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匈奴甲字形墓葬早期形态探索

发布时间:2023-12-01文章出处::“河南考古”微信公众号作者:

  甲字形墓葬:作为匈奴贵族墓葬的典型形态之一,在蒙古国和俄罗斯境内发现的甲字形积石墓葬一直受到学界关注。这类墓葬在地表之下为长方形或者方形墓坑,坑底多重棺椁为葬具,坑南部有斜坡墓道;地表之上用石块砌出墓室和墓道的轮廓,高出地面几十公分到数米不等,轮廓内部填充沙石。墓葬的长度最小者不到10米,最大者超过80米。蒙古学者称之为带墓道的方形墓(),欧美学者称为台形墓(Terrace tomb),中国学者称为甲字形墓。

甲字形匈奴墓葬的地表形态

甲字形匈奴墓葬三维结构图

  这类墓葬形态与北方草原上青铜时代墓葬差别很大,与中国汉代墓葬非常接近,因此学者认为这是北方草原上受到中国文化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墓葬形态。但是目前所发掘的几十座甲字形匈奴墓葬年代都晚于公元前1世纪,外部形态都比较规范,仅规模上(包括陪葬墓数量)存在明显差别,因此无法得知其在北方草原上出现的最早时间和最初形态。蒙古国高勒毛都2号墓地M225、M227和M228等墓葬的发掘为探索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线索。

  1.M225等墓葬的地表形态

  这三座墓葬均位于蒙古国后杭爱省高勒毛都2号墓地的东部边缘,属于东部圆形积石墓葬群的一部分。

  M227和M228的地表均为圆形石圈,但是与常见匈奴圆形积石墓在具体特征上有明显差别。常见的这类墓葬在地表用不规则石块堆成圆形石堆,中部由于盗扰或者棺椁塌陷形成空白地带,整体呈边缘较宽、高低不等的石圈。M227和M228地表结构所用石块80%以上均为扁平石块,并且未形成石堆,而是呈现内外数道石圈形态。经过观察墓地附近石头分布情况,结合该墓地往年发掘墓葬材料分析之后,我们认为这些扁平石块应当是有意选择,并非是受石料来源影响形成。

M227和M228地表结构

M227和228地表结构

常见匈奴圆形积石墓形态

常见匈奴圆形积石墓形态

  M225的地表结构与上述两座墓葬相似,为大量扁平石块砌成内外数道石圈。但是,该墓葬在圆形石圈东北部位置多出一个接近长方形的石砌结构。经过发掘,确认该结构下部为一短斜坡墓道。同时,在其东北边缘向外2米位置地表上有密集的碎陶片分布,分布范围长1.5米,宽0.9米,可能与某种祭祀活动有关。

M225地表结构

  结合这些墓葬的地表石特征,我们认为M225的这种石砌结构可能是从圆形积石墓到甲字形积石墓的过渡形态。

  2.墓葬的埋葬习俗

  这三座墓葬的墓室内还发现另一种特殊埋葬习俗,即在木棺的上下四周和墓坑之间填充木炭,最厚的部分接近0.5米。匈奴甲字形墓葬中,有部分墓葬的棺椁顶部发现有木炭层,例如高勒毛都2号墓地的M1;但是在棺外和墓坑之间全部填充木炭的现象属于首次发现。

棺上部木炭

棺四周木炭

棺底木炭

  3.墓葬的年代

  这些墓葬都遭到不同程度盗扰,随葬品仅剩下铜、铁箭镞和绿松石珠饰等,无法根据器物形态判断年代特征。M227棺外木炭样品的测年结果分别在公元前173年之前和公元前208年之前,一枚铜箭镞上所残留木质箭杆的测年结果为公元前233-97年。考虑到箭杆所用材料不大可能来自很古老的木头,其年代应当更接近墓葬年代。因此,该墓葬的年代可能不晚于公元前97年,要早于该墓地上以往所发掘墓葬的年代。

  4. 结语

  结合墓葬的位置、地表形态特征和测年结果,我们认为M225、M227和M228等三座墓葬可能属于该墓地上年代最早的遗存之一,而M225呈现的这种带墓道的圆形墓葬形态,很可能是甲字形积石墓的早期形态。这些墓葬中的积炭习俗,也可能与中国战国到西汉时期部分墓葬的积碳习俗有关。这些材料为研究匈奴甲字形墓葬的起源、草原文明与中原文明的互动交流提供了新线索。

  (本文为2023年10月14日至15日在长春召开的“考古视野下东北亚地区古代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国际学术研讨会报告内容)

  图文转自:“河南考古”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学术动态

匈奴甲字形墓葬早期形态探索

发布时间:2023-12-01

  甲字形墓葬:作为匈奴贵族墓葬的典型形态之一,在蒙古国和俄罗斯境内发现的甲字形积石墓葬一直受到学界关注。这类墓葬在地表之下为长方形或者方形墓坑,坑底多重棺椁为葬具,坑南部有斜坡墓道;地表之上用石块砌出墓室和墓道的轮廓,高出地面几十公分到数米不等,轮廓内部填充沙石。墓葬的长度最小者不到10米,最大者超过80米。蒙古学者称之为带墓道的方形墓(),欧美学者称为台形墓(Terrace tomb),中国学者称为甲字形墓。

甲字形匈奴墓葬的地表形态

甲字形匈奴墓葬三维结构图

  这类墓葬形态与北方草原上青铜时代墓葬差别很大,与中国汉代墓葬非常接近,因此学者认为这是北方草原上受到中国文化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墓葬形态。但是目前所发掘的几十座甲字形匈奴墓葬年代都晚于公元前1世纪,外部形态都比较规范,仅规模上(包括陪葬墓数量)存在明显差别,因此无法得知其在北方草原上出现的最早时间和最初形态。蒙古国高勒毛都2号墓地M225、M227和M228等墓葬的发掘为探索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线索。

  1.M225等墓葬的地表形态

  这三座墓葬均位于蒙古国后杭爱省高勒毛都2号墓地的东部边缘,属于东部圆形积石墓葬群的一部分。

  M227和M228的地表均为圆形石圈,但是与常见匈奴圆形积石墓在具体特征上有明显差别。常见的这类墓葬在地表用不规则石块堆成圆形石堆,中部由于盗扰或者棺椁塌陷形成空白地带,整体呈边缘较宽、高低不等的石圈。M227和M228地表结构所用石块80%以上均为扁平石块,并且未形成石堆,而是呈现内外数道石圈形态。经过观察墓地附近石头分布情况,结合该墓地往年发掘墓葬材料分析之后,我们认为这些扁平石块应当是有意选择,并非是受石料来源影响形成。

M227和M228地表结构

M227和228地表结构

常见匈奴圆形积石墓形态

常见匈奴圆形积石墓形态

  M225的地表结构与上述两座墓葬相似,为大量扁平石块砌成内外数道石圈。但是,该墓葬在圆形石圈东北部位置多出一个接近长方形的石砌结构。经过发掘,确认该结构下部为一短斜坡墓道。同时,在其东北边缘向外2米位置地表上有密集的碎陶片分布,分布范围长1.5米,宽0.9米,可能与某种祭祀活动有关。

M225地表结构

  结合这些墓葬的地表石特征,我们认为M225的这种石砌结构可能是从圆形积石墓到甲字形积石墓的过渡形态。

  2.墓葬的埋葬习俗

  这三座墓葬的墓室内还发现另一种特殊埋葬习俗,即在木棺的上下四周和墓坑之间填充木炭,最厚的部分接近0.5米。匈奴甲字形墓葬中,有部分墓葬的棺椁顶部发现有木炭层,例如高勒毛都2号墓地的M1;但是在棺外和墓坑之间全部填充木炭的现象属于首次发现。

棺上部木炭

棺四周木炭

棺底木炭

  3.墓葬的年代

  这些墓葬都遭到不同程度盗扰,随葬品仅剩下铜、铁箭镞和绿松石珠饰等,无法根据器物形态判断年代特征。M227棺外木炭样品的测年结果分别在公元前173年之前和公元前208年之前,一枚铜箭镞上所残留木质箭杆的测年结果为公元前233-97年。考虑到箭杆所用材料不大可能来自很古老的木头,其年代应当更接近墓葬年代。因此,该墓葬的年代可能不晚于公元前97年,要早于该墓地上以往所发掘墓葬的年代。

  4. 结语

  结合墓葬的位置、地表形态特征和测年结果,我们认为M225、M227和M228等三座墓葬可能属于该墓地上年代最早的遗存之一,而M225呈现的这种带墓道的圆形墓葬形态,很可能是甲字形积石墓的早期形态。这些墓葬中的积炭习俗,也可能与中国战国到西汉时期部分墓葬的积碳习俗有关。这些材料为研究匈奴甲字形墓葬的起源、草原文明与中原文明的互动交流提供了新线索。

  (本文为2023年10月14日至15日在长春召开的“考古视野下东北亚地区古代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国际学术研讨会报告内容)

  图文转自:“河南考古”微信公众号

 

作者:

文章出处::“河南考古”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