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跨海玉玦——7000年前横渡日本海?》讲座纪要

发布时间:2024-07-08文章出处: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网站作者: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6月18日,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特聘教授、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中国考古学会理事、德国考古研究院通讯院士邓聪先生应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邀请,在汇文楼创客活动中心做了题为《跨海玉玦——7000年前横渡日本海?》的学术讲座。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文物保护与考古处一级主任科员梁爽、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有骞与我校考古学专业师生一起听讲并与邓聪先生进行了学术交流。

  本次讲座以东北亚新石器时代早期玉玦的传播为主线,从玦饰发现历史、玦饰制作技术体系及源流等方面展开论述。他强调东方玉文化在中华文明中,占据很特殊且重要的地位。考古学上所用“玦”一词,主要指一种如环而缺带玦口的饰物,从早期考古材料所见,通常用作为耳饰使用居多,且在出土玉器总数中数量占比不少。因此,玉玦是史前以至历史时期,东亚蒙古人种玉器文化中最广泛分布的玉礼器,也是人体饰物,具有极高社会价值和精神层次的象征意义。

  东亚大陆在俄罗斯西伯利亚中部以东、中国北方内蒙东北、华北华南、朝鲜半岛、中南半岛及印度的东面;岛屿上日本北海道至本州北陆及九州、中国台湾和菲律宾、印尼等地,都发现有史前的玦饰。目前考古发现,已知小南山文化在距今9000年前起,即呈现以成熟玉玦、匕形器、璧形器、玉管、珠等,构成成熟的以软玉制作玉礼器为核心的价值观,开创东亚已知最早定居有聚落墓域,经济上属于发达的渔猎采集社会所产生前所末有的玉文化传统。同时,在东北亚视野内,稍后在距今8000以后,东北查海、兴隆洼遗址,俄罗斯滨海地区鬼门洞遗址,跨海进入日本北海道共荣B及北陆福井桑野遗址,均出土相关的玉器组合,包括玦饰、匕形器、玉管等,一脉相承的共同玉器文化因素。

  以上根据空间及时代编年所构成东北亚范围内,国际间共通玦饰玉文化的体系论证,更得到以玉器技术类型学强有力证据的支持。一种针对软玉纤维织物结构,从玉石分化出特殊的软玉制作技术,即以砂绳切割技术克服软玉的制作加工困难新科技,对玉料初期片解玉料、毛胚制作成形以至如玉玦玦口切割等,发挥了重要角色。全新世初期,砂绳切割技术是玉石分化最重要革命性的变化。从旧、新石器时代打制破坏的开片,转变以解玉砂研磨技术片状素材制作技术上的突飞猛进。史前砂绳切割技术很可能是使用了动物筋或毛皮制成绳子,作为砂粒载体在玉料或玉制品上,往复研磨运动,以砂粒硬度及锋利的刃沿切割,达到对软玉精确造型的效果。邓聪教授通过线切割实验考古的实践,对玦饰玦口切割与处理方式进行深入观察研究,并与考古出土玦饰进行对比。综合发现中国东北最早小南山为代表,其次查海、兴隆洼、兴隆沟等早期遗址,均出土以砂绳切割技术的玉器。同样,俄罗斯滨海地区鬼门洞遗址的玉璧形器、玦饰、日本北海道共荣B、桑野遗址出土的玉玦,韩国高山里遗址玦饰,同样先后被确认存在过令人惊叹砂绳技术切割玦口等工艺。此外,从玦饰、匕形器制作工艺中,还有一些特征性传统如轮轴机械管钻孔、匕形器凹槽琢别技术及使用痕迹等共同特征,以上国际间出土玉器,显示出相同技术上的渊源关系。日本矿物学家指出,桑野遗址一些“白色材”玉器,很可能来源于东亚大陆软玉,是外来的矿物。

  在以上研究基础上,邓聪教授初步认为,黑龙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玉文化对日本列岛的传播,最少可以分为南北两路。北路自黑龙江中游北上出口,跨海进入库页岛,南下横渡宗谷海峡,登陆北海道的道东。邓聪教授在北海道道东各地对石叶镞文化不同遗址的一些玉石饰物,作了初步的考察。其中距今8000年前共荣B遗址玦饰的玦口,首次确认出砂绳切割玦口痕迹。目前,邓聪教授考察,小南山文化中所见玉石饰,伴随日方所称石叶镞文化进入北海道道东,产生过强烈的影响。南路方面,小南山的玉文化逆乌苏里江穿行于完达山与锡霍特山脉间,下临兴凯湖,出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在沿海渐为海洋民族所同化。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鬼门洞洞穴遗址就是这方面的代表。日本北陆桑野遗址发现的软玉的玦饰、匕形器等,可能是在本州第一代登陆日本的玉文化传播大使。

  综上所述,玉文化从黑龙江向东出海,对日本绳文文化早期输出了环玦的特色玉文化,其后在日本列岛流传发展,达数年之久,更可能诱发日本本土翡翠硬玉文化的诞生,影响深远。

  邓聪教授对参会同学的问题一一进行了耐心且详细的解答。最后,与会师生为邓聪教授带来的精彩讲座报以热烈的掌声。

  在总结环节,本次讲座主持人我校考古学学科带头人、渤海研究院院长宋玉彬教授表示,邓先生的宏观视野、研究方法值得我们所有师生深入学习。同时,他指出在考古领域语言学习以及国际视野的重要性,勉励师生共同学习。李有骞老师对邓老师的莅临和讲学指导表达感谢,对同学们提出殷切希望。

  讲座结束后,参会教师、学者进行合影留念。

  为进一步提高黑龙江大学考古学系教学和研究水平,6月17日下午,邓聪教授与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学生共同前往我校考古学系文物整理室,对亮子油库遗址出土遗物整理和分析工作进行了指导,对明确未来工作及研究重点,增强学术信心、开拓研究视野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6月19日,历史文化旅游学院举行仪式,聘任邓聪教授为我校考古学兼职教授。邓聪教授卓越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将为我校考古学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对于推进我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来源: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网站

原文标题:“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邀请著名考古学家邓聪教授来校讲学”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考古网
分享到:
学术动态

《跨海玉玦——7000年前横渡日本海?》讲座纪要

发布时间:2024-07-08

  6月18日,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特聘教授、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中国考古学会理事、德国考古研究院通讯院士邓聪先生应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邀请,在汇文楼创客活动中心做了题为《跨海玉玦——7000年前横渡日本海?》的学术讲座。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文物保护与考古处一级主任科员梁爽、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有骞与我校考古学专业师生一起听讲并与邓聪先生进行了学术交流。

  本次讲座以东北亚新石器时代早期玉玦的传播为主线,从玦饰发现历史、玦饰制作技术体系及源流等方面展开论述。他强调东方玉文化在中华文明中,占据很特殊且重要的地位。考古学上所用“玦”一词,主要指一种如环而缺带玦口的饰物,从早期考古材料所见,通常用作为耳饰使用居多,且在出土玉器总数中数量占比不少。因此,玉玦是史前以至历史时期,东亚蒙古人种玉器文化中最广泛分布的玉礼器,也是人体饰物,具有极高社会价值和精神层次的象征意义。

  东亚大陆在俄罗斯西伯利亚中部以东、中国北方内蒙东北、华北华南、朝鲜半岛、中南半岛及印度的东面;岛屿上日本北海道至本州北陆及九州、中国台湾和菲律宾、印尼等地,都发现有史前的玦饰。目前考古发现,已知小南山文化在距今9000年前起,即呈现以成熟玉玦、匕形器、璧形器、玉管、珠等,构成成熟的以软玉制作玉礼器为核心的价值观,开创东亚已知最早定居有聚落墓域,经济上属于发达的渔猎采集社会所产生前所末有的玉文化传统。同时,在东北亚视野内,稍后在距今8000以后,东北查海、兴隆洼遗址,俄罗斯滨海地区鬼门洞遗址,跨海进入日本北海道共荣B及北陆福井桑野遗址,均出土相关的玉器组合,包括玦饰、匕形器、玉管等,一脉相承的共同玉器文化因素。

  以上根据空间及时代编年所构成东北亚范围内,国际间共通玦饰玉文化的体系论证,更得到以玉器技术类型学强有力证据的支持。一种针对软玉纤维织物结构,从玉石分化出特殊的软玉制作技术,即以砂绳切割技术克服软玉的制作加工困难新科技,对玉料初期片解玉料、毛胚制作成形以至如玉玦玦口切割等,发挥了重要角色。全新世初期,砂绳切割技术是玉石分化最重要革命性的变化。从旧、新石器时代打制破坏的开片,转变以解玉砂研磨技术片状素材制作技术上的突飞猛进。史前砂绳切割技术很可能是使用了动物筋或毛皮制成绳子,作为砂粒载体在玉料或玉制品上,往复研磨运动,以砂粒硬度及锋利的刃沿切割,达到对软玉精确造型的效果。邓聪教授通过线切割实验考古的实践,对玦饰玦口切割与处理方式进行深入观察研究,并与考古出土玦饰进行对比。综合发现中国东北最早小南山为代表,其次查海、兴隆洼、兴隆沟等早期遗址,均出土以砂绳切割技术的玉器。同样,俄罗斯滨海地区鬼门洞遗址的玉璧形器、玦饰、日本北海道共荣B、桑野遗址出土的玉玦,韩国高山里遗址玦饰,同样先后被确认存在过令人惊叹砂绳技术切割玦口等工艺。此外,从玦饰、匕形器制作工艺中,还有一些特征性传统如轮轴机械管钻孔、匕形器凹槽琢别技术及使用痕迹等共同特征,以上国际间出土玉器,显示出相同技术上的渊源关系。日本矿物学家指出,桑野遗址一些“白色材”玉器,很可能来源于东亚大陆软玉,是外来的矿物。

  在以上研究基础上,邓聪教授初步认为,黑龙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玉文化对日本列岛的传播,最少可以分为南北两路。北路自黑龙江中游北上出口,跨海进入库页岛,南下横渡宗谷海峡,登陆北海道的道东。邓聪教授在北海道道东各地对石叶镞文化不同遗址的一些玉石饰物,作了初步的考察。其中距今8000年前共荣B遗址玦饰的玦口,首次确认出砂绳切割玦口痕迹。目前,邓聪教授考察,小南山文化中所见玉石饰,伴随日方所称石叶镞文化进入北海道道东,产生过强烈的影响。南路方面,小南山的玉文化逆乌苏里江穿行于完达山与锡霍特山脉间,下临兴凯湖,出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在沿海渐为海洋民族所同化。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鬼门洞洞穴遗址就是这方面的代表。日本北陆桑野遗址发现的软玉的玦饰、匕形器等,可能是在本州第一代登陆日本的玉文化传播大使。

  综上所述,玉文化从黑龙江向东出海,对日本绳文文化早期输出了环玦的特色玉文化,其后在日本列岛流传发展,达数年之久,更可能诱发日本本土翡翠硬玉文化的诞生,影响深远。

  邓聪教授对参会同学的问题一一进行了耐心且详细的解答。最后,与会师生为邓聪教授带来的精彩讲座报以热烈的掌声。

  在总结环节,本次讲座主持人我校考古学学科带头人、渤海研究院院长宋玉彬教授表示,邓先生的宏观视野、研究方法值得我们所有师生深入学习。同时,他指出在考古领域语言学习以及国际视野的重要性,勉励师生共同学习。李有骞老师对邓老师的莅临和讲学指导表达感谢,对同学们提出殷切希望。

  讲座结束后,参会教师、学者进行合影留念。

  为进一步提高黑龙江大学考古学系教学和研究水平,6月17日下午,邓聪教授与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学生共同前往我校考古学系文物整理室,对亮子油库遗址出土遗物整理和分析工作进行了指导,对明确未来工作及研究重点,增强学术信心、开拓研究视野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6月19日,历史文化旅游学院举行仪式,聘任邓聪教授为我校考古学兼职教授。邓聪教授卓越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将为我校考古学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对于推进我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来源: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网站

原文标题:“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邀请著名考古学家邓聪教授来校讲学”

 

作者: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文章出处: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网站