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考古专家:发达旱作农业经济推动夏家店下层文化崛起

发布时间:2023-09-05文章出处:中国新闻网作者:孙自法

  第十届世界小米起源与发展会议及北方旱作农业与早期青铜文明学术研讨会9月2日至3日在“世界小米之乡”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国祥研究员在会上提出,伴随着西辽河流域史前考古文化序列的建立,该区域旱作农业系统历经孕育、形成、发展、成熟、过渡、鼎盛六个阶段,以发达的旱作农业经济为基础,推动距今4000-3500年夏家店下层文化崛起,成为中国东北地区早期青铜时代一支强势的考古学文化。

刘国祥研究员在第十届世界小米起源与发展会议上作《旱作农业背景下的西辽河流域早期青铜文明》主题发言。中新网记者孙自法摄

  刘国祥研究员目前正率队在敖汉西大梁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研究工作,他介绍说,夏家店下层文化是东北地区早期青铜时代一支强势的考古学文化,因内蒙古赤峰市夏家店遗址的发现、发掘而命名,一般认为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年代大致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夏至早商时期。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曾评价称,四千年前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的社会则是相当成熟的独霸一方的方国,是曾盛极一时、能与夏王国为伍的大国。

  中国古代北方旱作农业系统发展历程与史前考古学文化序列的具体关系包括:小河西文化(距今8500年以远),旱作农业系统孕育期;兴隆洼文化(距今8200-7200年),旱作农业系统形成期;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旱作农业系统发展期;红山文化中晚期(距今6000-5000年),旱作农业系统成熟期;小河沿文化(距今5000-4000年),旱作农业系统过渡期;夏家店下层文化(距今4000-3500年),旱作农业系统鼎盛期。

  刘国祥指出,夏家店下层文化农业经济发达,成为承载其文化崛起和发展的雄厚基础。 考古研究发现,敖汉兴隆沟遗址第三地点、三座店、二道井子等遗址均发现大量的植物遗存,其中栽培谷物,尤其是粟、黍占据绝对优势。结合植物、动物考古证据与生产工具分析,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经济形态是以粟作农业经济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作为重要的辅助性取食手段。同时,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中普遍发现有数量众多、种类齐全的农业生产工具, 众多专门用于农业生产的工具在遗址中共出,表明当时人们从事的是一种精耕细作、分工明确的农业经济。

  在发达旱作农业的支持下,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数量剧增、分布密集、堆积及埋藏深度增加;聚落成群、成组出现,群组内一般有大型或中心聚落,聚落等级分化明显。同时,文化面貌发生重大变化,手工业发展水平极大提高,并与中原地区二里头文化、商文化,西北地区石峁文化存在密切交流。

  刘国祥表示,以此为基础,夏家店下层文化成为当时中国东北发展水平最高并最早进入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西辽河流域这一时期进入高级文明社会,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

  据了解,西辽河流域敖汉兴隆沟遗址出土的经过人工栽培的粟、黍的籽粒距今已有8000年,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人工粟、黍的栽培遗存,实证敖汉是中国古代北方旱作农业的起源地。结合定居村落的出现以及成熟的掘土、谷物加工工具的制作和使用,证实敖汉旱作农业系统8000年前已经形成。 2012年9月,敖汉旱作农业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命名为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图文转自:中国新闻网)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学术动态

考古专家:发达旱作农业经济推动夏家店下层文化崛起

发布时间:2023-09-05

  第十届世界小米起源与发展会议及北方旱作农业与早期青铜文明学术研讨会9月2日至3日在“世界小米之乡”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国祥研究员在会上提出,伴随着西辽河流域史前考古文化序列的建立,该区域旱作农业系统历经孕育、形成、发展、成熟、过渡、鼎盛六个阶段,以发达的旱作农业经济为基础,推动距今4000-3500年夏家店下层文化崛起,成为中国东北地区早期青铜时代一支强势的考古学文化。

刘国祥研究员在第十届世界小米起源与发展会议上作《旱作农业背景下的西辽河流域早期青铜文明》主题发言。中新网记者孙自法摄

  刘国祥研究员目前正率队在敖汉西大梁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研究工作,他介绍说,夏家店下层文化是东北地区早期青铜时代一支强势的考古学文化,因内蒙古赤峰市夏家店遗址的发现、发掘而命名,一般认为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年代大致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夏至早商时期。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曾评价称,四千年前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的社会则是相当成熟的独霸一方的方国,是曾盛极一时、能与夏王国为伍的大国。

  中国古代北方旱作农业系统发展历程与史前考古学文化序列的具体关系包括:小河西文化(距今8500年以远),旱作农业系统孕育期;兴隆洼文化(距今8200-7200年),旱作农业系统形成期;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早期(距今7000-6000年),旱作农业系统发展期;红山文化中晚期(距今6000-5000年),旱作农业系统成熟期;小河沿文化(距今5000-4000年),旱作农业系统过渡期;夏家店下层文化(距今4000-3500年),旱作农业系统鼎盛期。

  刘国祥指出,夏家店下层文化农业经济发达,成为承载其文化崛起和发展的雄厚基础。 考古研究发现,敖汉兴隆沟遗址第三地点、三座店、二道井子等遗址均发现大量的植物遗存,其中栽培谷物,尤其是粟、黍占据绝对优势。结合植物、动物考古证据与生产工具分析,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经济形态是以粟作农业经济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作为重要的辅助性取食手段。同时,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中普遍发现有数量众多、种类齐全的农业生产工具, 众多专门用于农业生产的工具在遗址中共出,表明当时人们从事的是一种精耕细作、分工明确的农业经济。

  在发达旱作农业的支持下,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数量剧增、分布密集、堆积及埋藏深度增加;聚落成群、成组出现,群组内一般有大型或中心聚落,聚落等级分化明显。同时,文化面貌发生重大变化,手工业发展水平极大提高,并与中原地区二里头文化、商文化,西北地区石峁文化存在密切交流。

  刘国祥表示,以此为基础,夏家店下层文化成为当时中国东北发展水平最高并最早进入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西辽河流域这一时期进入高级文明社会,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

  据了解,西辽河流域敖汉兴隆沟遗址出土的经过人工栽培的粟、黍的籽粒距今已有8000年,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人工粟、黍的栽培遗存,实证敖汉是中国古代北方旱作农业的起源地。结合定居村落的出现以及成熟的掘土、谷物加工工具的制作和使用,证实敖汉旱作农业系统8000年前已经形成。 2012年9月,敖汉旱作农业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命名为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图文转自:中国新闻网)

作者:孙自法

文章出处: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