白,丰富了山东细石器技术遗存的分布范围。除此前已认识的沂、沭河流域分布的大量细石器遗存,在汶、泗流域同样蕴藏着丰富的细石器遗存。同时,两个流域所发现的石制品在石器组合和典型器物方面表现出极为接近的特点。

  除了汶泗河流域,李罡研究员带领团队在沂沭河流域也进行了大量的旧石器考古调查工作,发现的石制品绝大多数为地表采集,粗略统计该区域已发现的遗址(地点) 数量有132处,经正式发掘或试掘的遗址7处。相信通过未来全方位的考察和研究,该区域的经验或扩大至山东其他地区,该区域的石器文化全貌、遗址埋藏类型及功能、文化技术内涵、遗址生计方式等诸多问题得以解决。

  除了在上述两个流域的调查工作,2013年夏在大沽河南村镇段河滩也采集到有明显人工打制痕迹的石器。在当年的调查中,也确认了两处旧石器地点。后续的三次调查工作先后核查、确认旧石器地点3处,分别是平度市南村镇的柏家寨地点、南村地点及旧店镇的西葛家地点。

  二、工作新进展--跋山遗址

  跋山遗址是沂河流域首次发掘的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跋山遗址位于山东省沂水县河奎村,鲁东南沂蒙山腹地的沂河上游,北距跋山水库约300米,毗邻河道。经调查,河对岸也有旧石器遗存分布,目前发现的旧石器地点包括跋山遗址T2、仙姑寨地点、水门遗址(跋山遗址第二地点) 及2处化石点。沂河西岸可见II 级阶地发育、东岸分布I级、II 级阶地,东部稍远可见更高的阶地堆积,但目前尚未发现文化遗物。

  2021年的发掘完成了上文化层 (1-8层; 距今6-8万年)的发掘,出土文化遗物5000余件,除类型多样的石制品外,还发现有大量动物化石。初步确认了跋山遗址是山东地区发现的、内涵最为丰富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但该遗址年代和地层还需进一步廓清,包括古人类的生态适应、磨制骨器是否确定等学术问题仍需更多证据来分析。

  按照《跋山遗址工作规划 (2021-2026)》,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已于2022年组建了稳定的旧石器考古发掘和研究队伍,继续对跋山遗址开展工作,主要工作目标是揭示下文化层的文化面貌 (9-14层;距今8-10万年)。研究队伍在多学科合作和规范的旧石器发掘及调查工作过程中迅速成长、壮大,具备了从对旧石器遗址的发现积累与初步整理到纵深系统研究的转变。

  为了科学发掘与记录遗址文化遗存,2022年的发掘除了延续2021年探方、缩减发掘区域-打格分方水平层发掘法,在文化层内划分操作层,以5厘米为一水平层逐层向下揭露外,也利用全站仪详细记录了遗物的长轴、倾向、倾角等埋藏产状,规划并实施了流水线的工作流程,并对重点区域进行了探沟试掘。发掘始终本着多学科综合研究的理念,纳入了年代学、地貌学、环境考古学、古DNA等多个相关研究领域。

  2022年度跋山遗址共计出土文化遗物10000余件,数量巨大,涵盖类型丰富,其中石制品7000余件,动物骨角化石3000余件。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等。石制品主要以石英为原料,包括锤击和砸击石核,石核中含盘状石核,各类石片,工具类可见石锤、石球、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石钻及锯齿形器等。另外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化石种类丰富,目前可鉴定的属种包括: 古菱齿象、披毛犀、原始牛、野牛、羊、普氏野马、野驴、野猪、麋鹿、赤鹿及小型鹿科等。

  从目前的发掘情况看,初步认为遗址埋藏于沂河阶地堆积中。底砾层河卵石特征清楚,附近可见同类堆积,遗址南部悬崖可见断层所致的三角面,沂河古河道即现泄洪道。该遗址处于旧石器时代中期,年代为距今6.1-10.4万年。对附近地区的调查发现除了跋山遗址,还有T2地点、水门遗址、仙姑寨地点、以及沂河支流清源河二级阶地上部的水泉峪遗址。“跋山遗址群”构建起沂河上游旧石器时代文化中晚期文化的序列 (1.3-10万年)。其文化特征仍是华北小石器传统。石制品尺寸以中小型标本为主,下文化层的石料相对丰富,包含质地粗糙、硬度较低的石料。石制品总体面貌属于简单的石核石片工业,体现了加工的权益性和实用性。

  跋山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首先,它是山东省境内发现的、少有的带有连续地层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它的发现填补了山东及中国北方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存的空白,尤其是以古菱齿象为主的动物骨骼化石与大量石制品间或分布,为研究和复原晚更新世中晚期古人类对遗址的利用及生计方式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考古学材料;其次,对建立我国东部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序列,论证中国-东亚人类的连续演化,研究当时人类加工工具的技术特点、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复原古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具有重大价值与意义;最后,通过对跋山遗址的发掘,以此为中心可以带动周边乃至整个沂河上游地区旧石器考古工作的开展,由此建立起连续完整的山东省旧石器考古文化年代序列,促进考古学重大问题的解决。

  跋山遗址发掘工作也面临着一些困难,比如对大量出土的动物骨骼化石的现场保护、提取及后期修复是一个难点;遗址埋藏石制品数量多,石料节理发育,破裂机制受影响,观察、拍照、绘图以及技术分析难度大,这也是资料整理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另外遗址埋藏环境复杂,这些不同埋藏环境对于古人类生活方式及具体行为的影响究竟如何也需要进一步的分析。

  为了解决上述难题,考古队拟联合科研单位申报文物保护专项课题,积累经验,锻炼队伍,力争双赢,逐步提高对出土文物的专业保护水平。同时在石制品研究方面,结合考古打制实验等多种角度,开展持续性的整理工作。遗址如此大比例、大规模地利用石英原料,在4万年这一漫长时间跨度内都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说明以此为石料加工的石器可以满足古人类的日常生活所需,至少是其中重要的生产生活工具所需,因此加强对石英制品的分析和研究工作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为了深入分析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未来还将持续开展地貌演化过程与遗址成因分析,并进行以跋山遗址为中心的沂河上游地区地貌演化过程与相应遗址成因分析、地层序列与年代学数据综合分析、孢粉和粒度等环境学检测结果与石器文化背景研究。另外将基于跋山遗址群--航拍建模和地理信息系统制图,辅助对各遗址时空分布特点及成因的研究综合分析,最终完成遗址的考古工作报告。

  讲座最后,主持人李锋研究员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陈福友研究员对报告进行了点评。讲座引起了参会者的热烈讨论。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考古专委会主任王社江研究员、北京大学李锋老师等从跋山遗址的年代划定依据、山东地区旧石器材料与河北、河南等周边地区的异同等方面与李罡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纪要根据讲座整理,内容经李罡研究员审定)

整理:田宇

审核:王社江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学术动态

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委会系列讲座之七——「象」往跋山,石器流传——以跋山为例浅谈山东地区旧石器考古进展

发布时间:2023-05-30

  2023年4月26日下午,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系列报告第七讲”「象」往跋山,石器流传——以跋山为例浅谈山东地区旧石器考古进展”在线上进行。主讲人为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李罡,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李锋研究员主持此次讲座,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陈福友高级工程师进行点评。来自国内众多考古科研单位和高校的学者、学生在线上参加了此次讲座。

  李罡研究馆员概述了山东地区旧石器考古的发现和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跋山遗址的考古工作。

  一、流域调查

  鲁西地区的调查主要集中在汶泗河等流域。根据调查结果可以发现,以宁阳为中心的汶泗河流域旧石器遗存主要埋藏于丘陵顶部或残丘,这个区域坡度低缓,无一定方向及脉络,顶部浑圆。坡面组合体构成复杂,为山地久经侵蚀的产物。石制品多采集于地表,但也在个别遗址堆积较厚的地层中发现石制品。石制品原料基本都为脉石英,采自花岗岩山体岩脉。石制品尺寸以小型为主,中型和微型产品比例均较低。打制技术以锤击法为主,砸击法也占相当比例,这一特点在这一批发现的遗存中都表现的很显著。推测可能与古人类针对脉石英这一原料的特点所采取的方式有直接关系。石器类型中刮削器占比高,是各个遗址中普遍存在的器类,这也是该区域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另一特色。

  在该流域宁阳县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存的地貌环境和地层堆积大致相同,只是个别地点的海拔高度较高。在以东山岭遗址为代表的9处细石器遗址采集到大量的细石器产品,同时大规模使用本地富集的石英原料。其余17处遗存仅发现打制石器。仅就目前已发现及采集到的石制品来看,并不能准确断定其相对年代,但将其放入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较早阶段应无太大偏差。对这一区域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尚需深入开展和系统研究。

  2017-2019年,在为期3个年度的旧石器时代专项调查工作中,发现了包括陆家渠地点在内的一批旧石器材料,这些发现填补了宁阳旧石器时代遗存发现的空白,丰富了山东细石器技术遗存的分布范围。除此前已认识的沂、沭河流域分布的大量细石器遗存,在汶、泗流域同样蕴藏着丰富的细石器遗存。同时,两个流域所发现的石制品在石器组合和典型器物方面表现出极为接近的特点。

  除了汶泗河流域,李罡研究员带领团队在沂沭河流域也进行了大量的旧石器考古调查工作,发现的石制品绝大多数为地表采集,粗略统计该区域已发现的遗址(地点) 数量有132处,经正式发掘或试掘的遗址7处。相信通过未来全方位的考察和研究,该区域的经验或扩大至山东其他地区,该区域的石器文化全貌、遗址埋藏类型及功能、文化技术内涵、遗址生计方式等诸多问题得以解决。

  除了在上述两个流域的调查工作,2013年夏在大沽河南村镇段河滩也采集到有明显人工打制痕迹的石器。在当年的调查中,也确认了两处旧石器地点。后续的三次调查工作先后核查、确认旧石器地点3处,分别是平度市南村镇的柏家寨地点、南村地点及旧店镇的西葛家地点。

  二、工作新进展--跋山遗址

  跋山遗址是沂河流域首次发掘的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跋山遗址位于山东省沂水县河奎村,鲁东南沂蒙山腹地的沂河上游,北距跋山水库约300米,毗邻河道。经调查,河对岸也有旧石器遗存分布,目前发现的旧石器地点包括跋山遗址T2、仙姑寨地点、水门遗址(跋山遗址第二地点) 及2处化石点。沂河西岸可见II 级阶地发育、东岸分布I级、II 级阶地,东部稍远可见更高的阶地堆积,但目前尚未发现文化遗物。

  2021年的发掘完成了上文化层 (1-8层; 距今6-8万年)的发掘,出土文化遗物5000余件,除类型多样的石制品外,还发现有大量动物化石。初步确认了跋山遗址是山东地区发现的、内涵最为丰富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但该遗址年代和地层还需进一步廓清,包括古人类的生态适应、磨制骨器是否确定等学术问题仍需更多证据来分析。

  按照《跋山遗址工作规划 (2021-2026)》,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已于2022年组建了稳定的旧石器考古发掘和研究队伍,继续对跋山遗址开展工作,主要工作目标是揭示下文化层的文化面貌 (9-14层;距今8-10万年)。研究队伍在多学科合作和规范的旧石器发掘及调查工作过程中迅速成长、壮大,具备了从对旧石器遗址的发现积累与初步整理到纵深系统研究的转变。

  为了科学发掘与记录遗址文化遗存,2022年的发掘除了延续2021年探方、缩减发掘区域-打格分方水平层发掘法,在文化层内划分操作层,以5厘米为一水平层逐层向下揭露外,也利用全站仪详细记录了遗物的长轴、倾向、倾角等埋藏产状,规划并实施了流水线的工作流程,并对重点区域进行了探沟试掘。发掘始终本着多学科综合研究的理念,纳入了年代学、地貌学、环境考古学、古DNA等多个相关研究领域。

  2022年度跋山遗址共计出土文化遗物10000余件,数量巨大,涵盖类型丰富,其中石制品7000余件,动物骨角化石3000余件。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等。石制品主要以石英为原料,包括锤击和砸击石核,石核中含盘状石核,各类石片,工具类可见石锤、石球、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石钻及锯齿形器等。另外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化石种类丰富,目前可鉴定的属种包括: 古菱齿象、披毛犀、原始牛、野牛、羊、普氏野马、野驴、野猪、麋鹿、赤鹿及小型鹿科等。

  从目前的发掘情况看,初步认为遗址埋藏于沂河阶地堆积中。底砾层河卵石特征清楚,附近可见同类堆积,遗址南部悬崖可见断层所致的三角面,沂河古河道即现泄洪道。该遗址处于旧石器时代中期,年代为距今6.1-10.4万年。对附近地区的调查发现除了跋山遗址,还有T2地点、水门遗址、仙姑寨地点、以及沂河支流清源河二级阶地上部的水泉峪遗址。“跋山遗址群”构建起沂河上游旧石器时代文化中晚期文化的序列 (1.3-10万年)。其文化特征仍是华北小石器传统。石制品尺寸以中小型标本为主,下文化层的石料相对丰富,包含质地粗糙、硬度较低的石料。石制品总体面貌属于简单的石核石片工业,体现了加工的权益性和实用性。

  跋山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首先,它是山东省境内发现的、少有的带有连续地层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它的发现填补了山东及中国北方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存的空白,尤其是以古菱齿象为主的动物骨骼化石与大量石制品间或分布,为研究和复原晚更新世中晚期古人类对遗址的利用及生计方式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考古学材料;其次,对建立我国东部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序列,论证中国-东亚人类的连续演化,研究当时人类加工工具的技术特点、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复原古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具有重大价值与意义;最后,通过对跋山遗址的发掘,以此为中心可以带动周边乃至整个沂河上游地区旧石器考古工作的开展,由此建立起连续完整的山东省旧石器考古文化年代序列,促进考古学重大问题的解决。

  跋山遗址发掘工作也面临着一些困难,比如对大量出土的动物骨骼化石的现场保护、提取及后期修复是一个难点;遗址埋藏石制品数量多,石料节理发育,破裂机制受影响,观察、拍照、绘图以及技术分析难度大,这也是资料整理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另外遗址埋藏环境复杂,这些不同埋藏环境对于古人类生活方式及具体行为的影响究竟如何也需要进一步的分析。

  为了解决上述难题,考古队拟联合科研单位申报文物保护专项课题,积累经验,锻炼队伍,力争双赢,逐步提高对出土文物的专业保护水平。同时在石制品研究方面,结合考古打制实验等多种角度,开展持续性的整理工作。遗址如此大比例、大规模地利用石英原料,在4万年这一漫长时间跨度内都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说明以此为石料加工的石器可以满足古人类的日常生活所需,至少是其中重要的生产生活工具所需,因此加强对石英制品的分析和研究工作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为了深入分析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未来还将持续开展地貌演化过程与遗址成因分析,并进行以跋山遗址为中心的沂河上游地区地貌演化过程与相应遗址成因分析、地层序列与年代学数据综合分析、孢粉和粒度等环境学检测结果与石器文化背景研究。另外将基于跋山遗址群--航拍建模和地理信息系统制图,辅助对各遗址时空分布特点及成因的研究综合分析,最终完成遗址的考古工作报告。

  讲座最后,主持人李锋研究员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陈福友研究员对报告进行了点评。讲座引起了参会者的热烈讨论。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考古专委会主任王社江研究员、北京大学李锋老师等从跋山遗址的年代划定依据、山东地区旧石器材料与河北、河南等周边地区的异同等方面与李罡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纪要根据讲座整理,内容经李罡研究员审定)

整理:田宇

审核:王社江 

作者:田宇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